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

開朗的皮蛋


歷史,有許多品種,正史,野史,包括小說演義等等!先把讀歷史的人進行分類,才能更好的回答讀史到底讀的什麼!歷史學家(大多數)讀的是歷史的真實性!因為職業所在,必須還原歷史真相!這是他們的初衷!歷史愛好者讀史一半是真實性,一半是學知識,長見識!一般人讀歷史,很可能只是為了聽聽故事!當故事去讀去看!

不同意讀史為了讀它的真實性!因為歷史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後人所知道的歷史大多數是記載而來,但是有好多朝代的歷史是下個朝代編撰的,中間隔著百八十年!其真實性有多高?自己掂量!那麼讀史讀的是什麼?個人意見感覺讀的道理!

以史明鑑,這個成語最能說明一切!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這些歷史故事有多真實?其實真不真影響不大,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是為了告誡大家不要浪費時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努力奮鬥吧!這不是道理?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不是告訴我們邏輯思維問題?沒箭只能造?救不了人,不會砸缸?不是道理嗎?而且這些故事真實性還真不高!但是這些道理確實真實存在的!

歷史有循環,所有歷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總結(去掉天下大勢四個字更貼切)!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是在讀道理嗎?

總結: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怎麼讀都對,各取所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存在的就是有意義的!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希望分享對大家有用!謝謝!!!


善良才是自己的風水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歷史。起初,我談不上討厭歷史,也談不上喜歡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記憶力考個高分,但我想不清楚學歷史是在學什麼。

高中時,我選擇理科,本科讀了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讀的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我自身的專業來看,歷史好像與我無緣了。

博士期間,科研之餘,我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那本書是文言豎排版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讀完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最重要的是,我突然感覺歷史如此有趣,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錢穆先生講的很明確:寫作歷史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取捨,作者可以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取捨來表達自己的史觀。整部《國史大綱》不就是明確表達這麼一個史觀麼?——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決定了該朝該代的治亂興衰。

既然歷史寫作表達的是作者的史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當代人與過去人的一場對話,意大利大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是讀的什麼呢?

第一,讀史是在發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在讀史時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歷史著作,一旦讀起來,就不忍放下;有些歷史著作,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與我們價值取向類似,而又高於我們的著作。通過閱讀這樣的歷史著作,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價值觀。

第二,讀史是在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並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我在讀史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某人的所作所為真是令我佩服,一旦自己為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效仿前人的做法。與之相反,某人的做法真是讓我感到惋惜或失望,在未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要避免前人的錯誤做法。

第三,讀史是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西方有句諺語: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代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太多太多,通過讀史,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見慣不慣,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可以泰然處之了。

第四,讀史是在不斷深化對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讀史分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英雄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花捲惹人注目,對歷史偉人的分析與學習,令我們受益匪淺。(2)朝代層面。我們可以分析某個朝代之所以興衰的種種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制度、自然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朝代。


著青衫


讀歷史,究竟在讀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一個長期寫歷史文章的人,感觸很深。


對於讀歷史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消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要明白,做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讀歷史這件事情也是如此。我所認為的讀歷史,就是為了總結過往利弊,更好看清現在,努力成就未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經世致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能完全重複的,但歷史與現在又十分相似。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旦熟讀了歷史之後,現在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夠看得懂,看得深。讀懂了春秋戰國,現在國際上的大國紛爭,很容易就看出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懂了吳起與商鞅的變法,也就讀懂了改革。讀懂了權謀,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懂了鹽鐵論,也就明白了官營與私營之間的爭鬥。讀懂了商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改革總是有危險的。


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主角,自古到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


人與人之間,必定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利益相同了,大家就可以一起合作。利益相悖了,大家就走向分裂。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會存在什麼推心置腹,相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利益,處處都是爭鬥。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看看前期的秦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彪悍,整個中原沒有人把秦國當做一回事,認為秦國都是些蠻夷,養馬的。大家開會也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的人,見到了也都是嗤之以鼻。魏國還霸佔了秦國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人的恥辱。不僅如此,六國還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瓜分秦國,你一點,我一點,把秦國蠶食掉。


但是,在商鞅的變法之後,秦國富強了,軍事實力大增,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收復了河西之地,把魏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國家。這時候,沒有人再把秦國丟在一邊了。等到了嬴政時期,秦國的富強與壯大,已經無人能敵了,大家都反過來被秦國操控住了。


試想,如果國家不富強,哪裡有外交呢?就算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看一眼。把這樣的思想放在清朝末年,抗日戰爭時期,也就能夠看懂了。


讀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史料,去走回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分析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哪些階級,有哪些人,有哪些利益群體。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利益的爭鬥的,是如何進行聯合與分裂的。當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讀歷史就變得生動了,不再枯燥了。而且,還能夠大幅度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現在。


看清了現在,就猶如一個站在高山上的人,對山下發生的事情,自然就一目瞭然了。這邊的利益群體一有動靜,你就能夠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走向哪個方向。知道了他們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佈局了,就可以操控了。對於這一點,是可以應用在讀書、做人、做事上面的。


當然,讀歷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書。讀懂了他們的書,相當於在高山上再加上一個梯子,可以幫助你看得更加長遠。


人與人的差異,最終還是落在了眼光的長遠。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稽聖


讀歷史,究竟是讀什麼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小時候,就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歷史小故事,孔融讓梨,臥冰求鯉,草船借箭等故事。那時候,讀史只是滿足我的好奇心。上了中學開設了歷史這門課程,讀歷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當我走向成年,社會閱歷的增長,漸漸的喜歡上歷史。談一些我的看法吧!

