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嗎?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

超哥往前走


不是說笑,茉莉真的很想去體制內和國企了。

一個原因就是穩定。

結合實際案例說一下

第一,實際案例

茉莉的朋友小趙,在一個雜誌社工作,然後就是在這個疫情期間,本來當地政府規定了第一次延遲上班的時間是2月3日,他們公司也照著做了,後來因為情況比較嚴重,當地又延遲了一次,復工時間是2月10日,但是這次他們老闆就呱呱叫不同意了,說一定要大家回來上班,要不公司就垮掉了。當時大家都膽戰心驚的回到公司,結果看看整個大樓,就他們公司一戶,就連保安都十分不滿,因為莫名其妙就增加了工作量,還得看著這一戶人。

後來因為這麼巧,第二天他們大樓被他們區政府抽中要檢查,所以大廈就說你們還是不如回家吧,我們也想安全,看著你們我們還覺得不安全。

回家後,老闆還罵罵咧咧,結果後來老闆轉念一想,說大家共度時艱,這個月就不發工資了。

反正你們也沒有上班。

然後平常這個老闆也是夠有刻薄的,所以他們幾個同事都已經在不同程度的投遞簡歷去了。

第二,不穩定讓導致流動

茉莉日常就已經聽過小趙各種吐槽他們公司,實話說,他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按照老闆的說法是,工資多少全靠同事們自己打拼出來。這個是事實,但是日常的各種剋扣,各種壓榨,特別是最讓人討厭的就是經常要全體同事無償加班。

茉莉覺得加班是有機會的,但是好歹也要讓同事休息一下,不能連軸轉,不給加班工資,補休半天也好。但是他們領導不是的,就是把人用完為止。

關鍵是茉莉好幾次去他們公司,因為他們有點像創業公司那種,開放式辦公,所以你可以坐在公共服務區域。然後他們老闆也不知道茉莉在等小趙,經常就言語上侮辱很多同事。

反正就是不喜歡這個同事了,就叫她滾,大概意思是這樣。

第三,目前選擇

所以茉莉以前說了多不喜歡國企,體制內,說人際關係複雜。但是現在想想,例如像小趙這樣,有了上頓沒了下頓,你說這個1月的工資,是2月底發的,2月不發工資,小趙如果沒有一點點儲備的話,後面的生活怎麼過去。

所以茉莉覺得,人際關係複雜又如何,好歹保證了吃飯情況,好歹保證了房貸情況,你就忍一下唄,各位大哥大姐。


Molly小秘書


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表弟與弟媳都是體制內公務員,這次疫情,倆口子都忙於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沒回過家。他們在北京讀大學的兒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待著。其堅絕表示,畢業後絕不進體制內。

過去我家夫妻倆,也都是公務員(我公安、妻藥監)。後來我離開體制,自由經商,妻還在單位。

這次疫情,妻所在單位由工商、藥監、質監合併為市場監管局,屬抗疫一線單位。從除夕夜到今天,單位大半職工都沒得到一天休息。為防止頻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傳染,我每天開車接送。

妻體質差,我又恐這特殊時間,她外出檢查時,飲食不乾淨,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當,聯繫她在何地,及時給她送去。

幸好我離開了體制,才能在這特殊時期,有時間、有精力為妻子做好後勤工作。若我還在體制內,這些是無法辦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職人員職業相對穩定,但在這種危機時刻,奮戰一線的也多為公職人員。(志願者佔比較少)

現在想進入體制的人,絕大多數都要憑自己能力考入。有資格能進來者,都不是傻子,會對自己未來發展進行選擇。結合自身實際,去蔽追利,不一定非進體制。

至於根本達不到報考體制崗位條件者,就別瞎起鬨了。

發幾張截圖,表明所述不假。

圖一為家庭群聊天記錄,圖二、圖三是我發的朋友圈消息。


城鎮戶籍打工者


我是吹夢西洲,品嚐人間滋味,不負韶華。很高興為您分享我所知道的:


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嗎?我覺得不會

我們一般說的體制內,多指的是公務員,事業編。例如政府機關、教師等。現在很多事業單位也都在改制,搞企業化,自負盈虧。我們只說政府機關和教師:

我目前在一家食品企業供職,縣質監局幾乎三天兩頭來企業檢查。有次他們一車四人來企業後廚檢查。期間,我跟一個女同志聊天,我問她:領導,你們經常來,挺辛苦啊,不休息休息嗎?

