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一致嗎?

l湖湘客


你說的,正是儒釋道啊!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大家朱熹所說。

無慾,是佛教的說辭。

無為,正是道家的精神。

道家認為,有慾望,也是人之常情。

《道德經》裡面說:少思寡慾。是讓人慾望淡一點,少一點,但是並不反對人的慾望。

至於朱熹所說,我感覺有點偏激了。

佛教說的,聽聽就罷了。畢竟佛教比儒家道家低一個檔次。宗教,都是比較低級的。通過哄騙世人來謀生。

答案就是“不一致”,無慾,無為,要分開說,道家講有欲,無為,並非你說的無慾。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宋代朱熹的理學思想。而無慾無為從時間上追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二者是明顯不同的。朱熹強調的是天理,即萬事萬物本來就有的原理規律,要想認識天理,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認識事物,知道掌握事物生成發展的一系列特徵和原理,尊重客觀事實,剔除主觀干擾,儘可能最真實地反映事物本來面貌。而人的慾望雜多無序無度,往往摻雜著個人主觀。人的感覺和日常經驗同樣有此弊病,它們只能從某個側面認識外部世界,揭示和提出的往往偏離客觀本真。人的感覺經驗讓我們處於現象世界,無法進入本質的存在世界,從而也就無法認識證實事物本身的原理以及生髮過程。朱熹正是看到了慾望的多變和不可靠,同時理清了天理的恆定和有序,才提出了這個觀點。而老子的無慾無為倡導的是見素抱樸,迴歸自然,清心寡慾的同時,讓事物自然而為,不人為干預,不違背事物規律作為。大道至簡,大河自流,萬物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朱熹和老子的這兩點觀點,其認識的角度和起點都是不一樣的,由此發展出的理論學說也不同。在中國留傳下來的優秀思想中,道家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而朱熹的理學只是漫長儒學歷史中的一個分支。不能混淆!


哲學詩畫


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嚴格來說是宋儒思想,也是程顥、程頤這“二程”與朱熹的思想。這種思想確實禁錮了很多人的思維,天理是道,人慾是人性,將道與人看成了對立二元,說明就是有很大的分別心。

無慾無為是道家思想,很多人理解為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隨遇而安,不被環境所左右。這是一種消極的思維。

個人認為,無慾無為有兩個層面,一種是世俗裡的認知與為人處事,得而不喜,失亦不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第二種是修行,修行者為可為之事,做完就放下,做而無所求,不是為欲而做,而是順應天道規律而做。做完不止是外表的放下,還要在心中放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慾無為,貴在天人合一。

這就是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的不同。

與大家分享一下[祈禱]





坐井觀天象9


由宋明理學的儒學家提出。確切說是朱熹總結二程的思想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 這句口號後續引發心學學派的很多爭議。一個是心學異端李贄崇尚童心真心,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另外一派是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把天理直接當作自然,支持自然慾望的自由表達,吃飯穿衣即是日用人倫。至此已完全違背二程的“天理”宗旨。後期清朝理學家戴震,也對“存天理,滅人慾”不滿,提出血氣心知,支持合理的慾望訴求。反對無慾無求和以理責人。希望我的解答能有所幫助。


寂寞之濱


存天理,滅人慾和無慾無為這兩句話從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對於這兩句話是斷章取義,不明其理。

存天理,滅人慾。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這句話出自《禮記·樂記》,其中說到: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後來朱熹將眾多先賢的思想進行了一個總結這才說出這句話:“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的意思是人的私慾,可指貪慾、淫慾等,滅人慾就是不要泯滅人性,為所欲為,要心存善念,懂得天理。

無慾無為,無懼無界。

無慾無為出自《孟子》卷十三·盡心章句·上十七

原文: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無慾:並不是指沒有慾望,同上一句一般,也是指不能為所欲為,不能放任貪慾等不該有的慾望,從而天理不容。

無為:也不是讓人什麼也不要做,而是勸誡我們要遵循自然,返璞歸真,不要人力刻意為之。

無懼:指不畏懼任何事任何人。

無界:指不設邊界,沒有界限。

這句話是道家思想的一句概括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永恆不滅,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歷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面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兩句話有著共通之處

從上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句話有共通的道理,所謂天下文化是一家,也是這個原因。

雖然兩句話的出處不同,作者不同,但是道理相通,就是要教育我們不要放任自己的慾望,心存天理功德。


中國的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斷章取義的閱讀,甚至曲解。如果想讀懂一句先賢名言,還是要尋其出處,前後理解,才是能真正讀懂的。


