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何賞析??

我就是竹韻


這首僅30多字的小令,是李易安早期的作品,被認為是一首少女惜春的閨怨詩,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所謂少女情懷總是詩,有惜春懷春情緒的不在少數,然而時間從不曾為誰而停止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無處尋。

本就是晚春時節,又經疾風夾雨摧殘一夜,怕是世間又無春之華景了吧?李清照的確是位千古奇女子,年紀輕輕的她,竟學起大詩人李白借酒消愁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能喝酒喝到“濃睡不消”的少女,想來不會太多。

睡醒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掛念著院子裡的那棵海棠,連忙問那侍女,一個“試”字,表現出作者那種惶恐春去的不安情緒。

然後李家的侍女又怎麼會有李易安這樣的蘭質蕙心?對於一家小姐的謹慎發問,半點都不曾領會其中深意,一個“”字,將兩人心境的距離彰顯無疑。

然而如李清照這等奇女子,自然不喜歡自欺欺人,她知道,經歷了一夜的風吹雨打,那棵海棠必然已經是“殘花敗柳”之相,春之將去,不可留也。

最後一句裡的“綠肥紅瘦”,可謂妙極,被後世人稱讚道:“綠肥紅瘦有新詞,畫扇文窗遣興時。”春末夏初雨後的景物,被她描寫的的精準而傳神。這本是落花殘紅的淒涼景象,卻被李清照用寥寥數筆勾勒出花稀葉潤的意境,當真不愧“千古第一才女”之名。


國學小迷弟


風呼呼地颳了一宿,也沒下多少雨。實在無聊,又喝大了,晚上睡得很沉。上午九點多醒了,還有點暈,不想起。明誠挑簾兒進來,小聲說:早餐做好了。我問他院子裡情況如何?他說:都他媽颳倒了,就剩一顆海棠花了。還一個勁地問我:你知道嗎?你不知道吧!你穿綠色的衣服顯肥,紅色的衣服顯瘦。


風輕水淺山路彎彎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被譽“千古第一才女”,可謂實至名歸。她首開婉約詞派,成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獨樹一幟、清新韻美,將“語盡而意不盡,意不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 了頂峰。我們來欣賞她的經典作品《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二、賞析《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李清照作此詞時,大約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燦爛如花、春夢初回和滿懷情思的時節,少女心思更多了一份敏感與細緻,也更多了一份傷春和惜春。

如花般的年紀,自然對花生成憐愛。民國才女張愛玲曾被胡蘭成誇作“臨水照花人”,讓張愛憐深陷愛情、難以自拔。李清照一生鍾愛海棠,而且以花自喻,自是格外憐惜。

“昨夜雨疏風驟”,晚上下起了雨,雖然雨點稀疏不稠密,但卻是狂風大作,吹個不停。這突如其來的風雨,讓她心煩意亂。本來女兒心思就敏感,如今更讓她惱得不能入睡了:“那滿院海棠該咋辦?”

她一眼看到放在桌上的酒杯,開始吃將起來,並藉著愁緒又多喝了幾杯,幾番下來,李清照酒喝得有點多了。於是她便枕著孤夜的風雨,悄然進入夢境。一夜沉睡後起來,天已然大亮,雖然她還有些醉意,但昨日之景仍然縈繞在腦中。

2、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李清照早上醒來,雖然仍有醉意,卻仍然惦念院中海棠。於是試探著問正在捲簾欲進屋的侍女:“昨夜的海棠花怎麼樣了?”一個“試”字,寫出了李清照試探性的小心翼翼的敏感心思。

其實,心思敏銳如她,聰穎敏感如她。她豈能不知一夜雨疏風驟後的海棠花是怎樣的情形。此時她的這一問,有點自我安慰和心存僥倖之感,她不敢親自去察看愛花,不敢面對凋落的悽美。

