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皇帝為什麼非常猜忌功臣?

尋情迷糊


首先我們要將功臣分分類。

第一類功臣,選擇幫皇帝坐穩江山,是看中皇帝的德行,他們認為只有這個皇帝在位,才能造福百姓,不求長生,為蒼生。

第二類功臣,選擇幫皇帝坐穩江山,為得是自己能夠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對於這第一類功臣如果皇帝年輕賢明,功臣忠心為國,那麼功臣一般都會得以善終,比如李世民和他的那一班功臣。

為什麼要強調皇帝年輕呢?

因為幫助皇帝連年征戰最終取得勝利的功臣,是非常信服皇帝本人的,雖然他們功高震主,但也只是震主,而不是威主,天下百姓也都是心向皇帝,皇帝在位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如果皇帝老邁而忠臣年輕,皇帝會考慮他終究會先功臣亡故。而當他去世以後新上任的皇帝年輕沒有政績,難以服眾,當年的功臣也變成的老臣,很難預料到這些老功臣會怎麼做,俗話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皇帝擔心這些老賊威脅新皇帝的皇權,那麼在皇帝臨終前,一定會將功臣全部殺死。比如

朱元璋為了後世皇權的穩定殺盡功臣。

對於第二類功臣,就看功臣個人的表現,如果功臣膨脹了,皇帝不需要任何的思考,直接殺掉,如果功臣不膨脹,皇帝晚年的時候一樣會殺掉他們,比如劉邦殺韓信,晚年殺張敖、殺彭越、殺英布。

綜上所述,皇帝猜忌功臣,就是因為害怕皇權受到威脅,而且一定要將威脅滅殺於萌芽之中,什麼是皇權?皇權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戰爭,當戰爭發生哪還有什麼功臣,全都是敵人。


諸葛公子


古代一個國家皇帝最大,但是這個位置也不是風平浪靜的。功臣是什麼泛泛之輩成不了功臣。

功臣必是人傑!其本身智慧高人一籌,皇帝雖然不怕但不能不防!人傑是英雄絕不委屈求全的,你防著他,他就和你對著幹,一來二去的隔閡就越來越大。

皇帝也是喜歡那些叫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也喜歡錶現自己,你太聰明瞭沒他啥事了,還不聽話,再有那麼幾個政敵在皇帝面前打小報告,皇帝也煩了到最後也就一句話,殺了吧!

岳飛就是被秦檜害的。


陽臺宮主


所謂功高蓋主,甚至功高鎮主,比如東漢末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功臣的功績是能夠籠絡人心,產生號召力的,皇帝怎個不怕。

功臣有群眾基礎

古代除了開國皇帝,大多數皇帝親自上陣的比較少,但是對於功臣來說,肯定是經歷了多場戰鬥,而且帶領兄弟們出生入死的人。之所以能成為功臣,肯定也是在戰爭中做出一定成績的人,戰爭的勝利,就代表了減少傷亡,保護了兄弟們和百姓。

所以功臣一般不僅有追隨他,一呼百應的兄弟,而且在民間也會比較有群眾基礎。畢竟拼死保護黎民百姓的事實擺在眼前的。所以,皇帝不得不考慮皇權威望、朝廷公信力旁落到權臣頭上的後果。

功臣篡權的案例比比皆是,皇帝不得不忌憚

有功之臣,都有很好的領導力,自然有很多的黨羽。即使功臣自己沒有篡奪之心,但是也得考慮兄弟們的感受,畢竟是一生不可多得的機會。在兄弟們的慫恿下,自己有了想法的功臣也不在少數。即使功臣自己始終沒有想法,但是兄弟們強推也是不辦法的,歷史記載中,被兄弟們強加黃袍上身的人也不在少數。

總之,功高蓋主是存在的,而且,火候到了,取而代之也是頻有發生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是自然規律,強者有天然的取代權力。


藝文雜記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就是說的這個問題啊!

