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最後的野生食物​


最後的野生食物​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閉幕會。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按照《決定》的有關規定,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這是因為捕撈魚類等天然漁業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漁業法等已對此作了規範。


最後的野生食物堪憂

因魚的營養豐富,食之有味,對人體有著較強的保健功能,故人們普遍愛吃魚。但是,你是否想過,作為最後的常規野生食物,魚類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自從10000年前,人類開始農耕至今,我們的大多數食物都是來自農民之手。我們種植糧食、蔬菜和水果來養活自己,同時也餵養家畜以獲得肉類及乳製品。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當我們要食魚時,不少時候會選擇到大海里去捕撈,冒險帶回野生魚類佐餐。儘管有危險與恐懼伴隨,但這是一種與大海無法分割的捕魚情懷,這種生活方式也一直從遠古延續至今。

美國作家保羅·格林伯格在一本書中寫到:“魚類是我們最後的野生食物,而我們卻剛剛意識到。”然而,我們的覺醒也許來得太遲,因為海洋資源也是有限的。聯合國報告稱,在過去的50年裡,全世界32%的魚群被過度捕撈,大型魚類如金槍魚和馬林魚已有90%被捕撈一空,曾經非常豐富的物種如大西洋鱈魚也難覓蹤影,至於精美佳餚如藍鰭金槍魚更是面臨滅頂之災。最近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海洋物種正面臨史上前所未有的威脅。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世界每年的魚類捕撈量一直保持在9000萬噸左右,但仍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年人均食魚量將近10千克,而現在已超過17千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也有了提升,魚類由於其優質蛋白和優質脂肪逐漸被視為健康食品。這驅使更多的人為了追逐利益而大肆捕魚。如果不改變現狀,海洋中的魚類將逐漸被捕撈殆盡。“自然界的魚類儲量看起來無法繼續維持,我們必須找到辦法填補這一巨大的缺口。”世界魚類中心的執行總裁斯蒂芬·霍爾如是說。


人工養殖保障魚類供應

事實上,人類早已採取措施來彌補捕撈量的不足,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魚類養殖。考古學家考察了4000年前中國的魚塘遺址,發現人類從學會捕魚起,就開始養殖魚類。但是,直到最近50年,魚類養殖才成為真正的產業。如今,全世界魚類養殖年產量已從1950年的不到100萬噸猛增至5250萬噸,大約一半的魚類食品消費來自於養殖業。隨著魚類消耗的日益增加,這個比例還會繼續提高。如果沒有養殖,過度捕撈將會更加嚴重。

然而,魚類養殖業的高速發展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例如,位於加拿大和北歐的高密度鮭魚養殖場的廢水排放導致野生魚類的疾病傳播。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魚類飼料中需要添加野生魚的魚肉或魚苗。

不過,無論水產養殖有多大的弊病,相比成熟的肉類生產,它擁有更少的環境壓力和能源消耗。這可能來源於魚類的生物代謝特點。與陸地動物不同,魚類是生活在水中的冷血動物,無需消耗大量能量保持體溫,也無需進化出堅硬的骨骼,因此,它們對食物的利用率更高。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