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公筷公勺講衛生,創新舉措助推廣!專家:直接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更具有操作性

“改變老祖宗幾千年的用餐習慣,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既要選擇時機,更要講究策略、注重方法。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應該移風易俗、開風氣之先,抓住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機,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推廣公筷公勺,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月26日上午,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主任醫師強調。

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在家就餐,都要為每一道菜加公筷公勺,飯店更要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公筷公勺講衛生,創新舉措助推廣!專家:直接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更具有操作性

倡議發出後,廣大市民紛紛點贊、好評如潮,認為這是利己、利人、利社會的大好事。但是,也有市民留言表示:“公筷太麻煩,而且容易搞錯。”“公筷多人拿,也容易交叉汙染,不如分餐,各吃盤中菜。”

針對這些市民朋友的疑惑,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主任醫師表示,分餐制雖好,但不完全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怎樣既沿襲優良傳統習俗,又養成文明衛生習慣,阻斷病菌傳播,降低患病風險?推廣公筷公勺是最合適的方法。

吳立明指出,在用餐者面前放兩雙筷子,進餐過程中很容易搞混;而在餐桌上放多副公筷公勺,也容易搞混。因此,直接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更具有可操作性。

他建議,對公筷公勺的尺寸、外形要稍加改變,以不同於普通餐具,例如筷子可以略長一點,方便稍遠距離的夾取。還可腦洞大開、創新思維,借鑑西式色拉勺,設計出一種專門的“公叉勺”,即將勺子前半段做成叉子狀,勺子柄長一些,使用效果會更好,也有利於避免混用。至於擔心使用公筷公勺出現的手接觸傳播風險,還是要通過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等來避免。

吳立明主任表示,作為健康上海行動的技術支撐機構,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要做上海公筷公勺行動的“多面手”:公筷公勺倡議的先手,促進倡議落地的推手,市民健康用餐的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