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HiMedia第二代尿道感染病原菌顯色培養基

急性泌尿系統感染是臨床常見感染疾病,主要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近年來由於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及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措施的增多,急性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對藥物的耐藥率也越來越高。


HiMedia公司生產的第二代尿道病原菌顯色培養基(貨號:MV1418,品名:HiCrome UTI HiVeg Agar, Modified)常用於從尿液等樣本中初步鑑別腸道菌(可能包括變形桿菌和病原性革蘭氏陽性菌),也同樣適用於檢測水、食品、環境和其他臨床樣本中的廣譜菌群。


該培養基的配方基於Pezzlo (1)、Wilkie等人(2)、Friedman等人(3)、Murray等人(4)、Soriano和Ponte(5)及Merlino等人(6)的試驗研究。MV1418是第一代尿道病原菌顯色培養基(MV1353)的改良型。


尿道病原菌顯色培養基可取代MAC瓊脂用於各種微生物的分離和證實。它含有兩種顯色底物,對不同菌屬或菌種的特異酶,產生生化反應,從而使菌落帶上顏色。而對於一些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它的鑑定更為方便。


MV1418中含有氮源、碳源營養、長鏈脂肪酸和其他的必需營養。豐富的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指示變形桿菌屬、摩根氏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的色氨酸脫氨酶活性。


腸球菌的β-葡萄糖苷酶裂解培養基中的顯色劑,產生藍色菌落。大腸桿菌特有的β-D-半乳糖苷酶裂解另一種顯色劑產生紫色-洋紅色菌落。


與MV1353相比,MV1418可用DMACA試劑(貨號R035)進一步證實是否存在吲哚反應(在濾紙上進行),從而區分大腸埃希氏菌屬和腸桿菌屬。


MV1505(HiCrome UTI Selective HiVeg Agar)比MV1418多一個組分,即含有合成的離子活性劑(替代膽鹽),可選擇性抑制革蘭氏陽性菌。


各菌種接種量均為50-100CFU,35-37℃培養18-24小時後旺盛生長。在MV1418培養基上,大腸桿菌呈紫色至洋紅色,奇異變形桿菌呈淡棕色,肺炎克雷伯菌呈粘液狀藍紫色,銅綠假單胞菌呈無色或綠色,金黃色葡萄球菌呈金黃色,糞腸球菌呈小型藍綠色菌落,回收率均≥70%.


在MV1505上,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旺盛生長且回收率均≥50%;糞腸球菌生長一般,回收率為20-30%;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受到抑制且回收率為0%.


在MV1418和MV1505上,TDA反應(色氨酸脫氨酶試驗)中,奇異變形桿菌呈棕色,即陽性,其餘菌種為陰性;DMACA反應(吲哚實驗)中,大腸桿菌呈藍紫色,即陽性,其餘菌種為陰性。



HiMedia第二代尿道感染病原菌顯色培養基


圖1:MV1418,上:大腸桿菌(E.coli)呈紫紅色;左1:肺炎克雷伯菌(kl.pneumoniae)呈粘液狀藍紫色;下2:糞腸球菌(E.faecalis)呈藍綠色;下3:銅綠假單胞菌(Ps.aeruginosa)呈無色;下4:金黃色葡萄球菌(S.aureus)呈金色

MV1418和MV1505具有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械註冊資格(歐盟IVDD),能夠可靠地鑑定大多數泌尿病原體,並鑑別原代培養皿中的混合細菌,可以減少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加快獲得結果的時間及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Pezzlo M., 1998, Clin. Microbiol. Rev., 1:268-280

2.Wilkie M. E., Almond M. K. and Marsh F. P., 1992,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5:1137-1141.

3.Friedman M. P. et al, 1991, J. Clin. Microbiol., 29:2385-2389.

4.Murray P. R., Traynor P. and Hopson D., 1992, J. Clin. Microbiol.,30:1600-1601.

5.Soriano F. and Ponte C., 1992, J. Clin. Microbiol., 30:3033-3034.

6.Merlino et al, 1995, Abstr. Austr. Microbiol., 16(4):17-3.


HiMedia公司是國際知名微生物產品生產商,一直致力於微生物培養和鑑定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並具有WHO-GMP認證、ISO9001,ISO13485認證,CE和FDA註冊登記。其產品已行銷全球140多個國家。


締一生物作為HiMedia公司在中國的代理商,在微生物培養和檢測領域,一如既往地為您帶來優質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