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俗話都說三十而立,請問立什麼呢?你怎麼理解?

胡盛武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俗話說,“三十而立”立什麼呢?我是一個47歲的男人,早已過而立之年,我這樣理解:

三十,強調了一個時間節點。30歲,男人剛脫去青澀稚嫩,慢慢地為人處事變得穩重起來,變得更加審時度勢,更加能屈能伸,對己對人,對事對物,更加理性。用我們農村老人的話說,三十歲該有正事了,也就是該“立”了。

那什麼是“立”,我的理解就是確立、樹立和自立。確立人生目標和方向,樹立理想和形象。正所謂,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世態的變遷從來都不是藉口,夢雖在心中,卻要落實到行動上。

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我認為古今稍有差異。

孔子說:“男人三十而立”,其實孔子說這句話是從自身出發,說給自己的。孔子在三十歲時, 他認為自己要能自立了,意思是自己要憑藉著現在已經有了的能力來堅守自己的志向和選擇,不被其他任何外在因素所幹擾,因此,對孔子而言,立是自立。

《左轉》曾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功、立德、立言”,並稱其“此之謂不朽”,也叫“三不朽”。孔子的後人孔穎達,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對這句話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通俗來講,立德就是樹立德行,德為先,為統帥,為前提;立功就是建立功績,為國為民為人類做貢獻;立言就是傳達言論,為世人為後代傳播有價值的言論,也就是延續功德,傳承文明。

在某種意義上說,古人三立是聖人的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三立也滋生出了新的含義,更加契合我們新時代的三立是:立人、立業、立家。而且,個人以為,新三立不僅侷限男人,也包括新時代女性。

立人,人到三十該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世界觀等等,樹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品格。立人其實也就是立身,就是樹立自己一個穩定而良好的形象。簡而言之,活的像個人。

立業,30歲,無論自己創業還是打工、或是奮鬥在職場,大多人已經經歷了摸爬滾打十餘載卻還為相中自己的“業”(事業),以往或許還在渾渾噩噩的、按部就班的度日,進入30歲的階段你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事業不能三天打魚兩天三網,需要為自己人生定位,需要找到動力,需要堅持不懈。立業,就是該有自己的事做了,認準後,要致力於自己的事業併為之奮鬥。

立家,古人強調“成家立業”,但現今社會大多數都是立業成家,這不單單是先後順序的變化,更是思想上的轉變,因為壓力不得不先有一個穩定的事業再去考慮結婚生子。三十歲成家不早不晚,是個可以考慮的年紀了,在立業後最重要的事就是立家了,組建一個溫馨的家庭,找一個如意的配偶,對家庭、對事業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對於新時代,三十而立,三十男兒當自強,三十歲女人當自立。立人、立業、立家是你當前需要去考慮且去完成的三件事,否則只會辜負這美好的年紀,只會越過越糊塗!


薩滿民俗


一般我們認為:三十而立,就是人到了三十歲以後,應該能夠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確認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方向,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儒家思想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吾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應該在十幾歲的時候努力求學,三十歲的時候立足於世,到了四十歲,有了十年的工作積累,就不會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應該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夠被人支配的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夠聽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三十而立,放之四海皆不變的道理

三十歲,是一個時間節點。一般男人到了三十歲,褪去了年少的稚嫩,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變得成熟穩重,審時度勢。心中有了一個目標或者方向,併為之奮鬥。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少年,也不再是放蕩不羈的青年,該有“正事兒”了。

古人講的“立功、立德、立言”是聖人的標準。現代人講“立人、立家、立業”。意思是人到三十,應該有自己正確的三觀,獨一無二的品格,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組建一個家庭,30歲成家不早不晚,和諧的家庭是你打拼事業的堅強後盾;還要有自己安家立命的事業,不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並且為之努力。

