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烏鴉怎麼會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滿天?你怎麼看?

蔣新國


理解古詩如果咬文嚼字,你就會糟蹋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古詩是要看他的意境,所處時代,詩人的心情,理解當時的場景......單單地去摳一詞一字,可能會誤解。

正如題主所提的“月落烏啼霜滿天”中那個“烏”子,能簡單理解為烏鴉嗎?其實不然,我覺得應該指鳥,這是其一。這首詩的作者是張繼,寫的是深秋天快亮時的景色。落月、烏啼,寒霜等等自然景物,來表達旅途中的作者,思鄉,落寞,悽苦的心情。後半夜,月亮歸西,深秋寒意,寒山寺敲響的鐘聲,讓作者難以入睡,讓作者更加的悽苦,這是其二。在這首詩中,前面是寫鳥叫,後面寫鐘聲,更加襯托出深秋黎明時的寧靜。這種寧靜,使作者心神更加不安,更增加了作者對前途的憂慮。

如果把烏理解為烏鴉,未免太曲解作者的意思了。“江楓漁火對愁眠”,作有幾乎一夜都未閤眼,怎麼能聽不出是什麼鳥叫呢?如果說錯了,肯定是題主錯了。作者是一個詩人,寫出這樣流傳千古的好詩,是不會錯的,不必懷疑,更不能盲目去批評別人,要弄清楚道理。


寒韓寒


“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嗎?多好的詩句,多美的意象。如今,隨著烏鴉的急驟減少,已無人瞭解它們的習性;如今暖冬太多,霜滿天的日子在江南也很少見到了。於是,不瞭解烏鴉和白霜的人才質疑唐代詩人張繼的這一詩句。

烏鴉是我小時候常見的留鳥,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在農村極為常見。烏鴉生命力極強,成群結隊,在村莊的上空飛翔歡叫,在村莊旁邊高大的古樹林裡築巢。烏鴉又是脆弱的,隨著當時高毒農藥的使用,一夜之間消失了蹤影,在我生活的地方已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過了,因此如今的年輕人對烏鴉的習性不太瞭解,以至誤認為烏鴉夜晚不會叫。還有,現在江南一帶的年輕人很少見霜凍,更是很少在霜凍之夜外出,因此也就無法體驗野外夜晚的“霜滿天”是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候,烏鴉是農村人們最討厭的烏,最討厭的是它的叫聲。家鄉有一句俗語:“喜鵲報喜,烏鴉叫兇。”白天有烏鴉從頭頂飛過,邊飛邊叫,讓人心有餘悸,農村老話說:“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老鴉叫,禍事到”。那時候烏鴉到處都是,到處都在叫,天天有帶著叫聲的烏鴉掠過頭頂。那時候我想,烏鴉叫著從頭上飛過時,地上走路的人多,難道禍事就一定落到某個人身上?再說禍事也不可能天天降臨到人們的頭上。如此久而久之,白天的烏鴉叫喚聲對我們來說也就失去了畏懼感,確信科學的說法,這是村裡老人的一種迷信。

然而,烏鴉在夜裡叫的時候就讓人毛骨悚然了。記得那時,烏鴉在春夏三個季節的夜晚幾乎聽不到它們的叫聲,可到了深秋起霜的時候,村莊周遭高大的古樹上,烏鴉不時會發出淒厲的叫聲。有時與之相呼應的是貓頭鷹,夜裡的烏鴉發出的叫聲一般只有一兩聲,而貓頭鷹的叫聲一叫就是一大串。農村最討厭的就是這兩種鳥夜裡的叫聲,都說夜晚聽到烏鴉和貓頭鷹的叫聲村子裡會死老人。果然,村子裡秋冬打霜的時候死去的老人最多,因此,村裡的人們最怕聽到夜晚的烏鴉和貓頭鷹叫。

現在想起來也真可笑,如今夜裡沒有了烏鴉叫,貓頭鷹的叫聲也少了,秋冬時節村子死去的老人也還是不少。

其實烏鴉的叫聲與老人的死去沒有任何關係,倒是與霜凍的天氣有關。有人說烏鴉是一種吃動物屍體的鳥,是附近有動物屍體,夜晚才會叫。我不這樣認為,烏鴉夜晚也是要休息的,是不會出去覓食的,也看不見。也有人分析是古寺半夜鐘聲把烏鴉驚醒發出叫聲,實際上古寺鐘聲每到半夜時就會敲響,對常年生活在這一帶的烏鴉來說已經習慣了,也不會發現驚叫聲。有人說,是月亮下山時光線的明暗變化將烏鴉驚醒,烏鴉才會發出叫聲,這種說法就更荒唐了。

