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門閥制度自出現到劉宋時已經過了很長的歷史時期,門閥制度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寒人雖然開始在社會上崛起,但是由於他們才剛剛堀起,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內心深處還沒能跳出"士庶天隔" 的侷限。

如劉裕在稱帝后說"我布衣,始望不至此"氣就表現出了一種寒門岀身的不自信,絲豪沒有以往帝王的那種捨我其誰的魄力,這正如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 二史札記》中說的"自視猶不敢與世族較"。劉裕此時已經身為皇帝,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的官員百姓了。

一. 劉宋時期寒人興起的條件

1. 典籤的產生

首先,劉宋王朝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劉宋的統治者是寒門出身,雖然他們已經稱帝,但內心深處仍有一定的自卑感。

這就表現出了一種寒門岀身的不自信。在當時士族門閥制度雖然巳經趨於沒落,但由於它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影響力年深日久。因此劉宋統治者一刻也不敢放鬆,時時刻刻對世家大族保持警埸,不敢把權力假手於他們,這樣一些寒人出身的典籤就成了很好的人選。

其次,經過多年的安逸生活,士族已經逐漸腐敗,不堪世事了。所以,劉宋皇帝便派寒人擔任典籤,照顧諸王的起居,甚至代為處理政事。

再次,重用典籤是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自從秦始皇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之後,歷代帝王在強化中央集權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劉邦建漢後, 大封同姓王,導致了地方諸侯王的實力不斷擴張。漢文帝時,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文帝釆納了賈誼《治安策》中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的建議,想要通過不斷分割諸侯王權力的方法來加強中央集權。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暴發,經過這場戰爭,諸候王的勢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漢景帝下令"抑損諸侯,減黜其官",他"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從此各諸侯王"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漢朝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故導致了漢朝的滅亡。

東晉時期門閥士族把持政權,內亂不斷,先後爆發了王敦之亂、蘇晚之亂,這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劉裕也因此乘亂奪得政權。劉宋王朝自建立之後,中央與地方方鎮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所以在劉宋時期,實施典籤制度是劉宋帝王吸取封建社會數百年統治經驗的結果,是在新形勢下一種很好的辦法。

2. 中央機構的變化

東晉是門閥士族的全盛期,這一時期也一直處於戰亂之中。雖然司馬氏稱帝, 但朝政大權被王、庾、桓、謝等幾家大族輪流把持近百年之久,地方割據勢力以荊州、揚州等重要地區為依託,發生了很多叛亂,

"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桓玄之亂"此起彼伏。前車之鑑使南朝統治者在強化皇權上不得不實行了一些措施, 官制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對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等中央官制的進一步變革。

首先表現在尚書省的權利在南朝時逐步降低,轉化為一般的機構。尚書這一職位自建立以來就一直處於一個很重要得地位。因此,孝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就對尚書的權力進行了削減。劉駿深知吏部尚書一職權重,因此以人員太少不能勝任並且難以做到公正為由而下令,把吏部尚書改成了兩人,並在同時省去了五兵尚書一職。

二. 寒人興起的影響

寒人的崛起,有利於社會各階層人員的互相流動,為政治統治集團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寒人改變了以往士族的一些陋習,這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是不可否認,寒人本身由於其出身、文化素養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隨看寒人的興起, 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些負面的影響,起到了一些副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1. 寒人在獲得統治權後自身出現了腐朽

門閥士族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而一些寒人本身沒有才學,不具備治國方略。為了獲得更高的政治、經濟特權和社會地位,他們靠諂媚、依附皇帝等方式,不擇手段向上爬,這也影響了整個時代的政治風氣,令劉宋時期的社會更加腐敗,特別在劉宋王朝末期所表現出來腐敗,就更突出了寒人干政的消極一面,表現在劉末一朝是從上到下,

