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

最近還會有新聞去跟蹤報道最新進展,但只剩下一些獵奇文章,標題福島某某地區出現了一些變異植物,或者畸形動物等等。

但有一些跡象,有一些趨勢,讓人很不安。

比如,日本政府積極推銷福島地區生產的「核食」,以及附近的幾個漁場也準備開業了,甚至有明星號召那些從福島逃難的居民,讓他們「回家吧,回到自己家」,彷彿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然而並不是,八年匆匆而過,福島的核洩漏問題從根本上沒有絲毫解決,就是一直拖著,耗著,瞞著。

有那麼一群人在洗白了,試圖掩蓋福島核事故的危害,還有嘲笑那些網友,卻選擇性遺忘一個事實:福島核事故的災難等級可以比肩切爾諾貝利。

他們喜歡用日常生活來消弭人們的隱憂,比如「去曬個太陽、吃根香蕉,輻射就很高了」,或者是「經過地鐵安檢的輻射更高」,甚至是「吸二手菸的輻射更有害」,諸如「坐一次飛機的輻射等同於核輻射」等等。

但這些真的是事實嗎?這些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我不是核電從業人員,只能從網上挖掘一些蛛絲馬跡,諮詢「核電朋友」、以及辯證性參考日本東電、IAEA等資料(為什麼我要辯證性引用,後面慢慢再提),最後再通俗寫出一些真相,以供讀者瞭解。

01

時間回到2011年,日本發生了大地震,海嘯緊接而來,導致福島核電站停電,無法及時輸送冷卻水給反應堆降溫。

你可以將反應堆想象成一個煲湯的鍋(安全殼),裡面有一個內膽(壓力容器),內膽裡裝滿核燃料。由於沒有冷卻水,導致核燃料的溫度越來越高。

如果不及時阻止,那核燃料不僅會侵蝕內膽,還會融穿整個鍋底,滲入地下水,最終流入太平洋,禍害全人類。

當時情況緊急,東電(東京電力公司)的工程師建議:注入大量含硼海水,強行冷卻反應堆。這樣的後果是,價值數億美金的反應堆將徹底報廢。

東電領導人猶豫不決,拖了20個小時才執行,但已經錯過最佳救援時間,因為那堆核燃料已經變成岩漿,只能任由它往下侵蝕。

網上有人分析,東電領導人是怕擔責、怕損失才拖延這麼長時間,但我覺得另有原因。

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採用了最為原始的技術,安全性(相對新技術)差,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事故:

1978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臨界事故,被隱瞞至2007年才公之於眾。

2005年,里氏7.2級地震,導致核電站中存儲核廢料的池水外溢。

2006年,福島第一核電站6號機組發生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

2007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反應堆數據,曾在1979年至1998年間先後28次被篡改。

日本人樂此不疲地用二代堆發電,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只有二代堆才會產生大量鈈。

而鈈,是製造原子彈的重要材料(你應該能懂這意味著什麼)。

這大概就是東電猶豫不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後,哪怕三座核電站發生氫氣爆炸,日本政府和東電也決定隱瞞下去,並把事件定性為四級核事故,否認核燃料洩漏。

過了一個月,眼看事情壓不下去,日本政府才承認,福島核洩漏事件,屬於七級特大事故,內膽裡的核燃料繼續往下侵蝕,已經阻擋不住了。

02

如果道歉有用,那核燃料就不會繼續吞噬了。東電沒有辦法,只能用海水冷卻堆芯,這一弄就是八年。

每天,都有大量的輻射海水從核電站生產出來,東電只能將這些輻射水儲存在一個個水箱裡,至於怎麼解決,一直都沒有確切方案。

這些圓形的水箱,我用谷歌地圖就能觀察到:

往近了看,它們是這個模樣:

比較糟糕的是,這些水箱的保質期好像只有短短几年,而且水箱底部的橡膠圈容易老化,導致廢水洩漏,滲透到了土壤裡。

即使土壤受到核汙染,東電一開始也不理不睬,讓人極其失望。

後來,東電的人將帶有輻射的土壤用黑色塑料袋裝起來,疊成一個個長條形,谷歌地圖也可以清晰看到:

至於這些「垃圾」要怎麼分類,至今沒有定數。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還有更糟糕的,因為福島第一核電站背山靠海,每天有數百噸地下水從核電站底部流過,最終流入太平洋。

東電可沒有任何辦法阻擋汙水流進大海,只能將受汙染的地下水抽出來,裝在水箱裡

上面說到的用水箱來儲存輻射水,截止去年年底,已經超過98.8萬噸,並且每週增加2000至4000噸。

本來,輻射水的正確處理方式是,裝入容器內做成混凝土,保存在核廢料洞庫裡。但日本的國土面積太小了,為了降低成本和儘可能減少對本國的影響,便直接排放入海。

按照日本環境大臣的說法,這叫“別無選擇”。

我記得東電的董事長曾信誓旦旦說過:這些汙水排入大海,是經過過濾的,一點都不危險,儀器檢測不出。

既然如此,我更建議這上百萬噸的輻射水,乾脆就直接倒進東京灣、河口湖或者琵琶湖吧,反正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危害。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另外,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輻射水在海洋裡擴散的電腦模擬圖,15天如下: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57天: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半年後: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一年後: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三年後: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十年後,銫137遍佈全球海洋:

福島核洩露離我們有多近!


有些人開始辯駁,並且很喜歡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因為放射性物質被海洋稀釋後,對人體幾乎沒有什麼危害,檢測水質也是達標的。

但銫137 和那些工業廢水完全不一樣,它的元素成分界面穩定,即使在海洋裡擴散,半衰期依然有30年。而海洋又有富集效應,當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人吃大魚時,所有的銫137 最終都會回到生態鏈的頂端,也就是人類,我們自己。

我們根本不清楚,這些輻射物質堆積在人體內,長遠來看有什麼危害,或者吃多少會有害,以及會不會蔓延後代,甚至如今我們也不知道銫137在海洋上的擴散範圍和強度,日本只能宣稱捕撈的一些海鮮樣品是符合標準的,其它就很少公佈了,我們也不敢問。

2015年,美國研究人員在加拿大西部海港的海水中,檢測到了福島核電站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

2016年06月03日,日本東電公司負責人承認,過去5年在福島核事故中隱瞞了事實:受福島核事故的影響,福島縣內兒童甲狀腺癌罹患率,是日本全國平均水平的20至50倍。

2018年9月6日,日本政府宣佈一名曾在福島核電廠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罹患肺癌死亡,這是第一次認定與曝露輻射直接相關的死亡病例。

2019年3月27日,新華社報道,日本福島電站的汙染物,已向北漂移至阿拉斯加州附近,這是白令海峽首次發現福島核事故汙染物。

福島核洩漏事件的後果,只能由全世界一起買單。

03

至今,我們很難得知的一個真相是,核燃料到底有沒有熔穿鍋底(安全殼),進入地下水?

東電公司的聲明是,熔化的核燃料凝固在安全殼頂部,目前沒有融穿,但要取出這些堆燃料,可能還有「幾十年」時間,而且誰也無法保證安全殼能不能頂住幾十年。

日本官方也對外宣佈,說內膽(壓力容器)底部的溫度正常,沒有測出高溫,這更像是安慰的話。

注:極端氣候影響,澳大利亞大火,南極冰川融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西伯利亞凍土融化,等等,需要全人類一起努力,為了地球人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