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看利弊”,你的心智成熟嗎?你怎麼看?

光明使者夢冰


小孩子分對錯,但不知利弊。成年人看利弊,但知對錯。對錯之分,跟小時候受到的教育有關係。利弊之分,跟成年後所處的環境有關係,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分利弊如何生存。

雖然分利弊,但是懂對錯。所以才偶爾會有愧疚之心,自嘲之心,不幹之心。理想的遙不可及加上現實的水深火熱,雖知對錯,但不得不以利弊分之。

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看利弊。這句話無意出自成年人之口。如果成年人真的只看利弊,不分對錯,是萬萬不會說出這句話的。

有多少成年人,懷揣著理想,卻敗給了現實。也是這些成年人,寫下這些句子,把理想傳承給小孩子,自己繼續負重前行。


猹zha


作為成年人,我們的心智其實還未成熟。

有福氣的人還在太爺爺面前撒嬌,在爺爺面前調皮,在父親面前聽教誨,在母親面前耍賴,在老婆面前偷懶,在兒女面前看動畫片。心智的成熟是一直在成長的,終身持續的。如若要把心智分段,我想很多人已經在自己的年齡面前,已經成熟。當然,這個社會有很多巨嬰,“中國式巨嬰”,這當歸為未成熟的典型。

“小孩子看對錯,成年人看利弊”,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名句。可也要看看小孩子的定義範圍。幼兒期,看發育,看心情,看喜愛,看對錯等等,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方式。少兒期,認道理後,看對錯,更多的是說明孩子的認知程度不深時,對錯是他們最純正的判斷方式,無可厚非,但這不一定是絕對。青年期,不排除,青春叛逆期,看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成人看利弊,這個只是成人作為判斷的最常用的第一方式,但君不見,在疫情面前,我們醫護人員,國家軍隊,在根本不考慮得失,毅然決然的奔赴前線,為國奮戰。

以上我的一些想法,你們覺得呢?


三人行教育賴帥


從教育的角度上,小孩子分對錯,可以從小養成是非觀,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小孩子可以犯錯,可以原諒他犯錯,但是必須告訴他這是錯的。否則小孩子長大了就很麻煩。比如說謊,考試作弊,偷東西,打人罵人,家長如果聽之任之,不分是非,不加教育懲戒,小孩子將來會犯更大的錯誤。至於成年人分利弊,主要從管理的角度理解。大人心智相對成熟了,是非觀相對養成了,做錯事的概率少了,更多是從利弊上分析了。比如加班熬夜,比如看中醫還是西醫,比如上班還是當全職太太,都是用利弊來權衡的。從這種意義上,成年人不是不會犯錯,而是通常做事需要權衡利弊的時候多了。


曹州一書生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是韓寒《後會無期》中的經典臺詞。

所謂的“看利弊”,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凡事更看重自己的私利,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做法。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看利弊”。你會和他們交往嗎?崔晨和王猛一起跟著老員工張海濤實習。張海濤教了他們不少東西,但每次見客戶都不肯帶他們兩個去。崔晨說:“這人真是的,他那麼多客戶都照顧不過來,分我們兩個怎麼了?還處處防著我們!”王猛卻說:“大家出來工作,每天那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多掙兩個錢。人家辛辛苦苦地拉來的客戶,憑什麼讓給我們?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其實他還是挺不錯的,教了我們很多的經驗和方法,能讓我們少走好多彎路。”崔晨因為對張海濤不滿,一直和他的關係處不好;而王猛卻對張海濤很感激,他們兩個的關係很好,張海濤對王猛的幫助也更多。

帶新員工,確實應該毫無保留地傳授,由此可見,張海濤是個“看利弊”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就不能交往了嗎?王猛用寬容的心態看待張海濤,理解他的“自私”,更多地看到了他對自己的幫助,贏得了對方的好感?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私利,都會“看利弊”,可他只要不是“只看利弊”,我們應該把目光更多地集中於對方好的一面,而不要總糾纏著人家“看利弊”的做法不放。

