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人說,岳飛死於情商低,你怎麼認為呢?

風停霧染在人間


封建時代、小農經濟社會生產背景下,受傳統“忠君愛國”儒家思想薰陶,“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灌輸長大的升斗小民,談何情商。不要把現代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分析移植到古人身上。真要有時光隧道,估計我們很多人都無法完成和古人的交流溝通


雲粹滇風話古今


說岳飛總提“迎回二聖”的人,說明你們壓根兒不瞭解岳飛!

岳飛之死,是八百年來各代史學家熱門研究的話題,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岳飛不大聽話

這個問題貌似在趙構的時代並不算什麼問題啊?有宋一代官員的特色就是不聽話,文官能當面痛罵皇帝,能寫奏章從靈魂到肉體全方面貶低皇帝。即便如此詈罵君父,可是因為宋太祖留下的祖訓: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這些官員不僅不會被殺,還能既成名還得獎。

至於武將,不聽話就更普遍了。在趙構做皇帝之前武將確實都很聽話,正所謂“文官一句話,武將馬上跨!”可是靖康之變後,情形大變,由於連年作戰武將勢力坐大,像宋高宗趙構這種皇位都不穩當的皇帝,誰還會聽他的話!比如同時期的四大將之一劉光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人無論是剿匪還是抗金,想幹才幹,不幹就不幹,趙構硬是拿他沒辦法,究其根源,還是因為人家手裡有兵。所以聽話與否,根本無關緊要!

其二:財政之爭

岳飛等四大將,或者加上吳氏兄弟,成五大藩鎮之勢。不去說唐朝死於藩鎮的前車之轍,只說當時趙構所面臨的局面。南宋地域之小,作為一個正溯王朝來說已經不夠格了。

尤其是戰亂之末,加上花石綱之末,金兀朮搜山檢海捉趙構之末,已經等同於在廢墟上重建國家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連年戰爭不止,軍費開銷巨大,五大藩鎮時刻伸手要錢,這如何得了?尤其是各藩鎮轄區內軍政財三權全盤自負,各有土地、酒、鐵、鹽等國家物質出產,如此一來此消彼漲,趙構不收軍權不撤三大將不殺不廢韓、嶽,眼見得國家將不國!

理由看似充分吧。可宋朝從來都是以錢買權高薪養官,甚至拿錢養饑民成軍隊,全額支付軍人所有家屬的國家。這是宋朝的立國之本。錢少了就殺人……而且殺到如此厚黑無恥兇殘陰晦,只能說有幾分道理,卻不足以採信。

其三:上書請立皇太子

這是歷年總結出來的第二大岳飛致死原因。具體經過是在公元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的九十月間,也就是岳飛上廬山守孝,奉旨不得不下山領軍的兩三個月後,那時他和岳家軍的隨軍轉運使薛弼一起去臨安述職。

他們坐船去的,在路上岳飛某天很嚴肅地對薛弼說,他要做一件大事。之後岳飛經常一個人在船艙中提筆寫字,內容不許任何人看。直到進入臨安城,岳飛當面把寫的東西念給趙構聽。據記載,岳飛突然間失態,他的聲音不再洪亮,他的手顫抖了,勉強把奏章讀完,臉色已經變得死灰一樣。

這篇奏章是請趙構冊立皇太子。

趙構很安靜地聽完,很平淡地回答說。愛卿你很忠誠,可你是在外手握重兵的大將,這種事由你提出不合適。岳飛失魂落魄地出了宮殿。薛弼在他之後晉見,一見面趙構立即把剛才發生的事說了一遍,他希望薛弼一會兒下朝之後去見見岳飛。因為岳飛的神色間似乎不大高興,需要人勸解一番。

第二天,趙構又把這件事告訴了當時的首相趙鼎。趙鼎大怒,嚴重鄙視岳飛的魯莽粗陋不守本分,更進一步斷定這一定是岳飛的某些鄉村秀才出身的幕僚出的主意,本想著取悅朝廷,哪知道適得其反。以上即全部資料。縱觀上述,每個稍有歷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嘆一口氣,唉,岳飛,這事真是辦拙了啊。國之將帥關注儲君,這是最犯忌的事,怎麼能輕易去碰呢,純粹是找死!