經歷過農村生活的人就會看到過這樣的現象,春夏時節有暴風將要下雨時,烏鴉在風中叫得最歡。風雨交加的夜晚,烏鴉也會發出叫聲。而秋冬天霜凍時,一般風很大,俗稱“霜風”。張繼詩中所寫出的又是江邊有霜的夜晚,江風加霜風會更大。烏鴉一般在高大樹上的枝椏築巢,風颳得樹枝就搖搖晃晃,把烏鴉拋出窩,因此也就發出驚叫聲和撲翅聲,找到窩後也就安靜下來了。因為是受到驚嚇,其叫聲也就一兩聲,比較淒厲,張繼在詩中用“烏啼”兩個字恰如其分。

同樣是夜時發出叫聲的鳥,烏鴉一般只叫幾聲就安靜下來了,而貓頭鷹則是過一陣又要叫一次,因為這兩種鳥的生活習性不一樣,烏鴉是晝出夜歸,而貓頭鷹則相反,是晝伏夜出。貓頭鷹叫喚很正常,烏鴉夜晚叫喚一般是受到騷擾或驚嚇。

《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張繼在天寶十二年考取進士後,天寶十四年一月發生了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奔蜀。當時江南一帶政局和社會安定,許多文士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張繼也是其中的一員。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那麼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滿天的呢?這也是人們的一種生活常識。江南一帶打霜的天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是大晴天,夜晚氣溫很低,比下雪天還冷,民諺有“下雪是個明,打霜凍死人”的說法。霜天風大,宋代黃庭堅詩《大風》寫的就是濃重的霜天:“霜重天高日色微,顛狂紅葉上階飛。 北風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這種濃重的霜天不用憑光亮看地上有沒有霜,按生活常識就能知道,何況在船板上踩踏時會出現或是滑溜或有細碎聲響的感覺,船艙篷子上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有沒有霜。

總而言之,“月落烏啼霜滿天”不是病句,懷疑是病句的人,一般是對當時這種生活場景的不瞭解,或已經無法瞭解了。


關山聽風


吹毛求疵,你怎麼知道晚上烏鴉不叫,半夜來船了,人聲鼎沸,旁邊樹上的烏鴉驚到了,當然要叫。我們蘇州人在小時候小夥伴一起傍晚躲貓貓玩,夜快深了,家裡大人就喊我們回家了,起霜了,太陽下山,進入黑夜就起霜了。作者是經過這種日子的,寫的真真實實。你算哪根蔥?挑古人的毛病。


用戶1272547043737


我曾給好多人講這個故事,2O16年的秋天,我從北京懷柔的四柵欄村早上4時半上箭扣長城,當上到半山上時,驚動了森林裡的鳥,其中叫的最多的是烏鴉。從那時,我就知道烏鴉晚上也會叫,但條件是周圍環境驚動了它。所以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正好是早上四五點鐘,應該說沒有問題的。


手機用戶54298568950


這句詩詞十分的中肯貼切,實事求是,而且對仗工整,很有生活味的。九十年代我在北京西市口一帶夜晚經濟常聽到烏鴉的叫聲,南方冬季夜裡結霜只要你站在野外,不僅可以踩到而且還可以看到白色的霜滿地都是。所以自己不體驗過,枉自臆斷是一個沒有生話實踐活動的瞎評論。


西風烈31306171


要說“病句”古詩裡俯拾皆是,譬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誰上過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有大如席的雪花嗎?白髮三千丈,怎麼走路?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能從天上落下來嗎?還有,李元霸的雙錘,八百斤,真有八百斤的雙錘嗎?可見,古人都缺少文化,不懂邏輯思維,只有題主學貫古今、才高八斗。不知題主得過幾次諾獎?聯合國是否邀請題主去當秘書長?[呲牙][呲牙][呲牙]


桃源逸士2479014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中的“烏”指的並不是烏鴉,而是“金烏”,也就是太陽。

首先第一句話描寫的是,早晨的場景,“月落”顧名思義指的是月亮落下,“烏啼”是金烏升起。

“霜滿天”,霜只有早上才有,也就是早上的時候,滿地都是霜,而這時候天空剛好也蒙白與霜的顏色一樣,看起來滿天都是霜。

其實這個首詩是中第一句描寫的時早晨出發時候的看到場景。

第二句描述其實也是凌晨時候的場景。

因為詩人出發的早,漁家凌晨點著燈火出來打魚,古人沒有晚上睡得晚的,只有早上起的早的。

在古時候晚上打漁是不存在的,人家一般都是早上打漁,這樣得到的魚才新鮮,然後拿去買才有好價錢。

句子中的江楓,就是兩邊的楓樹了,沒啥好說的。

至於作者所說的愁眠,是他起的太早,還沒睡醒,在犯困呢。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連在一起的,意思是很簡單的,說的時候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剛好聽到寒山寺半夜的鐘聲。