從皇帝到官員無不生活腐敗、收受賄賂。

2. 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劉宋時期宗室內亂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是南北朝時期的整個社會大動亂的環境和劉宋皇帝猜忌的性格造成的。但是在劉宋時期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導致了王朝的戰爭不斷,那就是寒人的崛起。

通過本文前面的表述,可以看出寒人在劉宋時期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在政治方面典章機要,協助皇帝出謀劃策,如戴法興、徐爰、阮佃夫等人。並且有一部分寒人掌握了兵權,如沈慶之、沈攸之、吳喜等人。這就為他們參與到皇權鬥爭中提供了可能。

在南朝的政局中,典籤起著挙足輕重的作用。典籤成為了皇帝的忠實信徒,為他們處理各項事務。隨看典籤勢力的上升,他們不可避免地與諸侯王在權利的分配上產生了紛爭,引發了地方的叛亂,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實力,這也是

南朝長期偏安於南方一隅之地,對北方的戰爭屢屢失利的一個原因,所以錢穆先生才會得出"南朝寒人擅權,殆無一佳者"的結論。

三. 寒人走上歷史舞臺的條件

寒人作為一個特殊的階級,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考察寒人的發展過程,不能不注意劉宋這樣一個時期在寒人興起中的重要作用。在劉宋時期,社會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論證了寒人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力這方面包括寒人地位的上升和士族地位的衰落兩方面。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1.社會原因

在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我們討論寒人的興起,首先應當注意到的是寒人的自身因素。在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屢屢看到關於寒人"好學"、"知書"……的記載。

而與此同時,士族依靠門蔭獲得高官厚祿,亳不關心社會實務,在悠閒、安逸的生活中日益腐敗墮落。與此同時,劉宋統治者大力提倡文化,在社會上營造了注重文化的思想冤圍,鼓勵寒人去努力鑽研文化,這為一些有才華的寒人步入政壇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是士族身份的一個顯著標志,顏之推的"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的觀點清楚地表明瞭文化對於士族的重要意義,它絕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物, 而是有著現實意義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文化素養的提升對於打破士族與寒人的界限有著重要的作用。

劉宋這個時期首要的特點就是他的建立者劉裕出身於寒門,而且劉裕代晉建宋所倚重的一些官員、將領也出身於寒門。岀於對士族的牴觸,劉宋統治者勢必會釆取一些政策,對士族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把士族排除在統治階級之外,同時士族內部之間的爭鬥嚴重消耗了士族的力量,這樣就嚴重改變了士族、寒人的力量對比。

2. 政治原因

首先,在劉宋時期中央機構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對尚書權力的降低以及對中書權力的提升尚書這一職位自建立以來就一直處於一個很重要得地位,而宋孝武帝通過増加吏部尚書人數、省去了五兵尚書一職等措施降低了尚書的權力。

暗流湧動——寒人階層為何能在劉宋王朝迅速崛起?上樑帶動下樑

錄尚書事在劉宋時期曾經取消,雖不久之後又恢復,但其權利明顯被削弱了。中書舍人權力的巨大就在於它掌握了人事任免之權,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牢固界限。

其次,劉宋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宗室紛爭、內亂不斷。筆者通過對劉宋一朝幾起宗室內亂的起因、過程進行考證、分析,發現幾乎每起宗室內亂中都有寒人的身影。寒人渴望參與機要、出將入相的心理使其以那些"馬上得天下"的統治者為榜樣、積極參與到宗室內亂中,甚至無事生非,故意製造一些內亂,藉此成為諸侯王的開國功臣,獲得政治、經濟上的利益,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

我們還要注意到劉宋時期寒人興起的影響,我們應該客觀地、辯證地評價寒人興起的作用,既要看到寒人興起的積極方面,也要注意到其消極的一面。寒人雖然相對於士族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但是他們還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本文從寒人的腐朽、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寒人沒有完全擺脫"士庶天隔"的界限三方面進行了闡述。綜上所述,劉宋時期獨特的歷史環境為寒人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使得寒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在此期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