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村老話說,“晒穀不晒米,晒米虧不起”,為什麼大米不能晒?

新大風歌


在農村曬糧是非常常見的,如果天氣晴的不是太好,收的糧食直接儲存起來是不行的,水份大,容易發黴,經過太陽的暴曬後可以起到,防潮,防蟲,的功效,曬穀不曬米也有這個道理穀子可以曬,大米就不能曬,這是古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經驗,被沿用至今,大米經過暴曬後,水分流失,米質發生變化,變得乾硬,而且有裂痕,就是米紋,吃著幹,柴,這種米就是賣,都不值錢,都算不上好米,只能作次等米來出售,對我們農民來說是虧不起的,所以不能暴曬。





時光不負我


大米是真的不可以曬的,這個我還是前幾年才知道的。記得我兒子兩歲那年家裡麵粉,大米有點多看天氣很好就拿出來曬了,到了下午了婆婆走親戚回來說唉呀你咋把大米給曬了!我說是啊!怎麼了?不可以曬得嗎?不能曬的,曬過就不好吃了,我問婆婆為什麼呢?由於婆婆不識字也沒給我講出個所以然來,就說我看到過曬穀子的,沒見過曬米的記住以後別再曬米了,這都是一輩一輩祖傳下來的。

我們晚上就煮了被我曬過的大米,別提有多難吃了,又瀝,米又碎清湯寡水的一點米香味都沒有了,像是放了多年的陳舊米一樣。我查了一下網上資料說是大米在太陽下爆曬後,,受熱漲冷縮的影響本來完整的大米會碎成小顆粒,大米的營養就會流失也就沒有了原先的油性和米香。太陽曬過的大米更容易受潮,黴變。建議大家買米不要買太多了,要放在米桶裡保存好別受潮了。




張藝晨


以前在農村裡面曬糧食都是曬水稻,從來不會曬大米。除非就是有些家裡的米桶發黴了,或者是米生了蟲子才會拿出來曬一下,否則絕對不會將米拿出來曬的。為什麼呢?因為農村裡面就有這麼一句經驗之談: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也乾脆有人直接說,大太陽曬米,越曬越少。

平常我們曬稻穀的時候都是稻穀從地裡拉回來後直接就攤開在地坪上直接翻曬。以前還需要交公糧的時候就有村幹部到每家每戶督促,一方面是督促別人要及時交糧,另一方面就是看糧食曬乾程度如何。如果沒有曬乾,是不允許去交糧的。而人們判斷稻穀曬乾是否達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隨機拿幾粒稻穀放嘴裡咬一下。如果咬的時候感覺很硬,聲音很脆則比較幹,反之則需要繼續曬。

曬乾了的稻穀存放也要更安全,否則也會出現在糧倉裡面發熱發黴的問題。而且在脫殼的時候也很不好脫。而且,沒有曬乾的稻穀打出來的米,也容易發黴。

為什麼稻穀能曬,但是米不能曬呢?

因為稻穀它外面有一層稻殼,這層稻殼不僅很厚,也很緊實,能夠將裡面的米粒緊緊的包裹住。在曬稻穀的時候,稻殼就很好的保護了裡面的米粒。雖然在曬的過程中整個稻穀的水分含量在降低,但是裡面的米粒在稻殼的保護下一直含有著一定的含水量。

而將稻穀脫殼成米粒後,米粒就失去了外面稻殼的保護。如果將米拉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曬,米粒將會徹底的失去任何的保護,裡面的水份會很快的消失掉。而徹底失去水份的米粒會像是被錘了的鋼化玻璃一樣形成很多的裂縫,稍微一碰就會散掉,而最後一整粒米就會變成一堆散碎了的碎米。

所以,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是不能夠曬米的,否則米就會越曬越碎,越曬越少。


洞庭清水塘


十幾年前自己居家過日子的時候生活經驗很少。什麼也不會。孩子他爸單位分了兩袋大米,拿回老家給農村老人家一袋,本打算這一代分開送給同學一半,結果人家也分的,不要。只好自己慢慢吃。結果到保質期沒吃完,六月份就生了蟲子。

