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想见你》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它让伍佰再度响震神州,助柯佳嬿大器晚成,捧出了“新老公”许光汉,且它革命性地打破了两岸三地观众对“台湾偶像剧”常年的刻板偏见,以比肩电影级别的良心制作,继《我们与恶的距离》后,真正扛起了“台剧复兴”的第一面大旗。

01

近期,“台剧复兴”这个词屡现报端,一切都源于《想见你》,一部在内地与台湾都有现象级收视表现,成功攻占微博、知乎、豆瓣、Ins、Twitter等所有舆论高地的开年第一现象剧。​

《想见你》(台版)的前2集迷惑性很强。当你得知近期有一部台湾偶像剧在豆瓣拿下9.2罕见高分,于是愉快打开前两集想一探神剧究竟时,你大概率是会骂街的。

“靠,这不就台湾偶像剧最狗血的中年女主失恋后走不出情伤的套路?”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这时候,您千万别急,伍佰这首Last dance还不错吧,听下去吧,看下去吧,2集过后,信我,“真香时刻”马上就到。

熬过黄雨萱苦恋王诠胜的超长情绪铺垫,您会猛然发现,悬疑、奇幻、魂穿、推理、霸凌、同性,这偶像剧的类型元素也太多了吧。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恭喜您,您已正式加入魂穿追剧患者

的行列。

患者通常会显著表现为以下两种症状:

其一,逐渐被文章引言伍佰老师的那首《Last Dance》洗脑到上头,在追剧中听到天荒地老、无法自拔。

其二,深深沉溺于烧脑的剧情、复杂的魂穿设定与两具年轻肉体,一刻不停地想一口气看到结局,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进微博、知乎、豆瓣等各追剧大本营的剧情推理、辩论当中。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从19年底在中视(台湾无线电视台)首播,到20年爱奇艺买入内地,从起初豆瓣开分较低,到口碑渐渐发酵至出圈,这部制片人麻怡婷口中“内地0宣发”的剧是真正靠民间“自来水”推红的品质之作。

伴随着每一集播出后网友的热切剧情讨论,此剧令伍佰这位此前在年轻世代中就有复苏迹象的“古早歌手”真正翻红,助年近35岁、在内地一直不温不火的柯佳嬿跃升一线,让男主许光汉凭《罪梦者》《阳光普照》《想见你》三连出圈,坐实“台湾第一小生”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更可喜的,它传递了两个鲜明的信号,一是台剧在沉寂多年后通过类型融合、优质视听与本土化创新再度复兴,二是内地观众不再执迷于制作粗糙的劣质剧,开始对高品质的华语剧集敞开热情接纳的怀抱。


02

本质上,《想见你》是一部给年龄差恋情披上穿越、悬疑外衣的奇幻爱情剧

“奇幻”在于它一以贯之的灵魂穿越设定,在大结局来临之前,穿越的“触发条件”究竟是啥一直是剧迷们讨论的热点。

2019年的现在,因为走不出王诠胜离开的思念,黄雨萱试图用一款能找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APP,找到另一个与王诠胜相似的男人,不料在照片中,却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陈韵如…...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偶然的一次,她在公车上戴起耳机,用别人寄来的一台SONY随身听播起了那首她最爱听的伍佰的《Last Dance》,醒来,1998年,她以陈韵如的躯体从昏迷中醒来…..

从本剧第一次穿越开始,伍佰的《Last Dance》、随身听、磁带、“想见你”的执念…...构成了穿越的备选触发条件,但究竟满足哪些条件可以成功穿越,随剧情看,依然悬念迭生。

全剧,《Last Dance》响起过98.63666次,网友们直呼“听得上头”,将相关话题刷到微博热搜榜,并惊动了演唱者本尊——伍佰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伍佰,这个在高级台语式摇滚与土味情歌间疯狂徘徊试探的男人,为《想见你》蒙上了一层既奇幻又台味浓浓的独特故事质感。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剧透警告)

“悬疑”方面,它最眼前一亮的核心设定无疑是:莫比乌斯环式的“双向魂穿”。

即第一女主黄雨萱、第一男主李子维为了“见对方”,在98年、99年、11年、17年、19年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意识(或称灵魂)不断来回穿梭于四个人的躯体,多时空发生的事互为因果,逻辑严密。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在第10集后段,2019 年的现在,中年李子维给黄雨萱寄送Sony随身听、伍佰的《Last Dance》磁带,与黄雨萱相认,却最终意外被谢芝齐杀害。