結語

對於現在人來說,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到了30歲的年紀,都應該自強自立,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和規劃,有正確的三觀和獨立的個人品格,有努力奮鬥的執行力。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大聖人孔子在《論語·為政》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既是孔子向別人自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孔子賦予天下所有男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我要求。

三十而立。所謂的“立”,不僅僅指成家立業,更重要的是指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到了30歲這個年齡段,應該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如何去做?然後向著這個目標腳踏實地走下去,不為外界所動搖。不管外界怎樣影響、干擾和誘惑,都能堅信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在奮鬥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從而去靠近那目標,觸摸“成功”。

人的一生確實太短暫,對很多人來說,30歲時,人生已經差不多走完了一少半,這30年的風風雨雨就是下一個30歲的基石和財富,它決定了你後半生的幸福指數。尤其對於男人,這個時候已經少有選擇,得用破釜沉舟的方式去追逐自己所認定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立”的根本。只有追逐“立”,生命中才會少一些缺憾。世上也沒有人願意一直遺憾下去,把愧疚帶進墳墓。

真正立起來的男人,腰桿也就硬了,說話、做事也就有足夠底氣,對任何事都更加胸有成竹。

每個人都奮鬥在路上,經過在短暫一生打拼後,在各行各業能夠成功、受人仰慕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過著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享受著平淡生活給予的樸實無華。然而,很多人還是心存夢想,不甘心碌碌無為的了卻此生。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抱負,讓理想豐滿起來,是有志之士的終極願望。

怎麼才算不辜負一生呢?當你老了,回望從前,不為經歷的事所怨悔和遺憾,能放得下自己的過去,這樣的人生才算完整。


鴻鵠迎罡


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重要的不是別的人前車之鑑,而是你不會再沿著過去的路重蹈覆轍。

多年前,一位管理學領域的長輩問我:你覺得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我思忖良久,找不到精準的答案。

他告訴我,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

直到我們走過三十歲,碰過壁,流過淚,走錯路,愛錯人。百轉千回過後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

年輕的我們太習慣“拿來主義”。問題一出現,馬上想招呼幾個過來人,收穫一堆經驗之談。情感一受挫,立即求助一群閨中密友,給出一千種解決方案。

那時的我們,總期待拿過來人的經驗指導自己的人生,總希望用名言警句啟蒙自己的智慧,總是太渴望借用外力,太容易依賴外援。

我們唯獨缺少自我覺察、自我使用的能力。

現在的我過了三十而立,邁入四十不惑懂得三十應該立什麼!

三十而立,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

0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0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

0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鏡頭裡的童年


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於孔子對自我評價的《論語•為政》一書中,是他總結出的一種人生處世之道。

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義為:我自十歲開始,花了五年時間作準備,勵志一路求學,直到三十歲才有一番成就,到四十歲初洞察了人心和世事;五十歲後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六十歲後便德高望重,被大家所尊崇、拉攏;七十歲後可以做任何心裡所想、身體能做之事,但也從不違反規矩和條例。

這句話是孔子時代的產物,它生於那個時代,便富含了那個時代的意義。這句話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智慧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抱負和一個時代的縮影。

尤其後面這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七十歲後,可以做自己心裡所想、身體能做之事。這說明了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追求也保持著一種自我態度(可解釋為一種自我精神)。這體現了人生要有所追求,不應過多的受到世俗的干預和約束。後面的“不逾矩”,便又勸告了自己行事時,要遵循當下規矩(可以不強調禮儀)、顧及他人感受。

看似上述話有點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它只是結合了多方面考慮而已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三十而立”在古代和現代中所體現的不同意義:

在孔子時代,“三十而立”必然體現的是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方面的進步和精神上的超越。當時,正直春秋戰亂年代,人民的豐衣足食成為了最大問題,為了生存,或者說是為了在黑暗的官場中謀求一席之位,你必須勵志,日夜兼程的求知求學,不斷的磨練自己、提升自己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然後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孔子自己的理想則是想成為列國之間的溝通橋樑、和平使者,並堅持自己畢生所追求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