為君者,最忌憚的就是臣子功高蓋主,侍君者,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一旦被懷疑了自己的忠誠,那麼,等待自己的就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功高震主,君主怕生變亂,影響自己的統治。

歷朝歷代猜忌功臣殺害功臣例子,不勝枚舉,僅舉幾例。

1.漢朝劉邦:劉邦建漢後,對一些功臣是很不放心,漢初三傑,除了張良淡泊歸隱,蕭何,韓信都受到了猜忌,蕭何為了自保不惜用自汙名聲的方法來解除劉邦猜忌,他聽了幕僚建議,廣納田產,貪汙受賄,劉邦知道後並沒有責備他,只是讓他以後注意,其實劉邦是很樂意的,因為他認為蕭何安於享受,已經對大漢沒有威脅了。韓信更不用說了,劉邦一直猜忌他擁兵自重怕他造反,其實韓信本無反意,但劉邦就是擔心他反叛,最後在未央宮死的不明不白,和韓信並肩的彭越,被劉邦隨便安了個罪名判了死刑,黥布則是完全被逼反的,這都離不開劉邦猜忌。劉邦的白馬盟約:非劉氏者稱王,天下共擊之。他的這些做法都是為了鞏固大漢的統治。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踐為了復國,甘當夫差下人,范蠡和文仲都跟隨了他,勾踐復國後,范蠡全身而退歸隱,文仲留朝做了大官,因為范蠡知道勾踐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後來文仲的死也印證了范蠡的明智。

宋朝的重文輕武,朱元璋屠殺功臣……太多太多不勝枚舉。

所謂天無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們是最容易威脅到皇權的人,帝王殺功臣大多是因為感受到了這種威脅。這樣做本質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使皇權能在自己後代身上延續下去。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古代皇帝為什麼非常猜忌功臣,我分析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功臣容易功高蓋主,威脅皇權。古有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王莽篡漢,這是大臣篡權非常典型而且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古代功臣往往很少有善終,多數被殺或者獲罪,很少能善終。作為皇帝,從人性的角度分析,當然最想保住的就是皇權和江山,誰威脅到他的皇權和江山就是要他的性命,所以皇權和臣權往往是對立的,當皇權受到一絲一毫的威脅,古代皇帝都會毫不顧忌的去維護自己的利益。

二是功臣容易自恃而驕、結黨營私、弄權干政,破壞皇帝的統治秩序。說白了就是功臣有點功勞,小尾巴就翹起來了,典型的例子有韓信,自恃功勞大,讓劉邦賜給他代齊王;還有宋代的司馬光,培養黨羽,試圖架空皇權;還有清代的鰲拜自恃資格老,不把康熙帝放在眼裡,也加速了其自取滅亡。古代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誰侵犯了他的尊嚴,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三是皇帝往往怕兒孫軟弱,怕自己死後兒孫們鎮不住功臣。任何一位有遠見的皇帝肯定不能容忍為在他死後,還留下一幫老功臣從而危害他兒孫的皇位。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在建立一統王朝後,就開始殺害與其一起打江山的功臣,這就是開國皇帝往往為新皇鋪路,功臣手握重兵,讓人不放心,先幹掉他們,留出位置給新皇籠絡新人的機會。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觀史鑑今


從公元前201年開始,劉邦陸續對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個對付的功臣是楚王韓信,他利用雲夢事件奪了韓信的領地,將其軟禁在京。同年發生了匈奴入侵事件,劉邦懷疑韓王信叛國,韓王信走投無路,只好投降匈奴。韓國是第二個被廢黜的異姓諸侯國。雲夢事件後一年,劉邦到了趙國,辱罵趙王張敖,次年發生了柏人事件,劉邦成功利用柏人事件廢黜了趙王張敖,把趙國給了兒子如意。趙國是第三個被廢黜的異姓諸侯國。到漢高祖十一年,呂后殺了軟禁在京的韓信,又勸說劉邦殺了梁王彭越,梁國是第四個被廢黜的異姓諸侯國。彭越的慘死激起了英布的謀反,戰爭持續到漢高祖十二年,英布戰敗被殺,九江國是第五個被廢黜的異姓諸侯國。

