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正当我们满心欢喜的看着中国的新冠确诊数据慢慢下滑,畅想着很快恢复正常,企业很快能够恢复正规的时候,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新冠病毒数据如同一盆冷水一样浇了下来。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截止2020年2月25日17点

蔓延速度之快,呈现出短时间难以遏制的状态。

新冠病毒在中国的肆虐给企业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如果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控制好疫情,造成大规模快速扩散,这对中国企业将是一场灾难。

尤其是以出口为生的外向型企业。

<strong>在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WHO宣布coronavirus为PHEIC的时候,我们联系了国内非常知名的几家营销公司获取询盘和流量数据,也发出了大量的调查问卷,调查企业内部订单状况。

当时得出的结论比较乐观: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思亿欧集团提供的流量数据(客户数15000家左右)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思亿欧集团提供的询盘量数据(客户数15000家左右)

从上面的流量和询盘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WHO定性为PHEIC之后,国外客户对于中国网站的访问量不升反降,询盘的增长更为明显。

这足以说明国外客户的需求并没有减少或者转移,而且并没有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

但是客观现实的确是成交较少: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2020年1月20日到2月6日成交状况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2019年农历同期成交状况

而原因我们也做了统计分析: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影响成交的因素

对比前面的流量和询盘所反映出来的需求端,很明显最大问题出现在供应链端,大部分工厂没有复工,就算是复工之后,订单也会出现大规模挤压,没办法评估出准确的价格和交期。

所以当时我们提醒,企业一定要在供应端做出足够的应对。

但是如同我们上面所讲,总体是乐观的,只有我们复工,工厂复工,我们拿到货,可以迅速恢复元气。

但是,现在麻烦了,而且是大麻烦。

我们就以韩国为例吧,这是我的外贸起步的地方。

先看看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

  • 韩国现代汽车此前曾宣布,因产自中国的装束线路板的供应不足而在部分工厂停产,且该零部件有近九成依赖于中国生产,虽然此后在中韩两国政府及现代汽车的三方合作下,部分工厂复工并开始供应,但由于物流运输等原因,导致复工后的整车厂仍无法进入正常生产节奏,部分工厂再次陷入停工;
  • 而韩国贸易协会在一份报告中也显示,调查的韩国本土制造业及对华外贸企业中,有77%的企业回复称,受到了物流停滞的影响。
  • 据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的初步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大型企业,以及近百家中小企业,均出现了因新冠肺炎确诊、疑似患者,或接触相关人员引发的停产、隔离案例。部门企业已经允许员工在家办公。

再看一下,相关人员对事态的评估:

韩国经营学会会长李斗熙:从目前来看,韩国国内宣布直接停产的企业并不是很多,不过从目前的扩散速度来看,这种扩散趋势的加快是“必然的事情”,而此前中国爆发疫情的时候,主要是一批外向型企业及制造业转移的企业受到影响,但目前随着疫情向韩国国内扩散,一方面会引发一些防疫措施较弱的中小型工厂的停产潮,另外韩国民众的消费内需心态也会转冷,内需和出口两大马车将同时遭受致命性的打击。

意大利的爆发更加恐怖,欧盟的无国界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果管控不严,想象一下欧洲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能你会问,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参加展会,不去地推?

关系大了。

前面我们分析的乐观层面来自于客户的需求没有减少或者转移,而现在呢?

需求减少已是必然,需求都没了,我们卖给谁?


躲过初一还能不能躲过十五?企业的真正困难时期来了「原创」

销售的源动力是需求,需求减少,销售必然减少

当然,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是必须要买的,绝对不会突然就没有了需求,但是疫情中的人一定要勒紧裤腰带,准备长线作战,会主动自发的抑制需求。

受影响比较大的估计是以下几类:

  1. 工厂相关:生产工具,例如机械设备;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配件;生产辅助用品,例如各类劳保用品;
  2. 工程相关:工程一定需要人力,而如果开始隔离,势必停工;
  3. 户外系列:尤其是户外运动系列,减少外出,减少接触是控制疫情的最有效方式,不外出了,户外运动产品卖给谁?
  4. 季节性产品:例如夏季销售类产品,往年这个时候,正好是国外夏季销售产品的出口旺季,商家备货,准备迎来新一年的旺销,可是情况的不明朗,估计很多人会停止备货或者减少备货;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很多不出口的企业应该影响不大吧,不直接出口不代表不通过贸易公司出口,更不代表不会提供原材料供下游加工再出口,2019年中国出口产值24984.1亿美金,这个产值是出口企业贡献的,但是产品却是一条产业链生产出来的。

应对策略在哪?

说实话,我暂时还没想得很完善,也想听听诸位的高见。

现在能做的就是时刻关注客户的心态变化,大家核心客户所在国家的疫情动态和他们应对疫情所采取的的策略,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应对疫情肯定是有一些经验了,不妨去传授一下吧(写一篇软文吧)。

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更希望疫情不要再大规模扩散,我们的2月已经基本废了,如果再来一个3月4月,不敢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