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家裡老人太寵孩子怎麼辦?

古月橙


我家父母疼孩子,但也管教孩子,不過也有些地方比較寵愛孩子,這時候我一般都會跟父母說不要這樣做,父母當然肯定會反對我,但是我仍然會耐心解釋,就是因為孩子小不懂事,但是呢可以給到孩子一段時間,從不會慢慢教他,讓孩子慢慢的去懂得這件事情對錯,可做或不可做。一般我的父母聽我這麼說呢。他們自己思考了之後呢,也願意接受。公公婆婆一般對我家孩子不是特別寵愛,也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我家的孩子是姥姥帶大的。婆婆比較疼小姑子家的孩子。[捂臉]


旖旎寶兒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我自己現在已經是深受其害,六歲的兒子現在都不會自己拿筷子吃飯,整天還處在被爺爺奶奶餵飯的階段,生活上連刷牙爺爺都是直接幫忙了,直接剝奪了孩子成長,學習的機會,學校老師也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跟我打過無數次的電話,我害怕了,怕他成了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我嘗試過無數次的方式試圖跟爺爺奶奶溝通,平和的,激烈的,甚至於爭吵式的溝通,但結果微乎其微,他們的理由都是孩子還小,而且從來不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有了老二後,我的精力也大不如以前,整天圍著老二的吃喝拉撒轉,完全沒時間管兒子了,在這一個家裡,他爸也是非常愚孝的那種,在自己家的公司裡上班,他爸媽一個月給的工資也就一千多,連孩子的紙尿褲都不夠,也沒能力出去單過,生活一團亂麻,孩子沒教育好,跟公婆關係也不融洽,在家裡待著都難受,所以有條件的還是不跟公婆一起住,不讓他們參與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教育,不然就一個字,亂,亂,亂!!




漫漫餘生都是你


真實觀點:這個觀點我真的要認認真真回答,因為我們家現在就是總是因為隔代親的教育問題經常吵架!事情是這樣的,家裡的小兒子今年讀三年級,基礎不是特別好,因為工作繁忙白天沒有時間教育,一到晚上輔導功課的時候,明明很淺很淺的知識,說了很多遍還是不會,學習態度又惡劣。然後就少不了發脾氣重重的說幾句,有時候拿衣架來給孩子警醒。每到這個時候,老人家出場了,一上來就說: “不能大聲罵不能大聲說孩子,不能打我的孫子,讀不了書就不給他讀,大不了回家耕田!!”每當這個時候更加火上澆油……

所以,對於隔代教育,如果爺爺奶奶太寵溺孩子的,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不能讓他們看到教育的過程,不能插手教育!!也要跟孩子說清楚,溺愛長大的孩子不會有太大出息。



Fanny論教育


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對這個問題真的是感同身受。我個人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循序漸進,我分為下面幾步

一、理解萬歲,無需時刻嚴防死守

我們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自己帶的,就有的時候比如週末會放他們在奶奶家待上兩天,所以,孩子大了以後,對於過分的寵愛孩子這件事上,到真的是不是很多,但是就是孩子爺爺總是會在孩子回家時,買很多的零食,這些東西咱們知道,大部分都是垃圾食品,但是孩子爺爺總說,孩子很少回來,他們偶爾吃一次,也是沒有很大關係的,對於他的心情我們也都理解,所以就沒有再管了。

但是我們的這兩個孩子確實是沒有要零食吃的習慣的,我們都和他們說過垃圾食品的危害了,他們也都懂,不會主動要,但是回奶奶家的時候吃,我們也不管。就是我認為,不要時時刻刻都對老人嚴防死守,有時候適當稍微放縱一點,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解放。

二、寵愛其實要看孩子的大小和寵愛的程度

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隨便寵,什麼時候呢?懂事之前吧。個人覺得,在孩子開始懂事之後,就要給他定規矩了,有哪些事是能做的,有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不管經過誰的允許。

如果老人的寵愛不是非常嚴重的,如給寶寶買一些父母不會給他們買的玩具,或者是同意寶寶因為玩耍不睡午覺等。這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可以比較容易地幫寶寶糾正。