此外,一貫得到劉邦信任的相國蕭何也曾一度被打入大牢,和劉邦光屁股玩大的好朋友燕王盧綰也因為受到猜疑,被迫逃亡,此後異姓諸侯王只剩下長沙王一家。劉邦還一度打算殺樊噲,至此除了明智的張良假託求仙問道,退隱江湖而得以倖免,其他主要功臣幾乎無一能不受猜忌,劉邦對功臣的無端猜忌和無情屠殺,僅遜色於後世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劉邦對功臣的無端猜忌和無情屠殺,與他的心理歷程有極大關聯。

其一:劉邦小時候就不得老爸歡心,野史相傳劉大媽在大澤中懷孕得劉邦,多少有點野合私生子的嫌疑。而劉邦長大以後,因為遊手好閒,又常被斥罵。很顯然,劉太公並不喜歡這個孩子。此種情形想來令劉邦記憶深刻,以至於直到若干年以後,已經成為皇帝的劉邦在一次宴會上突然又想起此事,於是向老父發飈說:“老爹你以前一直罵小兒不長進,誇大哥如何如何出息,現在老爹看看小兒掙的這份家業,比大哥如何啊?”

其二、亂世英雄中,劉邦並不具備過人的名望和實力。他不過是一個亭長,起兵之後也不過是遊擊在江蘇、安徽、河南交界處的一個小頭目而已,投奔項梁時,他更如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劉邦得以重新崛起,完全是項梁的厚愛扶植。也就在此時,他認識了另一個年輕人——項羽。

項羽在鉅鹿與秦軍主力血拼的時候,劉邦也得到獨當一面的機會,但戰績似乎不佳,連攻幾個城市都不成功,要知道主力都在鉅鹿,對付劉邦的都是些地方部隊。

經張良獻計,劉邦成功的以寬大政策招降了一些秦軍,終於得以進入咸陽。對待出降的大秦君臣,同樣以寬厚待之。等到“約法三章”出爐,劉邦“寬厚長者”的高大形象便在秦地乃至全天下樹立起來,成為劉邦以後與項羽抗衡的一大法寶。

而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與項羽一對一對壘時,始終處於落後捱打的境地,甚至到垓下之戰前夕,劉邦還一度被項羽包圍在固陵。只是因為韓信在戰略大迂迴中擊破了項羽的一個又一個盟友,遊擊專家彭越則在項羽大後方盡情表現。兩線作戰的項羽,疲於奔命,糧道斷絕,苦不堪言,劉邦這才不勝而勝。

因此,當上皇帝后,劉邦的心很虛。為什麼?因為他明白,是蕭何、韓信、張良這些人把他拱上了帝位。什麼赤帝子斬白帝子,什麼天生異相,御用文人編的這些東西,可以騙人,卻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相識、老部下。劉邦想,究竟你們這些功臣拿不拿我當回事?我這張龍椅怎麼才能坐安穩了,怎麼才能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下去!

六年冬天功臣爭功事件、蕭何第一引起的爭議以及功臣在金殿上拔劍發酒瘋等一系列事件,讓漢高帝好煩惱,更覺得自己的虛弱。雖然叔孫通的禮儀培訓效果不錯,但在劉邦看來,這些只是表面功夫。

劉邦需要證明自己,御駕親征匈奴,就是一次嘗試。但可惜,嘗試的結果是被困白登山。從白登山上下來,劉邦才明白,原來自己和韓信、張良的差距這麼大。

登基為帝的時候,劉邦已經五十多歲,蕭何與他年紀差不多,張良、韓信、英布等人則顯然年輕許多。劉邦擔心一旦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兒子如何能駕馭得了這些強龍?因此劉邦決心痛下殺手。

劉邦舉起這把屠刀,猶豫了很久,這從他對待韓信的態度可以看出。但從彭越開始,劉邦就沒那麼客氣了。他和彭越有什麼深仇大恨?居然要將彭越剁為肉醬,英布死後,劉邦覺得一輕鬆,為什麼?能威脅到自己以及兒孫的人都已經全部消滅了。韓信、彭越、英布……

