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翁同龢並不算奸臣,畢竟他能做到清流派的領袖,甚至是帝師,說明他的學問和品行都不算差。

但是,翁同龢絕對是個偽君子,因為他實在是記仇。起因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為平叛不力被曾國藩彈劾,彈劾的奏摺由李鴻章代筆。所以翁同書被判處大辟之刑,後改為流放,後翁同書病死於流放之地,翁同龢父親也因此病死。

這對翁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從此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鴻章。但是翁李二人既然同朝為官,應該放下私人恩怨,就好比潘鼎新和張之洞就有私仇,但是中法戰爭兩人都能放下成見,張之洞派馮子材支援潘鼎新,並囑咐馮子材服從潘鼎新的調遣;潘鼎新也沒有為難馮子材,糧草、餉銀都沒虧過馮子材,而且馮子材能成為鎮南關之役的前敵總指揮也是潘鼎新協調各個山頭才促成的。

但是翁同龢罔讀聖賢書,不僅處處跟李鴻章作對,還搞出一個《停購船械案》來卡北洋海軍的脖子,導致北洋海軍在裝備上迅速落後於假想敵日本。當然不僅裝備上落後,海軍連日常維護保養都做不到,戰艦基本上都快報廢。

另外翁同龢作為清流,往往在道德上指責別人,現代話叫道德婊,雖然他就不怎麼道德。就好比光緒和慈禧之間的帝后之爭,翁同龢作為帝師,自然是帝黨的領袖,所以他就視慈禧比較重視並大力支持的李鴻章為後黨的干將。因為在翁同龢看來,光緒是皇帝,那麼什麼事都得聽光緒的,但是怎麼可能。光緒充其量是個熱血青年,先不說沒有康熙、乾隆兩位大帝那份沉穩和隱忍,政治閱歷就不如慈禧,所以慈禧給光緒把把關也沒什麼了不得,畢竟老媽吃過的鹽比兒子吃的大米飯還多,老祖宗說的並沒有錯。

另外如果從李鴻章的角度來說,他是幹實事的,所以他必須要找一個支持他幹實事的靠山才行,那麼慈禧支持他,慈禧就是靠山。其實不僅是慈禧,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這兩位皇叔也是李鴻章的靠山,因為這兩位都是洋務派的大腿。光緒這個熱血青年還是算了,只不過面子上要過得去。

《醇王閱師圖卷》,飛橋上穿黃馬褂三人中間是奕譞,兩邊分別是李鴻章和善慶。而且這次校閱南北洋水師給了奕譞極大的刺激,他不僅觀看水師演習,還跑到旅順機器局參觀,並和工人一塊吃飯。從此奕譞就大力支持海軍建設,成了李鴻章的鐵桿後臺,奕譞逝世之後李鴻章還命海軍給他降半旗致哀。

只不過翁同龢不這麼看,慈禧支持洋務,洋務派領袖是李鴻章,李鴻章又依靠慈禧,那麼李鴻章就是後黨大將。所以私仇再加上翁同龢所謂的政見不同,就導致翁同龢處處給李鴻章下絆子,上眼藥。其實這並不是李鴻章的悲哀,因為中國歷史一直都是這樣,能辦實事的鬥不過會耍嘴皮子的。

更可恨的是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把甲午戰爭作為扳倒李鴻章的手段,因為甲午戰爭陸軍先不說可,山頭眾多,淮軍、湘軍、鎮邊軍等多個山頭,海軍最起碼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吧,所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是比日本人更希望海軍失敗的。

而且海軍的最後時刻,清流想的不是如何去救援海軍,而是變著法的汙衊海軍以及海軍將領,比如說丁汝昌摟著妓女喝酒,海軍官兵在甲板上打露天炮,劉公島遍地煙管窯子等謠言都是從清流這出去的。而且海軍最後榮譽投降,其實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看來都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海軍官兵已經通過他們的戰鬥證明了他們的英勇和忠誠,但是在海軍還沒有覆滅的時候,汙衊海軍、藉機扳倒李鴻章得命題作文已經寫好並且掌握了話語權,因為清流有輿論優勢,而且這個話語權流毒至今。

