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盛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用戶8645633805217


盛唐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1.玄宗後期,幾乎都不關心朝政,心中只剩享樂,並且重用的人都是驕奢無度的小人,所以唐朝在他的統治之下,從內裡就開始腐朽了

2.史之亂爆發幾乎是歷史的必然,府兵制的瓦解,體制已經不能夠繼續適應時代的發展了。

3.盛極而衰是中華帝國特有的構架

唐朝由盛轉衰的最顯著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也是中華封建史的轉折點,這場戰亂,結束了盛唐的神話,百年帝國從此走向下坡路,一去不回頭。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也是中華帝國有對外拓取走向內斂的轉折點,文人治國時代由此而來

唐朝 公元618年至907年,大唐歷經高祖,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以及武則天的統治,到玄宗開元時期,大唐達到鼎盛,即而因756年的安史之亂,導致其藩政割據,曾經強大的帝國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已經沒有力氣管外面的事情了。中國歷史也由此轉折,從開放走向封閉,有拓張走向收縮,安史之亂的威力就是這麼大,甚至身處於如今的中國都受到了影響唐朝的一蹶不振,中亞淪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新疆也不在唐朝的控制之內,整個西域全部淪陷,皇帝對節度使的威懾力大大削弱,可以說,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歷史事件,我們為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感到痛心。





景粼玖序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並設立節度使,導致節度使手握重兵,而中央的防禦過於薄弱。

唐朝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後,經過唐太宗等多位皇帝的治理,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和經濟文化水平達到頂盛。


唐初府兵制

唐朝時期國家實行均田制,因為唐初經過戰亂,人口銳減,所以均田制可以得以順利的實行。經過了幾代皇帝的精心治理,唐王朝人口激增。人口激增導致每個人分的土地嚴重減少,於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兵合一的府兵制度不適合當時的情況,農兵合一即農田繁忙時種地,需要打仗的時候,自帶乾糧跟隨中央上戰場。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很多窮苦的農民的土地被大地主私吞了,到了打仗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乾糧,還會出現逃兵等現象。

唐玄宗改府兵為募兵制

於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開始實行募兵制。即中央招募士兵,給他們軍餉,士兵在軍營裡進行集中訓練。到了公元737,公元738年。唐太宗把邊境的府兵全部改為募兵。


設置節度使

在唐睿宗時期還設置了節度使,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加設節度使。著名的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就是手握三個地區的節度使,一人統帥15萬兵強馬壯且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並且這些士兵因為是募兵制招進去的,所以對安祿山特別的忠心。而中央僅僅只有七萬的禁軍,並且中央的禁軍缺少訓練。根本打不過安祿山的軍隊。

而安史之亂只是一個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安史之亂以後藩政割據嚴重,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鬆垮大卡司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阿和gogogo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就是盛唐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而且這個觀點如今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中,所以安史之亂可以說就是一個轉折點。但是目前也有一個觀點是這樣說的,說是武則天繼位後這段時間,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

安史之亂那叫一個亂,我實在都想不到,這段歷史是否是真實的,這麼假而且這麼噁心。安祿山被兒子給宰了,只當了一年的皇帝,然後安祿山的兒子又被安祿山得一箇舊部下給宰了,然後這個舊部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宰了,我就實在不明白,安史之亂怎麼就這麼噁心,這麼亂呢?說到底為了權力,這一個個連老子都不放在眼裡,說殺就殺。不過話說這也是李世民開的好頭,民間對於這樣的事情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讓盛唐由盛轉衰?因為唐朝為了平息這場叛亂那基本上是動用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而武力衰弱了,那麼國家明顯就不安全了,再加上安祿山直接給唐玄宗給幹到了四川,皇室政權都不穩定了,這民間老百姓能穩定麼?於是乎這段時期政局動盪社會非常不安定,而且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所以盛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話說武則天有沒有問題?武則天的問題也很大,武則天登基之後為了排除異己,大肆屠殺朝中舊臣,這也釀出了一樁樁血案,此外,在外交政策上,武則天也是非常的欠考慮,她為了能更好的控制這些邊塞少數民族,於是她提出了讓這些民族的皇室派人質來長安。

本以為這樣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就會非常的老實,但是沒想到這些來的人質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把大唐的軍事情況摸得一清二楚,這也為他們造反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於是我們看到武則天時期是經常有外族戰爭的,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營州事變。所以這種少數民族政策也的確是對大唐沒有任何好處,可是相比之下,武則天的過錯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我認為安史之亂還是直接導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開心亮子


大家說的太宏觀,什麼帝國必然,什麼兵制問題,但實際上,是唐玄宗的剛愎自用導致的這一切。

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一個月之後就攻進了洛陽,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回到潼關防守。潼關易守難攻,如果防守得當,在時間上就能耗死叛軍,畢竟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鎮壓叛軍,很可能就會截斷安祿山的退路。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軍中的監軍邊令誠將封常清和高仙芝敗退的事情告訴了唐玄宗,並進一步誣陷二人,其結果就是唐玄宗下令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755年十二月,唐玄宗重新啟用已經處在半退休狀態的哥舒翰,哥舒翰帶領田良丘、王思禮、李承光等領兵20萬到潼關迎戰安祿山。當時哥舒翰的策略是得當的,即堅守不出,想等著叛軍自行潰敗,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哥舒翰一直防守潼關,並不出陣,這讓安祿山非常惱火,於是改變策略,將部隊中的精兵強將隱藏起來,然後讓老弱病殘打頭陣,想引誘哥舒翰出兵,但是哥舒翰就是不肯出兵。當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在河北等地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準備進攻安祿山的根據地范陽。倘若哥舒翰、郭子儀和李光弼配合得當,叛軍被平指日可待。