所以岳飛才會在朗讀中突然失態,這證明他當時才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出格,後果有多麼的嚴重。由此更能證明岳飛的多麼的低能,要像小學生一樣,送出狀紙的一剎那,才知道自己的答案多荒唐。可是有一個細節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早在岳飛之前的6年,上虞縣的縣丞婁寅亮就曾經給當時正在流亡中的趙構上書,建議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中一位冊立為皇太子。縣丞說得,岳飛說不得?很多人會說,對,就是縣丞說得,岳飛說不得,因為縣丞手裡沒有兵,說什麼做什麼都無關大局不敏感。很好,有道理,但真正的內幕要在下一個問題時綜合來說,才知道對錯。

其四:迎二聖回國

這是公認的岳飛最大的失敗。他天天念著要把徽欽二帝救回來,真要是成功了,置趙構於何地,難道要把皇位讓給老爹、哥哥嗎?如果不讓的話,置封建禮法於何地。尤其是當初他就任大元帥時的使命很清楚,欽宗是命令他帶兵救人的,他可好自立為皇了,於情於理哪方面都站不腳。而岳飛念念不忘於徽欽,純粹是自絕於趙構。為了皇位,趙構必殺岳飛。

這觀點簡直錯到了唐朝去,只有唐朝人才會不知道宋朝事,稍微知道些史實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事實是自從公元1135年,宋紹興五年,宋徽宗趙佶死在五國城之後,岳飛就在任何場合、文字中絕口不提迎回二帝的事了。那不是因為徽宗已死,沒法迎回,而是當時女真人有了個陰謀。他們聲稱要把欽宗或者欽宗的兒子趙諾送回開封,由他們重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趙構,建立所謂的宋室正溯。

在此前提下,岳飛怎麼可能再提什麼迎回二帝之類的話。那樣,等同於配合金國,做女真人的應聲蟲。由此,岳飛在公元1136年之後,在任何場合都不再提迎回欽宗的話,在文字中也精心做過處理。比如就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公元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的一份奏章裡,寫的是“……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

說得多明白,只提棺材不提活人,只說天眷不說具體人,一切的終極利益都緊守趙構一人,岳飛在這方面是非常清醒成熟的。由此更證明了請立皇太子一事的真相,在金國欲扶植趙氏傀儡上臺時,岳飛主動提議趙構立養子為皇太子,這是無可挑剔的忠誠!

所以,您看岳飛真的是因為死於情商低嗎?顯然不是,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還真是很難說!


李老師歷史課


岳飛之死:千古直臣的悲劇。

什麼叫做情商低?什麼又叫做情商高?所謂的情商高就是會應付人際關係,所謂的情商低就是不會應付人際關係。是這樣嗎?如果將岳飛的死亡僅僅用情商的問題來解決,恐怕是不合適的。

難道岳飛不知道,住在豪宅裡遠遠要比風餐露宿來的舒服?難道岳飛不知道,整天被美麗的婢女伺候著要比和一大群人擠在狹小的軍營裡舒服?難道岳飛不知道如果和投降派同流合汙他將會像張俊一樣受到投降派的優待,吃好,喝好,玩好?這一切他都知道,就算他不知道,難道他手下的幕僚也不知道嗎?他明明知道宋高宗不想收復中原,他明明知道南宋統治集團想要偏安江南,可是他能和那些苟且偷安的腐朽統治者一樣,過著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生活?

在內心深處誰不想過著有吃有喝有人伺候的安逸生活。哪個人在夜深人靜是沒有想象過做一個富貴閒人?以岳飛的功績他完全可以有富貴,以岳飛的能力,他完全可以大把收斂金銀財寶,然後大把大把的花銷收買人心或者富貴奢華的生活?但是大丈夫生於天地間,難道真的只能為滿足慾望而活嗎?

