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疫情給城市按下的“暫停鍵”,正慢慢復甦。高架上開始出現擁堵、園區單位的停車場開始一位難求,人們開始想象疫情過後的火鍋、掃街、旅行……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南北高架新閘路下閘道處。陳夢澤 攝


憧憬遠方,始於足下。疫情以來,許多小區紛紛設了檢查關口,嚴格管控,快遞小哥不準入內,快遞公司則採用了“無接觸式配送”的方式。這幾天,春節累積的訂單井噴,快遞堆積如山,人們在尋找快遞時集聚,既麻煩也有傳播疾病的隱患。如何在防疫和便民之間,尋找黃金分割點?這些看似枝枝葉葉的小問題,正是考量城市治理水平和溫度的放大鏡。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博一小區無接觸配送點。滬東新村街道供圖


前天,全市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市委書記李強指出,強化精準防控、精準施策,強化突出重點、聚焦關鍵,以務實有效的防控成果增進群眾信心,以精準有力的發展舉措增強企業預期,以實事求是的擔當作為彰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讓我們的城市始終有溫度有活力,讓生活在上海的人們安心踏實。


令人欣慰的是,對於疫情中出現的民生小問題,許多基層不以事小而不為,充分發揮出社區治理的集體智慧和“繡花針”精神,因地制宜,拿出了各自的“花式投遞法”。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快遞有序落地,避免居民“盲找”,造成較長時間逗留集聚。在滬東新村街道金橋花苑居民區,焊接廢棄的鑄鐵水管做支架、將木製床板一劈三做擱板、墊上兩塊紅磚保持平衡,自制簡易版的快遞架,移進了“小紅頂”帳篷。居民們認準“小紅頂”,從快遞架上就能取件回家,從此,滬東社區每天近30000件快遞不再堆放於上街沿。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滬東新村街道的快遞架。滬東新村街道供圖


在“安家”之後,能否為居民解決最後“100米”、或“最後一公里”,對於一些大型社區來說,也是當務之急。在上海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黨建是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貫穿始終的一根“紅線”。疫情之下,這根“紅線”也要充分發揮其獨特威力。在東方城市花園二期,雖然快遞小哥不準入內,但在居民區黨總支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齊心協力,所有快遞統一集中到會所,調配人員、電瓶車專門負責快遞短駁,將快遞送到了居民樓下。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東方城市花園二期把快遞短駁到居民樓下。塘橋街道供圖


對於特殊的困難群體而言,快遞能否實現“零距離”,則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杆秤”。“拿不動快遞的老人怎麼辦,疫情防控期間,為民服務能否做得更人性化一點?”塘橋街道黨工委發出解決困難群眾的“取件難”的倡議後,很快得到了在職黨員居民的積極響應。“白天上班,下班後幫老人送快遞,有操作性,也很有意義。” 藍東居民區在職黨員謝鋼純說。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塘橋街道黨員志願者幫老人送貨上門。塘橋街道供圖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正是有創造性地破解一件件民生“小事”,才能不斷提升疫情間民生服務的精準性、有效性、務實性。如今,一些小區的快遞正從“集中式”到“分塊式”,得到居民認可。對於快遞小哥,能否也改變“一刀切”的拒之門外,在嚴格審查身份、健康狀況後,有條件地准入,無接觸式送貨到門?畢竟,民生小事,只有精雕細琢,才能臻於完善。


述評|小“包裹”考量大城市治理水平

小區快遞上架。共和新路街道供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我們在與疫情的抗擊中等待春天,也期待歷經磨礪的城市更加舒心、暖心。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宋寧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