但是,坐鎮長安的唐玄宗卻打破了這種有利局面,他得到了叛軍不過由幾千人的老弱病殘組成的軍情,遂要求哥舒翰出兵痛擊叛軍,又有楊國忠不停地在唐玄宗那裡說應該出戰的話。雖然哥舒翰數次上書陳說安祿山必是想以羸弱之兵誘我出兵,但是唐玄宗急於收復洛陽,還是在一日之內不斷派出使者要求哥舒翰出兵。不得已,哥舒翰在六月份出兵,毫無意外的,哥舒翰一出關,就遭到了叛軍伏兵的攻擊,幾乎全軍覆沒,20萬大軍到最後僅剩下8000人。而哥舒翰最後被部下火拔歸仁強行綁架到安祿山面前投降。



電影研究所


在我國,唐朝是封建時代的巔峰期,也是個令人驚歎的時代。然後一個朝代的興盛和衰落都逃不過歷史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麼盛世大唐為何走向衰落呢?

其實兵制改革才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唐朝最初實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裡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屬中央十六衛,總稱衛士。因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備武器等。


戰時,唐朝還要向全國徵發士兵,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徵人。原則上兵募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國家配備裝備,不足的自己補充,當然,這一原則逐漸被破壞。


而事實上,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簡單的說,每個戰士都是“業餘”的,又要種田養活家人,又要去折衝府報到、訓練、出征。這樣的軍隊,最討厭長途跋涉的遠征。這種情況下,府兵制已經不適合,也無法滿足國防需要,這也就決定了需要一種新的兵制來滿足國家國防事業需要。

經過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王朝已經走向興盛,特別是“開元盛世”的影響,大唐的疆域越來越大,那麼這就導致了原本府兵制為基礎的兵制開始逐步遭到破壞。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實行募兵制,開元二十六年,轉型完成。


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以雍州長史薛季昶攝右臺大夫,充山東防禦軍大使,滄、瀛、幽、易、恆、定等州諸軍皆受季昶節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檀防禦,仍與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置河西節度、支度、營田等使,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治涼州。-----《資治通鑑.唐紀》

公元710年,“節度使”一職就此產生,此後這個職務影響了大唐百餘年。府兵改募兵、節度使集權、邊軍擴編這三項政策落實後,大唐的國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以前被別人欺負,現在專門欺負別人。當然,軍費開支增加了很多。公元737年,唐玄宗正式規定,邊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來。這樣邊境大權在握的節度使就可以自由招募兵卒,久而久之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戰爭,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唐王朝也在此後藩鎮割據中慢慢走向沒落,最後導致滅亡。而這一切,都源自唐朝中期兵制改革的弊端。

玄宗在位44年,對外一掃之前的頹勢,邊境太平,四夷來朝;對內經濟大好,國庫充盈。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發,安史之亂來臨,導致了唐王朝由盛轉衰,從此一蹶不振。


梅姑姑318


首先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是個人的一些觀點。

唐朝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呢還是安史之亂。首先對社會造成了混亂,讓許多的百姓都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中,還造成了後期軍閥割據摧毀了政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讓唐王朝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力減弱。

在一個呢,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不得不增加百姓的稅收,增加了百姓和朝廷的矛盾。最後迫使農民反叛,這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安史之亂之後呢,唐朝廷也對周邊的少數名族失去了控制,造成邊防空虛,使得唐朝失去了西域安西北庭。從此唐朝岌岌可危越來越衰弱。

所以安史之亂是壓向唐朝衰弱的最後一根稻草。





貓咪叔叔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譚天說帝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安史之亂

今天的話題到這裡呢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觀看,如果喜歡小編的話就點擊關注,還有很多有趣的歷史為大家呈上,咱們,下次見。


月夜luck


唐朝開元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富足、科學文化發達,國家的高度繁榮堪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全盛時代,史稱“開元盛世”。大詩人杜甫讚頌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豹狼,遠行不勞吉日出。……”形象地描述了盛唐的富強。然而輝煌的盛唐氣象卻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而煙消雲散,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與思索。