以及最后三集,从陈韵如视角出发叙事,“众人救陈韵如”打破一切之前,前10集叙事的时间线形成逻辑闭环。

当我们看清2019的黄雨萱与1998的陈韵如、2003的李子维与2010的王诠胜相同相貌躯体下的灵魂“不同”后,会慢慢发现,《想见你》的叙事是一个基于“因果轮回”的莫比乌斯循环。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循环时间线简单归纳如下:

(根据台版第10集设定,起点、终点可以相互颠倒,因果循环运转)

2017:飞机失事,李子维(灵魂)版的“王诠胜”(躯体)死去 →

2019 :黄雨萱灵魂穿越至1998年高中生陈韵如身上 →

1998:黄雨萱版的“陈韵如”与莫俊杰、李子维组成三人死党,此前对陈韵如无感的李子维开始对她渐生爱意 →

1999小年夜:陈韵如意外身亡,莫俊杰(嫌犯)被抓坐牢 →

2003:李子维从加拿大回国,遇车祸,魂穿到2010的王诠胜身上;2017的李子维版“王诠胜”在飞机失事后魂穿到2003的李子维身上 →

(2010:王诠胜因“霸凌创伤综合症”,最终选择跳海自杀。)

2011 :李子维版“王诠胜”找到黄雨萱,两人迅速陷入热恋 →

2017 :李子维版“王诠胜”在机场遇到年近中年的李子维,为救陈韵如与莫俊杰,毅然选择登机献身;(维持循环运转) 飞机失事后,魂穿到2003出车祸后醒来的李子维身上 →

2013:病床醒来的李子维艰难踏上拯救莫俊杰、陈韵如之路。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理解了这一莫比乌斯环的时间线,观众终于明白,原来从头到尾、自始自终,都是黄雨萱爱着李子维,李子维爱着黄雨萱。陈韵如、王诠胜的身体只是身体,相爱的灵魂(黄与李)会最终相认。

而为了相认、相遇、相见,在这复杂的莫比乌斯循环“悬疑”中,这部剧的基点最终还是落在“爱情”之上。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首西蒙·波伏娃的情诗不仅写在李子维求婚的那枚钻戒内侧,更是全剧之所以撬动观众情绪阀门的真正

“题眼”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想见你》核心上仍没有跳脱出爱情偶像剧的范畴,但它建基在时序交错之上的“跨时空情感沉溺体验”让它生出电影感

这是它在“台湾偶像剧”这个类别维度里一枝独秀的制胜法宝。


03

此前在接受毒眸采访时,本剧制片人麻怡婷透露大量干货,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专业与认真。

就剧本来说,她提到,《想见你》的故事雏形在15年,几个编剧光在攒剧本这个环节上就花费数年,中间停下来过,也变成另一个样貌过,到19年剧本定型,完美示范了何为“长年打磨才能出精品”的道理。

仅仅13集(内地版26集)的剧集,他们就费尽心血去写,与内地那种动不动50集以上却大部分时间在“水剧情”的烂剧本形成鲜明对比。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麻怡婷称,“一部戏的「摄制完成」其实不在缤纷热闹的杀青酒,而是在狭小安静的出档办公室里。”

“我们都是剧本孵化完成再找适合的平台与投资方,这是我们保护故事的方式,就像谈恋爱一样,我们要先懂得爱自己,再去找那个懂得爱我们的人。”

对剧本的重视、尊重与珍惜这些都在成品中得以体现,观众看到的精品背后是一个优质团队的初心与用心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我曾无数次在脑中推演这部剧的最后3集,但这个编剧团队的处理仍让我真心感叹精妙,以至于有种彻底沦为输家的挫败感。

万万没想到,最后3集完全从“陈韵如”这个人物视角来叙事。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这个可被称为《陈韵如传》

的3集单元不仅揭示了她本人就是凶手(这个不难猜)的真相,而且完整呈现了她“感觉被全世界抛弃”的完整人物心路历程。

最绝的是“小黑屋”的设定,陈韵如将黄雨萱的意识封锁在“灵魂小黑屋”中,假扮黄雨萱,这个之前剧情中从未披露的“潜在设定”制造了十足的惊悚感。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之前,作为观众,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被黄雨萱侵占躯体的陈韵如去了哪里,

