02.28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豆瓣6.3分卻戳中1.5億網友淚點,《安家》告訴我們:只有經濟獨立才是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良藥。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安家》6.3分,豆瓣3萬網友打分


導言:


波伏瓦曾在《第二性》裡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當《第二性》出版時,波伏瓦曾樂觀地認為:“希望這本書能儘快過時,女性的處境能好起來,不再是第二性。”


然而,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第二性》已被奉為“女性聖經”,但我們都知道,這本書並沒有過時,因為女性還是第二性。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自開播以來已多次衝上微博熱搜。有一個熱搜話題比較特殊,是<strong>“心疼房似錦”,該熱搜話題已有1.5億閱讀,2.4萬討論。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2月26號熱搜話題#心疼房似錦#


該劇翻拍自2016年大火的日劇《賣房子的人》,劇本由六六進行了本土化改編,講的是中國人買房子的故事。

由房子串聯起的故事耐人尋味,有的甚至跌宕起伏,其中女主角房似錦的故事令人心疼,因為她的原生家庭存在嚴重的重男輕女問題。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似錦傾訴

首先是她的名字,她說她叫房四井,是“<strong>房家要扔到井裡頭沒死成的老四,房四井,一二三四的四,水井的井”。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四井

房似錦有三個姐姐一個弟弟。當初她媽生下她的時候,要把她扔到井裡,說是家裡實在養不起了。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四井差點被親媽扔井裡

幸好房四井的爺爺將她從媽媽手裡奪了回來,爺爺說“女娃也是人”,還質問房的媽媽:“養不起,你生她幹啥?”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四井的爺爺

可是,她還有個弟弟,也就是說等到生了弟弟的時候,媽媽又養得起了。

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誰不心疼她呢?所以才會有“心疼房似錦”這個熱搜。

我原本覺得房似錦這個名字非常好聽,而且正好跟她的職業——房產中介非常契合,沒想到,背後竟然有這樣悲傷的故事。

真的,父母愛不愛你,從起名開始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了。被父母疼愛的孩子,都有個特別的名字,承載著父母的期盼與祝福。不被愛的孩子也有個特別的名字,烙印著父母給的歧視與傷害。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似錦的媽媽

房似錦和媽媽的衝突是因為房子,她媽媽讓她出100萬給她弟弟買房子,房似錦說沒有那麼多錢,她媽媽才不管她,凶神惡煞地問:“一百萬什麼時候到賬?”毫不體諒女兒的艱辛。


這個橋段大家看著都覺得眼熟,因為跟《歡樂頌》《我的真朋友》裡很像。在《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媽也曾逼迫樊去跟朋友借錢來幫助哥哥,她付首付給哥哥買的房子,最後哥哥卻要跟倒打一耙,要跟她打官司。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樊勝美媽媽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樊勝美哥哥

在《我的真朋友》裡,曾慧敏的爸媽也曾逼迫剛到上海工作不久的女兒拿出20萬給弟弟蓋房子,但是她父母卻說家裡的房子和存款都是弟弟的。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曾慧敏哭訴自己借錢的艱難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她被父母的話傷透了心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曾店長的父親


房似錦的媽媽更絕,上來就要100萬,還威脅她說如果不把100萬打到賬上就到上海來找她。然後就真的跑到上海來找房似錦要錢來。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房似錦媽媽找上門

看著房媽媽的那副嘴臉,真是氣不打一出來。


2、為何近年來重男輕女現象頻頻出現在熱播劇裡?


最近幾年大火的現代都市劇裡,原生家庭問題非常突出,其中尤以重男輕女的問題最為引人關注,不斷引爆輿論。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是個典型,自從這部劇火了之後,“樊勝美”三個字已經是那些被原生家庭榨乾的女兒的代名詞了。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樊勝美

如果你要勸說一個女孩子不要為了哥哥或弟弟付出太多,要為自己打算,那你就只要說“千萬別讓自己變成‘樊勝美’”,人家就明白了。


《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從小被媽媽嫌棄,被二哥欺負,父親也不幫她。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都挺好》中學生蘇明玉

媽媽說她是女孩子不能和哥哥比,只養她到18歲,因為遲早要嫁人的,老了也不用她養老。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蘇明玉的媽媽


《我的真朋友》的店長曾慧敏被爸媽逼著出20萬給弟弟買房子,為了湊錢,她到處借,最後連男朋友也要被她父母無休止的索取給嚇跑了。可是她父母還嫌她30多歲嫁不出去,丟人。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曾店長哭訴


(1)從惡婆婆到惡媽媽的轉變,是劇情的需要嗎?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熱搜底下的熱門評論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幾年很多電視劇都有這樣的設定,而且都是媽媽更重男輕女,爸爸的存在感很低,以前的電視劇,我印象中沒有這麼嚴重的,至少媽媽是護著女兒的。