整首詩寫的是詩人旅途的時間起點與終點,並且以所見的一些特殊場景來表述自己的迷茫與憂愁。

你們這群夜貓子,不要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去解讀這首詩,古人不熬夜的。

另外還得說一下,你們有點文化好不好,怎麼一看到一個“烏”字,就認為是烏鴉呢,還烏啼,還夜晚烏鴉叫呢。

不知道月落,總知道霜吧,夜晚那麼黑能看得到霜嗎?誰不是凌晨才看到霜,你們再這麼不學無術,古人都要被你們氣的棺材本都壓不住了。


一號風手


既然是《楓橋夜泊》,肯定是寫晚上的情景,月落烏啼霜滿天: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明白,深秋的上旬,月亮升得早、落得早,半夜的時候已經不見了,烏啼也不是烏鴉鳴叫,而是江岸林中的貓頭鷹不時的鳴叫,繁星透過瀰漫在江面冷溼薄霧就像閃著晶星的寒霜,只不過沒鋪在地上,而是飄在空中,就像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江岸的秋楓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搖曳著我的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座落在姑蘇城外的那個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為什麼夜晚敲鐘呢?這是因為超度幽冥,經主持允許才能夜半敲鐘。此詩情景交融,正是詩人的切實經歷與感悟



詩酒相約


先來看看《楓橋夜泊》的寫作的時代背景:詩人張繼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考取了進士,被任鹽收官。而在天寶十四年(755年)一月就爆發了"安史之戰",天寶十五(756年)長安危在旦夕,玄宗倉皇奔蜀地而去,而張繼和一些文士紛紛逃向江南地區蘇、浙一帶避亂。在此背景下,流亡途中的詩人宿船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夜不能眠,望著孤寂、淒涼的夜景,聽著半夜傳來的寒山寺的鐘聲,愁腸萬千,家國破敗的淒涼、悲愁鬱滿心間,提筆寫下這首寫"愁"的千古名詩。

這首詩自古以來,其釋義存在著很大爭議,因為詩句的字詞的跳躍性,產生了很大藝術空白,讓人很難從字面意義的邏輯上把握,看看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

從"月落"上推敲時間:黎明前的破曉,但從詩題《楓橋夜泊》中"夜"和第三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夜半",可以否定"月落"不是黎明前夕,而是"夜半"即半夜之時,那麼從整首詩上,可以理解為:月亮從中天徐徐降落下來,月光變得幽微。這與"烏啼"產生了相對應的關聯。

王維有一首寫春夜的詩,題名:《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就有"月出驚山鳥"的景象描繪:月亮從山頭上冒出來,驚得鳥兒撲楞著翅膀飛起來,時時鳴叫著迴盪在寂靜的山澗中。以至可以聯想這首詩中"月落烏啼"的情景是相一致的,是真實的自然現象,在借鑑王維詩的基礎上,再細解釋"烏啼"的場景:我們人對太陽光有明顯的感受:中午的太陽較上午、下午的光線要強烈,溫度要高,所以中弦月要比下弦月光線要強些要亮些,而動物、禽類比人更有敏銳的光線感知力,往往會因光線的變化受動驚嚇,而發出啼叫聲。

所以當月亮由中天徐徐降落下來,月光由明亮而變得幽微了,驚動了棲息烏鴉,受到驚嚇的烏鴉,時時地啼叫著,迴盪在寂靜的夜空裡。

再分析"霜滿天",就普通常識講,霜是清晨凝結在地面或地面景物上的固態顆粒物,不太可能半夜落霜,而且"滿天的霜"說不通的。有很多教材解釋是:滿天寒氣,而寒氣是人體感知得到,而詩中卻是與"月落"、"烏啼"相貫聯的景物,是通過視覺感知的,所以把"霜"理解為"寒氣"與原詩的意義相出入,不適合原義的。

我們從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中,可知古人常把月光比喻霜。還有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兩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覺飛。詩句裡空中的“霜"實指的是“月光",兩句的釋義就是:月光照在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空中灑落的月光好像霜般閃爍著光亮,無人覺察得到。所以在借鑑別的詩人基礎上,就會對"月落烏啼霜滿天"有了新的理解。

所以"霜滿天"是指清冷的月光像霜般散落在夜空裡,閃動著點點光亮。這就使得字詞的釋義合乎正常自然景象,做到"煉詞斟字"的準確、形象性。

通過上面一點一點的推敲和延深,張繼這句詩便詩義清晰而準確的傳達出來,因而"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整句詩義便是:明亮的月亮由中天徐徐落下來,月光變得幽微了,驚動了棲息的烏鴉,驚嚇地啼叫著,打破寂靜的夜色,而空中散落的月光如霜般淒寒,閃爍著點點光斑。


夢裡花落知多少718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因為經常晚上在地裡澆水,好多次遇見落霜,我發現落霜的時間總是在凌晨兩點到四點之間。這和烏鴉的習性不相符,這裡的“烏啼”我覺得是指烏啼鎮。詩人夜宿在烏啼鎮橋旁楓樹下的漁船裡,心中有煩心之事睡不著覺,半夜起來站在船頭,這時月亮快要落山,滿天都是飛霜,他長嘆一聲望著江邊漁船上孤寂的燈火,唉!還有孤燈陪伴難以入眠的我。他對著漁火自言自語道:“你聽,姑蘇山上寒山寺的鐘聲也來到我的船上,你聽到了嗎”?不知是不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