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趙愛虎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開創明朝基業的太祖朱元璋駕崩,而繼承他皇位的卻不是他兒子中才能最為出眾的燕王朱棣,而是性格溫和的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本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但英年早逝,於是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關愛傾注到朱允炆身上,將大明江山交給了他。然而,後來燕王朱棣還是以“清君側”為藉口率兵進京強行登上了皇位。

那麼,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根據那時候的發展大勢,朱標如果不死,朱棣完全是沒有競爭之力的。我們先看看朱標的生平事蹟。至正十五年(1355),朱標出生在位於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太平府,一個叫做陳迪的商人家中。這時他的父親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聽說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朱元璋欣喜若狂,在途徑的一處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應天自封為吳王,並立朱標為自己的繼承人,即“世子”,為了好好培養朱標,朱元璋讓自己帳下最為淵博的宋濂親自教導朱標學習經典。三年後,朱元璋又命朱標回到位於臨濠的祖墳祭奠朱家先祖。

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也為了勉勵朱標而寫下了:“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這麼一長段文字。

朱元璋擔心長在富貴中的朱標會不識民間疾苦,便讓他深入平民當中,觀察百姓的生活,瞭解他們的艱難,從而得知朱元璋創業的不易。這麼用心的栽培,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終於稱帝,建立了明朝,朱標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子。

開國功勳中,與漢初蕭何比肩的左丞相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開國第一功臣,智勇雙全的右丞相徐達兼任太子少傅;勇猛過人、忠烈無雙的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太保;驍勇善戰、戰功赫赫的右都督等等重臣名將都被朱元璋囑託輔佐太子。

朱元璋還特意留下吩咐:“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希望這些重臣能夠在自己外出時盡心輔佐教導太子治理國家。如此用心培養,可見朱標在其父親心目中是多麼重要。

除了朱標的文化學習,朱元璋還挑選德行高尚,或是生活經驗豐富的官員教導他“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這樣的教育下,朱標得以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太子,他謙遜識禮、風度翩翩,很有天子風範,為朝野所稱讚,也為朱元璋所期待。

隨著朱標的年紀增加,朱元璋開始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這位用心良苦的父親不斷教導磨練繼承人,讓朱標明白“仁、明、勤、斷”的治國要訣,朱標試行執政時,偏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可以想見,要是朱標成功繼位,大明很可能將會迎來一段如文景之治般和諧發展的黃金時期。

遺憾的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標染上重病,並在第二年五月去世。在病榻之上,朱標仍然給朱元璋上書講述都城的營建之事。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悲痛萬分,將他葬在為自己修建的孝陵東側。

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從其他皇子中選擇新任太子,而是直接看中了有其父遺風,同樣仁慈謙和的朱允炆,於是朱允炆成為了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對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十分提防,並多次打壓,終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在建文四年(1402)佔領南京。

我們可以設想,要是朱標如果不死,那麼朱元璋駕崩後,皇位會理所應當來到朱標的手中,朱棣也就沒有藉口以“為國靖難”為名篡逆。何況作為重點培養的繼承人,朱標不但能力出眾、素來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在皇子中的威信也是非常大的,朱棣的成長中,朱標沒有少給過幫助,不至於最終兄弟反目。


文蹤旅跡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

《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