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宋代的《淳化閣帖》在書法史上有什麼作用?

泥鰍的N種吃法


大家好,我是寒山筆記,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淳化閣帖》是公元992年中國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組織編集刊印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編刻於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叢帖,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

《淳化閣帖》作為中國第一部叢帖,保留了大量重要的書法作品,其價值之高不可估量。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斥巨資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處購回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共四卷《淳化閣帖》殘本,這是目前存世的最善本。

目前,《淳化閣帖》祖本沒有發現,宋拓善本也只有少數幾本收藏在個別博物館中。但是,明清以後《淳化閣帖》的翻刻拓印本還有許多種。隨著時代的進步,由於印刷技術的改進,一些完整的《淳化閣帖》影印本也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為廣大讀者欣賞、學習、研究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寒山筆記


1994年,當啟功先生知道美國最具權威的國際亞洲藝術古董商安思遠先生,他那裡藏有被譽為"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之後。委託人動員他將此帖帶到中國展出。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州本)

1996年安思遠攜帶北宋拓《淳化閣帖》六、七、八卷及第四捲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州本)

當時啟功先生和國內專家對法帖進行了鑑定。一致認為是宋拓無疑。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州本)

2003年4月,經原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王立梅赴美洽談,安思遠以450萬美元轉讓給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引起轟動。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州本)

上海博物館收購的《淳化閣帖》是所有版本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有價值的一部。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使古代名家書法得以流傳,對後世影響深遠,有極高藝術價值,是無價之寶。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州本)

《淳化閣帖》是怎樣印製的?

它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

(王羲之淳化閣帖泉洲本)

刻本由於點畫的磨損,有的鋒芒全無,但有蒼厚雄渾的"金石氣″,刻本比墨本古拙、樸實、沉鬱,如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上海圖書館藏,南宋拓本《淳化閣帖》中未收錄),清代著名書家楊守敬評:"行書自右軍後,以魯公此帖為創格,絕去姿媚,獨標古勁。″

(顏真卿爭座位帖南宋拓本)


神韻軒書法


《淳化閣帖》類似於今天關於古代碑帖的一套叢書,只不過在當時,印刷術不發達,只能將其刻於木板上,通過雕版印刷術而流傳。

《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因成於宋太宗淳化年間而得名。

《閣帖》共分十卷,錄入自先秦至唐的千餘件作品,其中前五卷摹刻自漢章帝始的歷代君臣的書法作品,後五章皆“二王”遺蹟。

《淳化閣帖》之後,刻帖之風大盛,相繼又出現《大觀帖》《紹興米帖》《淳熙閣帖》等。這些刻帖的影響巨大:

1、書法傳授方式轉變。

《閣帖》出現以前,書法教學的方式多為“言傳身教”,或通過師徒授受,式直接以真跡為字帖,這多隻有王公貴族有此機會學習。

刻帖出現後,普通人有了接觸法帖的機會,促進了書法的傳播與發展。

2、對二王書法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閣帖》中二王書跡佔了半數,其他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受了二王的影響。

3、較好地保存了前人遺蹟,同時也減少了原作在流傳中的損壞。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閣帖》的弊端。

1、無法再現原帖本原面貌,這給筆法的學習帶來困難。

2、因閣帖編者及工匠的個人因素,其中出現很多錯誤或失真

,以致以訛傳訛,為後人學習帶來困難。

總體而言,《閣帖》讓前人法帖“飛入尋常百姓家”,其積極作用還是主要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因為過去正史匱乏,很多歷史都是從碑呀墓誌銘上來獲得的,然而這些碑很多都在田地裡,有一些農民或者拓片的不法商人會為了去拓拓而踐踏田地,或者人們得到善本後,往往自己拓拓後,就會把碑上的字給鑿掉

或者農民把碑埋起來或者打斷。根據碑帖上面的殘缺程度可以判斷出這個貼大概是什麼時期拓拓的, 那麼比如說 淳化閣貼他是宋貼,就是宋朝的時候,人們拓拓宋以前歷史碑的拓片,因為宋以前,歷史保存的比宋以後要好很多,所以淳化閣帖保持的原始信息就多很多,到了後代,尤其是文革以後,貼幾乎都沒有了,一來不讓拓拓,而來也有很多碑文革時候被毀了。所以他非常重要


一閃22


大宋江山的開創者,是宋太祖趙匡胤,由於實行了一系列措施,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文化的發達,國家辦學校,民間辦書院,科舉考試的規模也急速擴大。這樣,知識分子的數量空前增加,社會地位也比歷代更為優寵,又加上印刷術的不斷髮展,文人作品得到空前的流傳,反過來又促進了作家眼界的開闊與文化修養的提高。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宋一代三百多年間在書法方面的創演成就,雖不像唐代那種多姿多彩,但也名家輩出,燦爛光輝,而照耀書壇。

貼學盛行是宋代文化及書法昌盛的一個重要方面。後人治帖學,以六朝為主,晉人為宗。當時著名書家有羊欣、杜預、桓溫、孔琳、嵇康等皆善書,並享有盛名。晉代的索靖,傳有《月儀帖》,可窺見其筆法。還有名書家謝安等。陳隋間的智永。六朝書家中以晉人最為鼎盛,可以說晉人的書法為帖學極致。晉人書中當推王家書。王家書中,首推二王,成為帖學的宗師,書法盛傳於唐宋以後,從而為宋代的帖學盛行準備了極為充裕的條件。