幾乎全部戰死的海軍陸戰隊將士,傷員不願被俘受辱,用刺刀切腹自盡,而且他們被日軍稱為開戰以來最囂張的中國軍人。

所以,翁同龢的所作所為絕不是君子,所以說他罔讀聖賢書是沒錯的,因為聖賢從沒教導過政治鬥爭可以不顧國家大義,這一點張之洞和潘鼎新就做的不錯,因為兩人能為了國家放下私仇。翁同龢就沒有,他在國戰面前的表現絕不是聖賢教誨的,雖然他滿嘴仁義道德、忠君愛國,但是他終歸是一個被私仇佔據了所有思維的偽君子。只不過他並不是奸臣,雖然他是個道德婊、偽君子,但是他終歸還是忠於光緒,忠於大清的,這一點不能否定。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冊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自咸豐六年(1856年)中進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順利,曾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到光緒八年(1882年),又擔任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而關於翁同龢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卻並非什麼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有隙,故藉機剋扣北洋水師軍費,不斷拖延軍費事宜,導致本該購入的快船被日本買去,才有了甲午海戰大清的敗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處,有人認為是由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與李鴻章有關,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擊報復李鴻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師。這當然不能算作問題的全部原因,學界觀點大多認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僅僅是因公徇私這麼簡單,而也與翁李二人派別不同有關,翁同龢為晚清請流派代表,主張厲以風節,揭露弊政,在對日戰爭上一般採取強硬態度,與李鴻章前期主和的主張相對立,這種政見上的差異應當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筆者認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且豐滿的,不能簡單用忠奸這兩字把歷史人物歸類。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一書的緒論中闡述的那樣,過度放大對人物的褒貶、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成敗完全歸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視歷史真相的行為,翁同龢對於洋務派的刁難的確可能影響到了甲午海戰,但卻沒有作用大到改變戰爭最後的成敗,甲午海戰的失敗,是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等多個維度落後於世界的結果,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歸咎到一個“奸臣”身上。


國家人文歷史


誤國


自由行145234008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回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腦洞大開的歷史




翁同龢肯定不是奸臣,這算是抬舉他了,更不是能臣,“庸臣”也許是既適合、又不適合他的評價。

奸臣是什麼?秦檜在靖康之難中被俘虜到金國,秦檜週轉於宋金之間,獻媚討好金國,並且在金國謀職,後來回到宋朝,在宋高宗那裡溜鬚拍馬,趙構竟然讓他當了宰相,在岳飛北上收復失地的時候,忽悠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讓岳飛死於莫須有的罪名之下,秦檜在宋朝翻雲覆雨二三十年,秦檜,是奸臣。嚴嵩官至內閣首輔,可謂是權傾朝野了,結黨羽,除異己,卻又深得嘉靖寵信,嚴嵩的兒子嚴世蕃更被時人稱作“小閣老”,嚴嵩,是奸臣。因此,奸臣可不是誰都可以當的!奸臣的首要條件便是,要有優秀的政治智慧與說話藝術。



可是翁同龢呢?

翁同龢的履歷看上去是很漂亮的,咸豐六年的進士頭名,更是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帝師。你說翁同龢是奸臣罷,他又曾勸同治“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倖進之門”,當然這可能是場面話。在甲午戰爭時期,翁同龢是主戰的,在議和的時候,翁同龢又說寧願增加賠款,也不能割地。這似乎不符合我們印象中的奸臣形象吧?

在光緒即位以後,翁同龢仍然穩居帝師的位置,並且得到光緒的賞識與重用。我們看看翁同龢在這段時期的官路:光緒元年,任刑部右侍郎;光緒二年,皇帝講官,很快又遷戶部,當經筵講官,然後又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後來,又升為刑部尚書,可是很快又調到工部;光緒八年,任軍機大臣,後來被撤,光緒二十年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等等。翁同龢的官路看上去是很順暢的,可是如果深究起來的話,你會發現是因為皇帝不知道要將他擺在什麼位置更為合適,翁同龢畢竟是皇帝的老師,因此不管怎麼樣,皇帝肯定會重用。



光緒開始親政的時候,是“每事必問同龢”,可是當康忽悠光緒發動變法的時候,雖然有過短時期的權力膨脹,可是光緒竟然很快便對翁同龢徹底失望了,說翁同龢“斷難勝任樞機之任”。等到變法失敗後,因為當時康跑路了,翁同龢又被推出來當替罪羊,說他輔導無方,然後被革職,並且永不敘用。翁同龢還沒來得及高興,便重重地摔下來了,也沒機會翻雲覆雨,更沒鬧得朝綱震盪,你說他怎麼算得上是奸臣?