老劉在回長安的路上就病倒了,病情還發展得很快。皇后請來了一名頗有名氣的醫生,老劉問他:“朕的病還能治麼?”醫生安慰他說:當然可以。老劉突然翻臉,破口大罵說:“我以一個老百姓的身份起兵,提三尺劍而取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我命在天,就是扁鵲復生也治不好我的病了,你個江湖郎中還想騙我!”把醫生趕走,安排了身後的人事,指定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人為蕭何的接班人。

但劉邦還有所掛念,有人告訴劉邦:“樊噲痛恨戚夫人,等到陛下駕崩之後,就要誅殺趙王劉如意!”劉邦大怒,派陳平、周勃替代樊噲統帥軍隊,並且把樊噲就地正法。陳平尋思著,這件差使不好乾,搞不好裡外不是人,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呂后,所以把樊噲押解長安讓劉邦親自處決。

陳平、樊噲還沒回到長安,劉邦已經撐不住了。漢高祖十二年,大漢帝國第一任皇帝劉邦在長樂宮駕崩——這麼說吧,劉邦的糾結,直到死,也沒得到化解!


東北帝哥


如果我問你,假如你是一個大哥帶著小弟出生入死和其他人搶地盤有一天你搶過了其他人成為了老大,但是你的兄弟搶地盤經驗豐富也有這個能力和實力你會不會提防著他們。而且從古至今功臣叛變的不在少數如:韓信被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類的層出不窮,韓信知道吧,公園前230年因為平定齊國有功自告奮勇讓劉邦封為齊王,而此時劉邦和項羽打的不可開交,讓劉邦火冒三丈,後來韓信軍事實力大增劉邦和項羽的命運掌握在韓信手上,為了讓韓信幫自己劉邦不得已答應韓信封為齊王。事後劉邦就開始了他的報復行動。這個故事中韓信就是有經驗有實力的小弟,今天因為封王引發矛盾,那劉邦完全有可能想到明天他想坐皇帝怎麼辦,所以有前車之鑑的皇帝們不得不猜忌功臣。


嗯N嗯哼


所謂天無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們是最容易威脅到皇權的人,帝王殺功臣大多是因為感受到了這種威脅。一般帝王殺功臣,有三種情況,其一,開國元勳和出身較低的開國君王;其二,王朝勳貴重臣和幼主即位;其三,相對和平時期的軍功貴族。

第一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王朝初年,特別是通過起義而成功的政權中。比如,典型的劉邦和朱元璋時期,兩人的出身特別低,一個亭長,一個佃農。

而那些開國功臣們本來與他們地位相當,甚至比他們地位還高,當他們升上皇帝寶座將眾人變為臣下時,本身社會地位的巨大反差會讓他們產生不自信,對於臣下的言辭行動特別敏感。因此西漢初異性王被屠殺殆盡,而明朝初年所封的公侯,到了洪武晚年幾乎不存。

第二種情況在亂世王朝和相對和平時期,特別容易發生。

亂世之中,對軍隊的控制權是掌控政權的唯一核心,而帝國的正統性也建立在軍權之上。有功之臣憑藉軍功在軍隊中有相當的影響力。軍隊是一個信仰強者得地方,因此他們對於軍隊有著無形的掌控力。

而即位的幼主,憑藉著家族繼承掌控國家的他們,在軍隊中很少或沒有可以憑藉的軍功,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遠遠不如勳貴重臣。這些勳貴重臣自然會讓皇帝們寢食難安。

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王朝的頻繁變更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殺功臣,剩餘的功臣不滿或害怕,然後造反。

歷史上,蕭道成、蕭衍、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亂世梟雄無一不是因為受到幼主猜忌最後起兵反叛,憑藉手中的軍隊奪取政權的。