因為海棠是她一生鍾愛的花,她沒有勇氣面對,儘管還心存僥倖。如花的年紀,愛花惜花,又以花自喻。而如今要面對海棠的凋落,任誰都擔心,任誰都難以承受,即便她是李清照。

然而此時,侍女只是回頭望了院中一眼,便笑著回答李清照:“海棠花依舊象之前那樣鮮豔美麗。”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兩個“知否”重疊用,寫出了李清照嗔怪粗心的傻丫頭。面對李清照極致心思的試問,捲簾人未經細心察看,只是漫不經心的回答:“海棠依舊”。不但沒慰藉到李清照的淺愁,反而更增添她的傷悲。

這一主一僕的對話,捲簾人淡漠粗心,李清照聰穎細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不勝唏噓。詞末也是我們意料的,李清照糾正了海棠花的結局:“知道嗎,知道嗎?應該是綠葉更加豐潤,而紅色的海棠花卻已經凋零很多了。”

“綠肥紅瘦”一詞一直為後世人所喜愛和引用,是詞人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鈺姐發現在李清照詩詞中,她常用形容詞替名詞來書寫,這種手法感覺很有詩詞意境,又有文學魅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結語

李清照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堪稱上乘。前期詩詞清新亮麗、活潑靈動,後期歷經丈夫離世、顛沛流離後,詩詞風格逐漸趨向感傷、抑鬱多愁。她的詩詞除了婉約大氣的女性柔情外,還有精忠愛國、男女平等等巾幗豪情。

因此,她的佳作和她的積極人生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END)


鈺姐的書齋


【如夢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千古第一才女這首千古絕唱,口語化的語言,似乎一看就懂,不用解釋;大環境,小場景,數語勾畫,讓人如臨其境;動感,靜物,信手拈來,令人耳目一新;丫鬟遲鈍,主人多情,漫不經心,使人更生怨情。

這小女子,喝這麼多酒做什麼呢?又沒什麼酒量,以至於晚上刮那麼大的風都沒吵醒,而睡得這麼深沉卻又還沒有酒醒。這何苦呢?可恨這"風"和"雨"阻擋了心上人的路!可恨這"風"和"雨",把我這海棠花吹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可恨這小丫鬟不長眼睛又不懂世故!

明明春光易老,韶華易逝,卻沒人理解和珍惜!心上人你在哪裡啊!?幸虧昨晚儘管"風驟"然而"雨疏",倘若是"狂風暴雨",那可就不是"綠肥""紅瘦"的問題了,恐怕是紅綠皆掉落了!傷感之餘,慶幸風雨留情。一夜之間憔悴不少,但畢竟青春年少。

僅僅三十來個字,拉家常似的語言,寫的卻是意境深遠,時跨一晚一早,事涉室內室外,景有人物景物,情關外在內心。這小女子厲害,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


風雨無懼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寫得很直白,很大白話,讓人一看就懂。正因為它的直白大白話,才讓人人都能看懂欣賞。正所謂千人千面,人心不同,自然理解不同。青春年少者,應體會出這是少女懷春不堪歲月煎熬之作。你想啊,昨晚上雨點希疏,風卻很猛,滿院的海棠花如何經得驟風吹打?作者也正如海棠花一樣,在這雨疏風驟中煎熬。寂寞難耐中,只好借酒澆愁,誰知喝著喝著,竟喝多了,不覺沉沉睡下。一覺濃睡,醒來已是天明,酒勁依然未下,滿滿的擱在心裡就更難受了。我的海棠花呢?經過昨夜的雨疏風驟,會怎樣呢?情形一定很糟糕吧?試著問問卷簾而入的丫鬟,她卻說海棠花和昨天一樣美好。這粗心的丫頭,咋就這樣不體會我的心呢?你知道嗎?你知道嗎?海棠花一定是葉密花稀了。我的心現在也正如海棠花一樣,茫然若失,紅意依稀了。我的那個驟風摘花的他究竟在哪裡呢?當然,若是新婚少婦,自然又當是另一翻解釋了,這裡就不再蹩述。不懂詩詞,不會欣賞,只能胡亂附會以應邀了。慚愧慚愧!