曾經的國產劇都市劇,大多是聚焦婆媳關係的,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婆婆媳婦小姑》《雙面膠》,將婆婆和兒媳婦之間的矛盾刻畫得入木三分。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婆婆媳婦小姑(1998)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電視劇《雙面膠》(2007)


難道現在是婆媳矛盾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或者說聚焦婆媳關係的影視作品已經過剩了。


雖然也不排除編劇們為了戲劇衝突而設置的情節,但是,我們都知道,藝術雖高於生活卻來源於生活。


然而現在有個風氣並不好,好像只要想體現原生家庭問題,農村人進城以及由此引發的城鄉衝突,編劇就只有女主被原生家庭壓榨這一個思路。


為什麼一定是女主要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呢?


就算是要製造原生家庭的矛盾衝突,有很多角度可以寫,為什麼一定是“房四井”式的問題呢?


房四井的經歷讓我想起電影《何以為家》,男主角贊恩是個12歲的小男孩,他在電影中的將父母告上法庭,因為他父母沒有能力撫養孩子,卻還要生孩子,最後導致孩子們過著悲慘的生活。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何以為家》


(2)社會的批判與反思意識增強


更加深刻的原因可能是,以前由於經濟水平的制約、思想觀念的束縛,人們並不認為重男輕女有錯。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時代,男性代表了更大的勞動生產力。


在社會普遍為實現溫飽和致富的過程中,人們並沒有時間去考慮精神健康的問題,所以也根本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創傷。那時的人只是一味地忍耐,默默承受,甚至大部分人不知道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問題。


而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社會整體的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受教育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性別平等的反思意識也越來越強,因此就體現在書籍和影視劇中了。


是不是隻有中國是這樣呢?當然不是。


在韓國,有一部現象級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2016)和同名電影(2019),講述的是女性反思自身困境的故事。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82年生的金智英》中文版


故事是講述一個名叫金智英的女人的成長經歷:她從小就為了弟弟犧牲自己,爸爸重男輕女,什麼好的都給弟弟;她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卻只能默默忍受;她工作之後,雖然能力突出,但是還是要以男同事、男領導為重;她31歲結婚,禁不住長輩的催促生了女兒,然後辭職做全職太太。


金智英每天累得要死,偶爾帶孩子出門,買杯咖啡還被人說是“媽蟲”。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金智英


再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也揭示了男女平權的問題,從不同視角呈現了印度女性的困境與抗爭。


《摔跤吧!爸爸》的男主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經是摔跤冠軍,他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摔跤吧!爸爸

《神秘巨星》講的是尹希婭追逐音樂夢想的故事,反映了印度社會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現象。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神秘巨星》女主尹希婭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神秘巨星》女主媽媽娜吉瑪


再看歐美國家的影視劇中反映的女性問題,體現在女性的個性解放、政治權利等方面,尤以美劇為甚,比如《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和《國務卿女士》。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講述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家庭主婦在離婚後自我意識覺醒,奮鬥成為一名卓越的脫口秀演員的故事。女主米琪·麥瑟爾在成功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難,但最終實現了開自己的深夜秀、功成名就的夢想。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國務卿女士》

《國務卿女士》主要講述了一位女國務卿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她要在國際危機、辦公室政治和複雜的家庭生活之間尋找平衡點,該劇將女性領導人的理性與感性彰顯得比較恰當。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女總統》

直到她競選成為總統,這部劇的最後一季改名《女總統》。但是現實中,美國並沒有出現一位女總統,將來什麼時候能實現,還未可知。


當然,影視劇的立意,也體現了通過藝術創作對不合時宜的價值觀進行批判,原因是現在女性的社會地位在不斷提升。


再者也因為這些電視劇的編劇中也有很多女性,她們在角色設定的時候就會從女性的角度去反思這個制度,以及這種文化的不合理性,體現在作品裡就是設計這種戲劇化的衝突。


所以,當這些影視劇最終播出的時候,由於社會公眾對於這個方面是很敏感的,或者說有很大的共鳴,就會引爆輿論,各種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頭條熱榜、微信熱門等,引起大範圍的討論。


(3)年輕人更趨向於性別平等觀念


近些年來,由於性別平等觀念逐步在年輕人中得到廣泛接受和傳播,因此對於性別平等的問題,更多的是從作為個體的人的角度來反思,而不再是規範化、臉譜化的男性和女性的區別。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Stevie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句:“我們這代人,至少能為女兒們爭取些什麼吧?”