在相對和平時期,國家不需要開疆拓土,而因戰爭形成的軍功貴族也會讓皇帝們猜忌,從而拿他們開刀。這種情況,一般皇帝對國家的掌控力還是可以的,將領們很難威脅到皇權,一般不會危及功臣生命,但也有少數皇帝因此屠殺功臣的。比如西漢的周亞夫、唐朝中期的王忠嗣等人。


詩雨花魂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一句描述當某個人得到成功後,就會放棄曾經幫助他的人或工具。在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歷代統治者都採取愚民政策,只希望他們能聽話,老老實實耕田交稅就好了。

每個朝代的建立,都需要經過腥風血雨的戰爭,所以也就會出現一大批功臣,皇帝當然是知道沒有所謂的天註定,只是自己運氣稍微比這幫人好點,所以才坐上天子位,而這些作為功臣的人,都是和皇帝一起過來的人。建國可以馬上建,治國只能在廟堂裡治國,所以這幫大老粗有功勞,誰能壓得住?總不能每天讓皇帝來管理他們吧?加上皇帝的身體也不一定能熬過他們啊,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找各種理由去解除他們的權力,甚至誅殺這些功臣。

歷史上誅殺功臣最著名的莫過於朱元璋了,幾乎在他自己死之前殺盡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就是因為他擔心未來的皇帝壓制不住他們,又起來造反。當然也可能確實存在貪贓枉法的行為,畢竟功臣都是膽大包天的,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裡,念著自己有功於朝廷,久而久之就越來越放縱,以至於立的功勞都無法彌補自己的過錯,這也是造成皇帝殺功臣的一個途徑,不管源於什麼理由,誅殺功臣,後代歷史或人們都會把這事歸類到因為古代皇帝的猜忌而誅殺功臣。其實,皇帝誅殺功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害怕這些功臣對統治地位造成影響或已造成影響,就誅殺了,猜忌只是一種藉口而已。





梁一


首先重問題看我個人認為從估至今殺功臣的皇帝其實也沒想象的那麼多,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古今登基的皇帝:

我們今天算一下。有比較詳盡的史料記載的第一位開國皇帝(天子)是武王。文王在位時還沒有統一天下,正是招賢納士的時候,所以在文王是沒有殺功臣這一說的。武王伐紂後曾分別向姜尚、召公、和周公(姬旦)詢問過遺留下來的商民問題,姜尚主張殺光光,召公主張殺有罪的,而最後武王採納了周公的建議給了封地讓他們續宗嗣。周公輔佐成王平定三監之亂,斬殺了叛亂的也都是叛亂者不屬於功臣。其他諸同姓王族,異姓功臣都分封了,各自就國延續到秦的統一。並未有殺功臣一說。到秦,我們說說秦始皇,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個暴君。秦始皇也不過是執行而已;至於坑儒,完全是個偶然的獨立事件,跟那些被坑殺的儒生人品有很大關係,這與文化迫害不相干(秦統一天下後,將六國的王公貴族遷至咸陽讓他們繼續生活,並未殺害。

第一個被說殺功臣的是劉邦,可以說在歷史上劉邦是知名的殺功臣專業戶。那麼我們數數劉邦究竟殺了哪些功臣。①楚王韓信,劉邦以謀反罪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後劉邦外出打仗時呂雉設計將韓信殺了。②梁王彭越,被告謀反,劉邦將其流放,後呂雉勸說劉邦將其殺害,剁成肉醬。③淮南王英布,真的造反(韓信彭越先後被殺,英布懼怕於是造反),兵敗被殺。④燕王盧綰,造反,最後逃亡匈奴,沒死成。⑤左丞相舞陽侯樊噲,劉邦病重時疑心與樊噲,下旨要陳平周勃去殺他,還沒殺劉邦就死了。

在滅楚之前劉邦、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都是諸侯。諸侯相王,大家相互稱王的,誰又是誰的臣呢。垓下之圍是諸侯共滅楚王,劉邦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起了個主導作用,所以大家尊稱他一聲皇帝,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當時的政治形勢不過是跟春秋戰國一個樣子而已。劉邦殺他們更確切的是在殺競爭對手,是統一戰爭。