   大唐盛世的由盛轉衰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唐玄宗李隆基是在經過兩次宮廷政變的刀光劍影,相繼誅滅韋后集團和太平公主集團,才順利地坐穩江山。然而,由於武則天后期留下的種種弊政以及中宗、睿宗時期持續不斷的政局動盪,此時的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稍有不慎就有傾覆的危險。唐玄宗以其卓越的才幹銳意進取,決心改革弊政,重現太宗時期的偉業。他重用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名臣,並借鑑貞觀之治的成功經驗,推行了一系列如:抑制奢華、罷除冗員、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括戶授田、改革賦役等政策。從而使國內矛盾緩和,綜合國力大增,開創了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但隨著天下大治的實現,玄宗皇帝便陶醉於盛世之中不能自拔,銳意進取、夙夜勤政被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怠於政事所取代。從開元后期開始,玄宗便將朝政委任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官僚機構從此腐化,政府對人民的捜刮益加嚴重,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另一方面,寵信安祿山等番將,並委於邊防重任,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玄宗皇帝則終日沉溺酒色、歌舞之中,對所面臨的各種危機置之不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正是對玄宗怠政的形象描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一派繁華的盛唐氣象,在叛軍鐵蹄的蹂躪下,一去不復返。

  

   關於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根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緣故,將衰落的責任全部歸結給楊貴妃,認為唐亡於“女禍”。此種觀點只是對歷史現象的狹隘審視,完全掩蓋了歷史本質,不足以論。另有人認為玄宗後期的用人不當及政治腐敗導致了由盛轉衰。此看法則客觀地反映了歷史現象,但還未能深刻洞察歷史的內在規律。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根源,是源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這種自秦漢以來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制度的特點是: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集於一人,皇帝擁有無上權力,個人意志決定國家一切。雖不缺乏完善的法典、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但其完全被統治者掌控,根本沒有獨立性,運行是否正常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因而很難有效地監督、制裁皇帝及其官員的違法行為。法律不過是皇權的附庸,是可以隨意修改、廢除的,它的存在完全是為統治者的特權服務的,是奴役人民的工具。明清之際大思想家黃宗羲就尖銳地指出:“三代以下無法”。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在專制社會中即使統治者對人民肆無忌憚地奴役、剝削、殺戮,隨意揮霍人民的勞動果實,來滿足個人的貪慾,也可不受法律制裁,這就不可避免產生腐敗。隨著盛世的到來,唐玄宗便沉醉於奢華糜爛的生活,個人貪慾極度膨脹,各級官員為滿足帝王貪慾從而使個人飛黃騰達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楊國忠就是靠橫徵暴斂而得到玄宗寵信的。另一方面,得到寵信的官員為維護其權勢地位,便排除異己、結黨營私,這就使賢臣的治國良策得不到推行,奸滑、無能官員充斥統治機構。李林甫在得到玄宗寵信後,嫉賢妒能,迫害了張九齡等賢臣,大力構築自己的黨羽,官僚機構從此敗壞。這些腐敗現象形成的根源,都是專制制度下,法律對統治者缺乏約束力造成的。權大於法的專制制度,為一切腐敗現象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是導致中國數千年來無法根除腐敗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古代王朝在開創之初,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又加上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個人貪慾有所節制,也較能做到依法辦事。因此,政治比較清明,官僚機構運轉較為正常,腐敗現象較少。一系列開明政策推行順暢,使社會矛盾緩和,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社會生產力大幅度發展,開創了輝煌的“太平盛世”。但隨著盛世的實現,統治者的貪慾隨經濟繁榮與財富增長而逐漸膨脹,進取精神被貪圖安逸所取代,因此腐敗現象便出現了。抑或是開明的統治者逝去,但其繼承者由於從小生長於宮中,對民間缺乏瞭解及受家族壓力等原因也必走上腐敗道路。帝王、貴族及大官僚的生活極盡奢華,他們為了滿足其無節制的揮霍,往往採取增加賦稅的方式來實現,從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統治階級上層(如:宦官、朋黨、外戚等)爭權奪利愈演愈烈,各種政治鬥爭不斷上演,嚴重阻礙了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及政策的推行。各級官吏貪汙受賄成風,官場中的裙帶關係盤根錯節,考場(科舉考試)循私舞弊和賣官鬻爵現象層出不窮,大量平庸、奸險之人充斥官僚機構,使機構愈加龐大,不僅影響工作效率,更加大了財政支出。地主豪強土地兼併日益加劇,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四處逃荒或淪為地主的佃農。這些現象不斷地侵蝕王朝機體,使其搖搖欲墜,逐步走向滅亡的深淵。儘管有時會出現精明的君主或官員企圖通過改革來拯救瀕臨滅亡的王朝,但腐敗之風已積重難返,加上既得利益集團從中阻撓,所以改革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王朝末期,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倘若出現嚴重的災荒,廣大農民便在自然災害、貪官汙吏及地主豪強重重打擊下無法生存,大規模農民起義必然爆發。此時,北方遊牧民族趁虛而入,王朝便在內憂外患中滅亡。中國古代王朝由盛轉衰始終是循著這一王朝週期率不斷循環往復,其根源在於專制制度必然產生的腐敗。由上所述不難看出,盛唐由盛轉衰是其本身的專制制度所必然產生的腐敗造成的。在天寶時期,朝廷對人民的橫徵暴斂十分嚴重,社會的貧富差距巨大。貴族官僚過著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卻生活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飢寒交迫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生活反差的反映。假如沒有安史之亂的發生,但唐朝此時的社會矛盾已十分尖銳,因此它的衰落是不可逆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