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什麼原因導致葫蘆發生蔓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霧都山客


瓜類蔬菜蔓枯病如何防治?蔓枯病又可以稱為黑腐病,是瓜類蔬菜的常見病,露地雨季常發生,主要為害莖、葉、瓜及卷鬚等地上部受害,不危害根部。瓜類蔬菜蔓枯病多從莖杆表面向內部發展,但維管束不變色,接下來就說說瓜類蔬菜蔓枯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瓜類蔬菜蔓枯病發生原因

瓜類蔬菜蔓枯病發生常與棚室內高溫、高溼、通風不良有關,植株生長勢力差和植株徒長的都容易發生蔓枯病

二、瓜類蔬菜蔓枯病危害症狀

1、葉片受害後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的大型病斑,在病斑易破碎並密生黑色小點。

2、植株發病一般表現為自下而上逐漸枯黃,但就是病害在嚴重,植株上部仍會保留數張葉片不脫落。

3、葉柄、瓜蔓或莖基部被害時,病斑呈黃褐色油浸狀圓形至梭形,並且會溢出琥珀色樹脂樣膠狀物。病害嚴重時,莖節變黑、腐爛、折斷,病部龜裂、乾枯後呈黃褐色至紅褐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

三、瓜類蔬菜蔓枯病防治措施

1、大棚種植蔬菜,要適當的進行通風降溼。

2、瓜類蔬菜種植要加強農業防治,做好水肥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3、當發現中心病株時,要及時用藥,可選用防治藥劑有40%安克錳鋅2000倍液、72%的普力克8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一般每隔5-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3-4天。同時也可以採用上述藥液與泥混合後塗抹莖杆患處,1、有條件的實行輪作。要適當配合使用磷鉀肥,增強植株長勢;陰天不澆水,晴天多放風,降低溫室或大棚的相對溼度。

土壤好幫手-日正農科

內含進口土壤改良因子

改良土壤,矯正土壤,酸鹼度均衡,營養減少,生理病害

枯黃萎病/死根爛苗/蔓枯病/根腐病/抗重茬特效產品!

產品特點

本品是由土傳重茬資深專家多年親臨實踐研發攻關,採用美國土壤系土壤重茬疏鬆修復技術,克服連年耕作重茬難題,應用現代科技,合理組配,獨特的生產工藝加入植物所需的21種礦物質6種益生酵母菌及中微元素,以菌克重茬,徹底解決重茬作物連作障礙;使用後作物形成根系網,龐大有益菌網,在地下快速繁殖,以菌治重,鬆土保墒,解磷固氮,抑制有害重茬病菌,並能自身清理毒素,修復受害組織,加快受害作物恢復生長,是生產綠色農業首用品。

六大功效

一、以菌克重:以菌養菌,克服因土壤有害病菌滋生,利於作物吸收,清除土壤有害物質,克服重茬連作植物。

二、鬆土保肥:疏鬆土壤,增強土壤透氣性,清除板結,免深耕,緩釋土壤鹽鹼化,保水鎖肥緩釋,提高肥力,改善作物生長環境。

三、解磷固氮:通過有益菌微生物解磷解鉀固氮,減少肥料對土壤的破壞,改善土壤內部環境。

四、抗衰防病:本品是有益菌與礦物質克重茬原料有機螯合,能自動打開作物的生長導管,延長生命,防止早衰,自身產生抗體,不易被病菌侵染。

五、壯根促生:多種有益菌中微元素礦物質,作物吸收後,激活作物導管,生長迅速,根深根多,葉肥苗旺。

六、缺素弱苗:本品是根據作物生理特點的研發全元素配製,減少缺素症的發生,易於作物吸收,使黃葉變綠,小葉變大,卷葉展開,根深苗壯,葉肥濃綠,不受溫度區域限制,弱苗復壯,克服重茬的發生。


農村小夥1987


大家好,我是浪兄,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葫蘆科植物為我們常見的蔬菜,但是其蔓枯病發病較厲害,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為害症狀

西葫蘆、黑皮西葫蘆蔓枯病在田間主要發生在莖蔓上,致蔓枯死。但也能為害幼苗,莖部及果實。近地面的莖,初染病時,僅病斑與健全組織交界處呈水浸狀,病情擴展時,組織壞死或流膠,在病部出現許多黑色小粒點,嚴重時整株死亡。葉片染病,呈水浸狀黃化壞死,嚴重整葉枯死。果實染病,產生黑色凹陷斑,龜裂或致果實腐敗。