王莽受禪改革,失敗。沒幾年劉秀起身草莽,定天下,續漢祚。光武帝劉秀不殺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三國的曹、劉、孫,誰殺了功臣?西晉司馬氏奪天下的伎倆異常狠毒卑鄙,他所殺的已經談不上功臣不功臣了,礙他事的他殺,不礙他事得他也殺。

隋文帝建國後,功臣多獲罪,獲的是死罪,隋文帝殺了誰?1劉?P2鄭譯3盧賁4梁士彥5宇文忻6王誼隋文帝算不上殺功臣。唐的建國主要是李世民的功勞,所以李淵就沒有殺不殺功臣這一說。李淵曾答應李世民功成之日封他為太子,結果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才釀成了諸子的兵戎相見。太子李建成聯合老四陰謀奪李世民兵權,意圖殺害李世民及其部下。李世民不得已在李淵前告太子謀反,李建成知道陰謀敗漏便要入宮逼李淵表態。最終釀成玄武門之變。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歷史舞臺。趙匡胤是受部下擁戴當的皇帝,也怕自己手下被手下的手下擁戴,只好杯酒釋兵權,讓那些功臣回家享樂去了。可以說這些有赫赫軍功的將領,立國有功未必治國有能。天下安定後送他們回家養老,免得這些軍閥大老粗鬧出事來是件好事。

兩宋卻歷十八帝,祚三百二十年。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個時代。可以說宋是立國的管立國,治國的管治國,不相干涉,各盡其能才由此繁榮。

朱元璋立國後殺功臣是出了名的,其下手之狠毒遠不是劉邦所能企及的。與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同志老戰友,幾乎無一人倖免。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

到了清朝也沒有殺什麼功臣,主要我看是沒有什麼功高蓋主的功臣,真正算上的也就是三藩而且沒殺就都死了。

總結一下,君王在創業打江山的時候,都是用人之際,都會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韓坤既定之後,都會懷疑功臣的功高蓋主,所以卸磨殺驢是必然的,歷史上大多功臣結局不好,能有幾人善始善終,連老子早期都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是多麼偉大的前瞻性!

至於功臣們為什麼不急流勇退,哈哈我覺得吧是這樣的,功成身退並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功成身退後,人還活著,總是令昔日的主子不放心...功成身死,才是功臣們的最高境界!!!

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的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乎是歷史的常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漢初年的劉邦。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功高震主的韓信、彭越等人,只能是死路一條。劉邦奪取天下過程中居功至偉的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韓信被殺,蕭何曾經下獄,只有張良宣佈自己要去修仙辟穀不食了,才躲過了劉邦的猜忌,最終得以善終。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後世並不鮮見。不僅開國之君是如此,通過一番搏殺得以奪取君位的君主,在成功問鼎之後,其主要功臣也難免一死的下場。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雍正皇帝在登基的過程中,隆科多、年羹堯等人,都是立下了大功的。但後來,他們的下場都很悽慘。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不惜重蹈覆轍,追隨野心家成就其登頂的夢想呢?我想,首先是貪慾。要知道,那些功臣追隨野心家建功立業,不是無私的,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為了謀求富貴。在中國古代,最高權力的更迭,如果是按照既定的合法程序進行,比如說,老皇帝死了,太子登基。那麼,新的皇帝不用感謝任何人,他的皇位是老爹給的,他唯一需要感謝的就是死去的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這樣平穩的交接。不要有野心勃勃的人,希望自己能夠上位。更有一些人希望通過實現野心家的夢想而火中取栗。比如,在漢昭帝去世後沒有子嗣,最終經過了一番波折漢宣帝即位,漢宣帝即位後有一大群人因為所謂的“定策功”而被封侯。後世希望能建下不世之功的人,也層出不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到將來自己會不會也成為階下囚。等到他們死到臨頭的時候,後悔已經晚了。李斯在臨死之前就對他的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們總認為自己會比別人更聰明,自己會比別人更幸運。

