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慾無求的人要如何生存?

nicole4


樓主好!你已自問自答,還探討什麼?看來,你不懂“欲和求”是什麼,才生此矛盾。下面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出發,對“欲求”做點解析,供參考。

【1,儒家解】

在經典裡,通常的“欲”有四類含義:(1)指人的追求,與“想”同義。(2)指人體器官的原始本能,與“好(四聲)”同義。(3)指非禮的狀態,與“迷”同義。(4)指時間上的“將要”。“求”有三類含義:(1)指實現理想的行為。(2)指願望。(3)指有目的的念頭。可見,這些意思都與人的價值觀相連。因此,“無慾無求”的字面意思是無私為公,引申義是“無我、無利、正義”。深究到根本,“無慾”就是“義”,“無求”就是“公”,即人能徹底忘我的活著,所思所想都奉行公義,純粹利益於他人和社會。這種處世的態度和做法,就叫儒家的“無慾無求”,如孔子學生顏回的修身境界“人不堪其苦,回不改其樂”,完全超越了慾望對人性的束縛。

【2,道家解】

在經典裡,通常的“欲”有兩類含義:(1)指思維(念頭)。(2)不覺悟“道”,又迷於“有”的狀態,也叫“為”。“求”多指失道的錯誤行為,和“欲”近似。因道家判斷一切的標準是“道”,“無慾”就是悟“道”,“無求”就是守“道”,合起來也叫“無為”,即安分知足、順受命運、常在中位的不偏狀態。這種處事的態度和做法,就叫道家的“無慾無求”,如莊子境界的“逍遙至樂”,完全超越了一切矛盾對身心的束縛。

【3,佛家解】

在經典裡,通常的“欲”有三類含義:(1)指六識,是眾生的六根面對六塵,在內心產生的六種印象。(2)統指人的一切迷惑。(3)專指妄心。深究起來,“無慾”指內在的無心理活動,也叫“禪”;“無求”指外在的無行為活動,也叫“定”。換言之,佛家的“無慾無求”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時,從不動搖,是一種智慧狀態。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心常不動,一生大慈大悲,施教三界,普惠眾生。

對比三家的教理,能知本義相近,佛家講的最圓滿,儒家講的最淺顯。當然,你要的答案也就是這三個:思想和行為都無私為公,是儒家標準;思想和行為都遠離矛盾,安守當下,是道家標準;無思無想,永無念頭,心常不動,是佛家標準。無論是誰,做到哪個,就是哪家的聖賢!


本然堂講席


”無慾無求的人要如何生存的?

——首先我個人的理解,人們常說的無慾求,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慾無求,而是一種不激進、不冒然、不刻求的悠然向上心態。無慾無求顯然是不附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性的,哪怕植物也都有各自不同需求順天應地來展示自己繽紛斑瀾的生命,都有向肥向水或向陽或向陰的等等習性,否則怎可無慾無求延續自己的生命呢。對於一般的人來講,人們都是為名為利、健康快樂而活著的。怎可能無慾無求呢?再者達到無慾無求的人一般的來講,都是些有理想,有抱負,激情四射的熱血人士,經過了大事大非,經過了人生的巔峰與低谷,見證了人生的輝煌與磨難,洞察徹悟了生命的原本意義,人在啼哭與歡笑中生,又在歡笑與啼苦中撒手人寰。對於人間的功名利碌,榮華富貴,成敗得失,如過眼的雲煙草轉眼即是空。慾望使人勇往直前,百折不撓,披肝瀝膽,漚心瀝血,絞盡腦汁,在所不惜。

——驀然回首,或許是功成名就己無福消遣,或許是功名未就人的身心已千孔百瘡了。人生的快樂幸福與否,不是一味的結果,而應該是創業的過程和沿途的風景。得失成敗之間攻克的一個個關口狹隘舜間心中激情的釋然別樣情懷。

——這裡的無慾無求,和隨遇而安異曲同工,而不應該一味的激進,貪婪用透支身心換來了一個完全不是初衷想要的夢想慾望。

——終上所述,除了極少數的修心養性的得道一世外高人外,可參天地之玄妙,盜乾坤之大道,壽敝天地,變無為一而有為外,提契天地,就算雖不為喧囂的世俗名利還是有慾望的,變相地攻克怎麼與自然界萬和諧相處的,來達到世人所不能及的超然心態,力掙身心和和。作為社會中的人們都無法讓自我無慾無望,只能節慾寡念,不想己所不能,免得煩惱叢生,認識自我,人各有千秋,何須橫比豎比,自我更新,自我斟酌,自可識斷有欲無慾的快樂與幸福。望友友人生春風得意!🙏🙏🙏