三、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這個原則和底線應當是比較嚴重的方面,比如孩子的安全、身體、教育等。像這些方面事情,要給孩子制定下比較嚴苛的準則,不能逾越的。

如果長輩們越過了自己愛孩子、寵孩子的底線,或者是忽略了你精心設下的規則,那麼就應該和配偶一起,與長輩進行一次開誠佈公的談話。在這次談話中,你應該態度平和地與長輩交流關於疼愛和約束的看法,告訴他們你願意在哪些問題上靈活處理,哪些問題仍要堅持,並且告訴他們你堅持的原因。

四、肩負起自己養孩子的重任

除去一些工作家庭原因外,我認為孩子還是一直自己帶要對孩子的教育好一些,當然會很累,我兩個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基本每天忙得我頭暈眼花,直到都上學了之後才好一些。我覺得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映射出的就是家長的樣子,自己帶孩子,可以給予他最直觀的教育,言傳還有身教。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看望老人,這樣老人即使對孩子比較溺愛,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不良影響,比較容易糾正。


懶媽日記


我是姥姥有兩個外孫女,我是幼兒園老師退休的。從骨子裡我愛孩子,隔輩親是真親。兩個孩子我都帶了,懂點育兒知識,營養學所以也算是孫女的福氣。好吃的做給她們吃。兒歌故事講給孩子學,手工剪紙繪畫我和孫女一起做做玩玩。孩子很健康的成長我很滿足的見證兩個孫女的成長。很注重孫女的心裡健康,快樂生活,做事認真,意志品行全面發展。大孫女四年級了,年年全優,鋼琴6級,書畫比賽得獎,品學兼優,性格開朗大方。小孫女5歲了喜歡畫畫,畫得很好文靜健康,幼兒園的好寶寶。看到兩個孩子心裡踏實高興。我生活不可缺失的。實話比自己的孩子還要上心疼愛,甚至是溺愛,還喂他們吃飯,怕孩子沒吃飽,受委屈。人就過的是人,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慢慢變老。這就是生活。


手機用戶5490583419


這個問題真是說到我心坎上了,我做為80後的媽媽,我姑娘就是從小被她姥姥看大的,現在接回我自己身邊自己帶著。小的時候老人看著還可以,大了涉及到學習方面老人有點力不從心了。其實說實話我也想自己把她從小帶大,但是自己做個小買賣沒有時間去看孩子,好多的家長可能和我情況一樣,一邊放著孩子,一邊放著買賣。孩子不管自己心疼孩子,但是不做買賣不掙錢經濟來源又沒有,哎!苦了孩子苦了老人也苦了我們自己!


奶茶很甜666


我不認可和贊同隔代教育。但現實的生活又很難分離與拒絕隔代教育。家庭生活中,離不開老一輩的參與關懷。但孩子的養育不能生活在真空裡,也不能完全讓父母關愛,因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全家人的關懷與照顧。

在家庭教育理論和家庭教育活動中,我們往往強調家長的責任與義務。而這個家長是泛指的概念,並不是專屬詞彙。家長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的,年滿18歲以上的所有成年人,都是未成年人的家長。當然,爺爺輩與父母更是家長的重要組成成員。所以說,隔代教育是一個現實問題,是不能迴避的,只能科學正確的對待,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只有各自明確自己的作用與角色定位明確,責任清晰,溝通交流正常,各負其責。就不會出現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

對於老人溺愛孩子這種現象和問題。這是一個習慣性的行為與問題現象,是中國家庭文化的一種風俗表現,是老人對孩子愛的一種情感方式,是一個人年齡發展成長的一種自覺行為與意識。是正常的,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

對老人寵愛孩子的問題,作為孩子的父母,要正確理解和尊重自己父母對孩子的一舉一動。要深刻理解自己父母對孩子的呵護與情感的寄託。他們的身份與作用不能替代自己當父母的職責,他們的身份與位置處於兩難的境地,想管孩子,又怕自己的子女不高興,而又不敢過多的多管多問,他們內心非常矛盾。為此,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往往小心謹慎。而這些在孩子的父母看來,就是溺愛和寵愛。


