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農村老話說,“晒穀不晒米,晒米虧不起”,為什麼大米不能晒?

新大風歌


曬穀不曬米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所為曬穀首先要弄谷為何物,“谷"是各種糧食(原糧)統稱,各種糧食成熟以需收倉入庫以備後用,但剛收下的糧食,都有含有自身水份,如收後不曬而去入倉,自身含水量超標,堆積一起,而產生溫度上升致使糧發黴變質,人,畜不能食用。

而米是帶皮的毛糧(原糧),通過加正去膚(皮)而成米的,如把米去曬,米的營養成份就造成嚴重的流失,煮飯後口感極差,缺乏米香味道,所以曬糧不曬米的原由吧。


鄉愁3263


大米是真的不可以曬的,這個我還是前幾年才知道的。記得我兒子兩歲那年家裡麵粉,大米有點多看天氣很好就拿出來曬了,到了下午了婆婆走親戚回來說唉呀你咋把大米給曬了!我說是啊!怎麼了?不可以曬得嗎?不能曬的,曬過就不好吃了,我問婆婆為什麼呢?由於婆婆不識字也沒給我講出個所以然來,就說我看到過曬穀子的,沒見過曬米的記住以後別再曬米了,這都是一輩一輩祖傳下來的。

我們晚上就煮了被我曬過的大米,別提有多難吃了,又瀝,米又碎清湯寡水的一點米香味都沒有了,像是放了多年的陳舊米一樣。我查了一下網上資料說是大米在太陽下爆曬後,,受熱漲冷縮的影響本來完整的大米會碎成小顆粒,大米的營養就會流失也就沒有了原先的油性和米香。太陽曬過的大米更容易受潮,黴變。建議大家買米不要買太多了,要放在米桶裡保存好別受潮了。




張藝晨


十幾年前自己居家過日子的時候生活經驗很少。什麼也不會。孩子他爸單位分了兩袋大米,拿回老家給農村老人家一袋,本打算這一代分開送給同學一半,結果人家也分的,不要。只好自己慢慢吃。結果到保質期沒吃完,六月份就生了蟲子。

那一天我趁著天氣晴朗就拿到樓下,攤在陽光的地方曬一曬,讓蟲子跑一跑。傍晚回家收的時候,很多大米,都出現了裂紋,碎了好多。在熬的米飯,做的稀飯和大米粥,也不太香了。


過年回家的時候問爸媽這是怎麼回事。農村老孃笑話我說:痴閨女,你連這點常識都不懂,大米不能嗮,我說我以為大米跟那個小麥玉米一樣還可以嗮嗮來。那為什麼說大米不能曬,媽媽說不上原因,反正只說嗮了就不好吃,口感和香味都會淡,還會比較糙,還會減少分量,具體原因老孃說不上來。

後來我回來查閱有關資料才明白。大米其他糧食作物不一樣,玉米小麥可以脫粒以後嗮嗮,他們的澱粉外層還包裹著一層比較硬的皮質,保護裡面的澱粉和水分的不會流失太快。可以暴曬的。

大米之前是稻穀,稻穀可以曬稻穀,脫粒以後大米我們常吃的大米一般都是都不是糙米。外面那一層的角質層被磨損了,甚至已有的經過打磨拋光,加了香味劑,變得香甜可口。失去了保護膜的大米是不可以暴曬的,會裂開了破碎,流失不少水分,破壞它的蛋白質結構和香味兒。這就是農村老人常說:嗮谷不賽米,賽米賠不起的原因了。

曬完的大米不但會流失營養和水分,而且會變成細碎的顆粒兒,口感也差了很多。你年青時幹過這樣的糗事嗎?