翁同龢既然不是奸臣,那麼是什麼呢?翁同龢是很自視甚高的,因此得勢後確實很傲慢,也得罪了很多人,經常被彈劾。可是,他的“得勢”並不是真的得勢,不然誰敢參奏他?翁同龢本想當中興清朝的忠臣與能臣,偏偏又忍不住偏向“奸”,當我們以為他會成為奸臣的時候,偏偏他又沒那本事,又偏向了“庸臣”。

可是,你說他是庸臣罷,他又當了兩代的帝師,身居高位。因此我說,庸臣這個評價是既適合、又不適合翁同龢,翁同龢可謂是不像庸臣的庸臣。


寧糊塗


借用恭親王奕訢評價翁同龢一句話:此人居心叵測,怙勢弄權,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此人雖有正氣,滿腹經綸,不貪不賄,但過於迂腐,兩任帝師結果如何,是文人誤國的典型,根本無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李鴻章再不濟,也能弄點洋務,建個北洋水師,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滿,嘴大義說漂亮話誰都會,但真正做了什麼實事?

圖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舉幾個例子,光緒13年,李鴻章倡議修建從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醇親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為首的大臣反對,理由是李鴻章有資敵擾民之嫌,其實真正理由是戶部錢款緊張,不可再興事,同年鄭州黃河決口,禮部尚書李鴻藻督辦河務要錢,翁同龢不給,結果李鴻藻因日久無功被革職,翁同龢把錢揣著幹嘛呢,給光緒大婚,給老佛爺修園子,當時的光緒大婚僅預算達400萬。

戊戌政變後,翁同龢被慈禧革職,並不敘用,圖為翁同龢蠟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國家層面,處處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裝備更新換代的錢硬是被拿去修了園子,丁汝昌申請換幾個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戰,李鴻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主和,而海軍經費移修頤和園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換了渤海的詬病,堅持主戰,結果全軍覆沒,北洋軍打到日本吉野號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誰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歲,圖為翁同龢墓。

再說戊戌變法,維新是他支持的,康有為那貨是他推薦的,《明定國是詔》是他草擬的,但是空變法實保守是他,反對康有為是他,滿腹猜忌的是他,變法開始就被罷免的官員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邊上雖兢兢業業,但空有其位,碌碌而無為,是文人誤國的典型。


圖文繪歷史


毫無疑問,奸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壞人,壞的流膿的那種。比如逮著美女就流涎的,碰到孩子就搶棒棒糖的,不扶老太太過馬路的。這種壞人其實不可怕,只不過看起來咋咋呼呼罷了。

可怕的是那種以正道示人的“君子”。

這種正人君子害人,害國,其禍害之烈,遠勝小人為霍。

翁同龢正是這樣的君子,也是為禍最烈的奸臣之一,足可與秦檜並肩。

其實你說秦檜私德就很糟糕?就和京劇、戲曲裡面龐太師之類的白鼻子奸臣一樣,壞得徹底?不。秦檜私德其實蠻過得去,而且非常有才。比如,你今天用的最多的字體,“宋體”,其實就是秦檜所創。他治國十九年,雖然黨同伐異,但總體而言,南宋政局穩定下來了,要不南宋能撐150餘年呢?南明只撐了二十多年。這其中,不能說秦檜無功。

但秦檜還是奸臣,而且是千古奸臣的代表。奸臣不奸臣,絕不僅僅是私德。而是看你所為符不符合國之大義,民之生計。

秦檜的罪是在南宋局面並不壞,甚至開始佔上風的時候,他生生將之扼殺。紹興十年,當時南宋的局面非常好:

《宋史》:(六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張浚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泇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而檜力主班師

紹興十一年十月,殺岳飛。

至此,南宋的反攻勢頭戛然而止,惟有偏安一隅,混吃等死了。但南宋好歹平安度過了一百多年。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直接葬送了清朝。

儘管甲午戰爭的後果不能全歸咎於翁同龢,但他的責任絕不在小。

因為個人私怨(其兄翁同書守土不力,參翁同書的奏摺是李鴻章所擬,就此與李鴻章結下深仇)而對李鴻章百般刁難。這個也許還可以理解,畢竟其兄雖然不是李鴻章所殺,但間接喪於李鴻章之手。