情商在道德面前,的確很矮小;情商在理想面前,的確很齷齪。世界之大,既然有苟且偏安一隅,醉生夢死之人,那麼就一定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民請命之人。秦檜站在了平安享樂的自私立場上,而岳飛則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站在了他的對立面!這不是情商問題,而是理想問題。

有人執著於金錢財富的現實享受,有人執著於崇高道義的人生追求。有人不怕自己遺臭萬年,當然也有人希望自己名垂千古!

無論岳飛是為了什麼,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他的所作所為將永遠篆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耀著無盡的光輝;這是人格的問題,是理想的問題,而並不是情商的問題。


舊事舊人歷史說


啥叫情商低?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屢屢讓自己不爽或讓別人不爽的能力。那麼岳飛情商是高還是低呢?我認為是低的。但是岳飛是否就是死於情商低呢?可以說有很大的原因。下面我們就通過岳飛早年軍中經歷來一窺究竟。

一、副團長給皇帝上書,討論國家大事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俘獲徽欽二宗和皇室成員北上,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趙構雖然啟用抵抗派李綱為左相,但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形勢所逼,趙構準備避戰南遷,時年25歲的岳飛不顧自己官職低微,向高宗趙構上書。

而李綱、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虜穴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宋史》

看這段史實很有意思,岳飛20歲的時候即1122年參加真定府敢戰隊,同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孝;1124年為了謀生,他又投奔河東路平定軍;1127年岳飛轉戰曹州,因功遷武翼郎。武翼郎相當於現在的副團長,也就是說岳飛從新兵蛋子幹到副團長用了3年時間,證明他很有能力。但是你一個副團長給皇帝上書,先不說你越了多少級?就問你知道朝廷是什麼戰略?皇帝有什麼計劃?部隊首長是什麼看法?你連自己的盟友都沒搞清楚,李綱是力主抗金的,你卻把人家歸到投降派?投降派原本秉承的就是高宗的意思,你說人家違逆聖意?你讓高宗御駕親征,宋軍有無實力和金軍抗爭?風險有多高?此次事件,岳飛得到了“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這裡的岳飛,何止是情商低,這是態度不正,妄議朝廷,放到現在,早把你關起來了!

二、不聽指揮,對抗組織,擅自出兵

1127年八月,岳飛第四次從軍,隸屬於名將王彥部下。當時軍隊駐紮在衛州新鄉縣的石門山,被金軍所包圍。王彥為避免被殲滅,下令謹慎出戰。岳飛責備王彥膽怯,率領部下擅自出戰。結果怎麼樣?宋軍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只得狼狽逃竄,岳飛自己帶領殘兵轉戰太行山區。

抗聲謂之曰:“二帝蒙塵,賊擄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彥兵寡,且器甲疏略,疾戰輒不裡,乃決圍以出,其眾遂潰。《要錄》

岳飛這是什麼行為?擅自出兵,違抗軍令,不聽指揮呀。要是勝利了還好說,將功抵過。可是你搞得全軍潰散,你自己竟然帶兵跑到太行山打游擊去了。擱到現在,這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一個刺兒頭。

通過岳飛早年的這兩件事,我們能發現什麼?他一心殺敵、拳拳愛國之心那是滿滿的,但是單憑俠肝義膽就能成事嗎?單靠滿腔熱血就能勝利嗎?無視組織紀律、不聽領導指揮、對抗組織,這樣的人怎能讓高宗趙構放心?怎能讓組織徹底信任?

當年一個剛進華為公司的北大畢業生,洋洋灑灑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就華為公司的經營、戰略提出了不少意見,任正非怎麼處理的?“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個士兵連眼前的任務和敵人都處理不了,只顧著給將軍提意見,帶著部下去硬拼,這個仗還能打嗎?