其次,也有很多人是威勢所迫而追隨野心家們一起創業的。比如明朝初年,追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些功臣,他們很多人當初和朱元璋一樣是走投無路,被逼無奈才走上了造反之路,最終朱元璋登基稱帝,他們也成了開國功臣。最終這些開國功臣,多數都因為朱元璋的猜忌而死。還有一些情況是,在早期野心家沒有上位之前,他的追隨者和野心家們擁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他們是一個繩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和野心家們一起去搏一把。但是,等到成功之後他們會發現,野心家都是些只能共患難而無法共富貴的人。比如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年羹堯就是雍正集團的一員,他的妹妹是雍正的側福晉,這就導致年羹堯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和雍正一起幹。至於事成之後,雍正如何對待他,則是他在當初無法預料的事情。

所以,最佳的選擇是在野心家登頂之後,能夠成功地退出權力的遊戲。但是,真正能夠如同張良那樣及時地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

看跟的是什麼樣地老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怎樣地,以及公司文化環境。

私有制把一切都分割開分成塊,一人或一家庭一塊。從根上說,就是把時間空間私有化。空間私有化,比如田產一家一塊。時間私有化,國王一下令,全國某時不準說話。封建社會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開始,人們都在一個起點上,一家一塊地。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糧食出現剩餘,隨之人口增加,家庭增加,社會自然分工越來越多。有的家庭一直是農民,有的家庭經商,有的家庭做手工。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已的家庭不受侵害,持續發展壯大,開枝散葉。皇家做為專業化的政治家庭,處理政務就比非專業化的家庭得心應手。跟著皇帝打天下的文臣武將都很厲害,他們在朝中有了位置,就成了他們家庭的專業,世代相傳家庭越來越多,這一專業從中央到地方就被一家人佔了,很容易操控皇權。優勢來時,文臣武將都可篡權,到那時叫天天不應,叫地不靈。皇帝登基後,為掃清對子孫的威脅,把未來的時空私有化,變成對子孫有利的時空,要把戰友們處理一下。一部分發錢養老,一部分貶為百姓或奴僕,一部分關壓,一部分處死,一部分驅出國土或發往邊疆蠻荒之地,總之都是皇恩號蕩。只有最放心的留在身邊,分享江山。經此著騰,國體受損,往往立馬減弱國威,招來外敵。

劉邦,朱元璋屬於此類。李世民能和戰友們同甘共苦,確無法避免要與兄弟爭江山,要為哪個子孫繼承江山費腦筋,本質也是要保護自已的家庭發展壯大開枝散葉。個人觀點:封建制度權力機制註定了君臣互相殺戮現象。

不僅君殺臣,也有臣殺君,春秋戰國就是權臣架空君臣的歷史。諸侯架空周天子,權臣又架空諸侯,故戰亂不斷。

站在天下百姓好太平角度,天下安定又不願放下軍權的功臣已可死。

故歷史之沉澱,非常人所理解。

不要用狹義眼光去看待,這些豐功偉業之人非常人所為非常所為。

順帶批評下當代有種歪風,動不動就拿歷史偉人開刷開黑,不語驚人不方休,真是可憐又可悲,愚蠢之至。

其實都有原因,隋文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努爾哈赤沒有,可是康熙收拾很多,比如鰲拜,君王就是主子,有些老臣肯定人脈廣,軍權在手,皇帝指揮不動,這樣皇帝很不好當,有些皇帝為接班人清理障礙,比如朱元璋,有些大臣太過分,比如韓信。不一定當皇帝了嫉妒功高殺功臣,我這麼認為。

創業功臣肯定都能幹,但能幹的都不太聽話,聽話的不能幹。所以創業之初都愛用能幹的,等創業成功了,聽話就顯得比能幹重要得多,但這也是公司走下坡路的開始,所以把什麼定義為創業成功很重要。搞政治把建立國家定義為成功,那就出現革命成功殺功臣。公司把上市定義為成功,上市之後各自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完全可以跳出這個圈,只要你想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