二、發病規律

該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存在於乾土中或架材上,條件適宜時靠灌溉水、雨水、露水傳播蔓延,從傷口、自然孔口侵入,種子也可帶菌,引起發病。當溫度在18℃~25℃,相對溼度在80%以上,土壤持水量過大時發病嚴重。特別是開始採瓜,下部老葉造成大傷口後,溫棚內通風不良時更易發病。該病主要危害莖蔓和葉片,果實也可受害。

三、防治方法

1、播種前,用55℃恆溫水浸種15分鐘。生產中還要加強水分管理,降低棚室空氣相對溼度是預防蔓枯病發生的關鍵。建造溫室或大棚,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溫室和大棚內加強通風透光,降低棚室內的溼度。結瓜前,下雨和澆水後要及時中耕。發病後要適當控制澆水,以降低土壤及空氣的溼度。在整個生長期間,要多次追肥,必要時噴施葉面肥,以防止植株早衰。收穫後,要及時清潔田園,將病殘體清除出園外,集中處理。

2、發病田與非瓜類作物進行輪作。選用抗病品種,選留無病種子。採用無病種子。採用覆蓋地膜栽培。種植後至結瓜期控制澆水十分重要。保護地栽培,尤其要注意溫溼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溼、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溼度,減少葉面結露,要求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溼度低於90%。





浪兄31896879


一、不同環境條件條件下的日常養護

挺水型植物的環境適應性一般較強,但對光照、溫度、土壤、水體及其他環境、生物因子的要求也有差異,應根據不同情況,滿足各自需要,並進行相應的使用和養護管理。

1.1光照、溫度

挺水型植物絕大部分夏綠冬枯,生長季節需要充足的陽光和較高的溫度。千屈菜、黃菖蒲、梭魚草等品種在光照不足時枝葉稀疏、節間長、花數量減少甚至無花。花葉石菖蒲及其同屬植物石菖蒲能耐蔭(但在向陽溼地也生長良好),菖蒲、鳶尾、花菖蒲、花葉香蒲、燈心草、水毯草都能稍耐蔭或耐半蔭,其他品種則都要充分的陽光。

適合這些品種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30℃(水面以下20cm處水溫較氣溫一般要低1℃—3℃),當水溫30℃以上時,不耐熱的品種花葉香蒲、花菖蒲、梭魚草和石菖蒲等葉尖或上部葉片焦灼。應噴水降溫或水體換水,以保持青枝綠葉。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5℃—0℃大部分品種地上部分枯萎,以地下根莖和芽越冬,全年綠色期200—240天。黃花藺不耐寒,2℃以下露地植株(包括地下根莖)全部凍萎,母株必須在10℃以上的保護地越冬。以上品種中,在上海地區常綠或半常綠的有花葉石菖蒲(包括石菖蒲)、鳶尾、黃菖蒲、燈心草和水毯草。

1.2土壤和營養補充

上述挺水型植物對栽培土壤要求不嚴,除建築垃圾或底泥嚴重汙染外,一般都能適應,但以在疏鬆、肥沃的壤土、半粘土或層積淤泥上生長更好,其中花菖蒲喜中性或微酸性土,栽植時可予注意。

為補充土壤營養,冬春植株萌動之前,可用經發酵的餅肥和廄肥施入底泥(或盆土)作為基肥。生長茂盛、花量大的品種在生長期要適量進行追肥,以粒狀化肥塞入泥面下7—10釐米處或作葉面噴施。

生長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植株、大香菇草和紅蓮子草等生長較快的品種,要控制肥料的施用,以免過度繁衍,影響景觀。

1.3水體環境

一般來說,挺水型草本園林植物在無嚴重汙染的池、湖水域中都可栽植,但不同的品種,在生長習性和景觀配置上,對水質也有不同要求。現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水質清淨、地面水在三類標準範圍以內、貧營養化—中營養化之間:花葉水蔥、歐洲蘆荻、花葉香蒲、鳶尾、花葉石菖蒲、水毯草。

水質尚清淨、地面水四類標準範圍、中度營養化:花葉蘆竹、花菖蒲、黃花藺、澤瀉、千屈菜、燈心草。

水質較濁、地面水五類標準範圍或富營養化:黃菖蒲、梭魚草、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菖蒲。