易天中



天天歸零


沒有慾望,沒有要求的人可能很少很少,一個人通過勤奮勞動去改變自身的現狀,去獲得幸福的生活,那也是個人之生存必須應有的,有了一些相對數量,(在道德法律的框架之內,在理|性的權衡之後丿的個人慾望,也控制相對範疇、和掌握了一定之 “度” 的慾望,也是個體在現實生活之中的思維,和客觀存在的狀態:在現代社會之中一個健康向上的人,一個正能量的人,一個對事業負責任的人,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一個對家庭和親朋有責任和擔當的人。對人生之基本生活的正常需求,是個人之優良品質在大自然之和社會活動之中的具體表現,也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獨立的個體自立自強的能人,這樣的人是適合於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隨著社會化現代化的精細分工,也要求每一個體,具備一定的知識和專長,和一些特殊的技能,從社會的演變來看,他們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的一分子。是值得大家肯定和支持的。

話又說回來:一個無慾無求的人,那肯定是能夠生存的,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的質量也會有一定的差別,可能相應他的社交範圍可能也比較狹窄,就像一個自然人一樣,無慾無求,遇事也不主動,很少有自己的主見,不急也不躁,就像一個“慢驚風”,他們可能是本著:“天堂踏下來,還有高個子頂著”,一切順其自然之理念。

可能還有一種狀態之人,他們歷經滄桑,看穿紅塵,對社會生活有著高超的駕馭之能力,也有著豐富的社會經歷,他也可能崇尚 “返璞歸真,迴歸自然” 而崇尚儉樸,單純而自然的簡單生活,或選擇從大城市到小城市或農村,從緊張忙碌而繁華之都市轉到清靜淳樸之鄉村去生活,而無慾無求,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另一種境界。也有的選擇出家做尼姑或當和尚,這也是一種個人的自由選擇。

無慾無求與懶惰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作為一種人的天性之生成,和個人的自由選擇來看,也是無可指責和過錯的,他們也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和關愛。

世界之大,千差萬別,魚遊過江,各顯神通。

附:慾望的含義

人類的慾望,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慾望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如何控制……慾望的過分是幸福的敵人。

(慾望是)世界上所有的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從人的角度講,從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它是一切動物存在的必不可少的需求。

在慾望的推動之下,人不斷佔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通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觀與環境,和客體與環境取得統一,在這個意義上說,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


用戶9581605210453大


無慾無求是取之有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





黃天才書畫


無慾無求實質還是避世,小野、中市、大朝,問題隨之變成小野的慾望高還是大朝的慾望高,山珍野味好還是鮑魚魚翅好,如果大朝天天鮑魚魚翅,如果小野天天山珍野味,在現代健康觀念下又該如何選擇,誰能說山珍野味的慾望比鮑魚魚翅的慾望低。然後從物質可以轉移到精神境界上來,小野不問世事,蝸居一閣,和大朝不問生死,孤家寡人,是世事高還是生死低,誰最可能擺脫世俗,誰又最可能超脫現實,其實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罷了。然後可以從避世到生存了,如何生存,最難是小野、大朝還是中市,就不用多講了,因為到這就差不多了…


三亦化秋


無慾無求並不是沒有個人慾望、沒有自已的追求,而是說不要有違背法律法規以及社會公德準則的欲和求,不該有超出按社會道德要求的物慾情慾權欲,無求是無脫離實際的幻想甚至是奢求。做人還是要有理想,有對事物發展規律性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狹義地理解為人,什麼也不向往,什麼也不去追求,整個社會還能進步嗎?這是我對無慾無求的思考和理解。


鮑風樓


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心無旁騖則心靈,心無慾則萬念空。凡人怎可無慾,無慾非凡人‘’...

... ...


楓飛的季節


無慾無求是個偽命題!人就是貪慾驅動來到世上的,一天天長大,欲和求越來越增盛,只不過有的人相對輕一點而已,有的人重一些!有的人慢慢剝離貪求,能放下和捨棄很多,但必須有個其他的貪求替代它。如看淡金錢、看破紅塵修道的人,也有個貪求,那就是法或者寂靜帶來的的意樂心。所以,一般說的貪和求偏重食、色及物質,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貪求(求法求道求天堂)。吃飯,睡覺,飢渴,冷暖無不例外,說的極端一些,自殺之類的求死都是貪求……


用戶4129438353492


世上沒有無求無慾之人。每個人都具有追求理和利的慾望,並在這慾望的驅使下去行動。這是人所具有的超國家、超種族、超階層的共性。只不過每個人追求理和利的慾望程度不同,而導致了人的行為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文化的都根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