豔陽之美


以前在農村裡面曬糧食都是曬水稻,從來不會曬大米。除非就是有些家裡的米桶發黴了,或者是米生了蟲子才會拿出來曬一下,否則絕對不會將米拿出來曬的。為什麼呢?因為農村裡面就有這麼一句經驗之談: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也乾脆有人直接說,大太陽曬米,越曬越少。

平常我們曬稻穀的時候都是稻穀從地裡拉回來後直接就攤開在地坪上直接翻曬。以前還需要交公糧的時候就有村幹部到每家每戶督促,一方面是督促別人要及時交糧,另一方面就是看糧食曬乾程度如何。如果沒有曬乾,是不允許去交糧的。而人們判斷稻穀曬乾是否達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隨機拿幾粒稻穀放嘴裡咬一下。如果咬的時候感覺很硬,聲音很脆則比較幹,反之則需要繼續曬。

曬乾了的稻穀存放也要更安全,否則也會出現在糧倉裡面發熱發黴的問題。而且在脫殼的時候也很不好脫。而且,沒有曬乾的稻穀打出來的米,也容易發黴。

為什麼稻穀能曬,但是米不能曬呢?

因為稻穀它外面有一層稻殼,這層稻殼不僅很厚,也很緊實,能夠將裡面的米粒緊緊的包裹住。在曬稻穀的時候,稻殼就很好的保護了裡面的米粒。雖然在曬的過程中整個稻穀的水分含量在降低,但是裡面的米粒在稻殼的保護下一直含有著一定的含水量。

而將稻穀脫殼成米粒後,米粒就失去了外面稻殼的保護。如果將米拉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曬,米粒將會徹底的失去任何的保護,裡面的水份會很快的消失掉。而徹底失去水份的米粒會像是被錘了的鋼化玻璃一樣形成很多的裂縫,稍微一碰就會散掉,而最後一整粒米就會變成一堆散碎了的碎米。

所以,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是不能夠曬米的,否則米就會越曬越碎,越曬越少。


洞庭清水塘


大米本身有較強的吸溼能力,特別是大米的腰部溼度最大。大米在儲藏過程中,米粒所含的水分一般都較高,它能保持大米儲藏時的穩定性。一旦將大米放在灼熱的陽光下暴曬,大米的溫度發生了變化,使米粒的內在水分迅速失去平衡。看上去經過暴曬後的大米有乾燥之感,但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粒大米上都有一道道裂紋,使顆粒完整的大米,一下子變成了碎米。經過暴曬過的大米更容易受潮、黴變,也更難保管。正確的方法是,把米放在陰涼通風處,掌握一些儲存方法即可防蟲。





領悟海洋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大米米粒中含有較大的水份,經過太陽暴曬會失去大部分水份,而導致很多米粒表皮破裂,成為碎米,碎了後也會失去部分營養成份。大米中碎米多了就不值錢了。並且經過暴曬的大米失去水份後,再蒸米飯就沒有原來的香米味道了。

所以說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勞動人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以上是我的回答,閱讀後記得評論和點贊呀!


德州水上泉城


在我國農村中,經常會流傳一些民間俗語。這句話通俗易懂,哪怕是沒讀過書,沒什麼文化,也能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道理來。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的意義和作用,因為它們都是老一輩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經驗,一代一代人往下流傳,幫助人們更好的生產生活。農村老人經常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這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句常識性的規律總結。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在我們鄉下,農民多多少少都會種植一些水稻。雖然我們是山區,山多地少,種植的水稻只夠自家食用,沒有多餘的糧食拿出來銷售。但是每年秋天收完稻子之後,每家每戶都會曬穀子。只有將穀子曬乾之後才能放入糧倉,不然的話因為含水量大,時間長了就會發黴。而且大家都注意到,很少有人在收完稻子後,將所有稻穀直接碾成大米,而是先放入穀倉中,等到需要使用的時候就拿出一部分來,在太陽下暴曬之後再去碾成大米。

過去我們老家,沒有專門的碾米機械,大家要碾米的話只能去集鎮上的碾米廠。記得小時候父親,隔一段時間就會挑著100多斤的水稻去鎮上碾米。因為那時候家裡人口多,幾十斤大米不要多長時間就吃完了。但即使這樣,家裡也很少一次性碾幾百斤大米。因為稻穀容易儲存,只要保持乾燥就不會發黴變壞而大米攆完之後很容易受潮,也很容易生蟲子。

那麼有人就是說如果將碾過的大米放到太陽下暴曬會怎麼樣呢?是不是就不會生蟲子呢?事實上,如果將碾過的大米放在太陽下暴曬的話,確實不會生蟲。但是同時也破壞了大米內部的結構,因為溫度變化不同,水分也會有所改變,從而導致大米變得細碎,煮起飯來不好吃,口感變化很差。甚至有一些農民認為經過太陽暴曬之後的大米,吃起來不禁餓,跟放了很多年的陳米一樣。