公元1141年,宋高宗命令岳飛班師回朝,怕岳飛不聽,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痛心疾首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岳飛父子死於風波亭上。岳飛到死也沒整明白,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你岳飛打仗是為南宋朝廷服務的,是為宋高宗服務的,並非是你一個人覺得爽就萬事大吉的。


水月觀


岳飛要迎回二聖,向趙構問儲,其意欲何為?岳飛割據湖北,總攬軍、政、財及人事權,不允許中央插手,儼然半獨立。其不聽號令,不救友軍,十二道金牌才能將其召回,即是明證。

岳飛被殺後,其地盤湖北由朝廷接管,岳家軍由朝廷改編為國軍,朝廷實力因此大為增強,勢力直達西川,嚇得本來準備在西川獨立的吳氏兄弟也因此不敢造次。

此時,南宋在趙構與秦檜的勵精圖治下,百姓恢復生產,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對外貿易強勁,經濟實力遠超金國,此為抵抗金國的物質基礎。

南宋國泰民安,反觀金國境內,漢人不堪女真人壓迫,紛紛起來反抗金國的統治,雖說未能動搖金國國本,但也使金軍疲於奔命。

另外,金國西部有蒙古與西夏,亦為金國之大患,而南宋卻可併力向北,以御金國。

岳飛對戰金軍時,並不是什麼常勝將軍,韓世忠與吳階戰績皆在岳飛之上。金國也從未想過要趁岳飛被殺而南下侵宋,金國人又不是傻瓜。

淮河以南,在宋時水網密佈,不適合騎兵作戰,故以淮河為國界,也是金國軍事力量的極限。

所以,岳飛被殺,並未給金國造成可趁之機,金國也就不可能趁岳飛被殺而進攻南宋。

《滿江紅》為後人所作,但岳飛確實文武雙全。

趙構不殺岳飛,則湖北與四川必獨立建國,則南宋岌岌可危。

岳飛不識時務,非要找死,可見情商不高。



當代曹植


大家好,我是吃瓜群眾。
我來回答:有人說,岳飛死於情商低,你怎麼認為呢?

個人認為岳飛情商很高,岳飛之死與情商無關。


1、岳飛干涉政務,是情商低的取死之道?錯!

岳飛為什麼干涉政務,要求趙構冊立太子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金國曾經出過歪主意,要將虜過去的兩帝的子侄作為傀儡皇帝,金國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在質疑趙構這個帝位的合理性!那麼這也體現了岳飛高情商的地方,他是承認趙構的帝王位置是合理的,這也就是岳飛要求趙構冊立太子的原因。他是拐了一個彎,向著趙構表忠心,告訴趙構,我只是認你一個皇帝,其他的都不認,因為只有皇帝才能冊立太子;

2、岳飛直搗黃龍迎接兩帝是情商低?錯!

岳飛曾經上個一個札子,其中寫道: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

他為什麼要北伐,就是為了解除趙構的後顧之憂,是對趙構表示忠心;另外迎接二聖就是順手而為,而且他在這個札子中用了一個詞“梓宮”,什麼叫梓宮?就是皇上的棺材,換而言之,哪兩個皇帝已經死翹翹了,還用什麼搶趙構的位置。總不能從墳墓裡面爬出來搶位置吧?

3、岳飛擁兵自重是情商低的取死之道?錯

其實岳飛對於趙構的命令基本上的是千依百順的,你說班師我就班師,你看那個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如果岳飛真的狠狠心可以完全不理會這十二道金牌,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但是岳飛還是乖乖的帶著大部隊跑回去;另外岳飛也曾經屢次要求自解兵權,一個擁兵自重的人,怎麼可能老是這樣要求呢?甚至在岳飛入獄的前一個月,岳飛的兵權基本上已經被解除了,這也說明了岳飛不可能擁兵自重。


總結一句:個人不認為岳飛是一個情商低的人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回答問題前,我先發我之前寫的一首詩:

懷岳飛

少年豪邁立大志,靖康之恥烙心間。

揮鞭過河搗黃龍,忠肝義膽照天地。

帝疑居功效韓信,奸相當道進讒言。

十二金牌詔令歸,一腔熱血風波亭。

舉國皆悲失鵬舉,天子只道莫須有。

日月長懸忠烈膽,千秋萬世代代傳。

岳飛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秦檜的誣陷,和他自身有很大關係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被殺的原因之一在於趙構,直接原因是金國要求和談的前提條件是殺掉岳飛。

岳飛之死,一定是出自皇上——宋高宗的意願。朝臣網構岳飛莫須有的罪行,一方面有權力鬥爭的私利,一方面也是揣摩聖意。否則,皇上不想讓他死,誰也扳不倒他的。

大凡國戰,國內一定會有兩派意見:主戰與主和。宋高宗就站在主和派的一邊。

為什麼呢?

1、宋高宗對戰勝金國沒有信心。

宋高宗有嚴重的恐金症,金國擄掠徽欽二帝,連高宗本人也差點做了俘虜。後來金兀朮南下,高宗一路南逃,從內地逃到海邊,從海邊逃到海上,差一點他的下場也和徽欽二一樣了。雖然岳飛等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是在宋金的力量對比上,誰也不能說宋佔了上風,戰爭持續下去,最終結果並不可預料。高宗擔心繼續打下去,惹怒了金朝,和談的機會也沒了。

只有議和,無論議和的條件多苛刻,高宗本人可以短時間內穩坐龍椅。

對於封建社會的皇帝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能夠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坐穩皇帝的位子是最重要的。割讓一些土地、賠付一些戰爭賠款,能夠換來自己安享榮華富貴,這個買賣,在皇帝看來是划算的。

2、理想情況下,打敗金國,然後又怎樣呢?

南宋愛國志士總喜歡說“恢復失地,迎回二帝”。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還在世,如果恢復失地,迎回欽宗,高宗將何地以處呢,一國不能有二主啊。

3、猜忌武將。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是重文抑武。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始終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南宋中興之將統帥的軍隊,有私家軍的色彩(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即使岳飛沒有反意,架不住皇上猜忌。

宋朝的武將,一旦在戰場上獲得極大戰功,贏得部眾擁護,就會有朝臣提醒皇帝,勿忘當年宋朝開國皇帝兵變奪取後周政權的例子。宋朝自己的江山就是兵變的來的,後世皇帝不能不防。所以,厲害的武將,經常是被調離駐地給個閒職剝奪兵權。

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皇帝擔心會失去對武將的控制。

秦檜謀求與金國議和,兀朮向秦檜提出:“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你們日日夜夜求和,但是岳飛還在黃河以北和我們幹架呢,你們必須殺了岳飛,才可以和談)

秦檜替高宗答應了

接下來,網織罪名,誣陷岳飛謀反,就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了。

岳飛根源在於不能準確理解趙構意圖,他整天把直搗黃龍,迎會二聖,放在嘴邊,二聖回來,趙構怎麼辦?再者,宋朝重文輕武,皇帝都怕陳橋病變在演,再加上苗劉病變驚嚇,趙構更不放心武將了,反觀

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就聰明多了。從這些來看嶽武穆情商確實不高,但正是他的剛正不阿,才贏得我們敬佩。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個人認為岳飛的死情商低只能算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

其一,政治原因,當時金軍一路南下,打破汴京城,虜徽欽二帝而歸,人心惶惶。高宗皇帝趙構一路南逃,在應天府倉皇登基,重用岳飛等武將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待打退金兵,自然是要限制武將的權利,偏安一隅之心,暴露無遺!

其二,宋朝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為帝,之後杯酒釋兵權,就是擔心歷史重演。所以,才行重文輕武的策略,終宋一朝,歷代皇帝都對武將的權力進行嚴格限制,必將是武將領兵,文官監軍,甚至有文官治軍的現象!所以,打敗金兵之後,高宗皇帝自然會限制岳飛的兵權!

