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睡覺用"逼"的,如何才能不焦慮,養成省心“乖寶寶”

在現在的有些家庭裡面,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你睡覺我就給你買新上市的機器人;乖乖吃飯爸爸媽媽就給你買芭比娃娃,不然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看似是獎勵制度,其實是在變相的“逼迫”孩子。

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行為主義育兒。行為主義是什麼?我有一個朋友就是一個行為主義育兒者,她經常勸我當孩子摔倒的時候,不要去安慰孩子,越哭越不要理他,等孩子哭夠了,就會自己會站起來的,她說這樣孩子會更加的獨立自強。我聽完後十分驚訝,真難道不是很冷漠的一種態度嗎?

這就是行為主義育兒。這套理論流傳之廣讓人乍舌,即便你沒有看過類似的文章,也一定聽說過它。行為主義是由美國人約翰·華生提出來的,最開始是為了訓練處出強悍的保鏢集團。可這套主義現世後,卻被家長們大為推廣,流程至今。利用行為主義去教孩子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但家長更應該思考的是,行為主義應該怎麼用,以及行為主義育兒的弊端。



家長行為主義育兒的幾個弊端

第一、太過於理性化,淡漠了親情。

行為主義最早就是用在動物訓練上,也的確是在動物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培養孩子和養動物不能相提並論。孩子的美好在於,他是和我們父母具有血濃於水的親情的,培養孩子不是把一個孩子由小變大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親情交流的過程。而行為主義育兒的過程,則是忽視了親情的存在,把孩子慢慢推遠的過程。曾經有個方法風靡教育圈,也是行為主義育兒的雛形,叫做“哭聲免疫法”。所謂教育專家有言,這是很有效的方法讓孩子不再哭泣,就是任由他哭,哭著哭著他發現沒有人理會自然會不哭了。支持者聲稱利用這樣的“選擇性忽視”會讓小寶寶“學會獨立”,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父母省心省力的乖寶寶。實際上,這就是在消磨親情換來安逸,實在是很荒唐。



第二、給孩子帶來“冷血”的隱患

行為主義育兒的最大特徵就是,“冷漠”。將孩子視為一個石頭,按照你的想法盡情的打磨它,雖然說這個比喻不完全是錯的,但是卻給孩子很大一種感覺——父母很冷漠。父母無情的交流方式,讓孩子不再願意溫情的對待家人,對待朋友。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的行為在父母的影響下逐漸趨向行為主義冷漠化。所以這種影響是一代一代延續的,並不是短期的影響。



家長應該怎麼正確的運用行為主義去教育孩子?

第一、保持溫情,給孩子要求

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有一段話我十分喜歡,“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鉅商,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我承認這超出了事實,但是持相反主張的人已經誇張了數千年。”雖然行為主義育兒不適合推行,但是確實也是有好處存在的。因為在某些方面來說,它有助於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學習也是有幫助的。但過於冷漠的形式不適合,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採取“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給孩子家庭的溫暖,也給孩子父母的要求。



第二、不要過於條件化

很多父母喜歡這麼做:孩子表現好獎勵玩具金錢,孩子不聽話罰站沒收零食。這本來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站在同一平面去和孩子進行交流,但是有時候家長過於條件化的行為,會助長孩子的火焰。他越來越喜歡和你談條件,本來具有溫馨和諧氛圍的事情變得利益化,蒙上了一層冷漠的面紗。

並且,條件化,意味著我們做什麼都需要有一個動機,主動地行為與被動的行為之間的區別。我們的行為肯定有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我們自身,但當你開始思考某事時,根植於你潛意識最深處的條件開始限制你的行為,開始去思考你的家庭,你的選擇會不會讓別人對你有什麼看法,你陷入了一種被社會蛛網包裹地感覺,無力,卻又覺得一切都是對的,你甚至想不起來任何理由去反駁這些念頭,因為這些標準或者條件,早已深深地植入你的內心,在你的潛意識裡生根發芽,一隻無形的大手撥動著你命運的琴絃,你無可奈何,只能選擇屈服。



第三、養孩子像放風箏

放風箏的訣竅是什麼,有收有放,既要考慮風箏會不會掉下來,也要防止它飛出去。這和教育孩子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對於孩子,我們不能過於冷漠、疏遠;也不能過於溺愛驕縱。我們要在自己握住“線 ”的這段時間裡,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讓他們的未來就算是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就是學會獨立。蒙臺梭利曾說:"每一個獨立了的兒童,他們都懂的自己照顧自己,他們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射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我們確實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在跌倒的時候有勇氣站起來,但歸根結底這個勇氣還是源於父母的愛,無論什麼時候,爸爸媽媽都不應該放棄這份愛。



下一次,當孩子不想睡覺的時候,不妨告訴他睡覺的好處,已經睡醒之後的春光。行為主義育兒需要每一個父母真正的理解這些方法,如果不能很好的使用,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會更大的。生活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自己弄不懂,搞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在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都應該與孩子一起進步,擺脫行為主義的牢籠,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