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孫權為何享有大帝諡號?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大家要知道,這個諡號不是孫權自己定的,是他逝世後孫吳臣子議定,然後有幾位在詔定。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在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中,甚至有諡號的人裡面,孫權獨一無二,他是唯一的擁有“大”字這個諡號的人。但是這個字也是符合諡法的,“則天法堯為大”。


也就是說孫吳的即位者以及臣子認為孫權效法堯,大家都知道,堯是傳說中武帝之一,在歷史上讚譽有加。幾乎聖人一樣的存在。

給予一個皇帝這樣的諡號相當的讚美了。當然也是千古獨一無二。


歪史


先介紹一下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對於吳國的功績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享有大皇帝諡號的原因

第一,對於當時吳國繼任者和大臣們來講,沒有孫權,就沒有吳國的江山社稷,他開創了吳國,並且使得吳國疆域擴大,開發江南,發展經濟,使得江南變為富庶之地,並且派人出海、南下交州等,功勞貢獻很大。

第二,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記載:“則天法堯曰大”,這是孫權諡號的來源,孫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享有此(大皇帝)諡號的皇帝。這是當時孫權死後,東吳大臣們上書,吳少帝孫亮給孫權尊的諡號。是孫權後代對於孫權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其功績的肯定。

第三,大皇帝(大帝),這個只有孫權一個人。像其皇帝,漢武大帝、光武大帝、貞觀大帝、洪武大帝、永樂大帝康熙大帝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諡號,是後人對其功績的肯定,並沒有在史書中這樣記載。因此不能說明必須得大一統的皇帝才能用大帝(大皇帝)諡號。

歡迎交流評論,關注一下,謝謝


歷史的吻痕


公元252年4月,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孫權病逝。根據唐代史學家許嵩《建康實錄.太祖紀下》記載:

“案:帝四十即吳王位,七年;四十七即帝位,二十四年,年七十一崩。群臣上諡為大皇帝,廟曰太祖。”

孫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追封諡號為“大皇帝”的人,後人稱“吳大帝”或者“吳太祖”。(孫權劇照)

“吳大帝”的“大帝”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漢武大帝”的“大帝”有何不同?

一、漢武大帝的“大帝”的含義。我們今天看到的漢武大帝、康熙大帝等稱呼,這是對大統一王朝做出傑出貢獻的君王的讚美性稱號,彰顯他們在歷史中的傑出貢獻。真正能被稱為大帝的皇帝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寥寥無幾的。

二、吳大帝的“大”的含義。孫權的“吳大帝”的“大”是我國諡號的一個字,具體含義是:

“則天法堯曰大。”

現在的意思是遵從天地自然的法則,效法唐堯的治國理念,這樣才被稱為“大”。這是對一個帝王最高等級的諡號了,好多君王都不用這樣極高的評價性諡號的。

這裡的吳大帝和漢武大帝的“大帝”應該是兩個概念,不可以混淆。

孫權為何被追諡為“吳大帝”?

一,江南地區的第一個帝王。長江以南地區出現割據政權的皇帝,孫權應該是第一個,以前的大都是“王”,具有開創意義。

二、開發江南地區。漢以前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中原地區,對江南的開發很少。孫權在公元200年成為一方諸侯,到252年去世,掌權52年。他統治期間,對江南地區大力開發,江南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從比較蠻荒到經濟逐漸發達,是經濟中心南移的發端者。並且在230年,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等到達臺灣,並進行了移民。(衛溫進軍臺灣圖)

三、孫權在位時期的戰功。孫權和劉備聯合,在赤壁一戰中獲得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後奪取荊州,並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穩定鞏固了吳國的疆域。

四、執政後期的昏聵。孫權晚年昏聵,更立太子,逼迫大臣,導致吳國後期國力大損。

按照前三個原因來看,追封諡號為“大皇帝”也是過得去的,後期執政就談不上符合了。不過自己的大臣怎麼可能給差一點的諡號吶!

另外一個諡號為“大帝”的皇帝?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死後,也獲得了“大帝”的稱號。全稱是: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也是一個“大帝”。

在唐高宗時期,唐朝疆域最大。

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並且這麼大的疆域維持了32年之久。稱呼“大帝”也是可以的了。(唐朝最大時期的疆域圖)

只不過像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他們都沒有這麼樣的諡號,大臣媚上應該是主要原因了。你覺得吶?


