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嘛嗎?

今天是正月十二,掰著手指頭算算,不得不和爸媽隔離在家的日子,也所剩無幾了。


想起年前,還在辦公室盤算著還有幾天回家,擔心被親戚問東問西,思考今年過年回家包多少紅包,每個紅包裡面包多少錢的時候,開頭的問題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我爸媽估計都還以為我不會喝酒

我爸媽以為我每一頓飯都是自己做的

我爸媽以為我單身、獨居

我爸媽總覺得我錢掙得挺多

我爸媽不知道我朋友圈其實是選擇性屏蔽了他們

我爸媽根本不知道其實我是007

...... ......

(留言區等你,請你來補充)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 你爸媽對你的職業瞭解多少? ”


有人說,和父母和平相處已經夠難了,讓他們理解自己的“不務正業”還要參與其中?還是下輩子吧。


所以,這是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


結果是,我發現父母們幾乎都沒有對我們職業或專業的準確認知。當然,父母對於新技術的不熟悉必然會帶來獲取信息的壁壘,但我想,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父母對工作內容的理解趨於表面

與子女存在偏差


剛參加工作時,我爸媽以為我在打印店上班。我說我是做平面設計的,做插畫的,他們一度以為我的職業只會出現在打印店裡,也一度以為我不僅會做平面還會打印各種東西(沒有看不起打印店的意思)

——餃餃 職業插畫師


我媽曾經路過過,知道我在“什麼什麼策展”工作(年紀大了忘記具體叫啥了),不過女兒每篇朋友圈轉發的文章每天都會看一看(雖然看不太明白)。為了方便媽媽理解,曾經甚至跟媽媽說我是搞婚慶的,沒想到媽媽早已洞察了一切。

——Kim 看什麼策展pr


因為專業是我自己選的,所以我爸媽應該覺得我挺喜歡新聞的吧。因為我以後準備做一個記者,他們覺得記者是一個

又光鮮又勞累的活計,有的時候還很危險,他們還是希望我以後能考個公務員,輕鬆一些。

——群青 新聞專業在讀


我們或是覺得他們不會理解

從而“懶得解釋”,覺得“解釋很累”


說實話,我覺得我爸媽幾乎不知道我的工作到底是在幹嘛,我也沒有時間和耐心去和他們解釋,想想就覺得很累的感覺……

——輕瘋 創意媒體從業者


或是編造一個美麗的故事,

想要隱瞞些什麼

可能這樣也很累?


如果我爸媽知道我在幹什麼的話可能會打死我hhh

我跟他們解釋的時候,主要是出於他們的喜好和他們能接受的程度,適當編造了我的職業,當然為了可信度並沒有直接透露具體工作。類似於,我是一個環衛工人,但是我會告訴爹媽從事管理類工作,類似物品管理、區域管理,然後透露一些分類的知識增加可信度。

——小四


主動積極的闡釋幾乎在我們與父母關於自身職業的交流中缺席了。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不需要父母的認同和理解,而是在或多或少的溝通失敗的經歷後,面對達致理解需要跨越的認知鴻溝產生了倦怠。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 那麼,你覺得父母

落後於這個時代了嗎?”


也許你還記得傅首爾在《奇葩說》第六季裡那句經典的“不要代表時代淘汰父母”。


雖然有時候,不是我們主動去淘汰父母,而是父母抓緊了上一個時代的欄杆,不願意去接受已更新的觀念和事實。


但神奇的是,交談中的我們都不覺得,父母是落後於這個時代的人。


或許他們“落後”,

但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時代”


爸媽也沒落後這個時代,我玩的一些東西他們也玩,只是和我處於不同的圈層。他們自己在自己年齡段的圈層玩的真很開心了,也從來沒有主動要求瞭解所謂“年輕人的世界”,在他們的朋友圈子裡他們已經非常潮了,特別是我媽,重慶精緻婦女。

——餃餃


他們也在想辦法融入子女的時代、

參與子女的生活

更多時候是因為關心,

或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娛樂生活


我的父母應該是沒有,雖然媽媽經常搞不明白怎麼關掉電視劇彈幕這種小細節,不過媽媽總是努力學習

。因為弟弟剛上初中,但是沉迷於b站,爸爸媽媽因為擔心他沒有鑑別信息的能力,於是有時候空了也會刷一會,每次弟弟考試考得好甚至會買手辦給弟弟。

——Kim


我不覺得父母是落後於這個時代的,他們代表著70後,我們代表的是95後,但這個時代既不是70後的時代,也不是95後的時代,這個時代是所有人的時代。時代不會淘汰任何人,或者說,美好的時代不就是應當包容所有年代的表達嗎?父母可能在新技術的使用上不如年輕人,但是這個時代不是隻有新技術,還有更多更多需要父輩們支撐起來。他們理解或不理解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承認並尊重幾代人之間的差異,“各美其美”。

——群青


雖然我們都承認時代的包容,卻也不約而同地根據年齡將父母和我們

劃分在了不同的圈層。誠然,我們所推崇的價值取向和慣用的話語體系都有巨大的差異,但我們下意識的“劃分”也等於抹殺了互相融入的可能。


這次疫情剛剛正式曝光時,幾乎全網的年輕人都在吐槽著家裡的父母老人是多麼牴觸戴口罩、不重視疫情。但我們忽略了,父母獲取信息渠道的狹窄和使用新媒介的習慣都難以讓他們擁有和我們一樣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吸收能力。他們只是比我們lay back了一些,到現在,家裡的老人們似乎比我還重視隔離和防範。


