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的傳統節日為何大多在漢唐定型?

formason


中國的傳統節日 是比較多的,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現在國家提倡過傳統節日,七夕、冬至等節日也開始慢慢升溫了。

節日就是重要的日子,古人強調禮樂教化,周公制定周禮,後來禮崩樂壞。漢書中的禮樂志,舊唐書中的禮志,都首先說明了禮的重要性,而後制定具體的措施,工人們去遵守。之所以傳統借節日定型在漢唐,感覺主要原因:

一是漢唐是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只有國家實力全面發展了,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被反映出來,國家就會出面,順應民意建章立制,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只有社會全面發展了,才有能力支撐這些節日傳承下去,並不斷的鞏固。就如同當今社會,國家發展初期,向發達國家學習,過洋節的氛圍很濃,現在國家發展起來了,大家都開始注重傳統文化了。以前過2.14的情人節,現在中國的七夕也慢慢熱起來了。

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沒有斷層。從漢以後的少數名族入侵一直到清朝,少數名族統治者沒有大規模排斥漢族文化,使他能夠延續,之所以叫傳統節日,如果只出現在歷史中,當今無人問津也就沒意義了。比如寒食節,可能山西有人過,大部分地方好多人都不知道了。


關中拾遺


我們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後邊都有著一段段為人所樂道的故事,這些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的節日,是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


而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

目前我們還在過的傳統節日,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等,都是對我們傳統文化內涵的繼承。

大體來說,我們的傳統節日,經歷了幾個發展時期。

先秦發生期

就節日風俗而言,許多節日元素早在遠古時代已經出現了萌芽。流傳至今的春節、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節日元素,先秦時代大部分已經形成,但當時的節日比較少,內容不夠豐富,時間也不那麼固定。

節日習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基礎上,信仰色彩濃厚。

漢代定型期

漢代,中國主要節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

一方面,一些歷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為某些節日的紀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強了節俗的人情味和真實感。風俗和禮俗融為一體,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並沿襲下來。

而漢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促進了各地區風俗的融合,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吳越文化圈、齊魯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漢代逐漸融為一體,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對節日風俗的統一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其次,漢代節日定型與當時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太初曆”確立了以建寅月為歲首,打破了先秦時代的原始崇拜信仰,為節日風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此外,漢代儒家獨尊地位確立以後,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節日風俗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今天許多節日禮俗大多可以在漢代找到它的源頭。


然後是魏晉南北朝時,這個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進一步促進了節日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唐宋高峰期

唐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促進了節日文化的發展。

其主要特點是:民俗節日從禁忌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禮儀性、娛樂性的方向發展,演變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

春節放爆竹原是一種驅鬼手段,此時變成了歡樂的象徵;元宵節祭神燈火變成了遊藝觀燈活動;中秋節祭月變成了賞月;重陽節由登高避災演變為秋遊賞菊。在節日風俗的演變中,還增添了許多文化娛樂活動,如放風箏、拔河等等。

節日內容日益豐富多彩,把節日民俗活動推向了高峰。


現如今,我們在過傳統節日時,不僅要享受節日所帶來的快樂,還需要多瞭解,多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

那麼,那麼多傳統節日,你最期待哪個呢,歡迎一起交流。


遨遊者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可為什麼不部分節日都是在漢唐定型的呢?漢唐文化統一,四夷賓服,促使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型,華夏族自漢以後也逐漸改稱為漢族。


合歡蠲忿


主要是因為在漢唐兩個朝代是百花齊放,人才輩出的盛世,因此傳統節日很多會在這個時候出現並定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