施中誠和施劍翹是堂兄妹,施中誠從小就受到了施劍翹父親的很多幫助。後來,施劍翹的父親在軍閥戰爭中被孫傳芳所殺,施劍翹怒火中燒,去找施中誠,要施中誠拉著隊伍去替她報仇。但施中誠卻說:“我只是個小小的警備司令,這點兵力去打孫傳芳無異於以卵擊石,是去送死。”施劍翹大怒,說:“你只顧著自己,難道忘了我父親對你的恩情了嗎?”她大罵施中誠自私自利、忘恩負義,與之斷絕來往。直到抗戰勝利後,施劍翹經歷了無數大風浪,說道:“堂兄固然受過我家很多恩惠,那就應該讓人家以命相報嗎?‘螻蟻尚且貪生’,面對那麼強大的對手,他會先想到保全自己,並不能說就是忘恩負義!”她主動寫信給施中誠,兄妹倆冰釋前嫌。

受人恩惠,能夠不顧自身的得失全力相報,這是值得讚揚的。可這樣品德高尚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會首先考慮自己,會先看自己的“利弊”。多年後,施劍翹設身處地地為施中誠考慮,理解了對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利弊”。即使有恩與人,我們也應該允許人家先考慮自己的利弊得失。

楊議和韓兆一起拍《楊光的快樂生活》,韓兆不僅是演員,更是該劇的編劇。在拍第二部的時候,韓兆就存了點“私心”,給自己的角色“條子”加了一些戲。不少人質疑韓兆是在搶戲。楊議卻說:“誰還沒點私心啊。但韓兆是講原則的,他給條子‘加戲’,也是因為第一部裡‘條子’這個角色受到了歡迎。為了給自己加戲而影響電視劇的效果,這樣的事他幹不出來。”楊議的支持讓韓兆感動,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好,他們合作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受歡迎。

楊議為什麼支持韓兆,因為他不求全責備,追求完美的搭檔。韓兆雖然給自己加了點戲,但他是講原則的,會首先考慮電視劇的效果。這樣的人呢難道還不值得交往嗎?我們當然希望身邊的每個人都是大公無私的,但事實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幾乎不存在,人會有點私心,會為自己考慮,這是很正常的。只要他沒有“不分對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沒有違反原則,我們何必斤斤計較呢?

“只看利弊,不分對錯”的人,是需要批判的。但如果一個人在原則允許的範圍內,去爭取自己的利益,趨利避害,這是人之常情。在交際中,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利益,寬容對方“看利弊”的做法。只要對方沒有違反原則,就不要糾纏著不放,這樣我們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妙手生花斑馬馬


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看利弊。這是一個整體性論述,不管我們的心智成熟與否,都不能說這種觀點的對與錯,必竟因人而異,人各有志。我們教育孩子主要是讓孩子從小就有正確的是非觀,要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我們首先要正確的是非觀,就不能唯利弊而論。但是,在堅持大是大非原則的前提下,我們成年人的世界應是比較複雜和寬容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成人社會五彩斑斕。教孩子正確的是非觀,也是我們成人做人的底線。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凡事不斤斤計較,我們的生活才清清爽爽,問心無愧。小說電視劇中的故事有編劇導演的個人導向,也有大眾教育引導的需求,一般都會抑惡揚善,結局圓滿。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只能堅持做好自己。利益的爭取往往都是僧多粥少,有的人唯利是圖,削尖了腦袋向上爬,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攀,而且不動聲色,讓你吃啞巴虧而無處訴說。你既看不上這種人,卻又無法擺,怎麼辦?


斯善矣


這看似小孩和成年人看問題的不同;其實小孩和成人的利益觀念一個樣,只是看問題淺深有高低,心智成熟的人就是能比你看的深,瞧得遠,放長線能釣大魚,欲速則不達等智慧,這就應驗了“慧眼識珠”三國志諸葛亮能指揮關羽和張飛,而不是張飛能策劃諸葛亮統領三軍……





龍行天下雲作伴


“小孩子分對錯,成人看利弊”,這話應定義“利弊”二字的範圍,有人是以“我”字為中心,對“我”有利對我有弊,如歷史中的狡猾的大臣、奷臣等,有人以“公”為利弊去區別對待,如有些忠臣為“利弊”而丟官,甚至於身家性命。一般小孩看電視時,對裡面的人物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對自己的父母和對別人的父母所做的事情上,是以感情去區別待自己父母與他人父母的;而成人在對待自己的小孩和他人的小孩時,相對來說感情的成分大於“利弊”的公正性的。所以,“小孩子分對錯,成人看利弊”之言,應在一定程度、一定定義範圍上說,是正確的;在不同對象、不同場景、不同事情上,是應該一分為二、辯證地說的。


退之317


你是不是說“小孩分的清對錯,成人看的清楚事情的利弊就是心智成熟”?