sunjin72976689


李清照 是我國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號易安居士。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了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後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李清照的詞不是很多,流傳至今的不過也四五十首,但每一首都很工整,可以說是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


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

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

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這首詞,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國學趣舍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從字面解析應是:昨夜雨點孑非常大,風颳的非常猛。(疏:稀疏,如果是細雨那肯定是密密麻麻分不清間隙。豆大的雨點,正因為有間隙人們才能分辨。驟:急,猛。)我睡的深沉,直到早上醒來,酒勁都還沒有完全消除,等到早上侍從來捲起窗簾,我隨口問了句:昨夜風雨,海棠怎樣?她看了眼說:″還好,和昨天差不多。”看上去表面還好,但你知道嗎?你曉得嗎?盛開的花瓣一定都被風雨摧落了,花朵肯定少了許多而顯得綠葉多了起來。

其時,作者一定是經受了某種打擊。但經受一番痛苦後,毅然表現得更加堅強。外人從外表上看來又怎麼知道自己內心的打擊和痛苦呢。


秋嶠


“天下稱之”語,短調為何吟?

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譽的李清照,在兩宋詞壇上,確實是獨樹一幟,。開婉約派之先河,創易安體之新風,被後世譽為“詞家一大宗”。詞作風格以“南渡”為分水嶺,分前期和後期。前期主要描寫悠閒時光,愛情生活,詞風輕快,韻律優美;後期主要表達國仇家恨,憶舊懷鄉,風格沉鬱,情調悲苦。其詞作“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後世評價極高。

青年時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東京汴梁,優裕的生活環境,繁華的帝都風物,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在此期間,她寫下了這首被傳頌千年的不朽名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此詞一出,轟動京師,官紳士子,人人爭賞,一時之間,造成洛陽紙貴。更被南宋文學家陳鬱在《藏一話腴》中稱讚這首詞是“天下稱之”的佳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短短三十三個字,簡簡單單,只是抒發了女詞人惜花傷春的情懷。那麼這篇小令,為何還會受到如此的追捧,而成千年不朽之名篇呢?

這首詞妙就妙在它的表現手法上。女詞人通過簡單的敘述,和簡略的問答,把詞章寫成了一個情景劇。

開篇平鋪直敘,交代了劇情的背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昨天晚上,颳了很大的風,還下起了小雨。女詞人喝了不少的酒,醉意朦朧的睡得很沉,一早醒來,酒勁都沒有消褪。這裡,就暗示了一部分情節。女詞人為什麼要喝酒呢?聯繫下文,我們就能明白。原來,女詞人獨居深閨,愁懷難遣。再加上風雨如晦,更覺得傷感煩鬱。所以要借酒澆愁。“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女詞人多愁善感,怕見花謝春歸,無限傷感。“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紅樓夢.黛玉葬花吟》),就此點出“傷春惜花”之意。

接著,巧用對白,寫得層次豐富,意味雋永,耐人尋味。也使劇情顯得更加豐滿,精彩紛呈。“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早晨醒來,女詞人醉意未消,依稀記起昨晚的風雨,就很惦記小院中的那一樹繁花盛開的海棠。“試問”二字,就包含著女主人很複雜的情感:海棠花能經得住一夜風雨的摧殘嗎?是不是凋零了呢?女詞人懷著忐忑不安又夾雜著一絲僥倖的心情,向捲簾人(侍女)探問。可是,捲簾人根本體會不到女詞人的情思,態度漠然,無動於衷地回了一句:海棠花還是老樣子。一個“卻”字,就把女詞人的關心則亂和捲簾人的毫不在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反襯出女詞人惜花傷春的濃烈情感。