囿於狹隘的權力之爭,掐死了北洋水師的軍費供應,由此,從1888年,這一大吉大利的年份開始,7年之久,北洋海軍的軍費是能扣則扣,導致北洋水師7年未更新任何一艘艦隻,而本應該為北洋還是所有的高速先進艦艇,吉野號,倒頭來葬送了北洋水師。

這一切,只為了替帝黨奪回後黨手中的軍權。

所以,才有了翁同龢齷齪的想法,敗則廢掉北洋水師,廢掉李鴻章的軍權,以此為契機重建大清海軍;勝則順勢搶班奪權,佔據要津,同樣可以廢掉後黨的軍權。

這些,我本來想多說一點,但事實上是沒有必要了。因為其他答案已經說的夠多了。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所謂的正人君子,做起惡來,害人更甚。為什麼?因為他們佔據著道德制高點。秦檜是要保半壁江山的和平;而翁同龢是要救濟天下百姓,要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維持皇家體面。這些都是他們完美的藉口。

既然他們打著這麼崇高的旗號,你是不能指責他們的。指責他們,你就是與道德為敵,與公俗為敵。

恰恰在這方面,翁清李貪,翁同龢本人是清末有名的狀元、清流。所以他可以打著道德的旗幟去幹那些齷齪的事情,即所謂的陽謀。

只不過現在滿清名聲不好,否則,翁同龢的罪過比秦檜大多了。秦檜至少真的幫助完顏構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延續了150餘年;而翁同龢同樣是葬送清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他能放下私怨,幫助李鴻章提升北洋水師實力,幹掉日本海軍,那也許就沒有馬光條約、辛丑條約,也許就沒有九一八,沒有日軍侵華。

縱使你不願幫助李鴻章,你能不能再建一支朝廷直屬海軍?這樣既能保障國家安全,同樣也能協助帝黨從後黨那裡奪權。

但翁同龢都沒做。他能做的,就是鬥,為私慾鬥,為權力鬥。 最終就是葬送了一個國家。

大家看看,他是不是還不如秦檜?華夏之後五十年的痛苦,你說沒有翁同龢的責任?

你再清官,又有何用處?


江上一峰青


如果翁不是有帝師身份護體,妥妥的奸臣一枚。


芋頭170900173


翁同龢掩蓋性比較強,是一個大奸臣。只是俗話說,大奸似忠,他奸的高度很高,很難看出來,很隱秘。

什麼叫奸臣,第一個條件是弄權營私,誤國誤民。

翁同龢借帝師之權,全力迎合慈禧,將鉅額資金用於迎合慈禧需要,完全沒有大局觀。做的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權利核心的地位不動搖,全力迎合皇帝。

因為李鴻章是另一派,權利不可能有多個核心,厚此必然薄彼,他全力打壓洋務運動,嚴格控制另一派勢力出頭,以免影響他的權利勢力。

翁同龢個人看起來潔身自好,是儒學代表。實則,他是一個隱蔽性很強的偽君子。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人對錢的貪慾是很直接,讓人一目瞭然。大多人把這一項作為衡量是否奸臣的一個主要依據。

實則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要名,有人愛權。

而儒學人士對名的追求是遠超過錢的。

翁同龢以儒學人士自稱,他對名望及權利的追求掩蓋了他的奸臣的本質。

對於翁同龢,上面已經說了,他對權利如飢似渴,貪得無厭,而且有了權利以後,出於保護權利的需要大肆弄權,利用慈禧光緒之名,打壓不同政見者。

同時他又是一個假道義。甲午海戰,李鴻章希望根據實際軍力議和為主,他卻站在道德高地,不管不顧長時間軍力荒廢,全力主張同日本開戰,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操得到皇帝及大家的認可。實際上戰與和是一箇中性詞,並不存在戰一定好,和就不好。戰有很大的掩蓋性,容易為人利用轉嫁矛盾,戰與和關鍵看實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才能成功。

甲午海戰失敗後,他又一次站在道德高地,反對割地賠款,所有的責任推的一乾二淨,賣國的責任推給李鴻章。

實際上人有三六九等,有些人除了錢以外,對名的渴望,對權利的渴望不會亞於對錢的渴望。部分人甚至超過對錢的渴望,(當然名利雙收是普通人的渴望)。這就是翁同龢,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

根據他弄權誤國造成的整個國家第一次陷於萬劫不復的嚴重後果來說,說他是大奸臣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