這便是孔子時代“三十而立”存在的目的。它不僅滿足了當代人的生存需要,也間接幫助人們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追求。

如今的“三十而立”,必然體現的是我們當代人所追求的和平、融洽、進步等精神。比如,成家立業、相夫教子,考公務員、考博士,謀求人生飛躍、成就商業帝國等等美好人生藍圖。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三十而立”的目標。但因為每個人的處境不一,選擇的目標與完成時間肯定存在時間差,因而,“三十而立”這個目標對現在的八成年輕人來說都是極具挑戰性的。更何況現代社會的高昂物價和競爭壓力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孔子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三十而立”這個美好期望並不太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需要,但可以作為現代年輕人的一個小小目標去奮鬥。

我們還可以把孔子時代的“三十而立”作為參照樣板,比如,周遊列(sheng)國(cheng)、知(neng)書(shuo)達(hui)禮(dao)、五萬存款等等都可作為三十歲奮鬥的目標。

“三十而立”這句話被現代人常掛於口中,成為了現代人日常的勸導用語。

本來,“三十而立”的原話是孔聖人對自我的評價和總結,本意上並無告誡後人的意思。只是因為被其弟子所抄錄、整合成書籍,由此而廣受儒家弟子所推崇、併成為世人敬仰的風向標。

後來,被民間眾多賢士所接納,並以此告誡著後人:三十歲一定要有所成就,將來你可能是要成為孔聖人那樣的人!

還望採納!


欲隱秋聲話夜闌


古時候“三十而立”立的是安身立命的本事,一般指的家庭中男性的生活與事業規劃。我認為這句話的俗話傳承幾千年了,是否還是用於當前的後信息時代的三十歲?

今天的80後、90後、甚至00後是否還要通過“三十而立”來檢驗自身在事業、家庭上的擔當。是否一定因為到了30歲就得被催著要扛起整個家庭,揹著房貸、車貸前行?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首先找到古時候有哪些因素影響三十而立整個理論,然後再重新理解後信息時代我們如何讀懂“新時代的三十而立”。

古時候三十而立的影響因素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時候三十而立被認為是擔起養家餬口的責任。仔細分析得知需要在成年後經歷一些階段修養才能完成三十而立。所以三十而立首先考慮事業規劃、家庭規劃這兩個因素:

  • 第一,在立志之年(十五歲左右)時候規劃的學習方向,有的人是繼承祖業、有的人是要讀書考公務員、有的人是做生意、有的就是打工。這些人都要在到達三十歲的時候檢查自己的事業,是否在某一專業領域幹了超過10年,是否可以賺取家庭生活必須的金錢,是否在官場有所作為。在事業因素上,三十而立主要檢查自己的事業是否與當時立志的方向一致,或者說是否踏入的正軌。

  • 第二,古代婚姻年齡較早(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男人建立家庭至三十歲的時間,婚姻過程需要經歷彼此情感考驗、兒女的健康養育、老人安穩撫養,在家庭因素上,三十而立就要檢查這些過程是否完善,情感有無變動、兒女身心健康、老人是否心安。

後信息時代的三十而立

從古代的而立之年分析得知,人們在三十歲回顧經歷事業與家庭的幾個階段,檢測每個階段的完整度,從而進行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規劃。

相對咱們現代人的三十而立,從80後、90後、00後的事業和家庭規劃來看:

  1. 80後忙於拼搏事業,建立家庭都較晚,很多男人到了30歲孩子都沒斷奶,到了而立之年立很多人還沒有完善家庭兒女的生活;

  2. 90後一代有了殷實的家底,雙方父母家庭至少有一套房子,所以在事業拼搏上比較遲,婚姻觀隨意,很多人到了三十歲月月光、父母幫還房貸、父母幫忙看孩子,雖然有了房子、車子,但事業與家庭起步都較晚,缺少理財觀念、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