其三,岳飛缺乏政治眼光,不懂聖心,更不懂討好皇帝和當權派,心中只有精忠報國,只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殊不知,二聖都是皇帝,迎回二聖,將高宗放於何處。何況搞不好關係只能讓自己處處掣肘,更何況朝中又是小人當道,以至於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壯志北伐終成空。

綜上所述,岳飛之死情商低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時代的悲哀,更是個人的悲哀!


華夏長河五千年


這樣的認知太過於偏頗。

岳飛能文能武,武能立馬沙場還我河山,文能知音少絃斷誰人聽。文武全才,怎麼會情商低?

岳飛出身在河南,宋室南遷,岳飛的父老鄉親都淪落敵手,變成亡國奴,最為血性男兒怎麼能不去解救。更何況岳飛是馬革裹屍是最高的榮譽,怎麼能不去討伐失地。

而秦檜南京人,王氏嘉興人,怎麼能理解?

有人說岳飛立主渡江迎帝,甚至要迎回二聖,不顧及宋高宗的感受,拜託,連宋高宗自己都沒有說我們就定都杭州了,杭州只是臨時居住在此,這裡是臨安。

作為武將,軍命不可違,可是最後成了政治操盤的犧牲品。



進山近美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世代種地為生,父親名叫嶽和,慷慨好施,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留出有限的糧食接濟飢寒交迫的人。有人耕地時候把他家的地侵佔了,嶽和二話沒說把地送給了他。有人借了他的錢,他也從來不去討要。

岳飛出生的時候,有一隻大鳥彷彿鴻鵠,旋繞在他家屋頂上空,所以嶽和給岳飛起了這個名字,希望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有鴻鵠之志翱翔雲中。不要像自己一樣種一輩子地一事無成。可見嶽和祖上肯定也貴過,所以有此家教。

所以岳家將裡面將岳飛說成是大鵬轉世。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大鵬皈依佛門之後是盤旋在如來頭上的護法神。

岳飛剛滿月,家裡遭水災,母親抱著他坐在甕中,大浪把岳飛母子衝到了岸上毫髮無傷,人們覺著這孩子命真大,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岳飛從小有志向氣節,沉默寡言,雖然窮但是喜歡學習,深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尤其喜歡讀春秋和孫子。由於家裡特別窮,買不起蠟燭,於是白天出去撿柴禾回家,晚上點了柴禾讀書,通宵達旦,不睡覺。生有神力,還沒到二十歲就能挽三百石的弓,張八石的弩。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是盧俊義和武松的師父,還教過射死晁蓋的史文恭,岳飛是其關門弟子。周同的絕活是箭術,可以左右開弓,岳飛都學到了。周同死後,岳飛每月的初一十五都去墳頭祭拜。嶽和看了很高興,說道,如果你那一天為國所用,也一定會死在一個義字上。

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武《兵法》。家貧 ,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於其冢。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岳飛的武功有了,但還不懂陣法。抗金宗澤說,你的勇武才藝,古代良將比不過,可惜你只喜歡野戰,這不是萬全之計。於是又要教給他陣圖。但是岳飛不學。岳飛說,打仗就要隨機應變,擺陣作戰太被動,不是好戰法。宗澤說,你說的對。

澤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岳飛有一次與金兵戰於太行山,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還有一次駐軍竹蘆渡,與敵相持,選精銳三百伏前山下,令各以薪芻交縛兩束,夜半,爇四端而舉之。金人疑援兵至,驚潰。敵軍五十萬壓境,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飛曰:“吾為諸君破之。”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

其中還有好多戰例不敘,總之岳飛大多數都是身先士卒以弱勝強的戰法。他的軍隊中他就是戰神,就是軍魂,有他則勝,沒他則敗。

後來岳飛的名望動達天聽,趙構親筆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以賜之。可見精忠二字是趙構賜給他的。至於岳母是不是在他少年時就在他背上刺過精忠報國四個字,待考。岳飛母親去世,岳飛給母親丁憂,趙構多次下詔奪憂起復。岳飛多次上表請求居喪期滿復出不許,只好聽從詔令。畢竟忠孝忠孝,忠字當頭,孝在其次。

