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高考模拟】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有像林则徐这样的脊梁支柱的中流击水,也有像宋礼公这样的寻常耕读之家的民风熏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宋礼公·家训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优秀作文】

未敢忘忧国

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爱国报人邵飘萍因如实报道“三一八”惨案,在北平天桥下被执行枪决。

不足百天,报人林白水也因为披露军阀政府丑行而被查办,惨遭杀害。

“萍水相逢百日间。”史量才苦笑看讽刺,眼底是抹不开的悲怆。世风日下,军阀混战,黑暗迷茫中,文化界的脊梁被一节节敲碎,中国的天似是掉入了深渊,不见光亮。

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总有人挺起肩膀,未敢忘忧国,提笔战铁枪。

他们是禁锢中的股股清流,荡涤人世,敲响此间黄钟。爱国不只是刀与枪的碰撞,清流们拯救的是逐渐沉沦的思想。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从1917年1月9日,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京城的风云变幻了。这一场欲来的山雨。冲入了京城的风中。连年的口诛笔伐,没有硝烟,没有铁甲对银枪。真正的战争,是在人心之中开仗的。清流们以笔为枪,努力去灼伤国人心中封建思想的峭壁。努力打进曙光,努力唤醒沉睡在铁屋中的人们。

文人武将皆有其法,但不变的是拳拳之心。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句,我向来钦佩他一身忠胆,钦佩他一手撑起民族脊梁,但文人们却也从来未敢忘忧国。我想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浴血沙场固然英勇,但耗尽气力打退了敌人,却打不进民众的心,仍任由民族消颓,这更为可悲。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文人们未敢忘忧国,他们闯入固化思维之中,以文救国。他们清楚意识到,中华文明真正传承的是一股精神气脉,绝不仅仅是土地。于是武者把守着国关,文人们选择从民族内里去激活民魂。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旷日持久的文白之战,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的,都是有识之士们对国民思想的唤醒。他们的呐喊同样振聋发聩,绝不亚于拼搏厮杀的绝响。

文者传承的路上,难免有流血。但文人们的流血更显得凄怆,那是一个个不苟安于乱世的灵魂。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于杀戮之间,总会掘出更深层的蕴意,他们不是懦夫,于安宁之中他们是学者,于乱世之中他们是一个个布衣战士,大厦将倾之时,文人们瘦弱的脊梁,从未却步。

百年之前,文人清流们不忘忧国,他们的爱国之声,发自中华最古老的纸页之上,中流击水,延续爱国精神,传承更为理性与目光长远的文化生息。

他们不是战士,他们没有刀枪,但他们从来未敢忘忧国。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未敢忘忧国》,标题好、素材妙、逻辑严谨

【老师点评】

一是标题好,一下子就让阅卷老师知道他对材料的核心意旨把握得狠、把握得准。

二是素材妙,作者对于民国期间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二十年代的民国报人熟稔,以独家独特素材作为由头,让人眼前一亮。

三是逻辑谨,紧紧扣住观点,论证有力,环环相扣,虎虎有生气。不足之处,入题偏慢,第四节才进入,不够简洁,文人武将分得不清。还有全文多是论述过去的他者,未及现在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