她回答:我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就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我們局長,一天都沒休息……

當時是正月二十幾。因為疫情的原因,他們質監局,算是個關鍵部門,幾乎每天都跑來跑去忙著檢查。看著她臉上疲憊的神情,有些凌亂的頭髮,真是還有些心疼。

我的父親是鄉鎮基層工作者,自從疫情開始,幾乎每日都要執勤。有時候還是後半夜,五十多的人了,馬上六十,感覺這段期間又滄桑了不少。

新聞裡通告某某基層工作人員犧牲在崗位上,我的朋友有的還不信。但我相信,因為體質內的基層工作者,尤其是鄉鎮一線,太辛苦了,真有可能累死!工資低、活兒多、要求高。我覺得父親就是在靠他那個時代人養成的信念在支撐。

愛人是教師,起初她因為要提交眾多的表格,統計各種學生的信息,一直在抱怨。但她畢竟一直在家,時間相對自由。我覺得跟企業裡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來比,跟鄉鎮基層的任務比,他們教師的工作已經夠好了。

另外,我有的朋友在鄭州的某小國企內上班,他們是3月2號開工,真是羨慕!

所以,總結第一個問題,我覺得體制內的工作,還是會跟之前一樣狀態。例如好的國企、教師、好的機關(菸草、稅務、電力)還是一樣搶手。某些沒有油水,活兒多事兒多的例如鄉鎮基層,這樣的體質內,不會搶手。

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有可能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加速流動是指的哪方面。如果是階層之間流動,我覺得有可能。因為此次疫情畢竟很嚴重,而且何時結束,尚未明確。一些中小企業已經支撐不住,社會中的一些中層,如果有高槓杆,很可能也支撐不住。雖然國家出臺各種政策,但市場價值規律還是起主要作用,大的方向不會變。

我個人覺得一部分中層,可能會落低層次。至於其他,不知道。


我是吹夢西洲,期待與您一道品嚐人間滋味。


吹夢西洲


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體制內的工作,包括哪些,優勢劣勢,然後再看階層劃分流動的核心。

體制內的工作包括哪些

體制內的工作可以分為幾類:國企、事業編、參照編、公務員。

現在的國企其實和體制外幾乎一樣了。營利能力好的國企比公務員滋潤,但盈利能力差員工仍然很悲催,裁員優化方面只是會比私企民企更加遵守勞動法。

再說說事業編。目前國家正在整理的正是事業編類。國家傾向於把事業編分類改革,廣電報社這樣的變成企業,當然是國企;學校醫院這樣的算是真正的事業編,國家全額撥款;剩下的,歸到行政。轉成公務員的不用糾結,鐵飯碗更鐵了(起碼幾十年內還鐵),但轉成企業的很多人前景不好說。比如職稱變職級後工資降低,財政弱的地方回補養老保險有困難。

參照編和公務員是一樣的。如果單說政府工作人員,公務員數量不大。但是我們國家養著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團體,公益團體等。只有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是真正的公務員,其他都算成參照。

最後說的公務員、就是單指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現在都要參加公務員國考,通過才可以,而且考核變得更加透明、規範。所以能進去的也都是憑實力,難度不亞於你去考研或者考MBA,而且競爭激烈。

體制內的優勢,劣勢

體制內的優勢毋庸置疑-穩定,遵守勞動法,福利有保障。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很多在民企和私企的員工都焦慮不堪,因為復工之後很有可能面臨的就是裁員降薪,直接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比如頻繁可以看到的企業倒閉,裁員新聞,西貝,二手車平臺,等等還有一些根本不知名的企業。

但是體制內不管是國企,事業編,還是公務員,都沒有任何薪資的影響,也不存在因為疫情導致失業。

這是讓很多體制外的人豔羨不已。

但不是說進去就完全穩定(針對國企,改企的事業編等),很多人抱著穩定安逸的心態,沒有危機意識,會容易發展成溫水青蛙的結局。

我表哥在報社工作,屬於國企,十幾年前屬於黃金行業,大家也是擊破腦袋進去。但是因為國企很多有政府補貼,沒有自我發展的元動力,也沒有改革能力。單位一直虧損嚴重,沒有市場,印出來的報紙也僅僅是給國家政府部門去看。

表哥從十幾年前的幾千元工資,到現在仍然還是幾千元,在一線城市,很多當初的同學已經成了企業高管或者創業開辦了公司。對比之下,這種穩定,是你想要的嗎?

社會階層的分類,疫情加速階層流動是不可能的

下面這張圖是之前在某論壇貼出來的中國社會階層劃分模型,所以可以看看自己在哪個階層。

一場疫情,能加速階層流動的話題是可笑的,階層雖然在現代社會沒有固化,但是可以看出階層的跨越是非常艱難的。

比如普通的農民,可能通過大半輩子的努力,在外地打工賺錢,能有機會在打工地買房定居的人都少之又少。

從農民,血汗工廠工人到知識分子的階層跨越,可以通過教育實現,但那也是漫長的十幾年的學習,參加高考,完成學業,會實現這一小步的跨越。

再看體制內的階層跨越,那基本是半輩子的事,而且要結合自身的能力,機遇,伯樂等等複雜因素。

如何實現階層跨越呢?