趙構對岳飛也特別信任,曾經下令道:“聽飛號令,如朕親行。”但是蜜月期也僅止於此。當時秦檜黨國,主和派佔了上風,岳飛的志向沒法實現,於是辭職回家給母親守孝,趙構多次讓他還職,岳飛力辭不就。趙構讓欽差大臣在岳飛母親的墓旁也搭了一座草廬,請不回來岳飛你們也不要回來了。六天之後岳飛來朝廷請罪,趙構溫言安慰。

但是趙構的戰略意圖只是守住江南一隅,與岳飛的恢復中原分歧甚大。於是岳飛對趙構很失望,一次見到皇太子,大喜,跟人說:“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說岳飛死在情商低,其實也並非全屬謬論。比如這句話是岳飛這個身份的人該說的嗎。

金兀朮大軍前來,帶著王牌軍柺子馬。啥叫柺子馬,就是水滸傳裡面的連環馬,人馬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岳飛也有對付的方法,不過不是鉤鐮槍,而是地躺刀。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由此可見岳飛不愧戰神稱號。臨敵應變,不拘泥兵書戰策。也不知道有沒有寫過一本武穆遺書。按說岳飛不是個喜歡研究戰爭理論的人。

岳飛有此一戰,軍心大振,中原人民看到光復有望,紛紛背叛金人,各地潛伏的豪傑並起,金軍中也有好多偽軍將領秘密投誠,要求反正。各地武裝都打著岳飛的旗號,願意聽從岳飛號令。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其實此時中原還沒有恢復,離黃龍府還差的遠吶。岳飛以前的口號是收復中原,現在立馬就要直搗黃龍了,這個步子是不是邁的有點大啊。不過這只是岳飛的私人志向,並非彙報趙構的官方說法。可是此舉震驚朝野,在秦檜主和派的堅持下,趙構一日發十二金字牌,令飛班師。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飛班師回朝,中原人民遮馬慟哭,訴曰:“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飛亦悲泣,取詔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聲震野,飛留五日以待其徙,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

從此王師再無收復中原的機會。陸游臨死寫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只可惜這得等到一百多年之後朱元璋的出現了。

但是中原的宋奸也不少。金兀朮準備班師回黃龍府,有個書生拉住了他的馬:“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兀朮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飛既歸,所得州縣,旋復失之。

岳飛回朝,力請解兵柄,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

此時岳飛對趙構和南宋的主和政權已經徹底失望了。其實他最希望的,就是帶著老婆孩子回家種地,像他的父親一樣平凡過一生。可惜天不遂人願。之後岳飛的打仗其實是消極的。成了一名救火隊長,火滅之後就按兵不動,等待下一步的命令。趙構對岳飛此時的情商高很滿意,賜札,以飛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金兀朮跟秦檜寫信:“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也覺著岳飛是自己主和大業的最大障礙,於是誣告岳飛和金人勾結,圖謀不軌。岳飛聽聞風聲,屢次請求朝廷罷免自己兵權,於是趙構讓他充萬壽觀使、奉朝請。萬壽觀使是個名譽職務,沒有實權,就是每天上班簽到領工資。其實此時的岳飛已經成了虎落平陽。可以說對秦檜和趙構都沒有什麼威脅了。

但是秦檜不死心,一心要搞掉岳飛。所以最後跪在了岳飛墓前。我就奇怪那些秦檜後人有啥臉面讓自己這位無恥之尤的祖宗站起來。哪來的底氣。此時的趙構並不想殺岳飛,因為留著有用,以後還得救火吶。金人真要打過來,靠你秦檜頂毛用啊。

於是秦檜讓人誣告岳飛謀反,把岳飛父子下獄,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裂裳以背,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案子審了兩個月一無所獲,到了年底,秦檜構陷了一些所謂證據,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兒子岳雲棄市。籍家貲,徙家嶺南。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