2001年—2002年普陀區橫港河道曾試行栽植了16種挺水植物,其中梭魚草、黃菖蒲、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菖蒲以及東方香蒲、水蔥、紅剛蘆等花繁葉茂、生長壯碩,橫港水質在五類地面水以下,並呈富營養化狀態(見附表1)。說明部分挺水植物對輕度汙染或富營養化的水體有一定抗性,並且相對具有吸收汙染改善水體的能力。

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耐水深度不一。一般情況下,植株入水深度在植株高度的15—30%之間。在萌芽和幼苗期,入水較淺,以後隨生長量的增加而逐步加深。現將上列品種生長盛期入水的適宜深度分列如下(見附表2):

溼地型(植株入水深度在2—10cm之間):水毯草、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花葉石菖蒲、鳶尾、千屈菜等;淺水型(植株入水深度10—25cm):花葉水蔥、歐洲蘆荻、花葉香蒲、花菖蒲、黃花藺、澤瀉、燈心草等;深水型(植株入水深度25—35cm):花葉蘆竹、黃菖蒲、菖蒲、梭魚草。

二、修剪整理

枯萎枝葉的整修清理是挺水植物養護管理的重要內容。殘枝敗葉堆制漚肥或深埋焚燬能減少病蟲害,使植株保持美觀、整齊的姿態,同時,植物殘體在水中積存,會分解產生H2S等氣體,使水質惡化,並導致水體營養素的循環而使水體保持富營養化狀態,所以這是防止水體汙染的必要措施。

冬季清除植株地上枯萎部分,整剪留茬要低矮整齊。生長期修剪則結合疏刪弱枝弱株,達到通風透光。

許多挺水型植物無性繁殖能力強,如果超過設計需要的範圍不予控制,便會造成過度蔓延的狀況。大香菇草、紅蓮子草以及黃菖蒲、梭魚草、花葉蘆竹等,在生長期需要結合修剪進行整治,切除多餘根櫱,防止種子散播,以及使用圍護、切邊等措施進行土壤隔離。一、不同環境條件條件下的日常養護

挺水型植物的環境適應性一般較強,但對光照、溫度、土壤、水體及其他環境、生物因子的要求也有差異,應根據不同情況,滿足各自需要,並進行相應的使用和養護管理。

1.1光照、溫度

挺水型植物絕大部分夏綠冬枯,生長季節需要充足的陽光和較高的溫度。千屈菜、黃菖蒲、梭魚草等品種在光照不足時枝葉稀疏、節間長、花數量減少甚至無花。花葉石菖蒲及其同屬植物石菖蒲能耐蔭(但在向陽溼地也生長良好),菖蒲、鳶尾、花菖蒲、花葉香蒲、燈心草、水毯草都能稍耐蔭或耐半蔭,其他品種則都要充分的陽光。

適合這些品種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30℃(水面以下20cm處水溫較氣溫一般要低1℃—3℃),當水溫30℃以上時,不耐熱的品種花葉香蒲、花菖蒲、梭魚草和石菖蒲等葉尖或上部葉片焦灼。應噴水降溫或水體換水,以保持青枝綠葉。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5℃—0℃大部分品種地上部分枯萎,以地下根莖和芽越冬,全年綠色期200—240天。黃花藺不耐寒,2℃以下露地植株(包括地下根莖)全部凍萎,母株必須在10℃以上的保護地越冬。以上品種中,在上海地區常綠或半常綠的有花葉石菖蒲(包括石菖蒲)、鳶尾、黃菖蒲、燈心草和水毯草。

1.2土壤和營養補充

上述挺水型植物對栽培土壤要求不嚴,除建築垃圾或底泥嚴重汙染外,一般都能適應,但以在疏鬆、肥沃的壤土、半粘土或層積淤泥上生長更好,其中花菖蒲喜中性或微酸性土,栽植時可予注意。

為補充土壤營養,冬春植株萌動之前,可用經發酵的餅肥和廄肥施入底泥(或盆土)作為基肥。生長茂盛、花量大的品種在生長期要適量進行追肥,以粒狀化肥塞入泥面下7—10釐米處或作葉面噴施。

生長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植株、大香菇草和紅蓮子草等生長較快的品種,要控制肥料的施用,以免過度繁衍,影響景觀。

