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歷史上,還有哪些像諸葛亮這樣接近完美的人?

林延山


我來說一個不是那麼熱門的人選——古代唯一一個施行一夫一妻制的君主: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為人誠懇踏實,勤儉節約,寬厚仁慈;為君禮賢下士,守法勤政,勵精圖治。

朱祐樘的一生並不是順風順水。可以說,他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朱祐樘的父親朱見深(廟號憲宗)當年愛上了比他大17歲的宮女萬氏,姐弟戀搞得不亦樂乎,致使萬氏專寵後宮,飛揚跋扈,還為了萬氏把當時的吳皇后都廢了。

這萬氏38歲生下皇長子,也因此被封為貴妃。可惜她的孩子不到一歲就夭折了,此後再沒有生育子嗣。因此她也容不下其她妃嬪們有子嗣,便對憲宗的子嗣大加迫害。

朱佑樘的生母是個姓紀的宮女,因一次憲宗寵幸而偶然懷孕。這事被萬貴妃知道了,便要賜死紀氏。可是一來紀氏人緣很好,二來宮裡所有人都對於憲宗沒有兒子很著急,因此便偷偷救下紀氏,讓她秘密地生下了孩子。

朱祐樘就這樣在冷宮裡偷偷地出生。此後,他一直在東躲西藏間成長,好在所有人都在幫助他們母子躲避萬貴妃的搜查。就這樣朱祐樘九死一生地活到了六歲。

有一天太監張敏服侍憲宗梳洗時聽憲宗感嘆:“我就要老了,可惜一個兒子都沒有。”張敏覺得時機已到,趕緊讓憲宗父子相認。憲宗非常開心地昭告天下,並立朱祐樘為太子,其母紀氏為淑妃。

萬貴妃並沒有因為憲宗的開心而開心。朱祐樘被立為太子不久,萬貴妃就迫害死了淑妃及太監張敏。憲宗的母親怕遲早朱祐樘也要遭迫害,趕緊將朱祐樘接來身邊撫養。這樣,朱祐樘在皇太后的庇佑下,終於得以長大成人。

萬貴妃死後不久,憲宗也因傷心過度而亡。朱祐樘18歲時即位,面對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江山。



從小身世悽苦的朱祐樘見慣了人情冷暖,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養成了溫厚而寬容的性格。登上皇帝寶座的他卻從不奢侈浪費,反而節約儉省,勤勉從政,三觀極正,是當朝及後世公認的明君賢主。他從諫如流,杜絕貪汙腐敗,舉賢任能;在位期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不僅挽救了憲宗留給他的爛攤子,更是讓國家得以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奸佞不再當道,百姓安居樂業,後代的史學家們讚譽他所治理期間的盛世為“弘治中興”。

朱祐樘體恤民情,減輕賦稅,緩解百姓壓力,所以中興時期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另外,他還以人為本,廢除苛刻的法律,刪除多條《大明律》中原本的殘暴法令,對各種刑罰都非常謹慎地使用。

朱祐樘待臣民非常寬厚,甚至連迫害他以及他生母的萬貴妃的親戚犯了錯,也只是依法處置,絲毫沒有利用此機會去報私仇。在明朝那個宦官當道的年代,朱祐樘更是很清醒地限制了宦官的權力,以確保宦官們不會一手遮天,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會有弱點麼?答案是有。朱祐樘畢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能改,就仍然不失為一個好帝王。

在那樣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人很容易迷失。朱祐樘小時候的經歷導致他生來體弱多病,也因此一度迷失在佛法中,以求長壽,從政後期有一段時間曾受宦官李廣符籙禱祀的蠱惑,不理朝政,致使一些奸佞之輩有機會再次入宮,為禍朝廷。但是後來,朱祐樘在忠臣們的諫言中自我反省,幡然悔悟,開始再度恢復到勤勉政理的狀態中。最後,由於其身體無法支撐這樣繁重的政務,在36歲時,就不幸駕崩。而其死前,留給太子朱厚照,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最後的囑託就是:“任用賢臣”。


這樣的皇上,試問哪個臣民能不愛戴?明朝中後期文學家、理學家鄧元錫曾這樣評價朱祐樘治理下的盛世:“聞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遊情於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pào],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 斯千載一時矣。”

朱祐樘這一生只娶張皇后一人,再無其她嬪妃,是古代皇家健康皇帝中鳳毛麟角的一夫一妻制實踐者。朱祐樘與張皇后一生伉儷情深,同食同臥,就像很多民間的平凡夫妻一樣,感情很深。在那個盛行後宮佳麗三千的時代,只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



就好像有上億家產的人卻一輩子只喝粥吃鹹菜住平民公寓樓吧!當時,也有很多人建議他充盈後宮,朱祐樘卻不為所動。一個人的做法與整個朝代的風氣都不同,這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

後世分析朱祐樘六宮虛設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他是真的與張皇后感情極好,用情無比專一(其實他父親憲宗專寵萬貴妃雖然害了很多人,但也算是一種專情的表現吧……這樣說來,朱祐樘的專情也有一份家族遺傳基因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從小生活在宮斗的戲碼中,心裡早已有了陰影,因此就給自己留了個清淨的後宮。

不管出於怎樣的原因,朱祐樘的做法都表現的讓人無不敬佩。朱祐樘的皇陵中只合葬著張皇后一人,這也是歷代皇陵中絕無僅有的景象。

朱祐樘短暫的一生結束了,他卓然的政績和良善的品行卻為後世傳頌著。他該當得起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