關注新教育


隔代教育確實是一個現實問題,年輕人沒時間,公婆有都有退休工資,年輕人生完孩之後,老人自然而然的就把照顧孫子的義務攬過去了,所以有些不自覺的年輕人就順水推舟什麼也不管了,甚至晚上都是老人帶孩子,實際上這樣真的把孩子害了,一方面老人不捨得打罵孩子,年輕人又不管孩子,這就形成了孩子的霸道,不講理,一旦孩子走進學校,他就會稱霸四方,再加上老人的呵護,又不講理,就會給年輕的媽媽惹下很多麻煩所以年輕的媽媽們,你們忙白天沒空帶孩子,但是到了晚上只要是不出差,再忙再累也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一是給孩子增加感情,二是,也讓老人歇歇,畢竟看了一天孩子還是很累的,同時還能顯出你的孝心,又給孩子增加了感情,特別是上學後年輕的媽媽們,更要多帶孩子,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寫作業看電視都要規定時間,這樣,慢慢的他就會變的很有規律,放學後先幹什麼,在幹什麼,要是跟著爺爺奶奶,他們放學後,會先玩上一會,然後在吃東西,然後在寫作業,甚至是有的連作業也不寫,所以,提醒年輕的媽媽們,你們儘量多付出一點,該你們管的事情堅決不讓老人插手,特別是教育上的事情,更是不能讓老人插嘴,這樣久而久之,你一定會教育初一個聽話的小天使,加油吧,年輕的媽媽們








農村人的城市生活


時下,隔代教育很普遍,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試看華夏之大,除特殊情況外有多少父母能做到不給子女帶孩子,不管教孫輩呢?應該是“屈指可數”的吧,不信,就看看我們身邊人,答案會立見分曉。關於隔代教育優勢很多,祖孫兩代隔輩親是天下共識,疼愛晚輩,照看晚輩會不遺餘力,子女絲毫不用擔心父母照顧孩子不周,擔心孩子受到“保姆式虐待”(個別無良保姆虐待孩子)。同時,這些老人對孫輩的教育也是“上心+耐心",他們會把全部精力用在孫輩的身上,包括對孩子們的教育,顯現出比當年對子女教育還用心用力的特徵,這是有目共睹的社會現象。如果說這種隔代教育有什麼不利的方面,我想無怪乎老人過於寵慣孩子這個問題。那麼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我想應從三方面予以突破。即要經常與老人溝通,私下交流對孩子教育問題,避免老人過於寵慣孩子,當然,這種交流不要當孩子面特別是孩子犯錯時進行,否則,孩子易拉上老人當“保護傘”。要經常自己管教孩子,不能把孩子交給老人,一放了之,撒手不管。不然這樣時間久了,孩子眼中“父母"的份量就會降下去了,造成凡事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而不願聽自己父母的,弄不好,有個別孩子甚至與父母形成對立關係。要經常引導孩子自我教育,美醜、善惡、好壞都要讓孩子知道,特別是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況且從小就要明白,一旦做錯事或造成失誤,就要受到相應“懲罰。”這樣孩子們從小就會有“底線”思維,使他們知道,儘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偶爾撐腰,但是還是少犯錯和少無理為妙,真正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辯事非、知美醜,不自驕、不耍蠻。





渺星人


在我們中國,嬌慣孩子寵孩子好像是傳統的東西,這和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在中國隔代之間寵孩子更甚,總怕孩子吃不好,自己不吃也要把好東西留給孩子吃,孩子想要什麼,老人總要千萬百計的滿足他,不讓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總怕累著孩子,以至孩子到上大學生活都不能自理,可嘆呀!這是愛孩子嗎?相反這是害孩子!前些天看了一則新聞,一個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家庭條件也不錯,可他不要家裡一分錢,提前一個月從家中出發,步行去學校,一路打工掙錢,到了學校時,學費也掙夠了,也增長了見識,增加了閱歷。再者,凡是成功人士,大多都不會嬌慣孩子,都會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力能力,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慣子如害子!大家都從生活中發生的例子去領悟怎樣才是對孩子好,讓孩子長大後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