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孔子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輔佐周朝?

Z在下頭很硬


盛世儒家亂世兵,試問在亂世儒家是否有能力力挽狂瀾?春秋戰國上下幾百年,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各路大神學者獨領風騷,兵家法家經久不衰,乃至現在仍是國之重器。道家、墨家更是人才輩出。法家的李悝、商鞅,兵家的孫子、吳起等等。鬼谷一脈綜合了當時各領域頂尖人物,像龐涓、孫臏、張儀、蘇秦、毛遂等等。儒家有什麼的頂尖人物?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弟子三千,周遊列國,從山東到湖北,飯都吃不上,還不是回老家辦學收學費,萬般皆下品,他是有多高?儒家思想束縛了國人上千年,忠君愛國,三從四德,把人民都變成了傀儡、木頭。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過一個有用的謀劃?所以說在那個年代儒家是沒什麼地位的,沒人敢用,還是後期出來了個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試問現在還不是依法治國、富民強兵?你用儒家理論治國試試?


朝花夕拾long


這個問題我想簡單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孔子:在戰國時代,它屬於一介朽儒,名望高是自己吹出來的。孔子是個口頭理論家,沒什麼真才實學,只是一個遊街串巷的空頭文化學者。他長相不雅,頭前奔,走路姿勢也常惹人笑話,等於是相貌也不出眾,給人的印象是不受歡迎。且說話斯文而究古,不爽快,別人也不宜理解和接受,他是一個沒有人緣的人,朋友不多且弟子服師者卻無幾人。

孔子自持文才高而高傲不訓,一輩子不得第。一生做吏兩次而時不長,五十多年的奔波人生,周遊列國不受人待見,齊魯衛等幾進幾齣始終沒能如己願。奔走十多國不為求學是為求官而不第,沒有一個國家的君臣看重他的,所以他一生鬱鬱寡歡,常常四處碰壁而走頭無路,一生只落個私塾先生而終老。

尚有一理又徹底限制了他的前程,即是禮與法的較量,也就是儒法兩條路線的認識與鬥爭徹底擊敗了孔家之夢,也就是禮智仁義信和三綱五常的孔孟之道。孔子是復古保守派,一生堅持禮制,夢想復辟舊的社會制度與禮儀來束縛廣大勞動人民,在那個時期,他主張的克己復禮等並不得人心。因為春秋末期與戰國初期,天下列國並舉,群雄四起,在周王朝即將衰亡的前夜,新的改革派已遍地叢生,法家人物推行新政,實行翻天覆地的改革舉措,深得平民百姓的擁護和稱讚。法家的改新制度有益於國家的昌盛,軍隊的強大,百姓的富足。它比孔子的克己復禮強一萬倍。打壓了舊的地主階級和上層建築的封建黑勢力,解放了平民的自由,開發了生產勞動潛力。法家論乃強國富民論。對百姓的貢獻大於禮的力量。所以那時各國的臣民包括周朝的臣民是沒有多少人再願意受到禮的束縛。所以人們不喜歡孔子的所作所為而不被各國看好,是以孔子一輩子沒出息的根源所在。

孔子成名不在當朝,而是秦漢以後的國家,為了教化萬民,以精神層面上推崇孔孟之學而成名的,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在推崇孔孟之道。


福自福地來wjf


這個很好理解,我說一下我的觀點吧。

在進入東周以後,周天子的威信和實力下滑,甚至要向其他的諸侯國尋求幫助。到了春秋末期,各國更是不把周當回事了。

儘管孔子主張恢復周天子的權威正統,但是無奈周天子什麼也沒有,即便去輔佐他,也沒有辦法恢復周國權威,也實現不了自己的政治願望,倒不如選擇一個更好的更強大的國家。

這個很好理解,舉個例子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找工作,一個小公司,老闆還是個傻子,發現平臺有限,爛泥扶不上牆,能力再大也不會有什麼成就。與其在這裡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一個更大的平臺,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價值。



珂珂愛好歷史


第一,身份上不夠資格見天子。

孔子是子姓,祖上是宋國人,而宋國是周朝分封的殷商後人。按周朝的等級制度,非諸侯公卿沒資格朝見天子。孔子不是公卿也非諸侯,說得好一點是卿大夫,但是還是沒落的貴族。連楚國國君在周朝建立後也只能守著祭祀火塘,孔子怎麼見到天子。這種身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統戰對象,不可能給你什麼太大的名分或者實權。所以,孔子這種沒落的小貴族,是沒辦法和周天子攀關係的。

第二,孔夫子自身發展的角度投靠天子沒實際效果。

雖然孔子一直標榜仁義道德,但是他必須得考慮實際因素。從實際出發。周天子失去了權威,諸侯反而做大,要實現政治抱負最容易的還是靠諸侯。當時的周天子已經衰微,除非孔子腦子壞了,不然肯定看得出來周王室已經無力迴天。


閱微堂雜記


雖說東周是從公元前770年開始的,但還是應該早於孔子生活的年代。

不然的話,為什麼孔老夫子終生的奮鬥目標怎麼會是克己復禮呢?克己復禮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恢復周朝的那一套完整的禮儀。

再說春秋時代,社會相對平穩。大小國家很多,交通通訊都不發達,周朝應該是一個較模糊的概念,所以,孔子只能全力以赴,周遊列國,推行恢復周禮的政治主張。


沂蒙沙2019


首先,周朝分為春秋和戰國時代,孔子的時候,剛好是春秋時代,當時群雄割據,大家都為了國家利益,為了能夠實現大一統而作戰,國君想要的政教就是為了國家強大,尤其是在軍事,農業,商業等方面,當然了也有思想層面,但個人看法,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軍事力量,也可以說是綜合國力。反觀孔子的儒家學派,仁義禮智信,在對於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上面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不被採納實屬正常,後期商鞅變法,軍功爵制,被秦國採納,從而提升國家實力,從西部邊陲變成虎狼之國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給人生一個dream


其實孔子也是個有抱負的人,想幹一番事業。當時的周天子很弱,輔助他也不能重振周朝。從實際考慮還是要依賴諸侯國,而且諸侯國要是按孔夫子的理想去做,是可以匡扶周朝的。所以輔助實力強大地諸侯去對付其他諸侯以待恢復周朝舊制才是他的想法


御前帶刀侍衛


孔子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輔佐周朝?

孔子時期,春秋未期,戰國初期!周朝禮制已漸行漸遠!孔子所在的魯國!三公把持朝政,國王已無實權!政令不通,大道難行!即使孔子想力挽狂瀾,怎奈天意難諱!聖人亦無回天之力!


飄忽田園塵埃落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c2d0002e5e6f69b7ee4\

簡單生活2525


有帥才者治國,擔當時代興衰。

有文采者修德,承載千秋福利。

其人能力有別,擇守用武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