隨後,收到一個朋友回覆:“至少可以教會她們些什麼。”不久又收到另一個朋友回覆:

“即使不是為了女兒,為了自己也應該爭取。”


從影視劇裡對原生家庭裡重男輕女的批判可以看出,女性的反抗意識也在增強。


同時,在現實中,大部分觀眾對此也持批判態度。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樊勝美和陳家康

比如《歡樂頌》裡的樊勝美,當她被原生家庭壓榨的時候,得到觀眾的普遍同情。但當她選擇忍氣吞聲,不敢反抗的時候,觀眾的評論則是恨鐵不成鋼,怒其不爭。當她終於取得自己的獨立之後,觀眾是一片叫好與掌聲送給她。

樊勝美說:“如果有一天我們還能重新開始的話,我也希望是以各自獨立的姿態重新開始,我必須要學會自己站起來,才有資格去奢求愛情,我才有資格去選擇,是否該站在你王柏川身邊。”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大學時的蘇明玉做兼職賺錢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從小就一直在爭取自己的權利,並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獨立的人,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該劇裡的蘇明玉也被塑造成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典型。


這反映的是一種新的社會風氣,或者說社會是鼓勵女性擺脫糟糕的原生家庭,蛻變出新的自我,追尋自己的幸福。


也表明了只有擺脫糟糕的原生家庭才能找到幸福,而要擺脫人生家庭的束縛,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獨立,特別是經濟獨立。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達到了一定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效果,是一種反思。


(3)馬太效應與扎堆現象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 <strong>“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近些年來,由於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達,越多的人討論一個劇,就會引起更多的人關注。反之亦然。熱播劇的熱度因之愈熱,而表現平平的劇則更冷。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因此我們會發現一旦有某部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或劇火了,那麼就會有更多的影視劇跟進,同類的人物設定會很多,這種扎堆現象在所難免。


如果沒有抓住熱門話題的風口,很可能就會導致影視劇的票房或收視率慘淡,相關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就白費了。


但是,不斷出現的跟風現象,導致影視作品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值得警惕。


(4)獨生子女政策到放開二胎政策的轉變所造成的影響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獨生小孩

從前因為有獨生女子女政策,所以不會把重男輕女這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擺在電視劇的重頭戲裡,但是最近這些年,由於大環境的變化,開放二胎之後,出現很多高齡產婦,就是為了再生一個兒子。


這樣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當然也會成為編劇的創作靈感來源。


同時,由獨生子女政策取消,影視劇的創作也不必再拘泥於三口之家的設定了。因此,非獨身子女的原生家庭問題得到更多呈現。


知乎“重男輕女”的問題下面就有很多女生留言說感謝獨生子女政策,否則自己肯定也會被迫變成“樊勝美”。這也是因為社交網絡發達了,導致原生家庭裡重男輕女的問題聚集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3、為何劇中的媽媽更重男輕女?


還有一個問題,我苦思不得其解,於是只能寫下來,一邊寫一邊思考。那就是:這些電視劇裡都把媽媽的設定為那個重男輕女、要求女兒無盡付出的惡人,爸爸的存在感特別低,變成了沉默者。


因為,在我的觀念中,或者說理想狀態下,作為母親的女性,本應該對同為女性的女兒更好才對,可事實並非如此。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生了女兒導致母親在夫家的地位更低,所以母親就把氣撒在女兒身上。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老有所依

還是因為傳統觀念中的“養兒防老”讓媽媽認為必須對兒子好,才能保證自己老年的時候有人贍養,是這樣嗎?


那為什麼老年人擔心如果不剝削女兒補貼兒子,兒子就不會給自己養老呢?為什麼老人對兒子付出那麼多,還會覺得虧欠兒子呢?對女兒那樣不好,卻不擔心女兒不給自己養老呢?


如果不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被影響而不自知,或已自知卻無法自拔,並且變成幫兇,怎麼會出現同樣是女人的媽媽對女兒這麼狠,對兒子這麼寵?


細細想來,雖然父親不說話,屬於消極型,表面看來是無害的。但是他們會默許母親做出惡劣的行為,比如《都挺好》中的父親蘇大強。


而在家中作為弱者的母親,不僅要對兒子無以復加地好,還要對女兒心狠,將厭女症發揮到極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令爸爸滿意,也是令其所代表父權滿意。


在這個體系下,作為母親的女性將自己受到壓力與傷害轉嫁到更弱的女兒身上。魯迅早就說過,<strong>“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如果不是因為媽媽太弱,只能看爸爸顏色過活,媽媽真的會這麼寵愛自己的兒子嗎?又真的會狠心地對待自己的女兒嗎?


都說檢驗一個社會文明的尺度,是對待弱者的態度。但是,家庭裡的“弱者”母親卻將傷害加諸更弱的女兒身上,這樣的社會文明該如何檢驗呢?


