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作為母語的漢語,沒有學過語法,卻能說得流利,寫得一手好文章。那麼,為什麼英語要學呢?如果不學可以嗎?

幾米光陰_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本民族的語言大多是從小向父母和周圍人學的。只是普通的交流說話而已。語法是對 本民族語言規律的總結,反過來又指導本民族語言的發展,使本民族語言的表達更精確,更完美,更具有規律性。應該是先有語言後有語法的。在我們國家,所有有點文化的人,是多少都學過語法的。我們學習的英語其實也是這樣。我們一邊學發音,記單詞,一邊學語法,這樣會學起來不僅很快而且表達會更準確,還可以舉一反三。一個沒有學習過語法的人,在很長時間學會的日常語言交流,我們學習了語法,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達到那個水平。一邊掌握規律,一邊學習語言,學起來要快捷得多,表達得要準確得多。

當然,不學語法也可以學英語,如果你會英語,你可以從小就教你的孩子學說英語,把孩子從小就送到外國去,也是可以的。就像中國人,不學漢語語法也會說話一樣;但是如果想進一步提高,還得學習語法。因為語法是語言的發展規律,不掌握規律,是沒法再提高的。所以,學習英語一定要掌握英語的語法,這和學習漢語也一定要掌握漢語的語法是一個道理。





綠色昨天


我應該有一定發言權。我學習英語從來沒有背過單詞、背過語法,一樣過六級。

英語很多人都當做一門功課、一項任務來完成,其實從根上講就是不對的。

先哲早告訴我們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其次是領會理解。

從這兩個方面來說說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對一個事情的興趣有多大,決定了你在學習它的時候有多興奮。碰到讓我非常感興趣的知識,真是怎麼學都不嫌累。我的興趣最大源泉居然是遊戲。因為在我在校期間

,遊戲根本沒有漢化的。除了日語就是英語。而上學學的就是英語,多方便啊!隨著單詞學得越來越多,能給周圍的夥伴翻譯遊戲中的句子了,那成就感更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後來水平提高了,開始玩英語rpg了。那需要完全看懂劇情才能進行的。那時候還沒電子設備,只有英文小詞典。不認識的單詞就靠腦子記下來,回家查詞典。潛移默化中就鍛鍊了記憶力。其他學霸,每天學兩個小時英語就精疲力盡了,而我打了四個小時英文rpg還是興致勃勃。

再來說說領會理解。英語既然是語言,就是用來溝通的,就有其一定的邏輯在裡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的多了思考到位了,根本不用刻意去背。這有點類似武學中的領悟,有人悟性好,很快掌握了。更多的人悟性差不說,還放棄努力。這還不算,還想方設法的黑那些付出努力付出心血的人,真是為懶惰和愚蠢代言。

篇幅有限,如果有對英語學習有興趣的,歡迎交流


吧巴畢壓


您的問題讓我想起關於銀行職員練習識別假鈔的一則報道。

英國銀行協會每年組織訓練銀行職員識別假鈔的培訓班。培訓期間,學員們一張假鈔也摸不到,訓練時用的都是真鈔,培訓老師講的都是真鈔的特點。據專家解釋,學員們通過反覆接觸真鈔,手指、眼睛都習慣了真鈔的感覺,以後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鈔,就會感到特別不習慣。雖然他們對假鈔的特徵一無所知,但能夠迅速判斷假鈔跟真鈔的差別。據統計,接受了這種培訓的職員,對假鈔的識別能力要強得多。

這種現象跟“不專門學習語法,也不會用錯母語語法”的情況十分相似。一個人在形成自己的語言文字系統之前,已經接觸了大量的母語應用,包括聽、說、讀、寫。我們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到公共場所辦事……周圍都充斥著大量正確語法的語言文字表達。我們跟他人溝通,即使偶爾用錯語法,大部分時候都會被指正。我們經常看到,呀呀學語的幼童說的話犯了語法錯誤,然後被家長及時糾正了。

實際上,學說話的幼童,如果有機會同時學習(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觸)兩門以上的語言,他將能夠同時熟練掌握它們(相當於有兩門母語),而且都不用專門學習語法。

一直重複對的,你就沒有機會犯錯。



西米邏輯思維解析


你提的第一個問題,恕我直言,你的第一個問題我是持否定態度的。漢語雖然是你的母語,你講話人家能聽懂聽明白,這我相信,但你說你寫的一手好文章,我就大大地懷疑了。你的文章好,可能是指內容,而不是語句。中國的漢語語法還是比較講究的。我國的好多報刊都出現不少的語法問題。范冰冰偷稅後在各大媒體發表了一個悔過書,語句語法問題就達五處以上。

