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肥胖的基礎知識Part 5(每日更新)—高蛋白

高蛋白

肥胖的基礎知識Part 5(每日更新)—高蛋白

高蛋白食物

熱量支出大於熱量消耗

如何在適量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中間找到平衡點,熱量太低,容易導致基礎代謝下降,熱量太高,無法消耗身體原本儲存的脂肪,達不到減重的目的。

控制總熱量是怎麼控制呢,很多人存在這樣的理解,熱量攝入越低越好,這樣越快減重,熱量的控制並非越低越好,按照中國居民膳推薦攝入量建議,成年女性熱量推薦攝入量是1800kcal(輕體力),成年男性是2250kcal(輕體力),而我們減肥期間的熱量攝入在1000-1600kcal之間是比較合適的,再加上運動消耗,造成500kcal左右的熱量缺口,熱量支出大於熱量消耗,適當限制能量攝入量和調整三大供能營養素佔比,達到減少體脂,並保持瘦體重,實現健康的體重控制的目的。

1、蛋白質攝入量安排:

高蛋白飲食: 指的是蛋白質攝入高於正常飲食,即蛋白質攝入高於0.8g/kg/d;或高於15-16%的能量佔比。

2、高蛋白的作用:

1)增加飽腹感:蛋白質是對抗飢餓的一把好手。由於蛋白質分子較大,在體內消化和代謝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能提供長時間的飽腹感。不僅如此,蛋白質在消化後會產生一種肽,能夠有效讓人控制食慾,幫助減肥。

①一定要有優質蛋白

很多人都認為米飯和麵這樣的主食才能填飽肚子,但其實蛋白質也是提供飽腹感的主力軍。蛋白質分子量大,腸胃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消化它,這一特點使它能幫人體維持較長時間的飽腹感,而且蛋白質可以幫助維持肌肉量,保證基礎代謝不會大幅降低。

推薦食物:雞蛋、雞胸肉、瘦牛肉、大豆、深海魚等。

2)提高食物熱效應:食物生熱效應高,(簡單理解什麼是食物生熱效應,也就是我們消化吸收,利用蛋白質的過程,本身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

3)改善胰島素分泌:

高蛋白飲食還可以改善胰島素分泌,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胰島素是胰腺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是來參與調解糖代謝,控制血糖平衡的激素,胰島素在體內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調節代謝過程,第一:糖代謝,促進組織細胞對糖的代謝和利用,使血糖降低;第二:脂肪代謝:促進脂肪合成,減少脂肪分解:將飲食中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身體裡面,且還會抑制脂肪分解;

4)促進糖異生:促進糖異生作用(葡萄糖異生作用,即是由非糖前體物質合成葡萄糖的過程。體內的非糖前體物質主要是乳酸、氨基酸和甘油)

5)增肌提高代謝: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食物,讓人吃的飽,配合力量訓練,還能促進肌肉生長,對提高代謝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在能量負平衡時,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可以減少人體肌肉等,瘦體組織中的蛋白質被用作能量而消耗掉,同時還能刺激合成肌肉,幫助增加身體的肌肉比例,身體肌肉組織越多,比例越高,基礎代謝越高,進而提高代謝水平,提高能量消耗,正所謂躺著也能瘦就是因為肌肉比例比較高,代謝比較高的緣故。

3、高蛋白的食物有哪些?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哪些?:魚蝦類、禽肉、畜肉、蛋類、奶類、大豆類等

大豆類:蛋白質佔比30-40%,脂肪含量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5%;

魚蝦類:蛋白質佔比15-20%,脂肪含量5%左右,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蝦類蛋白質佔比15-20%;脂肪佔比2%左右。

畜肉:豬瘦肉蛋白質佔比20.3,脂肪含量6.2%;牛瘦肉蛋白質佔比20.2%,脂肪含量2.3%;牛裡脊肉蛋白質佔比22.2%,脂肪佔比0.9%

禽肉:雞胸脯肉蛋白質佔比19.4%,脂肪含量5%;火雞胸脯肉蛋白質佔比:22.4%,脂肪含量0.2%;

蛋類:蛋白質佔比10%以上,脂肪約10-15%,主要集中在蛋黃中,蛋白幾乎不含脂肪,

奶類:蛋白質佔比3.5%,脂肪全脂牛奶2.8-4%;低脂牛奶0.5-2%,脫脂牛奶<0.5%

堅果:蛋白質約佔15-25%,脂肪佔比35-50%

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質,其氨基酸組成各不相同,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也不同。

動物蛋白質主要來源於禽、畜、魚、蛋、奶等,其蛋白質構成以酪蛋白為主,能被成人較好地吸收與利用;植物蛋白的來源以穀類食物和豆類食物為主,穀類食物的蛋白質中賴氨酸比例較低,豆類食物則是蛋氨酸較低,人體吸收率也較低。


肥胖的基礎知識Part 5(每日更新)—高蛋白

4、蛋白質不足的風險

1、加速衰老

長期素食的人,很可能蛋白質攝入不足,而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入不足,細胞難以生長,皮膚加速老化;而女性還會出現卵巢衰退等情況,導致月經紊亂、閉經、更年期提前等。

2、“三高”照樣有

肉類的飽腹感較強,若不能吃肉,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而現在我們吃的米、面、包子、饅頭等大多屬於精細糧食,不僅升糖指數高,而且若不能及時消耗,很容易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引起“三高”。

3、會得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於脂肪代謝異常,肝臟脂肪堆積引起的。

我們的肝臟要將脂質類物質轉移出去,必須依靠載脂蛋白的幫助。但若是優質的動物蛋白攝入不足,就會造成載脂蛋白的不足,脂類物質無法從肝臟順利地轉移出去,使得脂肪在肝臟中堆積,最終可能導致脂肪肝。

4、免疫力下降

蛋白質供應不足時,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免疫球蛋白減少,從而使身體抵禦外來危害,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更容易患感染流行性感冒和各種疾病,甚至會增加腫瘤的發病風險。

5、增加老年痴呆風險

長期純素食,缺乏蛋白質,就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而這種維生素一旦缺乏會讓紅細胞變得脆弱,並損害神經細胞,易導致痴呆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