那一天我趁著天氣晴朗就拿到樓下,攤在陽光的地方曬一曬,讓蟲子跑一跑。傍晚回家收的時候,很多大米,都出現了裂紋,碎了好多。在熬的米飯,做的稀飯和大米粥,也不太香了。


過年回家的時候問爸媽這是怎麼回事。農村老孃笑話我說:痴閨女,你連這點常識都不懂,大米不能嗮,我說我以為大米跟那個小麥玉米一樣還可以嗮嗮來。那為什麼說大米不能曬,媽媽說不上原因,反正只說嗮了就不好吃,口感和香味都會淡,還會比較糙,還會減少分量,具體原因老孃說不上來。

後來我回來查閱有關資料才明白。大米其他糧食作物不一樣,玉米小麥可以脫粒以後嗮嗮,他們的澱粉外層還包裹著一層比較硬的皮質,保護裡面的澱粉和水分的不會流失太快。可以暴曬的。

大米之前是稻穀,稻穀可以曬稻穀,脫粒以後大米我們常吃的大米一般都是都不是糙米。外面那一層的角質層被磨損了,甚至已有的經過打磨拋光,加了香味劑,變得香甜可口。失去了保護膜的大米是不可以暴曬的,會裂開了破碎,流失不少水分,破壞它的蛋白質結構和香味兒。這就是農村老人常說:嗮谷不賽米,賽米賠不起的原因了。

曬完的大米不但會流失營養和水分,而且會變成細碎的顆粒兒,口感也差了很多。你年青時幹過這樣的糗事嗎?


豔陽之美


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為什麼大米不能曬?

這個問題吧,是需要給大家好好的普及一下的。對於農村人來說,稻穀和大米是可以區分的開的,但是,但是,現在很多城裡人根本就區分不開稻穀和大米,甚至有些人知道是大米,也有人知道稻穀,就是不知道大米是稻穀剝皮之後的產物,有同款的嗎?

稻穀和大米的關係,就是稻穀是最初級的原料,稻穀經過暴曬之後就經過碾米機加工後,就從金黃的穀粒變成了金銀透亮的大米粒了,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這也就是稻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人們吃飯的大米就這樣出產了。

俗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說農家儲存糧食都是以稻穀的形式儲存的,而不會把稻穀加工成大米來儲存。

稻穀在進去儲存階段之前,必須要暴曬幾個太陽天,要把稻穀穀粒曬乾才行,這樣才不會發黴,生蟲子也回好一些,稻穀如果沒有曬乾就會黴變結塊,就不能吃了,只能重新曬過後喂家禽了。

大米其實是不需要曬了的,因為稻穀在加工前必須要曬乾,然後再去加工成大米的,稻穀沒有曬乾的話,加工出來的米粒就會破碎了,成為細米渣子了,細米渣子也只能餵雞什麼的。

大米不能曬的,曬過後,水分脫幹,就會變得很脆,大米就很容易斷幾截,這樣就很浪費的。再說在外曬大米免不了小鳥會開偷食。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這句話說的特別在理。我記得過去我們家曾經在自留地裡種過穀子,穀穗剪下來以後,先推到曬穀場上去晾曬,等到晾曬乾了再脫粒。穀穗脫粒以後就成了金燦燦的小米,小米就不再晾曬了,只是把米糠去除乾淨。如果小米沒有完全乾透還有水分的話,只能放在通風處陰乾,然後把小米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儲存。




夏季特別是到了三伏天的時候,溫度高空氣潮溼,不管是米還是面,時間一長都容易生蟲。有時候無意間就會發現屋子裡飛著一些小飛蛾,一般就是麵粉、大米、小米或者一些豆類農作物生了蟲子。這個時候只能用篩子篩一下,把蟲子篩下來,如果是麵粉的話,可以拿到院子裡的陽光下暴曬一天,然後重新收集起來,再做饅頭的時候,不會有什麼異味兒,也不影響任何口感。但一般不會有人把米或者豆類產品拿到陽光下暴曬。