宋代的帝王們,雖不像唐代的帝王們那樣多的擅長書法,但提倡書法者也是不遺餘力。尤其在提倡文教方面有著顯著的功績。如宋太宗為了保存前賢書法名跡,及能廣為流傳起見,曾在淳化三年,下旨將內府所藏的以前各代名家手跡,令擅於書法大臣與精於刻石的名匠,鉤摹上石,共刻成十卷,印刷成帖,名之曰《淳化閣帖》,後簡稱為《閣帖》,成諸帖之宗。“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十卷”。當初在皇宮內建立了一座大殿名叫“淳化閣”專門存放這部法帖。

自宋太宗公開秘藏,而匯刻印刷成帖,傳於後學的精神感召,有宋一代的刻石印帖的風氣,到處風起雲湧。如宋徽宗於大觀三年,命龍大淵集刻內府所藏真跡,名為《大觀帖》。宋《大觀帖》在諸匯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帖由於刻於太清樓下,故又名《太清樓帖》此帖的妙處在於豐腴沉著,起訖轉折鋒穎如生,直同手書。模刻之精神,似《定武蘭亭》、太宗的《晉祠銘》、北宋拓《聖教序》。還有宋高宗的《紹興國子監帖》、宋孝宗的《淳熙閣帖》,及《潭州帖》、《絳帖》、《臨江帖》、《汝州帖》、《二王府帖》等。至於明代翻刻《淳化閣帖》就更多了,在這裡從略。宋代所刻的叢帖,多數宗於《淳化閣帖》,只是內有增減另立名目。

這些宋刻叢帖,其共同的特點,主要是或補《淳化閣帖》之不足,其中包括增補,或糾錯等;或純是翻刻。所以宋代《淳化閣帖》的出現,為宋代官私刻帖開創了風氣,到了南宋,其風更甚。趙子昂說:《蘭亭序》“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不僅《蘭亭》,當時據《淳化閣帖》輯再翻之帖,亦不計其數。

《淳化閣帖》問世,說明當時宋太宗皇帝如此重視其書道,以朝廷之力來治帖,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它表明了宋皇帝熱心藝術,對內府所藏的秘帖進行了一次較為系統的整理,這還是第一次,其意義是很大的。因在印刷術尚未發達的宋代,朝廷不惜力量將內府的秘物進行復制,使得人們不易得見書法名跡得以見之,並得以流傳和保存下來。以後就有大量翻刻帖和其他叢帖似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

所以,從我國書法角度來說,宋太宗在我國皇帝書家功勞簿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同時,以這種刻帖的方法,以此來宣揚歷代書跡,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創舉。故自王著摹刻《淳化閣帖》以後,直接影響了宋以後近一千年注重帖的風氣。


段華為


它有著“好、壞”兩個方面的作用。

好的一面:它的廣泛流傳,使更多的人能低成本的學習書法了。從而普及了書法的學習。

而它“壞”的一面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宋代以後,學書法的人再也找不到晉唐以前的古人的筆法了。按這種被“翻譯了兩次的”範本學習書法,能很好的學到“結體、章法”,但卻不能有效率的學習“筆法”。直至今日,這種影響還在。

不過,現如今,隨著影印技術的發展,大量的古人的墨跡的影印本的流傳,遺失的筆法會漸漸的被我們的書法人找回來的。

最要緊的話是:學書法,以墨跡範本為上,當然是晉、唐以前的。墨跡的影印本雖說比不上真跡,那也是和拓片有本質的區別的。待筆法有成,再學這些拓片,才可少走彎路。


漁墨齋


書法、京劇、中醫等被稱為中國國粹。《淳化閣帖》至少有以下幾點意義。

第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流傳至今。《淳化閣帖》繼承流傳中國書法藝術意義不言而喻。

第二,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上起到獨特作用。它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收集了宋以前各地各代,不同風格優秀書法,確立王羲之地位。對後人研習書法,善莫大焉!

第三,中華文明的世界傳播意義。如對日本就有很大影響。

第四,對我們研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有寶貴意義。


用戶搗蛋鬼


這個書帖總共10卷,作為我國 最早的一部叢帖,譽為“法帖之祖”。 歷來備受人們喜愛,並深深影響後世書 法。《淳化閣帖》收錄的書法墨跡、作品, 代表中國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書法的最高 成就。共收103位作者的420篇 作品,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第一卷收錄先秦到唐朝共19位帝王 的書法作品,其中有東晉明帝司馬紹的《墓 次帖》,還有康帝司馬嶽的《陸女郎帖》, 還有哀帝司馬丕的《中書帖》等。本帖的第 二、三、四卷收錄的是歷代名臣書法作品;第五卷則收錄的是古代諸家法帖;第六、七、八卷,收錄的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墨 跡;第九、十卷,收錄的是王獻之的書法墨 跡。因為這個集帖,先人的書 法作品才得以流傳千古。










heartbuddha


最早的帖學刻字大觀,對後世學書者留下了寶貴資料,影響了宋代以後的書法。


用戶3485408458747


刻本,非墨跡,缺失良多,如墨法及筆法細節……建議只讀勿臨。但對史料的集中保存傳播極為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