但是稻穀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只要在收割的時候曬乾放在穀倉裡面,隨時用隨時取。在碾米之前再經過一道暴曬,這樣能夠去除稻穀中的水分,碾出的大米更加飽滿圓整,吃起來也更加香甜。這就是農民所講的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的意思。

其實在我們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到冬天過年前大家都會集中的碾米過年。當時村子裡面有一臺柴油碾米機,會專門下鄉服務。家裡幾個壯勞力把碾米機抬到家裡,就在家門口碾米。後來經濟條件越來越好,而憐憫機械技術越來越發達,就不斷的出現了小型的家庭自用式電動碾米機。這樣的話大家碾米的時候就顯得更加自由而高效了。家裡的大米如果沒有了,隨時都可以在自家碾米。

所以總體來說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是老人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可能很多農村人現在都已經放棄了土地耕作,大家都是依靠到超市去購買大米回來食用。在這種情況下更沒有人曬米了。因為都是誰買誰吃一次不會購買太多,儲存的時間也不會太久,也不怕它會生蟲。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如果你喜歡我答案的話,歡迎點贊關注,感謝您的閱讀。


止茶


在農村裡經常會看到“曬糧食”的情況,尤其是剛收穫的新糧食水分多,直接存起來容易發黴招蟲,每年因為這種情況損失的不在少數。所以剛收穫的糧食都要通過暴曬之後才能入倉,這樣才能儲存的久。但是曬糧食也有著許多的講究,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確實是這樣,不管南方北方都會吃大米,但從來沒見過有人直接曬大米。


曬糧食是農村的最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不管收穫的大米,穀子、小麥、玉米都要經過晾曬。曬糧食除了是為了曬乾水分以外,更是為了除蟲。存過一斷時間的陳糧,經常會長出來一種“牛牛”的小蟲子,如果長在米里面,則被人們稱為“米蟲”。這種小東西繁殖非常快,並且數量特別多,想要徹底的清除非常困難。只要糧食長了“米蟲”,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暴曬,曬上兩次之後糧食就變乾淨了。


普通的糧食可以曬,唯獨有大米不行,按照老人的說法是,“曬過的大米容易招邪”。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大米和其他的糧食不一樣,更容易吸潮,通常來說大米的含水量都在15%左右,這樣才更容易儲存,一旦拿到太陽下暴曬之後,米粒裡的水分會迅速的蒸發西掉。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大米的品質,看著和原來的大米沒有區別,可吃起來卻非常的難吃,也完全沒有之前的米香了。


曬過之後的大米,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的裂紋,稍微用點力氣就能捏碎。無疑是降低了大米的品質,並且曬過的大米如果在儲存的話反而會更容易受潮,反而不利於長時間的儲存。不瞭解的人還以為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在做怪,看著還是同樣的大米,為啥曬過之後就不能吃了,所以也才有了大米不能曬的說法,其實也是人們通過實踐獲得的道理。

問過南方的朋友,他們那邊的農村裡並不是直接儲存的大米,其實帶殼的稻穀。剛收割的稻穀都是溼的,這時候也需要曬乾了才能儲存,要不然會發生黴變,當然帶著殼曬不會影響品質。這也是人們積累下的經驗,直接帶殼儲存的時間最長,並且還不容易招蟲,想吃的時候直接去廠裡脫殼就成。直接脫殼儲存大米的話,不出一個月就蟲子吃啃了。


儲存大米的時候應該隔絕水汽,不能直接的堆放到地面上,也不能和其他水汽大的食品放到一起。在農村裡都會選擇米缸,這樣儲存起來很方便,再到米缸裡放上幾瓣蒜,或者用紙包上一些花椒,也能起到很好的驅蟲效果。


儲存糧食要有一個好的傳統,俗話說“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首先要根據不同糧食的特性做到不壞,然後在有就是“保鮮”。糧食儲存是農村裡面的大事,也應該避免因為儲存帶來的損失


