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截至目前,我心中的武漢

開篇我想先給大家安利一首刷爆武漢人朋友圈也唱哭無數國人的民謠--《漢陽門花園》(我公眾號裡可在線聽)


截至目前,我心中的武漢

創作人:馮翔 1964年生,武漢人。資深獨立音樂人,武漢方言民謠創作歌手。


長江之畔的武漢伢們,在這個滄桑卻不失溫情大叔的聲線下應該會淚目啜泣,而聽不懂武漢方言的小夥伴們或許會面面相覷。我這個有幸在武漢混跡過三四載的“過路人”就斗膽叨叨幾句……

第一次聽到這首《漢陽門花園》是在湖南衛視元宵晚會上,湖北籍藝人--張新成與身在武漢的原創人--馮翔隔空合唱,瞬間就把我抓了進去。民謠熟悉又陌生的楚音讓我不禁追憶起--武漢。

初到武漢之時曾因方言而不知所云慢慢地時間久了也就意會了:

“住家人”原來是本土人

“伢”原來是娃兒

“家家”原來是外婆

“過早”原來是吃早餐

“冇得”原來是沒有

“造業”原來是可憐

……


武漢方言人們習慣稱“漢腔”,武漢三鎮最標準漢腔當屬漢口話。俗有“漢口腔平、武昌腔降、漢陽腔升”。當初我身處其中聽到的卻如出一轍,不僅無從分辨音域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打招呼也實屬有的琢磨……
女伢:柺子,到哪裡可鳥? 男伢:苕起哈脹,等哈子再說。

問:哥哥,到哪去了?答:猛吃很多東西,等會兒再說。額^_^ 時常會覺得他們彼此瞬間能大打出手。平翹舌不分,統念平舌;前鼻音後鼻音不分,統念前鼻音;鼻音邊音不分,統念邊音;沒有兒化音,很多語調聽上去像是在……呃……罵人。而且公交車上用“人聲鼎沸”形容毫不誇張,那種煙火氣與語言表達的熱烈就是這座江城的性格。

在我公眾號這裡就是一段兒武漢方言rap視頻,因為沒有下載下來,在此暫時不放了~可以去我公眾號“文化雜貨鋪”瞧瞧,汪涵、撒貝寧武漢方言互動。


截至目前,我心中的武漢


“我信了你的邪”意為--我真是服了你,大多數表示否定對方。你品,仔細品……它其實表達的是一種情緒。我印象裡的武漢伢們就是這股子熱烈與潑辣、永不服輸的戰鬥精神。然而,“翔叔”哼唱出了楚人骨子裡那股涓涓溫情。讓我體悟出,漢腔聽起來的熱烈其實就彷彿武漢的天氣般時常會濛濛細雨連綿不絕消散“火爐之城”的炎熱。

武漢的天因“熱”而聞名,我的記憶裡武漢沒有春季,短暫到有人還未曾察覺冬天已猝不及防的遛走,忽而至夏。夏的漫長有時可以一直延伸到十一月份,所以“火爐之城”並非浪得虛名。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熱且潮溼。作為一個北方菇涼的我,起初不解武漢人提起一樓會緊緊皺起眉頭我並不更事的租住一樓。原來每天會有蟑螂一家來做客,後來方才知曉武漢人不選一樓是因為它過於潮溼而不適於居住。我比較阿Q每天與小強鬥也是苦中作樂、其樂無窮。

但,令人懊惱的是一時還豔陽高照瞬時間便會大雨滂沱,一霎那間街上魔法般變出各色各樣的雨傘。梅雨季節,瞅準商機的小販們會在地鐵口、商場口……人員密集地叫賣:雨傘10元一把,我時常會無奈之下買來救急。撐著劣質的雨傘飄來蕩去,在心裡也來一句:我真是信了你的邪。久而久之跟武漢人學會了常備一把傘防曬又防雨,免遭落湯之苦……這個習慣直到如今依然如此,雖然北方的夏雨不像是武漢會陰雨連綿一個月。


截至目前,我心中的武漢


我混跡武漢那些年街頭巷尾,已很少看到“翔叔”幼時那擺著竹床的住家人賣清茶。只是一些為數不多的老街上,依稀能看到坐著竹凳或竹床搖著蒲扇、微微眯著眼的老人家,亦或是三五成群的下棋。

那時仲夏夜在外乘涼的寥寥無幾了一排一排的城中村要麼畫著紅色的“拆”字要麼早已是拆的一片廢墟隨處可見的是藍色的圍擋那時的我過早就要去尋覓還在營業的小吃店說起過早武漢的美食那是不勝枚舉除了熱乾麵、鴨脖子武漢還有聽上去就讓你垂涎三尺無法抗拒的小吃還有那看不完的風景:黃鶴樓、戶部巷、東湖水、晴川閣……

下回再接著咵……


​楚人骨子裡“我信了你的邪”的那股不服輸與溫情重義的血脈,會戰勝“病毒”!我們為武漢應援!


截至目前,我心中的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