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在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講究,年輕人還知道嗎?

醉憙歡


壽衣用綢子不能用緞子。(稠子,斷子)

分衣裳,上衣下裳,現在裳就是褲子了

一般下比上少二,整體穿多少根據老人壽來的。越高壽越多。衣為領,裳為腰。一般規格如下:

五領三腰

七領五腰

九領七腰

(枉死,橫死,一領一腰)

領中要有一件夾衣,基本是貼身衣外的,是紅色的,大紅色。講究說人一輩子肯定都有作惡的,踩死打死啥的啊,下地獄要受刑。鐵棍子抽,抽到紅就不抽了,叫皮開肉綻了。在外邊穿一件四開的綢衣,男綠女紅。還有老藍色(藏青色)的套頭所有衣服不能有釦子,都是布帶子的,不打死結,褲腰用九道不斷的白紗線繫住。然後開始扎棉。這麼多衣服在長子捧頭取水的時候都要穿,暖衣。還有的地方要暖材。(壽材)

除了壽衣,還有子孫後代的孝衣也很講究。現在怕講究越來越少了哦~


春繡景


有一條:成年女性的壽衣上,縫上銅錢作為紐扣。

座標廣東。不知道有沒有其它地方也曾有這個習俗。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太奶奶尚在世,即我爺爺的母親。

老人家逝世時九十三歲,而大概在她九十一二歲時,老人家大概覺得自己大限將至,便開始平靜從容地為自己的後事作準備。

我太奶奶集起一些清朝的銅板、黑色的前襟斜扣的女式上衣,親自把銅錢縫在衣釦上。


年少的我坐在她膝下,拿著還沒縫上的銅板細看,那時還不認識銅板上的“光緒”之類的字眼,只覺新奇,好奇地問:“阿太,這個什麼?用來做什麼?”

太奶奶只是溫和慈祥地簡單回答了我,似乎並不細說,卻似乎也不大避諱,只是年少的我聽不懂。

現在想來,太奶奶是我們中國風骨女性的格度,能從容面對生命的最終歸屬。

那件縫著銅錢的壽衣,最終隨著我太奶奶長眠地下了。

到了我奶奶那代,奶奶六七十歲時,也曾自備銅錢,還有女式前襟斜扣的上衣,藏青色的。

但最後奶奶沒有用上它們,喪葬政策已改變,奶奶故去後,遺體火化,她並沒有用上壽衣。但她當初為自己準備壽衣的沉靜與從容,和我的太奶奶是一樣的。

親見的我也非常認同,壽衣也能折射一個家族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質。


漪露申


在我國只要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裡大多都需要給老人準備壽衣,壽衣的件數需要是單數,不能出現雙數。在有些地方,只有老人一過六十歲,家裡的孩子就要開始為老人做壽衣。壽衣人們又會叫它“老衣裳”,老人去世以後會由兒子或者女兒來給父母穿上壽衣,如果是男性,則由兒子來給穿,如果是女性,則由女兒來給穿。壽衣的意思是長壽健康的意思,這是兒女們希望父母下輩子可以身體健康,不用有太多的焦慮,壽衣一般都不會選擇帶有皮毛材質的衣服,因為有的地方會認為給人穿這些會不吉利。



壽衣其實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鞋襪、衣褲、帽子等,在以前的社會里面,這些東西都需要家裡的兒女自己做的,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講究了,很多人都是直接買的壽衣。做壽衣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老說法和講究,壽衣上不會用釦子,而選擇用帶子繫上,這寓意是家族裡面後繼有人;男性的壽衣大多是杏黃色、女性的壽衣大多是青黃色;在做外面的外衣的時候裡子和帽子上面會有紅色的頂子,這寓意是子孫後代紅紅火火。我國人對於喪葬的禮儀特別的重視,這都體現在壽衣的設計上面了,很多人在選擇壽衣上面都特別的謹慎。

在選擇壽衣的時候應該知道一些基本的東西,要學會合理的搭配,現在一種地方開始穿西方的壽衣了,不要上面穿西裝,下面卻穿中國的衣服,要選擇皮鞋,不然感覺不倫不類,沒有體統。壽衣件數的選擇上其實也有說法,壽衣應當都是單數,年紀越大的話能穿的壽衣就越多,年紀沒有過50歲的話,最多不能超過3件,以前古代的時候任何人都不能超過15件,因為古代皇帝就穿15件,一些王孫貴族會穿13件,大臣就會穿11件,這樣會按照社會等級慢慢的排下去。現在的壽衣款式和顏色已經越來越多了,現在的顏色已經慢慢有了紅色、金色、綠色等可以對應上五行關係的顏色,有些人家也會講究這些。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裡,人們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講究,還是源於人們對於家裡老人的尊重,這也是感恩的一種形式。選擇合適的壽衣對家裡的老人也比較好,一些老的風俗傳統我們還是需要知道的,這些東西也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作為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已經不瞭解壽衣的講究了,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以後往往會弄的一團糟,多注意一些東西總沒有錯,老祖宗都傳了幾千年的東西,可以繼承發展,但不能徹底消失。