穿越再現彼岸


中國古代傳統,皇帝或重要人物去世後,由官方根據其一生的作為,給予言簡意賅的數字詞評價,此乃諡號。

孫權的諡號的確比較特殊,屬於中國古代皇帝中的唯一一位能夠用“大帝”稱呼的。大家不要為這個“大帝”唬住,其實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禮法,諡號也不是隨便就能起的。需要符合《諡法》。《諡法》有言“則天法堯曰大”,這就是孫權諡號的來歷。

“則天法堯曰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按照上天的安排,效法“堯”的做法從事就可以稱之為“大”。大家知道,“堯”是中國古代的賢君,如果按照他的做法當皇帝就可以稱之為“大”。

從這個標準來看,這個“大帝”和大家腦中的既有概念可能不同,咱們中華的“大帝”絕非彼得大帝等西方國家的君主,他們是開疆拓土作為稱呼大帝的主要依據,而我們中華,文明古國,是把是否仁賢作為評判是否為“大”的標準。

孫權領有江東之後,將這塊昔日的南蠻之地開發成了江南富庶之鄉,對這塊土地功莫大焉。

當然,孫權晚年不復早年的英明,頗有昏聵的嫌疑,但是中國古代注重“為尊者諱”,孫權畢竟“瑕不掩瑜”,給予“大帝”的諡號無可厚非。


重舟難過千重山


諡號是古代歷史人物過世之後,根據其生平功過、是非,對其人生進行高度的概括,給予一個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從西周開始,除了驕傲的秦始皇以外,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諡號,包括三國創始人曹操劉備和孫權。



曹操雖然至死未稱帝,但是他的繼承人曹丕在篡漢自立後尊曹操為魏武帝。所謂武,剛疆直理曰武、威疆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曹操征戰半生,剪滅北方各系軍閥,為北方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的諡號是昭烈。昭者,容儀恭美曰昭、聲聞宣遠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文周達曰昭;至於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莊以臨下曰烈。自董卓亂政以來,漢室衰微諸侯並起,劉備以漢室宗親身份,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曹丕篡漢自立以後,劉備登基稱帝,建立蜀漢,延續漢朝。


孫權的諡號非常的特別,他的諡號是吳大帝,又被稱為大皇帝,簡稱大帝。是在孫權過世之後,孫吳臣子根據其生平功績,對他進行的評價。所謂的大,除了有所謂的則天法堯曰大,表示孫權有堯舜之舉,足夠賢明以外。也有大於、超過的意思,而孫權較量的對象,自然是曹操和劉備。 在孫吳朝廷看來孫權年少成名,未及弱冠就臨危受命統領江東,繼承父兄基業並發展壯大,孫吳在孫權時期勢力達到巔峰,不僅虎踞江東,並且對外向西吞併荊州,向南佔據交州。更曾分別擊敗天下兩大英雄劉備和曹操,三國三大戰役之二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孫吳取得最終勝利。對內重視農桑,興修水利,使百姓安居。



所以在孫吳朝廷看來,劉備曹操雖是天下英雄,功績也很大,卻不是他們吳太祖孫權的對手,為了超過他們的諡號,孫權諡號便成為了大皇帝。


龍武驍衛


在三國時期,孫權也是非常有作為的,曹孟德有言,生子當如孫仲謀,雖得國有如高洋,機謀判斷蓄賢用人,不乏帝王之術。比與曹操,劉玄德,福報最久。其“大帝”是孫權死後諡號,其功業雖侷限於東吳,就“英雄”論之,也算不上言過其實。


錢君史話


孫權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諡號為“大帝”的。

唐代史學家許嵩所撰的《建康實錄》,是記載孫吳史事的另一部重要典籍,其中卷2《太祖紀下》記錄孫權之事雲:“案:帝四十即吳王位,七年;四十七即帝位,二十四年,年七十一崩。群臣上諡為大皇帝,廟曰太祖。”

此處的“大”字,其含義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大小的大,而是諡號之一。據蘇洵《諡法》卷二:“則天法堯曰大。”意思是能夠遵循上天的準則並效法唐堯的行事。顯然,這是對君主極高極高的評價了。

宋代以前的諡號,大多帶有對死者的蓋棺論定,比如文、武、明、睿、康、景、莊……等等,是歌頌(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漢景帝、鄭莊公),批判類的有厲、靈、煬……(代表人物是周厲王、晉靈公、隋煬帝),諷刺類的有順、獻……(代表人物是漢獻帝),同情類的有哀、懷……

然而孫權的諡號卻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這才是特別奇怪的。

我個人覺得可能是江東人認為孫權對開發江南有功,再加上他還是第一個江東地區的帝王,所以就諡號為“大”吧。

儘管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人重視對江南的開拓,但真正意義第一個振興江南經濟的,毫無疑問是孫權,吳國直到滅亡時還是一個經濟還算比較發達的地區,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東晉、和南朝要在東吳地區建國的重要原因了。

有些學者認為孫權對江南的開發,使得長江一帶的文明逐漸取代了北方中原,最後讓經濟南移,其功績完全不在曹操之下,所以才尊為“大皇帝”。


牛家阿呆


孫權崇尚以德治國,拒守江東,苦心孤詣,軍事,經濟,文化皆有建樹,深得江東父老尊崇。被稱為大帝,亦是江東而立,故流傳不廣,影響不遠。其德故善,而不得以彰,是其德不足。其績故高,而不得以認,是其績不足大。居江東之地,無治華夏之功,稱為大帝,唯存江東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