小孩就是小孩,分的清楚對出也不能算心智成熟。心智成熟是經都起風浪,榮辱不驚順境和逆境都能從容應對,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小孩能做到這些就不是小孩子了。

成年人如果只看利弊。更不能算心智成熟。萬事能看到有利和弊端。只能說這個人是理智和明智。如果有利就去做,無利不起早這更不是心智成熟,這是唯利是圖這是人格缺陷。


人群遇見你


至於小孩分對錯,小孩以什麼尺度分對錯啊,小孩兒有是非標準呀。成年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都像蒼蠅大瞎蠓瞎跑亂撞哪,何況小孩兒啦。

再說成年人看利弊,成年人上哪去看到利弊呀,要是能看到,那麼做什麼都會贏利,也就不需要賑災扶貧啦,全人類整體提升,一下就進入理想國啦。

世事不因某個人或某幾部分人的一廂情願而部分規律失效,就如孔老夫子和全人類挨個溝通,甚至孔門中人世世代代長長久久的勸化世人,可是誰聽啊,大都會說,別人要聽我就聽,哈,告訴你吧,現在別人都聽啦也都知道文明禮儀仁義道德啦,可是一有機會,還是會春心蕩漾,偷瞟美人,假公濟私,發展男女關係。《西遊記》裡的唐長老,被女妖王牽手進洞府,張燈結綵喜宴豐隆,在沒有任何人監視的暗宅內院,是什麼貨色,就一定能現原型展露無遺的。可是唐長老,還是表達一種欣賞的理解說,悟空救我。

就是在女兒國國王面前,總該受寵若驚啦吧,這眼前的一切可不是妖王幻化出來的假富貴豔福吧,女兒國王也不會如妖王那樣吃唐長老的,應該放心有底啦吧,可是唐長老,還是說走咱就走啦。所以,唐長老不是根據對錯利弊決定志向的。

其實小孩兒只分對他好還是不好,親還是不親。成年人也不是按利弊決事,成年人更多的是看有沒有正事。就是說安家立業,春耕秋收,延續種姓,除啦這些正事,其餘都是沒用的,不實際的虛妄。



唐燏


小時候,年少輕狂,多時候必須要分出來對錯;

可長大後卻發現,

他們會逐漸認識到,年少時的面子比天大是多麼可笑,

生活中太多事情比對錯重要了!


01

成年人,生存比對錯重要

知乎上的一個網友講述了他的經歷。

最窮的時候,是因為創業失敗,把身上所有錢都賠得一乾二淨。

為了維繫生活,他只能去炸雞店裡打工。

微薄的工資,除掉實在不可避免的開支,他把剩下的錢都拿去還債了。

可是,吃飯怎麼辦呢?

沒辦法,只好忍著,忍到眼冒金星,忍到胃痙攣。

實在挨不過的時候,就躲在廚房的角落,用那些被稱作“廚餘垃圾”的麵糊皮充飢。



有一次收餐,發現客人的餐盤裡還有一塊沒吃完的炸雞。

他實在沒忍住,抓起來就往嘴裡塞。

而看到這一幕的旁人,卻流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他形容,“就像在看一條狗。”

曾經有人問過一個問題:“為何我年齡越大,看周星馳的電影越覺心酸?”

一個高贊回答道:“因為活的時間越久,越發現自己好像《大話西遊》裡的那條狗。”

02

成年人,家人比對錯重要

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們可以坐著汽車去上學。

而我們家,只有一輛破舊的二手摩托。

每次父親把我送到門口,我都會用最快的速度下車,跑進學校。

他大概不知道我的小心思,只想著趕緊去載客。

他用那輛車,一公里、一公里地跑著,掙出了全家人的生活費。

常年風吹日曬,他的臉變得又黑又皺。

身上的衣服,因為洗了太多次而起球、變薄。

但父親從來不覺得丟臉。
“我沒啥本事,但我儘自己能力,讓孩子好胳膊好腿地長大了,也算對得起這個家。”

在他心裡,家人永遠是首選,是比對錯更重要的存在。

年少的時候,我們常常自尊心爆棚,覺得對錯比天大,絕對不會向生活妥協。

後來才發現,每一個委屈自己成年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個不想委屈的家人。

一輩子不肯彎腰的父親,第一次低聲下氣地去求人,是為了幫我湊齊大學第一年的學費。

為此,他還在最看不起他的堂弟家中等了整整一天。

成年人的世界,家人的幸福,比自己對錯更珍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a08adcfc6a343daa0600c8e3e32ddf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