老農民說事


1,我們那邊不可以把切菜的刀放在盆裡,

2 臥室要比廁所地面高

3 給神仙上香前一定要拜三拜

4 大年初一不能生氣

5 過年那幾天不能去地裡幹活

6全家人一起吃飯,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7吃飯時,手要扶碗,不許一隻手放在桌下。

8、 吃飯時,在盤子裡亂翻,會被大人敲手。

10(招待客人的量,要做好),這個怎麼解釋?就是給客人添飯,倒酒,倒茶的量。有句話說“茶七,飯八,酒滿”,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什麼都倒滿了才是好,有的東西倒滿了,反而會讓講究的客人,心裡覺得並不是很舒服呢!


對你愛愛愛不完


人去世穿壽衣,這是非常有講究的。現今的社會家人去世穿壽衣的習俗還是存在的,年輕人知道這其中講究和規矩的很少。所以多數人在家裡有人去世後都會請一種職業的人在北方稱為“知客”是舊時幫助辦喜事或喪事的人家招待賓客的人!都會由他們來按部就班的指導。既然說到這個問題別管知道不知道的咱們一起了解一下!人去世為什麼要穿“壽衣”?又有哪些禁忌和講究呢!

人去世後要穿壽衣是我國祖輩留下的一種風俗,也有很多的講究和禁忌但是地域不同習俗亦不相同。人去世後穿壽衣是對死者的尊重,希望死者來世可以做個有福之人,在古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得起壽衣的,只有那些大富大貴之人死後才可以穿的。迷信之人認為人死後是會變成鬼到陰間地府的,而陰間則是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的,所以為死者穿上壽衣,希望他在陰間可以過得舒適一點。壽衣一般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比如:在我國閩南一帶死者穿壽衣一般都是單數,上七下五或者上九下七,七件上衣和五件褲子。夭壽者也就是年紀不過50歲的一般只允許穿3件。死者年紀越大穿的越多表示有福有壽!但是最多也就是上十一下九。還有其它地方的講究,比如壽衣的材質不可以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而且時間最好選在古閏年,因為這一年的時間比較長也就寓意著在這一年做壽衣可以使家中老人多添壽祿。在北方漢族的習俗中,死者要穿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釦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最講究的是壽終正寢,人死後,一般親人會幫他清洗身體,穿上乾淨的衣服,也就是壽衣若是死者衣不蔽體的,他的家屬就會感到內疚和遺憾,所以,家屬都會根據具體情況為死者選擇合適的壽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穩一點。這些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對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願我們能夠珍惜和我們身邊人相處的每一瞬間,不要最後空留遺憾。


九氣人生


遼西地區的喪葬習俗,老人一般在自己健康的時候都已經把壽衣做好了,放在家裡,寓意增壽增福,壽衣一般分為襯衣,襯褲,外衣,外褲,沒有釦子,都是帶子,還有壽帽子,壽鞋!現在已經沒人做壽衣了,都是去殯葬店去買!

在老人嚥氣之後的馬上把壽衣給老人穿上!有的地方是看人不行了,沒嚥氣就給穿上,(說嚥氣之後穿壽衣,等於去那邊沒穿衣服)


洛示申


陝南漢中寧強地區。老人去世後燒落氣紙!壽衣一般單數。窮七件。富10件。不窮不富穿九件。一般九件多。都是兒女提前買好。老人落氣後由親戚鄰居。先用清水淨身。幫老人搽身體。然後將衣服一件件套起來。有的還會有棉襖。一般都是絲綢料子。


不言若語


如果住在農村,老人去世時這些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所謂的講究,其實也都是靠耳聞目睹逐漸形成並完善的,目的是從心理上感覺後人為其所做的事能對得起去世的親人,並從現世的孝道形式體現在親人後事的諸多繁雜的事務中。