每天拍攝生活趣事


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在多年的勞動耕種中,人們總結出很多關於和農業技術相關的俗語,這些都是勞動人們在農業實踐過程中總結的寶貴經驗,經過百姓不斷的口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很多俗語即使在今天仍然非常適用,農村老話“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就是關於糧食收穫儲存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的意思是說,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非常潮溼,為了便於保存要進行晾曬,但是隻能曬稻穀,不能曬去了殼後的大米,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會損失很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稻穀有完整的外殼,可以包裹稻殼內的植物胚乳,可以緩解大米的吸溼,對害蟲、潮熱都有一定的抵抗性,所以更容易儲存,但是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水分基本維持在20-30度之間,這樣的水分難以儲存,所以必須將稻穀曬到14個以下的安全水分,才能便於後期的儲存和加工。

而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表明水稻在水分比較大進行了加工脫殼,這個時候的水稻水分過高,容易堵塞加工的機器,並且造成大米的粉化,在碾谷的時候容易產生碎米,這樣會造成出米率比較低,所以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再有就是大米脫殼之後,失去了外面的稻殼保護,裡面的果實胚乳直接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就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是大米比較潮溼的話,直接在太陽下曬,就會造成大米的“爆腰”現象。有實驗表明,水分比較大的粳米,在溼度50%的條件下直接平攤8個小時,就會使大米的爆腰率達到100%,所以大米是不能暴曬來去溼的。爆腰後的大米碎米增多,蒸煮後米粒破碎粘稠,食用的品質和口感都會下降。

所以,農民在多年的加工儲存過程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對於水分比較高的糧食,只能曬稻穀,不能曬大米,如果加工後的大米水分還比較高,那麼可以用緩慢降溫、去溼的方法來逐步降低水分。

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為什麼大米不能曬?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真的很有道理

在農村,曬穀子是很常見的農活。 我們南方這從小到大都曬過穀子,一年兩季,因此也從中學到不少經驗。

首先,剛割下來的稻穀含水量較高,超過24小時就容易使穀子發芽,應該及時採用竹蓆或水泥曬場進行晾曬,以免生芽、發黴。如果因為天氣或場地原因,無法及時晾曬,也應該將麻袋裡的稻穀倒出通風,以降低溫度,來延遲發芽。稻穀國家要求含水量安全範圍是在12%~14%,對於農村來說一般在16%-16.7%左右就好,水分不能太低,太低的話容易導致碎米率增加,同時口感也差。

那麼,農村是如何判斷穀子是否曬乾?當然不具備檢測條件,不可能用檢測。主要通過土方法:用嘴咬穀子是否容易碎,容易就說明幹了,或者用一種是雙從用的大板叫推板來推稻穀,如果看到有米粒和穀殼脫離,就說明乾的差不多了,反之則繼續晾曬。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曬穀子,那就是我們的陳年穀子因為長蟲。穀子一般長飛蛾和谷象,長小飛蛾的原因是稻穀嗮幹後沒有晾一下,直接進行存儲,熱氣得不到散發引起的。而谷象是貯存穀物和大米中的常見害蟲,小型,棕黑色,體長3-4毫米,後翅退化,不會飛。嘴像根管子向前伸出,好似象鼻所以以名叫谷象。成蟲後以穀粒為食,受驚時不動,過一會兒就又到處爬。

說到曬大米,農村人基本沒有這麼操作的,因為大米是稻穀曬乾後,經過碾米機加工後的產物。一般農村人不管是自己吃還是拉去賣,基本是多少米就加工多少米,過多會導致長谷象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另一個大米已經與穀殼脫離,缺了穀殼的保護,通常來說,優質大米含水量通常在12~14%左右,如果在太陽底下曬,會使米粒裡的水分快速失去平衡,米粒內更乾燥,導致有裂紋,口感也隨之降低,米粒成碎米沒有賣像,煮出來的飯不飽滿,有點糊狀。現在市場上的有些便宜一點的米多半有參這樣的,以減少損失。

所以,在農村,有些農民主要以種糧食為生的種糧戶,曬大米是無法殺死米蟲,相反會促使米蟲大量迅速繁殖,曬過的大米吸潮能力更強,更不利於長時間儲存。這樣對他們來說,糧食賣不出去,是一大筆損失,農民虧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