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四十而立,六十而不惑,七十而知天命。放在當今來說,你覺得對嗎?為什麼?

s——k


本來想以為自己看錯了,可是仔細想想,也還是有點道理,因為現在大部分人,三十歲根本就立不起來,無論是資金,人脈,知識,都是很匱乏的,經驗更是少的可憐,這樣的話立業無從談起,有的人終其一生也難立業,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難題,如果勤奮一點,30到40歲能夠快速成長起來,那麼40歲立業是很有可能的,那麼本文這個觀點就成立了,40而立,六十而不惑就成為現實,現在人的壽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延長,只是我感到假如這麼晚才成熟,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有不妥之處,這不能不令家長們和老師們深思,怎樣才能在學知識的同時,早早就奠定立業的基礎,別等到了社會上才亂了方寸,不知從何下手?我們的孩子缺少自立的精神,都是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難免經不起風雨,希望在關愛孩子的同時,多給一些他們鍛鍊成長的機會,就不會出現40才立這種情況了。


李勇軍68873


題主的這個說法有創意,我支持!

從古至今,都是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在,你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比老說法推遲了一、二十歲,很好!很好!!

好在哪呢?

一是有創意,不拘泥於古人怎麼說的,真正叫做思想上與時俱進。

二是與世界接軌。前些時候,網絡上曾流傳年齡新介定,說的是:0至17歲為少年人,18至40歲為青年人,41至60歲為中年人,61至79歲為壯年人,80至100歲為老年人,百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題主的新提法與此相吻合。

三是切合實際。現在的部分年輕人,40歲未婚多的是,還很迷惑;60歲以上的人還很健壯,退而未休,七八十歲的人還要找老伴。天命為何物,七八十歲的人都不想知道!

這提法好,我支持!

(個人意見,請多指教【西行足跡】)


西行足跡


三十而立,不是四十而立。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 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指的是他自己。

而立,並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確定了人生目標。孔子說他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而立,也就是說,到了三十歲,才清晰的認識到,我這一生的,我立志要幹什麼,怎麼發展,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把三十而立放到現在,當然是不使用啦。

現在的人三十歲都在做什麼,有幾個有了人生目標,有幾個能確定,我要怎麼發展,我要走什麼路?

三十歲,有人在吃喝玩樂,有人在打工賺錢,為了 活命。有人在炫富揮霍,有人在坑爹,有人正在琢磨著,怎麼把別人口袋裡的錢,裝進自己口袋。

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了,就不再疑惑啦。三十歲確定了人生目標,但是還有疑惑,但是到了四十歲,就不再疑惑啦。

人生就是這樣的,人到了四十歲,就是人到中年,時間已經不允許你去疑惑啦。如果到了這個歲數,再去彷徨,再去疑惑,那麼這一生,都不會有太高的成就。

現代人,四十歲能達到不惑嗎?我想大多數都達不到,有些人,四十歲還沒斷奶,還坐在家裡啃老哪。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是哲學的宇宙來源,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知道天命,就是知道了自己的一生,知道了自己的宿命,知道了五十歲前種下的因,會結出什麼樣的果來。

這個高度,現代人更達不到了。

五十歲,有人在琢磨著怎麼退休,有人在伸手拿錢,也不管錢該不該拿。總之五十歲,是個恐慌的歲數,每個人都在發愁,如果能找到天命,心裡也就坦然啦。

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個高度是聖人的高度,現在社會能達到的更少,我不敢說沒有,只能說這種人,我一生都遇不上。

不過,從心所欲的沒有,為所欲為的人在現代很多。現代人六七十歲,脾氣都很大,一言不合就動手。

《論語》中這段話,雖然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非常謙虛,但是放在現在,根本就不使用。

孔子走了,儒學也正在逐漸的離開我們,孔子希望的禮儀之邦世界大同,也許只是個故事吧。


沒眼皮的蚊子


首先,您說的這句話不太正確,正確答案在孔老夫子的《論語》中可以找到。那麼,孔夫子說的這句話放在當今,究竟對不對呢?我認為,已經不太合時宜。

🌷🌷🌷

當今社會,人們的文明程度,認知水平,生活質量等,都已經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和提高,已經不能和封建社會同日而語。這些綜合改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均壽命明顯延長。如果沒有天災人禍,一般人的壽命都在七十多歲,甚至更長。三十而立沒啥錯,那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明顯說的早了許多。日子還長著呢,好好過!

🌷🌷🌷

前些時候,我看到聯合國發佈的對現代人年齡階段的劃分數據中,六十五歲以前還處在人生的青年階段,人生尚且大有可為請您自己對照一下,可不能說自己已經到了知天命,或者古稀之年了!

🌷🌷🌷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有的人成才早,但大器晚成者也大有人在。所以,不要感嘆歲月蹉跎,時光荏苒。只要肯付出,或許你也可以在晚些時候有所成就!