1.3水體環境

一般來說,挺水型草本園林植物在無嚴重汙染的池、湖水域中都可栽植,但不同的品種,在生長習性和景觀配置上,對水質也有不同要求。現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水質清淨、地面水在三類標準範圍以內、貧營養化—中營養化之間:花葉水蔥、歐洲蘆荻、花葉香蒲、鳶尾、花葉石菖蒲、水毯草。

水質尚清淨、地面水四類標準範圍、中度營養化:花葉蘆竹、花菖蒲、黃花藺、澤瀉、千屈菜、燈心草。

水質較濁、地面水五類標準範圍或富營養化:黃菖蒲、梭魚草、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菖蒲。

2001年—2002年普陀區橫港河道曾試行栽植了16種挺水植物,其中梭魚草、黃菖蒲、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菖蒲以及東方香蒲、水蔥、紅剛蘆等花繁葉茂、生長壯碩,橫港水質在五類地面水以下,並呈富營養化狀態(見附表1)。說明部分挺水植物對輕度汙染或富營養化的水體有一定抗性,並且相對具有吸收汙染改善水體的能力。

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耐水深度不一。一般情況下,植株入水深度在植株高度的15—30%之間。在萌芽和幼苗期,入水較淺,以後隨生長量的增加而逐步加深。現將上列品種生長盛期入水的適宜深度分列如下(見附表2):

溼地型(植株入水深度在2—10cm之間):水毯草、大香菇草、紅蓮子草、花葉石菖蒲、鳶尾、千屈菜等;淺水型(植株入水深度10—25cm):花葉水蔥、歐洲蘆荻、花葉香蒲、花菖蒲、黃花藺、澤瀉、燈心草等;深水型(植株入水深度25—35cm):花葉蘆竹、黃菖蒲、菖蒲、梭魚草。

二、修剪整理

枯萎枝葉的整修清理是挺水植物養護管理的重要內容。殘枝敗葉堆制漚肥或深埋焚燬能減少病蟲害,使植株保持美觀、整齊的姿態,同時,植物殘體在水中積存,會分解產生H2S等氣體,使水質惡化,並導致水體營養素的循環而使水體保持富營養化狀態,所以這是防止水體汙染的必要措施。

冬季清除植株地上枯萎部分,整剪留茬要低矮整齊。生長期修剪則結合疏刪弱枝弱株,達到通風透光。

許多挺水型植物無性繁殖能力強,如果超過設計需要的範圍不予控制,便會造成過度蔓延的狀況。大香菇草、紅蓮子草以及黃菖蒲、梭魚草、花葉蘆竹等,在生長期需要結合修剪進行整治,切除多餘根櫱,防止種子散播,以及使用圍護、切邊等措施進行土壤隔離。


英文十九


蔓枯病主要危害西葫蘆的葉、莖及果實。由於剛開始這種疾病是從葉子上開始蔓生,所以葉子枯萎後很難察覺,畢竟正常的植物都會有新陳代謝的過程 難免會有老葉枯萎脫落的就算被人發覺了黃葉大家也會覺得不足為奇,從而忽略掉。

但是隨著危害的加重,根莖上會出現黃褐色的斑點,而且還會導致果實畸形、裂果、發黴等現象,如果再不採取措施,可能真的就來不及了。

發病原因:

主要是因為過於潮溼和施肥不當導致的。有時候雨季漫長或者澆水過多,周圍環境就會很潮溼,因此就利於細菌繁殖和趁墟而入,所以大家平時要注意環境的基本乾燥。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使用過多的化學肥料進行噴施。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逐漸減少,從而出現一定程度的板結現象,有益菌也會從這種板結土壤中逐漸消失,那麼有害菌就能佔上風,於是也會令西葫蘆出現蔓枯狀態。

解決辦法:

(1)種子處理:為了避免蔓枯病發生,建議播種前先用55攝氏度的恆溫水浸泡種子15分鐘。

(2)及時修剪:如果擴散得比較快,就要及時將產生的病害葉子摘除,否則很快感染其他葉片。

(3)藥物噴施:可以用多菌靈+水進行噴施,如果有其他的藥物也可以適當使用,但是如果已經長出西葫蘆的話就不要用農藥了。





全哥的漁家生活


真菌性病害,孢子存在於土壤中,在合適的溫度溼度下爆發病害。可以用成分為吡唑嘧菌酯進行治療,搭配甲霜惡黴靈使用效果更佳。兌水比例參照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