  3. 00後接觸先進的理念,正值青春年華,但是在事業方向上選擇已經較多了,直播、電商等模式都向他們招手,同時各種借貸也纏住了他們心志,所以在他們未來的三十歲,可能經歷著多重選擇,事業變動較多,談婚論嫁比不上短期約會;

由此而言,我個人認為後信息時代三十而立並不要單純從家庭與事業經歷這兩個因素來評論,應該結合個人在整個家庭貢獻,在社會上貢獻,在事業上的貢獻而言。如今90後、00後的創始人有很多,二十多歲在某些行業做很多貢獻的人也有很多,咱們新航母設計總師就是80後。

所以古語“三十而立”在當今社會理解為“三十而立”立的是專注度,全球經濟、文化趨同,信息互通有無,不需要像古時候一個男人一定要扛起來一個大家庭,如今更重視個人在垂直領域貢獻,“三十而立”是立的耀眼的生命力、精神力!


知心聲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體會孔子所說的十五志在學習,三十而立,這個立至少包含三方面含義。

1、立志 十五志在學習,但三十後,經歷了前段學習,也經歷了從年少無知過度到年少輕狂,逐漸走向成熟。對人生,對社會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這是候就不能在渾渾噩噩,要重新開始對今後人生的思考,想想未來人生的意義何在!立下遠大志向,把它作為人生今後的標杆,這樣才會讓人生過得有價值,有意義!

2、立家 因為三十歲必須成家,如果這時候還不成家,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那無異於過了春季還不播種,那會有什麼好收成!畢竟作為華夏民族的我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3、立業 在重新立志調整人生目標的前提下,必須迴歸到現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才會實現目標!三十歲無論對人生對社會對人情世故都有了更深的瞭解,並且這是候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最適合創業,抗壓能力也是最強的時候!

綜上所述:一個做出成績的人都會在三十歲時做好這三件事!


黔曉崬


三十而立說的是男人三十歲了應該負責任了,為家要養家餬口了,要立言修身自己當家作主了。



龍蝦條說說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三十而立”是說孔子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在戰國時期的三十而立,立的是態度和原則。但是對於現代來說,如果三十才能確立自己的態度和原則,那一定會被時代淘汰。我認為,現在立態度和原則至少是在大學時期,也就是18-24歲之間。現代社會的的三十而立,我認為立的是對事業不懈的追求和對家庭的認真負責。

為何要在大學時期立態度和原則

為什麼很多企業會看學歷,會看學校,是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周圍環境和人群的影響很大。一個好大學裡的好學風,好師長,好同學,會讓你不太容易犯大的錯誤,總的來說,一個好的大學對絕大多數人有決定性影響,大學是教育給企業提供的一張資格證書,減少了企業的篩選成本,不同等級的證說明你的智商,能力等一些綜合素質都會比較好。

如果在大學時期沒有立爭取的態度,進入社會,將不會給你試錯的機會。在大學中要樹立以下三大原則:

1、做事先做人,為了事業、發展,首先要樹立做人的原則。人無信而不立,做人要有信用,這是做人第一原則。立起自己的做人原則,是確立自己作為人的名片

2、要確立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世界觀是人們關於世界的總體的和根本的看法,決定著人生追求與價值取向,指導和支配著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與行為準則,具有“總開關”、“總閘門”的作用。

3、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牆頭草,這樣領導才會知道什麼事是最適合你乾的,大家才知道你做事的風格,在事業上才能有所成就。

【小結】

大學時期要立三觀立、立原則,在大學時期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強調要有事業心、責任感,要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希望並要求畢業生把選擇的工作當作長期追求、

投入的事業,要與單位同甘苦,共患難,榮辱與共,而不僅僅是賺錢謀生的職業和臨時落腳點。惟有敬業的大學生才能積極進取、胸懷大志,才能開發蘊藏在自己身上潛在的創造性,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現代的三十歲為何要立家庭立事業