原來我們家的大米還有紅豆,生了蟲子以後,我就想過拿到陽光下暴曬,鄰居跟我說,大米和紅豆都不能在太陽下曬。我不明白原因,鄰居告訴我說,大米、小米,還有一些其他的豆類產品,如果在太陽下曬了以後容易陳化,我們土話說就是粉了,不僅影響口感,營養成分也會減少。其實說的通俗一點兒就是,經過太陽暴曬的大米,米粒中的水分會迅速的蒸發,本來看上去圓潤光澤度很好的大米,經過太陽暴曬以後,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光澤,而且會變成碎米渣。品相和營養價值都跟晾曬之前相比降低了很多,所以米類產品不能晾曬,只能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陰乾。


現在說一下我們家是怎麼樣儲存大米和一些穀類產品。除了夏季,平常的季節我就會放在塑料桶內,還會在塑料桶內放上幾棵花椒粒,因為花椒味兒很濃,不容易生蟲。然後再把塑料瓶口封緊,放在陰涼沒有光照的地方。到了夏季三伏天的時候,我擔心放在塑料瓶以內也會生蟲子或者變質,所以到夏季的時候,儘量家裡少儲存穀類豆類,量少的話,我就放在冰箱的冷凍處冷凍起來。


靈子


曬穀與曬米,在農村算是很平常的農事了,曬穀是為了稻穀好貯藏,只有把穀子曬乾了才可以去加工成人們常吃的大米。


說到曬稻穀,我們有經驗,其實新稻出來後,都要曬三四天的大太陽,要等稻穀殼變白變幹才可以上大缸貯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讓稻穀在存放期間不黴爛。在農家存放稻穀可以避免生蟲嗎?這個是不大可能的,存放的稻穀都會生蟲子,稻穀放越久,生蟲子就越多。我們當地叫這種蟲子叫黑蛀牛,黑色的,還是硬殼的。

稻穀放一年以上,就會有很多蛀牛了,然後農民就會把貯藏的稻穀重新放到太陽底下暴曬,然後蛀牛都被曬死了,曬坪上面就會出現一層白色的灰燼,那就是蛀牛吃的稻穀出現的粉渣子。


大米也會生蟲子,蛀牛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白色的肉蟲,專吃大米的,特別是春季春暖花開的季節,大米就要開始生蟲了,生蟲後的大米就要拿到太陽底下暴曬了,或者有的農民先把有蟲子的大米放到水裡淘洗乾淨,然後在太陽底下曬乾就好了。

這就是“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的意思是說,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非常潮溼,為了便於保存要進行晾曬,但是隻能曬稻穀,不能曬去了殼後的大米,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會損失很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稻穀有完整的外殼,可以包裹稻殼內的植物胚乳,可以緩解大米的吸溼,對害蟲、潮熱都有一定的抵抗性,所以更容易儲存,但是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水分基本維持在20-30度之間,這樣的水分難以儲存,所以必須將稻穀曬到14個以下的安全水分,才能便於後期的儲存和加工。

而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表明水稻在水分比較大進行了加工脫殼,這個時候的水稻水分過高,容易堵塞加工的機器,並且造成大米的粉化,在碾谷的時候容易產生碎米,這樣會造成出米率比較低,所以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再有就是大米脫殼之後,失去了外面的稻殼保護,裡面的果實胚乳直接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就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是大米比較潮溼的話,直接在太陽下曬,就會造成大米的“爆腰”現象。有實驗表明,水分比較大的粳米,在溼度50%的條件下直接平攤8個小時,就會使大米的爆腰率達到100%,所以大米是不能暴曬來祛溼的。爆腰後的大米碎米增多,蒸煮後米粒破碎黏稠,食用的品質和口感都會下降。

所以,農民在多年的加工儲存過程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對於水分比較高的糧食,只能曬稻穀,不能曬大米,如果加工後的大米水分還比較高,那麼可以用緩慢降溫、祛溼的方法來逐步降低水分。


沛縣小高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大米米粒中含有較大的水份,經過太陽暴曬會失去大部分水份,而導致很多米粒表皮破裂,成為碎米,碎了後也會失去部分營養成份。大米中碎米多了就不值錢了。並且經過暴曬的大米失去水份後,再蒸米飯就沒有原來的香米味道了。

所以說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勞動人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以上是我的回答,閱讀後記得評論和點贊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