 

讀史是品讀以下幾個方面:

1. 品讀作者筆下的故事,瞭解歷史:二十四史。

當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就是品讀司馬遷的世界觀,不管是題材還是寫作手法或者是感情傾向,都來自於司馬遷。品讀的是時候,我們需要對作者進行一定的瞭解,他的文化教育,生活環境,人生境遇等等。在他的筆下,我們瞭解了西楚霸王項羽,勾踐臥薪嚐膽,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2. 歸納往昔,認清現在,學以致用,成就未來。

    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才能看的更懂更深更遠。春秋戰國史,更懂大國之間的較量和博弈,知曉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商鞅的變法,戊戌變法,更讀懂改革的困難,權謀鬥爭,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陳勝吳廣起義,讀懂那句遠大志向和不甘平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 借鑑古人的寶貴經驗。

讀歷史,我們會獲取寶貴的經驗。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較量,常常發出思考,為什麼取得是天下的是劉邦?是項羽時運不濟,是劉邦有過人的領導能力,知人善任?思考之餘,獲取經驗,我應該怎麼做會更合適,怎樣避免損失。歷史是鮮活的,但是歷史不是簡單的對錯,歷史縱橫交錯又環環相扣。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件事情發生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有什麼理由讓他不得不這麼選擇?

 

 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感謝大家看我的文章。

 

 






枕視


這一問題把我問住,第一時間我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讀歷史:我是想聽到把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我想看到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讀歷史:我是想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把往古的跡象,當做當代的鑑戒和後世的教訓。

讀歷史:我是想把自己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讀歷史:我是想搜了“死者”腰包之後,踏著“死者”屍體前進。

這可能就是我從歷史中讀出的東西吧



小灰LX


讀歷史,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座標軸上找準自己的位置。

1、世界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怎麼生活,做什麼,想要什麼,都離不開時空觀念。要對時間和空間有相對清晰的瞭解,讀歷史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時空的斗轉星移就是歷史。

2、知識的基礎是對人類自身的瞭解。人類是怎麼產生的,文明的進化,國家的產生,民族的繁衍,文化的積澱,世界的構成,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素養,不瞭解過去,更不清楚現在,更無法通達未來。這需要系統學習歷史知識。

3、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訓。這個星球上,產生過無數聰明人物和偉大人物,他們做事做人的方式方法和人生感悟,解決問題的路徑,處理難題的才華,以及很多成功範例和失敗案例,都是後人寶貴的財富,這些都是歷史重要的內容。我們增長才智,啟迪思維,培養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前人的歷史,獲得能量。

4、根植歷史,豐富完善提升自己。魏晉風度和道德文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做人風範。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只能扎進歷史之中,努力汲取養分,形成獨特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一個沒有歷史深度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尋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需要方向,我們增強力量,我們不再迷茫,要讀名人傳記,從他們身上獲取智慧,藉助力量,尋找經驗,內聖外王,站在巨人的肩上,探究未來,在深夜穿行中,找到最亮那顆星,照耀我們前行!

注: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不想重複,用更高的版本解答這個問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739469028005722"}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讀歷史,是興趣。

讀歷史,是一種習慣。

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

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後人。

讀歷史,是為了“知古鑑今,以史資政”。

讀歷史,興到高處,浮一大白,問人生幾何。

讀歷史,從而對現在的社會和生活有所助益。普通人學世態炎涼、為人處事,執政者用歷史過往檢視當前執政方針,通過了解歷史事物規律的發展,借鑑成功或失敗的往史,對執政方向參考。

“二十四史”,五千年華夏,有真性情,有爾虞我詐,有勾心鬥角,有忠義無雙,有權謀霸道,有聖賢仁心,有廟堂高論,有江湖風月,有良臣勇將,有英雄佳人,有對酒當歌,有醉臥沙場,有出將入相,有荒丘白骨,有煌煌盛世,有命如草芥,有功蓋千秋,有白駒過隙。

讀歷史,有時,也僅僅是讀了。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讀歷史,有一聲嘆息……





黑衣不器


讀歷史讀什麼呢,讀的就是歷代發生的種種事件與人物。

但是,如果只是記著了這些人與事,那這仍叫死記硬背。

所以,我們在讀著那些歷代名人大事小事時,同時要去研究事物的背後。文字是死板的,而書面文字背後的東西,才是真正活的歷史。

有的人一講歷史,某年某月某人,做了什麼事,倒背如流,信手掂來,看似熟的很。這就懂歷史了嗎?

實則不然!這只是背書,不叫懂歷史。充其量,只是個史書復讀機。

而能將歷史事件與人物背後的東西,當時人文背景、前因後果,怎麼發生的、為什麼、等等細節去查找資料,去仔細的推敲一番,那才是真正的在讀歷史了。

那些史書上都是一筆帶過的諸般具體細節,各種人文、風俗、軍事政治制度的細節,才是真正歷史。



風去了無痕D


這個問題太龎雜了,時間之長空間之大,人物、事件等等,猶如瀚海。但說來也簡單,就是"興、衰"二字,不管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也無論是古代史,近代史,還是現代史,無論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無非是興起,發展到衰敗,蓋莫能外。《三字經》上說"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就是要從歷史長河中,吸取興、衰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鏡"是也。我只是喜歡歷史,未進科班,所言己見,可能謬矣!


陳永保2


以史為鏡,以史為鑑。歷史到今,哪有新鮮事。不過你方唱罷,我登場。歷史照見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