1、古代立家庭早與現代,提倡先成家後立業

現在的人都流行三十歲左右結婚,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一種潮流,人人都在追趕。現在的人普遍結婚年齡都遲。北上廣這些地方更甚。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為大家列舉了以下幾點:

①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規定女子十二歲出嫁,唐朝規定女子十四歲出嫁。在古代幾乎沒有自由可言的,尤其是在宋朝之後。一方面,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通女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影響,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②《周禮》規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二十是女子婚配年齡的上限,這說明在周代女子婚配的年齡要小的多。同時,《禮記》也規定,男女婚配的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歷朝歷代在這一基礎上多有延續。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清代,男子16歲,女子14歲,達到結婚年齡。這是法律要求,女子初潮在12-14歲之間,這種規定還是有科學依據的。但從現存的各種資料來看,古代女子實際結婚年齡還要早些。

③政府也有明確的規定,甚至將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處理。一是罰款。漢惠帝時,女子超過最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處罰600文錢。二是坐牢。據《宋書·周朗傳》所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女子超過十五歲還未出嫁,家人就要跟著去坐牢。當然,因婚事而進監獄就得不償失了,古代女子多待字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子淪為剩女也絕非沒有的事。

【小結】

時代發展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古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重要的戰鬥力,國家發展往往依賴人口,但古代醫藥條件差,平均壽命較短,嬰兒夭折率高,用早婚早育來增加社會人口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生觀、價值觀的昇華,反而現在更合理。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結婚晚這一概念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流行開來,可能也是因為那句三十而立,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三十左右結婚生子。

2、現代的三十而立成為了財富的代名詞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原意中的“立”,是指自我人格的獨立意識。

但演變到現在,潛意識變成了“有房有車、事業有成”的代名詞。想有車有房,就得事業有成,也就是說要麼賺錢足夠多,要麼自己當了老闆,自己成為了高富帥。只有這樣了才算是三十而立。

對於絕大多數的公司員工而言,30歲是紅色預警的“事故高發”階段,諸多案例見諸報端。三十歲還在基層工作,對於公司來說體力拼不過20歲的,經驗不拼過40歲的,所以特別難。在這麼難的時候,應該絕地反擊,不斷提升自己,而不是自暴自棄,認為現在一無所有,未來不可期。三十而立是對我們的督促,不是我們自暴自棄的理由。

【最後總結】

古代和現代正好相反,所以家庭美滿這件事提前了,但是現在正好相反,三十而不立家庭是很多父母著急的地方。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三十而立”絕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有房有車,而是知禮明德,認真而努力地生活。
現在三十不僅能要立家庭、立事業,還要立三觀、立原則、立態度,人無奮鬥目標,猶如在黑暗中遠行,即使努力也不知自己往何方。年輕時可以不斷做嘗試,不停尋找自己喜歡的奮鬥方向,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到了三十歲,快成家或已成家,家庭的責任慢慢大了起來,這時該確立奮鬥目標,不能再遊移不定,蹉跎歲月。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

我是【十二十頁】,志向成為一名女作家,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謝謝!


十二十頁


三十而立,是一個成語,來源於《論語-為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孑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現在社會常用來指人開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識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所以“三十而立”不能理解為“立業”而應當理解為“三十而知禮”

個人的一點思考,正常大學生畢業年齡都差不多在二十四五歲了。這時候如果談成家立業也不是不可以,但想問是能夠承擔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嗎?不見的能。這個年齡在社會上打拼,等工作事業朋友圈都穩定了怎麼也到了臨近三十歲了。所以這個時候,三十而立應該指的是我們個人的各方面成熟獨立。至於立業這個問題,要結合古人的壽命和結婚年齡,古代男子15一20歲,女性13一17歲。到了30歲可以說人生走過一半了。人生70古來稀可不是白說的。所以不能拿古時候的30歲和現代社會的30歲相比,現在30歲是知禮成家的時候,是立業起步的時候。而不是有所成就的時候,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不還有12歲當宰相的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