俗話說十里地改規矩,在老人去世後的一切事務中,地域之間風俗人情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農村一般料理去世老人全程後事,每個村都有那麼幾個套路熟絡的長輩,家族比較大的家族裡也有處理此類事務的人才,得益於農村約定俗成的友好習慣,村中特別是近阾家中一旦有人去世,村民都是不約而同自覺自願的圍攏前來幫忙料理,小到為老人穿衣戴帽,大到在院落中搭建靈棚、抬儀崗(最後出殯時抬棺材板),一切都在有條有理的步步推進。


拿我們豫東來說,老人去世後,應把提前準備好的一串小錢含在老人囗中,叫“勤口錢”,其次就是穿衣服了,這些衣服叫“送老衣”,穿了衣服後還要把雙腿腳懷處用麻繩捆住,叫“捆腿繩”,防止靈魂到處跑,去不該去的地方。這些處置完後,就該“入練”(把去世的人抬進棺材內)了,入練後一般來說棺材板都放在堂屋正門囗,外邊搭建靈棚,靈棚內正中放一張老式八仙桌,上面放置去世老人的大幅相片,相片前擺上供品,靈棚前兩側用白紙黑字寫成大幅輓聯,放上哀樂,此時,莊嚴肅穆的靈堂就落成了。最後在靈棚前鋪上一領草蓆,供來客和街坊阾居來弔唁時瞌頭時作鋪墊……



若要問年輕人這些事務還懂麼,還參與麼?我的回答是現在的年令大的人也是從年輕人走過來的,也是在多次參與其中才逐步積累豐富的經驗的,並且我也目睹了現在二十多、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也積極的參與到處置此類事務中,相信他們會在老一輩的傳幫帶影響下,逐漸也能熟悉這些辦喪事的流程,為眾鄉親解燃憂。使事主能相對安心一些。


生活味道ABC


哈哈哈哈哈 我小時候和別人捉迷藏 把我外婆的素衣拿來穿好躺在我外婆的棺材裡,因為在我們那,人沒死棺材是不能蓋完的,所以我才能進去


yao戀你很久bo


別說年輕人,老年人也不一定知道殯葬的一些講究。

中國古代的喪禮有一套繁瑣複雜但是規範化的程序,到北宋時《書儀·喪禮》中歸結了25條之多,這套繁瑣的喪禮程式中提現了“孝”和“敬”的原則。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至現世通行的步驟:初終、殮、殯、出殯、下葬。



在人去世的三天後要為逝者更換壽衣,也就是小殮,而在小殮之前還要先為亡者沐浴,包括刮鬍子、修指甲等,如逝者為男性就由男人為其沐浴,女性責由女人沐浴,逝者的異性親屬多回避。

入殮的衣服、鞋襪、帽也都是特別製做的,並且冠以“壽”字,如壽衣、壽褲、壽鞋、壽襪、壽帽等,不言“死”,而言“壽”,取其久遠永生之意。



在民間,人過了60歲以後,即使身體健壯,家人也往往為老人準備壽衣、壽材。一是喪事到來時不至於慌張,不事先預備到時怕來不及;二是據說可以為老人沖喜,給老人舔年增壽;最後還有個手法,認為老人生前如果穿了壽衣去拜過菩薩,便可以確定這衣服是自己的了。

衣料顏色用紅不用黑; 壽衣的袖子要長,得將手完全遮住,據說手露出來會使子孫變窮,討飯; 壽衣不用紐扣,只縫衣帶,“釦子”諧音寓意不好,不利於後人。

為亡者穿的衣服件數也有講究,多為單數,有3、5、7件,最多9件,一般上衣稱領,下衣稱腰, 三領二腰,就是五嶽為尊;“四領三腰”就是“七級浮屠”;五領四腰就是“九五至尊”。壽衣材質質地麻、棉或綢緞,為官者則穿戴官服官帽等,以顯富貴(現在的軍人,退休的軍中幹部,警察等,去世之後一般也穿戴軍裝)。



這些嚴格的喪葬禮儀一方面提現著中國人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另一方面體現了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

小殮完成之後是大殮入棺,“鋪金蓋銀”即鋪金色的褥子,蓋銀色的被子(也有鋪金蓋紅),頭枕雞鳴枕,腳踩蓮花枕等一些陪葬品。



古人希望通過規範人們的喪事操作來淳化人,強化兩代人之間的聯繫,以此提供一條社會性的感情紐帶,從而促進社會治理,後喪禮中逐漸滲入了佛教內容,如唸經超度亡靈之類,在就是受道教(神仙方術)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傳統的喪禮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局面,儒家精神一直是其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