登攀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老夫子從自己各個年齡段的認知程度或者說處事心得來正己正人。十五歲才開始志於學,說明沒有那個人是生來就為聖為賢的,其能其.德是需要歷煉而成就的。三十歲才自立於社會,四十歲才不被社會諸色所迷惑。夫子是告訴弟子們學習不要執著於年齡大小,認為年齡大了學什麼都晚了,立德立能是終生之事,只要肯學,就能“知天命”,順勢而為。“知天命”就是順應自然,只要懂得順應自然,就能做到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能對照自己的所做所為,有錯就改。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夫子之言永遠都不會過時。夫子以仁德教天下,立身立德不能拘泥於年齡大小,什麼時候學都會有所成就。

把“志於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拿到今天來對照一下,就知道立身立德有多重要。


先說“志於學”,現代教育已很普及,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但“志於學”的人卻很少。“志於學”學什麼,學仁德,學禮儀,學立身立命之道。今天的教育充滿功利主義,導致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為了錢什麼都做得出來,奶粉裡可以加入三聚氰胺,假貨充滿各個角落,就連生命悠關的疫苗也可以造假。跌倒的老人不敢扶,公交車上因為讓座而爭吵……在這些人的心裡禮儀無存良心缺失。如果我們都“志於學”,學仁德,學禮儀,那這個社會的不良行為就會少很多。

我們再來看“立”和“不惑”,沒有學,怎麼可以“立”,可以“不惑”。學什麼就會立什麼,學了仁德,還會造假去騙人嗎?學了禮儀還會為了讓座而爭吵嗎?心中有學,還會被行行色色的不良現象所迷惑和欺騙嗎?


通過學習和歷練,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自然會順應時事,知勢而為,無論成就多大亦或普通人都該清楚自己的定位而順其自然。

“耳順”是夫子基於人性的缺陷告誡世人要耳順,世人都有聽不得批評指責的聲音的毛病,遇到惡語相向就容易發怒,犯了錯誤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如果人人都能修德於心,虛心接受各種不好的聲音,於自己的所做所為加以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那這個社會還有戾氣存在嗎?


耳順了就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什麼矩呢?仁義之矩,道德之範,法律之規。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違反社會規範,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吧?

夫子的每句話都是教人修身正己立身立德立命。世人廢聖人之言而不知有仁,汙聖賢之書而不知有德,乃社會之悲也。


天然蔬食


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人生古稀。

原文起於孔子《論語為政第二》

孔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所指,人到了三十歲以後就進入而立之年對任何事物有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了,對任何事有了自己的是非認識標準也就真正進入了人生成熟期。

四十而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應該對任何事情凝神凝鬼,不迷惑的年齡段思路想法有獨到之處,不迷芒處事不急不躁有章法。

五十而知天命,一但進入五十歲一切事物都應該順應天命,學會放棄不要爭強好勝,一切隨意而安才能活的心安理得因為人必竟是太渺小了,有些事情是不會隨你的意志而改變上天安排一切都有道理,我們就不應該不與天地而爭順應天意安排。

六十而耳順,所謂耳順之年己人盡黃昏一切都看淡了,更多了一些平靜與反思和回憶,面對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兒女親人都不參和了無論耳朵裡聽到什麼都似若沒聽見不管其他任何事情是是非非,因為一切都看淡看清了做到口耳隨心逸養天年。

七十而古稀,這個大家好懂所謂古稀之年人己日落西山百年隨時過萬事轉回空無論成敗得失己不重要了,因為人己老了時光不在重來漸漸的守望著等待老去的一天。



青春驛站面對面


1.正常的人生軌跡情況下:

目前,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基本是在24歲本科畢業,參與社會工作的多數(80%)還是本科+專科(高職)+高中以下的,有家庭背景,其實在四十歲基本可以看出人生的軌跡。從正常的人生軌跡來說,是有問題的,不認同這個觀點~~!!

2.非正常的人生軌跡

A.從機遇和獲取資源的來看

目前,社會的信息化使得各行各業,有更多的資源和機遇擺在不同人的身邊。有文化、懂知識的人佔社會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六十起家也不為晚~~!!

B.從人的壽命來看

現在人們的壽命得到延長,有知識的人,創業的人的年齡也是越來越大,

從機遇、獲取資源和壽命來看,”四十而立,六十不惑、七十知天命“我認為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正常人生軌跡的情況下,不認同你的觀點,非正常的人生軌跡情況下,是贊成你的觀點的~~!!

感謝網友評論~~!!


小週四哥


“四十而立,六十而不惑,七十而知天命”,此說用於今人,明顯延長了人的愚昧期,是今人缺失自信的說辭,大不對。

此說是仿孔子之說而撰,孔說出自《論語·為政》,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其年齡顯然成熟於早。古人三十就知禮而立,今卻晚了十年才明理,晚智嗎?古四十便無所迷惑,今到六十才不犯疑,老糊塗嗎?古五十便懂順從規律懂天命,今到暮年才活明白要遵循自然規律,遲慧嗎?古六十就明白聽從他人意見,七十己活得自由快和,而今人才剛剛活出個味,才明白“知天命”,這不是今不如昔,科學進步人卻活倒退了嗎?

俗話說:少年強,國才強;人到四十才知立,前四十年白活了嗎?現在人壽比古人延長許多,人過半百才“不惑”,看來“立”也未立直。事實是,現今人才濟濟,“神童”不少見,科學文化的教育,世人認知世界的能力已非古人可比,見聞比古人豐富得多,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今人立世、不惑、知天命之年應比古人提前才對,往後倒退十至二十來年,豈不是連隨心所欲的自然狀態都未及享受到,估計人就已不在了?由此可見,題所言於當今大不適,更不對。古尚知十五志於學,今是否應早志於學,才不愧這個時代?


正道行953554


朋友此言差矣,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論語孔子話,就現在觀點看,隨著人的壽命隨著醫療和社會進步,其實年齡可以適當放寬,現在的五十歲還算事業鼎盛期呢[呲牙][呲牙][呲牙]


白茅思過


古時候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在接受傳統文化薰陶之下才可以完成的!就拿明清時代來說,入門課程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現在誰敢說全會背?這個在以前是幾歲的時候就掌握了的,四書五經有沒有人做過深刻理解?古時候從小就教育做人的道理,現在的好多人一輩子都不懂得做人,所以不是說孔子的說法過時了,而是現在的人太膚淺、自以為很聰明,無法理解自然就無法到達那個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