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所謂國號,在古代就是指朝代的名稱。一旦國號改了,就意味著朝代也改了。就地位與重要性而言,封號、廟號、諡號這些封建社會必備品與國號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古人相信“天命”,因此,國號往往有非常正式的來源,不能隨便取。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歷史上“隨便”取國號的例子不多,非要列舉的話,應該數南朝陳國(公元557年至589年)。以“陳”為國號,是因為南陳的建立者叫做陳霸先,陳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皇帝姓氏作為國號的王朝。

除了南朝陳之外,其他朝代都沒有君主把自己姓氏當國號用的情況。比如秦始皇姓嬴,卻沿用“秦”為國號、劉邦姓劉,卻使用“漢”為國號。一般來講,皇帝或者諸侯們選取國號時可參照的標準有如下幾種: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一,採用吉利字眼、讖語為國號。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明朝的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顯然明朝國號“明”與之前的元朝之間存在某種聯繫,這裡的“大明”有“太陽”的意思。所以明朝也可以說是“太陽的王朝”,某種層面上有足以超越前朝地位的含義。

二,採用自己的封爵為國號。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簡直多不勝數,好比隋朝建立者楊堅,原本是北周隨國公,他感覺“隨”有不安定的意思,就取了類似的“隋”為國號;唐朝的建立者李淵,同樣出身北周官僚貴族,襲封唐國公,打下江山後,就以“唐”為國號。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三,採用源地或者發跡地為國號。好比宋太祖趙匡胤,他原本是後周的武將、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想到自己是在宋州發跡的,這個地方原本也屬於古宋國,就確定國號為“宋”。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照搬之前朝代的國號,這叫“尊崇沿襲”,有種繼承前輩光輝歲月、顯示皇帝血統高貴、皇族歷史久遠的感覺。舉個例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本是流浪孤兒,稱帝時卻自稱是李唐皇族後人,理直氣壯照搬“唐”為國號。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再比如享國長達791年、向來以禮樂制度嚴格著稱、自帶優雅範的周朝,其國號“周”也曾經被武則天(武周建立者)、宇文覺(北周建立者)等人沿用。然而,歷史上也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朝代,雖然歷經554年,堪稱“長壽王朝”,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這個朝代就是商朝。商,可以解釋為商業、商人、經商,如《史記·貨殖列傳序》記載:“商不出,則三寶絕。”《易經》中也提到:“商旅不行。”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2個世襲朝代,共傳了17世31位王,建立者商湯是上古著名賢君,末代君主則是家喻戶曉的紂王帝辛。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

史書記載,商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他的名字叫做契,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商邑,從此,他的部族就以“商”為名。也就是說,“商”作為國號,源出始祖的發跡之地,跟我們現在理解的“會做生意,所以叫商人”是兩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