更是大大忽略了极度内向的她的心理感受。

这时候,在最后几集披露这一设定,让我们对陈韵如的遭遇深度共情,也为她走上绝路的选择产生既认同又同情的复杂情感。

由此,我们会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剪辑、镜头上玩“视点转换游戏”,它剧本上的核心主题表达实则偷偷完成了一次偷梁换柱的大转移。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最后的悬念重点根本不在于“真凶是谁”,而是构陷了“黄李爱情”与“其他人物为此付出沉痛代价”这一根本对立的道德伦理困境。

黄雨萱与李子维相遇相认相爱时空循环成立的代价,是陈韵如的牺牲、是莫俊杰的爱不可得与锒铛入狱、是李子维19年的死亡......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换句话说,黄雨萱与李子维才是造成一切悲剧的根源,他们两才是伤害陈韵如、莫俊杰、谢宗齐、王诠胜的最终“凶手”。

在前10集,我们理解了李子维为了“想见你”勇敢牺牲堕入因果循环链,但在最后3集,我们才明白,李子维做这一切的最终动机不如说是“赎罪”

这样的动机转换把整部剧反转,拉入“伦理困境”的层面,并在陈韵如、谢芝齐、莫俊杰的家庭前史与人物悲剧性之上放入了社会议题的讨论,投射了人文关怀的眼光。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陈韵如无形中遭受的精神校园霸凌、谢芝齐因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扭曲、莫俊杰的家庭个人双重悲剧,番外篇中身为同性恋的王诠胜因“霸凌创伤综合症”造就的自杀结局......这些都大大延扩了此剧的表达厚度。

但如若从这个视角来审视,这部剧在这些方面的表达是被悬置起来的,是没有进一步深度探讨的。特别是谢芝齐人物的单薄与强行反转、莫俊杰入狱的原因、王诠胜的结局等剧情点,没有完整交代或交代非常仓促。

最终的结局,强行赋予黄雨萱的最后一次穿越机会,以成功拯救行将自杀的陈韵如,也显得过于潦草收尾,以及过于想当然的He大结局了。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说严重点,黄、李两人的人设是有严重道德污点的。

我为黄雨萱与李子维的爱情动容,但同时为“为此付出人生代价”的陈韵如、莫俊杰、谢宗齐、王诠胜这些人的悲剧收尾而感怀。

当然,瑕不掩瑜,对一部内核是爱情偶像的剧提出这样的表达要求,或许过于严苛了些。

在台剧的对比维度,去年的现象级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代表的就是深度揭露现实、深刻剖析人性的那类现实主义表达剧,它的口碑不亚于《想见你》。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到《想见你》,两年时间诞生两部现象级优质剧集,已经在昭示“台剧复兴”的苗头。

当然,台剧复兴,这句话的前置语境是,台剧已经衰落太久太久了。

2001年至2011年,可谓是台剧的“黄金十年”,《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恶作剧之吻》等台湾偶像剧在内地风靡,催生了一大批偶像明星。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但剧情的程式化、套路化也加速了偶像剧的没落,11年后,台湾偶像剧鲜有剧集可以进入大陆收视前十。

然而,“台剧=爱情偶像剧”本就是观众对台剧的最大误解。

这些年,在政策、人才、资金、工业制作等各个层面,台剧都在发力,催生其在题材、类型上日趋多元化,灵异、悬疑、恐怖、动作等质量上乘的类型剧比比皆是。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政策上,创作内容限制少;人才上,Q Place计划等青年演员养成计划如火如荼,许光汉与《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饰演李大芝的陈妤都是此计划推出的优秀演员;资金上,美资的Netflix去年进军台湾,曾拍出《罪梦者》,今天谈的《想见你》事实上也是美国Fox与台湾三凤、华联“中美合拍”的剧集。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或许《罪梦者》还不够好,《想见你》也没有达到豆瓣9.2那样优秀,但从长期来看,《想见你》的爆火似乎标志着,

台剧注定将要迎来一轮发展爆发期。

“台剧复兴”的第一面大旗,已然被《想见你》扛起。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豆瓣9.2分,现象剧《想见你》扛起“台剧复兴”的大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