其實,這背後還是利益在作祟,媽媽為了自己的利益,向比自己更弱的女兒施加壓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爸爸的認可。


此時,女人只能站在男人那一邊,作為母親的女人們是用行動告訴作為父親的男人們:我們雖然不是男人,但我們跟你們一樣痛恨女人,所以我們和你們是共同利益集團,所以請接納我們吧,至少不要傷害我們。


就像波伏瓦說的那樣,<strong>“我和所有人一樣,一半是同謀,一半是受害者”。


所以,雖然這些電視劇裡,爸爸沒有動手,但是,爸爸卻是那個在背後指揮的人,或者說,爸爸代表的男權思想是那隻看不見的手,通過媽媽的手和語言把板子打在女兒的身上,把傷害加在女兒的心上。


這一切就這麼發生了,沒有人覺得不對,因為早已經習以為常。


而父親,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沉默的慫恿者,一個借母親之手的間接施害者。


誠如阿倫特所言,<strong>惡的平庸性,不是滔天的罪行,“那不是愚蠢,而是無思性”。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漢娜·阿倫特


此外值得注意點是,《蝸居》和《安家》同是六六編劇,可以作為對比研究的案例。時隔多年,雖然還是講房子的問題,兩部劇引起的話題不同,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所關注的點不同。《安家》裡女主的原生家庭問題比《蝸居》更嚴重,也更能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從網上將房似錦稱為“樊勝美2.0”可見一斑。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蝸居》(2009)


當年的熱播劇《蝸居》裡,女主的家裡是兩個女兒,而且妹妹海藻是姐姐海清要媽媽生下來的,所以她對妹妹特別好。


到了《安家》這裡,是時代不同了,女主的原生家庭卻出現了重男輕女的問題。這樣的變化,如果排除編劇為了劇情需要,則可看作現實的反映,或者可以說是對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4、經濟獨立才是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良藥


曾經有個非常有名的豆瓣小組,那裡面都是孩子控訴原生家庭的故事,那裡的孩子最常說的就是“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後來這個小組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封了。


知乎上面“重男輕女”的問題下面,有無數的控訴帖。我曾花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看那些帖子,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心疼落淚。


不過我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那些努力奮鬥達到經濟獨立的女人,她們在講述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的時候,透露出一種豁達的精神,雖然還會經常流淚,但都希望不要讓過去的痛苦影響自己未來的生活。


她們通常更有底氣,平時會給父母很多錢,與父母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讓自己再受到傷害,也不想再糾結錢的問題,因為她們付得起這個成本了。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strong>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因為父母將來要給兒子買房娶媳婦,女兒則只需要培養到結婚的年齡嫁出去就可以了。


由於養兒子的壓力太大,導致很多人能想生女兒。但他們不是真的喜歡女兒,而是因為不用給女兒買房子,撫養成本低。更有甚者,特別是在農村或者封建思想嚴重的地方,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希望通過女兒彩禮,為兒子積累資本,甚至希望通過嫁女兒實現階層的跨越。


《歡樂頌》《都挺好》《我的真朋友》《安家》這幾部電視劇在設置原生家庭矛盾時,都選擇了跟房子有關的事件。


《歡樂頌》裡樊勝美給哥哥買房子付首付,《都挺好》裡面蘇明玉媽媽把蘇明玉的房間賣了,《我的真朋友》裡曾慧敏被爸媽逼著出20萬給弟弟蓋房子,《安家》裡房似錦被媽媽逼著拿出100萬給弟弟買房子。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明玉的房間被賣了給哥哥們籌錢


這些場景當然不是憑空捏造的,與近些年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因為房子始終都是中國人最看重的東西,也是最大的壓力來源。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沒錢鬧的,就像《我不是藥神》裡面的那個人說的那樣,“這世上只有一種病治,窮病”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我不是藥神》


要治這種病,就需要錢,同理,能治癒原生家庭創傷的藥,也需要經濟獨立。所謂<strong>“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你看,《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就是因為自己努力達到了經濟獨立,才不再被當“外人”看待,才能在家人面前抬起頭來做人。不僅能在父親蘇大強被騙6萬元錢的時候出資填補,還能安排父親去自己的房子裡住。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蘇大強被騙6萬,蘇明玉給6萬並謊稱已追回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蘇明玉要接爸爸去自己的房子住


《我的真朋友》裡,曾慧敏自己賺錢給自己買房子,即使父母來找她鬧,她也有底氣反抗。並且在與父母攤牌之後,可以轉身離開,因為她不需要依附於父母。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曾慧敏自己賺錢買房合理合法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曾慧敏說完之後就離父母而去


結語:更重要的是人格獨立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strong>“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雖然《安家》這部劇還沒結束,但是我希望房似錦最後也能找到治癒原生家庭傷痛的良藥。希望她成為一個人格、經濟都獨立的人。希望母親和女兒不再互相傷害。希望父親不再做一個沉默的間接施害者。希望母親和虐不再做父親的受害者。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西蒙娜·德·波伏瓦


《安家》豆瓣6.3分、熱搜點擊超10億:經濟獨立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


關注過去、現在、未來的AI。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