最後,歸結到兩個反問和慨嘆,層層遞進,使得劇情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女詞人用很強烈的語氣反問卷簾人“你知道什麼?”,“你知道什麼?”然後幽幽地來了一句“那一樹海棠,應該是葉多花少了!”儘管女詞人落寞不甘,可是海棠花雖然美豔,它終歸會隨著春光而逝。這樣,一波三折,就把女詞人憐花惜春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描寫得豐富多彩。

這裡,還有一個詞語“綠肥紅瘦”,歷來為詞評家所稱頌。作者創造性地用“綠”和“紅”來表示海棠的葉和花,用“肥”和“瘦”來形容葉的繁茂和花的凋殘,就顯得生機勃勃,新奇而又奇特。

李清照不愧是詞宗大家,抓住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場景,運用平白通俗的語言,匠心獨運,寫出了小巧而博大的詞章。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形式推動劇情的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令人歎為觀止。


老貓一九七一


多少個滴雨的清晨,看著窗外飄落的花瓣,便會想起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彷彿屋簷上的雨,還滴落著千年前的睏倦,海棠花依然在雨中氤氳一絲夢幻,你是否偶爾還會聽見那個醉意朦朧呢喃的聲音: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如一幅動態畫卷,帶著落花的疼惜開在春天的雨霽,

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描寫因為昨夜風狂雨急,憂心庭院裡剛剛綻放

的海棠會枝離花碎,便以酒酣的迷離讓自己入睡,即使酣然沉睡,醒時依然醉意垂垂,看風中簾動,更是擔心窗外一樹海棠花,是否在風雨中零落。

充分詮釋了作者的惜花傷春之心情。

試問卷簾人,海棠是否依。怕花落於風雨,於是,便試著問正在捲簾的仕女,

窗外海棠是否如昨日花花灼灼,她希望回答是肯定的,但她更知道那樣的風雨,

今日之時也只能是花花落落,枝上綠掩,滿地殘紅了。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

這首小令,雖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真可謂:“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李清照不愧為千年才女!


錦繡詩詞書畫


如夢令\r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平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r

對這首小令,“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蔣一葵堯山堂外記》),可見其影響之大。\r

起首淡筆帶出“昨夜”,令人聯想到詞人當時的情態。風雨之夕,她必有一番心事,以至以酒消愁,到天亮時仍“殘酒”未消。那麼,她醒後所關心的又是什麼?作者通過主僕間的一問一答,巧妙地暗示出女主人公所關心的是風雨後的海棠花。“試問”一句,顯出女主人特有的認真、細心和關切,一種戀花惜春、惴惴不安的情態躍然紙上。“卻道”句則活畫出侍女漫不經心、天真無邪的神態。兩相映襯,把素養、心境各異的主僕兩人形象展現無餘。這兩句中省去了問話的內容,只寫倚女答話,這樣處理頗具匠心。因為侍女的答,正是主人所問,故由所答不難推知所問,這樣既精煉了文字,又使語句頓挫有致,不落繁俗。\r

末兩句是主人對侍女回答的反應。疊用“知否”,是加強語氣、表示急促和肯定,對侍女的漫不經心略帶責備。在沒有直接觀察的情況下便脫口而出作出判斷,這自然出於生活經驗和對花事的關心,但與女主人惜花憐春之情息息相關。肥”、“瘦”二字,通常被用來形容人或動物的體態,作者在此卻移用於花木,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春夏之交的典型特點,非常生動形象,給人以新鮮感。一個“肥”字,把經過幾番春雨滋潤過的綠葉肥碩、色澤鮮明的形態凸現了出來;而一個“瘦”字,又十分傳神地畫出了春花幾經風雨後日見萎縮和零落的容貌。女詞人的心態也就在這一肥一瘦的對比中隱隱約約地透露了出來。那海棠的命運,不正與人生青春易逝、紅顏難駐的傷感,有著某種極為相似相通的地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