政治經濟資本、自身素質是階層劃分的決定性因素。前者是先天的因素,自身素質大多是後天的因素。因此,要實現階層跨越,提升自身素質才是根本。

自身素質包括心力、智商、情商、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社會閱歷和見解等。

對於孩子來說,要實現階層跨越,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以上回答供參考,歡迎留言評論@黛曉米!

黛曉米


原來大家吐槽體制內的人每天上班一張報紙一杯茶,真的有大災大難來臨,還是體制內的人靠得住,用的好。大年三十開始全國公務員基本都開始忙碌,有一線也有進社區的,反正都休息不了。持續一個多月。好的一方面是還有工資拿,不用擔心事業,這個時候體現的更加清楚,你在外邊上班估計這個月錢會很少,甚至失業,所以體制內的工作穩定性優勢暴露無遺。但是真的有危險必須衝上去,黨員優先不是一句空話,入黨誓詞不是說說而已,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就是入黨時說的話。也有人臨陣退縮,以後會有人加入進來,也有人會離開。


XIAOHULE


先說我的回答:疫情過後,體制內的工作會更搶手,但社會各階層並不會加速流動。

正所謂“一疫驚醒夢中人”,經歷這一疫,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機感的認識——究竟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尤其是身處民營、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職業者”自居的靈活就業人員。這當中,已經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準中年人(大概28-38歲)更甚。而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有一定的機會在就業方向上做出選擇。所以,體制內工作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理由就一個:以“穩”字當先,再謀其他。

但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未必,甚至很難。因為社會各階層在大勢上已經趨於固化,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別人分一杯羹,還想不斷“繼承”和進一步擴大。所以,社會各階層的流動變化只會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不影響大勢。另外,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策性的影響很大。體制之外的各行各業大多並不具備“化壓力為動力”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生存力。(未完待續)




南疆利箭


疫情過去肯定,人們更期望體制內的工作,這個是肯定的,舉個例子,我哥他是在大學裡邊的老師,人家放假的時候每天在家就是練練字學習學習完了也不擔心失業,因為放假一個月兩個月,哪怕三個月都是有工資的,比如說我我就是一個私企放假了就沒有工資了,完了如果是放假時間長工廠倒閉的話,我還要重新再去找工作,所以說假如能重新選擇工作的話,我更傾向於體制內的,當然我要是能力非常強的話,我自己創業的話,這個是另外一說。同樣如果是嫁女兒的話,一個女婿是體制內工作6000月薪,一個是私企工作1萬月薪,你是傾向於選擇你未來的女婿,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大多數都選擇肯定體制內。



洛陽吉力焊培學員小芳


很多人羨慕體制內在疫情期間還能正常發工資,但是沒有看到體制內的人疫情期間,別人宅家他上班;別人有加班費,他沒有。別人在家宅著就沒有任何危險,他需要再風險中穿梭走家串戶。

體制內,好不好,要看你怎麼看。體制內的穩定在於,經濟變化週期對其影響不大;體制內的不穩定在於,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你要應付什麼突發事件。比如這次的疫情。

體制內的工作會更搶手嗎?

我個人認為不會。

第一是進入體制的選聘過程很激烈,很多人可能需要常年備戰,機會成本會很高。

第二是經過這次疫情,相信很多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會有所不同。過去很多家長都覺得醫護工作好,現在還這麼認為嗎?

社會階層一定會繼續流動的。

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很多中小企業,它們因為缺少現金流,所以有的就倒在了黎明前。但是沒有疫情,很多中小企業的發展也依然是如此的啊。香帥老師就曾經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來形容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本身就面臨著經常被洗牌的危機。

不只是中小企業,大企業也同樣是傷筋動骨。但是市場經濟不正是如此,就是因為這種枯榮交替才營造了勃勃生機。

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單看你選擇怎麼去面對了。


白水90944696


分兩點考慮吧。

第一,如果說出於安穩考慮,體制內有很大優勢,這次疫情確實能體現出來穩定無後顧之憂,但是確實掙得收入太少,尤其是北方地區,出去領導階層個人收入也就在4000上下。

第二,這次疫情,也是一場戰役。幾乎所有體制內,部分國有企業職工等都走上了戰場,從防控開始一直會幹到結束,不眠不休,隨叫隨到!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吃黨的飯必須有條件衝上去!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又沒有太多抱負進取心的人會著眼於體制內。能力水平較好的依然會在社會其他領域施展拳腳。不過,絕大多數畢業生應該會改變最初的想法,有很大比例報考體制內部門了!


曲別針回形針


有人說體制內就是沒本事的人混吃等死的地方,第一,先考上在說這話;第二,你們做生意的良好生態是體制內的人在維護;第三,體制內的人做事要麼是民意的集中體現,要麼是國家公益服務,必須有人來做,而且有的人做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