而我們,正年輕的子女,或許是父母觸碰這個時代脈搏的最便捷的窗口,若我們拒絕了引領他們、向他們展示新的時代,他們又如何能逃離自己的信息繭房,去理解我們呢?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他們眼中的好職業”


有時我們選擇隱瞞、敷衍,也是因為已經在反覆拉鋸中知道了父母的價值判斷,清楚自己的選擇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正向評價。


我媽說:什麼證都要去考一下

後來我才知道

我媽讓我考的註冊會計師資格證

本專業的人頭考爛都考不到

我媽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爸媽最不理解我為什麼不去考研、考編、考公務員、進國企,做一些所謂“有保障”的工作。但是現在好像又改口說“年輕人,闖闖是可以的”,不知道過兩年會不會又來遊說我…我好像也沒怎麼說服他們,總之就是天高皇帝遠,他們想管,但是我不聽…

——輕瘋


一個朋友更“慘”

全家人逼她考研,後來還想讓她讀博

最後還要考公務員

那麼,我們的抗爭有用嗎?


和父母的最大分歧在於是否考編上,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能夠輕輕鬆鬆的生活,可是有些路總是避免不了要走,父母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孩子一輩子。

——Kim


父母在“教育”我們時

最常用的話術是:

“不掙錢”、“不穩定”、“不安全”


到現在,我爸媽還是會質疑我能不能靠畫畫掙到錢。沒到這時候,我就給她發個紅包,讓她知道我不僅能餵飽自己,還能給她發大紅包,她也就不會多作評價了。

——餃餃


爸媽最不理解的應該是我打算到某些去前線的念頭。比如說這次肺炎,如果將來有機會,我當然是願意去武漢前線,為所有關注這件事情的人送去真實客觀的報道,我覺得這是一個記者實現自我價值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但是家人肯定是不理解,也不願意,他們肯定不希望我面對任何危險和風險。

——群青


時間久了

大家都失去了溝通的慾望和耐心


大部分我們跟父母的衝突在於他們不理解也不願意去理解我們,我們也覺得他們不可理喻。這些年反思起來,其實和父母的很多衝突都可以避免,但確實是在一次次碰壁之後就不願意去溝通說服了,可能我們也有自己的壁壘,不願意去了解他們每次談話背後的慾望和訴求。

——小四


中國的父母眼裡的好職業似乎大同小異——穩定、依託於某一體制、社會認同度高是他們的取向。但是對我們來說,進入體制、鐵飯碗早已不是我們的職業首選,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有著多元化的衡量標準。


其實父母的質疑和焦慮都來自於他們對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情缺乏直接具體的瞭解。我們或許得想想他們質疑背後的動機,究竟是擔心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是在意社會評價。


就像餃餃給媽媽發紅包一樣,直接具體地回應他們的顧慮,或許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方式。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和爸媽一起度過的時間 ”


萬萬沒想到,因為新冠病毒今年過年一方面躲過了走親訪友,另一方面卻只能待在家裡,和爸媽大眼瞪小眼。


除了討論疫情的最新情況,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度過這些時間的呢?有人說爸爸會在每天吃飯時進行疫情最新情況播報,媽媽和她則負責捧場和闢謠。


其實爸媽獲取信息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差,只是比起我們,他們可能更加相信官方,少了一些整合比對信息和質疑的意識,但這些在和爸媽的不斷交流中都可以慢慢改變。


其實,我們瞭解到

很多人的父母都很幽默


感覺每年回去我爸媽都在飛快進步,比如刷微博刷抖音,我也沒教過,等過年回家發現他們已經玩的非常6了。今年是我男朋友第一次見我爸媽,我爸用重慶話,我男朋友用普通話,一個敢說一個敢接,還牛頭不對馬嘴,坐在中間做兩個人同聲傳譯的我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尷尬的人。

——餃餃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餃女士和爸媽一起看電影頻道的日常.jpg)


我經常教爸媽使用微信,這次在家也是,他倆就一人一個手機,一個站我左手邊,一個站我右手邊,問我:別人微信給我轉賬,我怎麼收?我要給被人錢,我要怎麼發?(對,這些我爸媽都不會)在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他們真的要學很久。我一步一步地操作給他們看,怕他們記不住,還拿個小本本給他們都寫下來,這樣以後他們忘了的話,還可以找東西翻一翻。

——群青


在有限的相處時間裡

他們也想和你出去走走


其實今年也沒有在家裡待很久,早早地回到了蘇州,值得紀念的大概是大年初一和媽媽一起去看了雪景。

——輕瘋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你爸媽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而有時候子女只想往外走


我上大學以後都在避免和爸媽連續的長時間相處,寒暑假都找各種理由不在家待太久。今年寒假由於疫情,不得不在家待了快一個月,其實除了一開始幾天爸媽會經常對我噓寒問暖,之後就沒有對我特別關注了,反而我覺得爸媽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孩子不在身邊的生活方式,老兩口有固定收看的電視節目,有固定的飯後運動時間,他們也不管我參不參加他們,挺自得其樂的。

——yuan


雖然我們都已習慣沒有彼此的生活

我們獨立,但永遠有一種羈絆




和大家聊過以後,我們也沒找到能讓爸媽理解我們的萬能公式。


但比起糾結於“我要父母理解我”,我們也可以想想“我要父母如何理解我”,跳出各自圈層的話語體系和思維模式,多一些換位思考和設身處地。


總之,在親子關係裡,我們和父母一樣需要進步,但無論如何:永遠不要停止嘗試。


最後,祝大家在家都能和爸媽相處愉快!

(p.s.有空不如和爸媽一起跳健身操?親測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