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孙春友教授:勤学积思 不负青春

孙春友教授:勤学积思 不负青春 | 治学大家谈

勤学积思 不负青春

2020年的春天,是我在兰州大学迎来的第二十个春天了,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时光,在这里我从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直到现在我仍保留着求学时养成的一些习惯,同时也尝试把这些习惯介绍给同学。仔细想来,在我求学经历中,这些让我受益的思维习惯源自几位对我影响至深的恩师和良友,因此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几个他们曾经教导我、使我终身受益的小故事,希望也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的本科在云南大学数学系学习。1995年大学一入校,我就幸运地遇到了对我影响极大的老师---郭聿琦先生。郭老师当时刚从兰州大学调到云南大学不久,给我们讲授大一的《高等代数》。郭老师学者风范,讲话极具感染力,时常听得我们热血沸腾,从而对数学有了更多的好奇和向往。他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给我们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其中之一就是“每日自省”。在当时我们没有手机和电脑,因此晚上宿舍熄灯后,大家就喜欢躺在床上聊天,是为“卧谈会”,而畅谈之后往往久久不能入睡,很容易影响第二天的学习。郭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建议我们换一种方式来静心:每天晚上睡前,先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哪些学懂了?哪些学得不太清楚?对知识点自己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同时记下不太清楚的地方,第二天就去请教同学或授课老师。这种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至今我仍保持着这个习惯,睡前会问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尽人意?今后怎么去改进……

在大四时,由郭老师倡议推动,云南大学数学系和兰州大学数学系交换了保送生,我有幸作为其中之一被交换保送到了兰州大学,师从钟承奎教授。钟老师每周都组织讨论班,由老师、学生轮流报告一些经典专著和最新文献。在报告文献时,钟老师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论文的推导讲解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讲出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想?这篇论文的创新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是引入了新的观点、方法,还是解决了新的应用问题,或者是对已知结果有更好的阐释?(或许可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篇论文为什么值得发表?)钟老师再逐一详加点评、指导。要回答好这些问题,不仅要求对拟报告的文献本身有较好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文献所研究问题整体也要有系统全面的掌握,比如:报告人至少要对该问题已有的相关结果做详尽的调研,这样才能说得出论文的“好”与“坏”。这些问题让我们每次报告都要尽心准备,但受益也非常明显。同时,我在研究生阶段也得益于同门师兄弟,特别是经常“打击”我的一位师兄。这位师兄为人耿直、豪爽,对数学着迷,发表学术见解时“直击要害”,较少顾及被评论者的感受。当时我们轮流报告,很多次我刚讲完他就“评论”说我这讲得不清楚、那讲得繁琐,应该怎么去理解、如何去讲等等。起初这让我觉得很难堪,毕竟刚讲完粉笔还没放下就被“批”得灰头土脸。但之后细想他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因此这让我每次准备报告都更加用心,同时对他的报告也倍加上心、也不时会找找他的“错”。这种良师诤友的学习环境让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紧张、充实,工作多年后仍会怀念当时讨论时互相“挑刺”、过后同饮的岁月。

2005年博士毕业后,我到中科院应用数学所做了两年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曹道民教授、段金桥教授。在这期间,除了导师在学业上的悉心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在一次讨论班结束后,我们和曹老师一起回办公室,路上我们两名同期的博士后小心翼翼地问曹老师,我们出站大体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因为很多单位都对博士后出站有论文数量以及期刊分区的要求,我们觉得像中科院这样纯科研的单位会有更高的要求)可曹老师却说:“没有要求,但这两年你们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吧?”当时我们一时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去的路上还很高兴,觉得没有要求太好了!但回去细想之后立刻让我们静了下来:自己有什么结果可以向导师汇报?如果按当前的学习工作状态,到出站时又能期望有多好的结果值得向导师汇报呢?曹老师“没有要求”的回答让我们体会到了导师的期待:人总要有志向、有担当、不负年华!

时光荏苒,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场合时时回荡在耳边,在我困惑时、在我懈怠时,都时刻提醒着我,使我在工作、生活上受益良多。而在今年春节这段特别的时间里,同学们待在家中,或许也可以问问自己:这段时间自己做好了哪些事情?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工作做了哪些准备?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吧?!

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遇到自己的良师诤友,勤学积思,眼有星辰、心有山海,不负青春!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孙春友,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