聞香書坊


當然不一樣,“存天理,滅人慾”是宋儒思想體系,人為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亂世)應剋制個體的貪婪私慾,一切要有規矩(周禮),以達到規範治理的狀態,當然其核心價值主要對封建帝制有蓋,為奴役百姓多了理論支撐。

而“無慾無為”則是道家核心思想,“無為無不為”、“道法自然”、“天然率真”,本質是反對權威,尊崇自由,追求自然真性情,以達到天人合一,性命雙修的至上大道。

所以說二者是不同的哲學理論,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部文旅影像


“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有一致的地方。

首先,“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出自出南宋的理學家朱熹。現在的有些人斷章取義,說這句話是禁錮人自由的,其實人們錯了。朱熹的原話,“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這就說的很明白了,正常的家常便飯,一日三餐,誰也不能不吃,這是天理,要保持。而整天山珍海味,胡吃海塞雖然飽了口腹之慾,但對人體有很大的傷害,是人慾,不要做!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人類繁衍的需要,是正常身體心理的需求,是天理,要保持。而古代娶三妻納四妾,現在的嫖娼狎妓養小三是人慾,不要做!

“無慾無為”,這句話來自《道德經》的“無為無不為”。人要吃飯,要睡覺,要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這是人類的正常慾望。而無慾是對過分的口腹之慾,色慾,以及對名利的過分追求說的。為了滿足上述過分的慾望,他就會想盡千方百計,不擇任何手段,以致喪盡天良,傷人越貨。最後,惡有惡報,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存天理,滅人慾”也好,“無慾無為”也罷,都是說人這一生,凡事要有度,不要心生過分的慾望,以致胡做非為,害人害己!




白楊731


兩者有很大區別:

存天理,滅人慾,宋代儒家一句口號,是假設天理(既某種道德感)是本已經存在於人的心中的,而人心時常是蒙上了一層人慾,遮蓋了天理,於是無法活出人神聖的一面。

這句話是不科學的,世上的天理,都是後天的意識,而人慾(為了獲得生存的本能)才是根本所在,所以,天理的本質也是有人慾的成份,人構成了世界,人的所有心理生理意識行為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複雜意識,不應該是存什麼就必須滅什麼的簡單的一刀切的道理。

無慾無為,顯然是道家思想成份,為的是修行能夠提高,逐漸減少人的慾望,意圖恢復人先天的自然狀態,這個是可以有的,而且只是一種修行的說法。

道家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一切都是自然地減少,自然地覺悟,不是強烈的要求。

所以說,兩句話的原理是不同的,應用也不同。

當宋代儒生用存天理滅人慾的方法去看世界時,一切都是蕭索堅硬的,沒有人性。可以看到歷史上多少婦女貞潔牌坊的悲劇。

反而,“無慾無為”更多的是自然的昇華,只為自己的修行提升,而沒有對世界對別人產生多大的要求,更多是和諧的。


宇道思維


不一致。

存天理滅人慾,扭曲的儒家思想,是宋代朱熹等道學家為了壓制人性,穩定社會秩序,為官方服務而虛構出來的規則法條。孔子的學說是“克己復禮”,是要人懂得自我剋制,類似我們現在說得自律,這也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所在。而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是忽視人的天性之下的一刀切。同樣要扼制人性,但是比孔子的程度更重,更不合理。例如對女人貞潔的無理要求,“餓死事小,失潔事大”。

無慾無求是佛教思想,佛教無慾無求的初衷也是要壓制人性的慾望,強調人要清心寡慾,規避人性中的貪嗔痴。佛教的本質是萬物虛無,皆由心生。因此世界萬物都在你的心裡,而不應該執著於外面的俗物。它是一種哲學思維,思考如何看待和理解人的一生,與道德、為人處世關係不大。

所以前者講的是壓制人性,後者講的是自我超脫。

前者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後者是為個人服務的。

前者要求你怎樣活著,後者告訴你怎樣活著。

(評論說我自相矛盾,我就修改一下,說明白點。)


廟雨聆音


核心內容差不多,應該是一個意思。

這兩個“欲”都是人慾,而天理,就是“道”,就是“道法自然”,就是“無為”。

別信程朱這兩個老東西的,瞭解一下他們的生平,你就知道渣男是啥意思了。什麼理學大師,狗屁而已。別人嘴裡嚼過的,沒什麼稀奇。

可以存天理滅人慾,如果做到,那你就是莊子一樣的隱士,勘破世界,坐忘而逍遙。要麼就會勘破紅塵,出家做沙門。如果做不到上述兩種,那滅人慾和無為就是壓抑和強迫,會得抑鬱症的、嚴重的會思維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