你提的第二個問題,就更可笑了,就本提出來問題就不通順,就存在邏輯問題,我在此就不一一剖析。我們現迴歸問題主源。英語你學不學,是與你的職業有關,你所處的環境需不需要英語。你如果處在一個英語為主語的環境裡,又不需要寫寫畫畫,就憑語言交流就可完成工作任務的,可以不用學習英語,但前提是你很小就會說英語,就好比我們學說話就說漢語一樣。反之,你一定要學英語。


死不悔妀


母語,當然是首先跟爹媽學的口語,但你不上學校學語文課,你說話能有水準嗎?至於你說不學習也寫出好文章,吹牛百分百!頭條裡經常見到一些不合邏輯的病句,這比㝍詩不押韻或對聯不符平仄問題嚴重多了,還不是因為書念少了?至於學不學英語嘛,不想在此費口舌。反正我學過了,成績嘛,還湊合。


王祖蔭1


中文的語法簡單,但是語言主題客體語境非常重要,而這些東西根植於整個中華文化!一句吃了嗎,語境主客體不同就有了多重含義!父母問子女多數字面意思,街頭問鄰居如同早上好,領導問P民叫做體恤民情!英語的Hello,沒有語法支撐,不可能表達那麼多含義!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也有各自的優劣,不存在先進落後之分,全看語言的繼承者經濟發展能力,以及語言自身革新發展能力!目前英語的問題是詞彙爆炸性增長,使得非專業人士都未必能讀懂專業內資料!漢語的弱勢則是沒有殖民歷史遺產,同時機器語言根植於英語,導致人機交流不如英語!但是,漢語的優勢幾千字完全可以翻譯所有英語詞彙,表達任何語言含義!漢英誰存誰亡不敢妄言,但是漢語的進化能力略勝一籌!


大叔頭不禿


漢語也有語法吧?外語是人生鬥爭的工具。當然應該學


寒於水


漢語不會語法,我不信你能說的很流力,還能寫出好文章,你不是說夢話吧。


精靈天使0217


孩子,當我們的父母向自己吼:“好好說話!”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教給我們基本的“語法”!相信提問者能夠問出這樣的“高難度”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是圓滿完成的,至少不是肄業。

呀呀學語就開始接觸語法

孩子的語言功能需要引導,從幼兒開始,身邊的親人就不斷地刺激孩子說話,如果不這樣做,兒童的語言功能發展就會受到阻礙,這一點,在西方的歷史上有先例,一個白人的孩子被狼群收養,成長為狼孩,部分喪失了語言功能,直到在人類社會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後,他的語言能力僅僅相當於10歲兒童的水平,更甭提什麼寫作了。


在我們的孩提時代,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看圖認字,這個時候,就已經接觸了語法,否則我們根本就不能夠識文斷字。那個時候的我們,只能夠從模仿和重複的過程中死記硬背,到了小學才會接觸到組詞、造句等等。比如我們會說:“我很餓!”不會說“我餓很!”這就是語法的應用,只是我們平時不注意到這個說法的本質罷了。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只是語言的使用者,不是研究者。

我們上語文課就是學語法

從小學就有語文課了,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會學,如果這一門學不好,我們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都會碰到障礙,相信其它的學科也不會學得太好。平時課堂上的組詞、造句、寫短文、讀詩歌,句子分析、都是語法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沒有上過一天語文課,能夠寫出文采斐然的文章來的,那是怪胎,提問者如果想反駁,可以舉出現實例子,不要想當然耳。


語文就是教我們好好說話,好好寫文章,語法這個詞我們用在外語學習的時候講得多,其實外國的孩子在中小學的時候,也有語文科,也是通過大量的句式、詞組、句型分析等等才能夠掌握好母語,外國也有不少書面語言障礙者,他們的母語講得很溜,可是看不懂專業書籍,甚至看不懂報紙,在生活中,也只有數千的單詞量,這不妨礙他們生活和簡單工作交流,甭指望他們能夠下筆千言,在國外,這些人屬於文盲級別。

寫文章沒有語法,神仙也搞不定

文章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不要以為寫滿5000字就叫做文章,對於書面化的語言,人們要表達自己的思想並讓他人理解,沒有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定,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可能連標點符號什麼的都搞不清楚。完全口語化的羅列,哼哼唧唧、顛三倒四,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文章(姑且管它叫文章)寫出來,玉皇大帝都要被氣死。


手語也有語法,中國通行的手語到了德國,人家是看不懂的,因為雞同鴨講。


我們可要好好學習,才能好好說話。沒有語法的人類世界,是不存在的。


諸葛小村姑


語境很重要。我們即便沒有系統學習過漢語,但周圍人員都說著漢語,用著漢語法(非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掌握了,熟練了。正如我們在外地生活時間久了,腔調都是當地話了,自己家鄉的語言反而生疏些。

如創造出同樣的語境,學會英語也完全沒有問題。當然,對那些特別有語言天賦又刻苦努力的人而言,流利掌握多國語言易如反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