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為何選擇人殉,他的妃子死的有多慘?

史學達人


何為“人殉”?簡單的說就是以活人作為死者的殉葬品的一喪葬制度,多為卑微者為王侯將相殉,在我國古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

自漢朝以後,人殉這一“惡俗”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至唐宋時期已屬罕見,等同廢黜。但到明朝,朱元璋卻讓人殉這一惡俗“死灰復燃”,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眼中,這令人十分不解。


那麼,作為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為何要恢復“人殉”這一殘酷的喪葬制度呢?那些為他殉葬的妃嬪們又有多慘呢?

  • 我們先來說朱元璋這個大惡魔為何要恢復人殉

這個得要從元朝說起,“元末的君主們大都不能嚴宮閫之政”,直接導致了後宮之中的妃嬪、宮女們私通外臣,他們往來禁掖、淫瀆褻亂,使得禮法蕩然無存。


而朱元璋正是吸取元朝的教訓,出於維護皇室體面的緣由,害怕在自己死後,自己後宮那些年輕的妃嬪們會發生同樣的情況。畢竟在自己駕崩以後,那些年輕的妃嬪們,誰能保證她們不會傳出流言蜚語呢?這對大明這個年輕的國家而言,特別是對這個年輕的皇室而言是非常不好的!有孩子的可能還好,自己的兒子們會看著他們,那些沒有的呢?

所以,說幹就幹,朱元璋歷來都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必須將這一切可能扼殺在搖籃之中。

  • 那麼為他殉葬的妃嬪們到底有多慘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既然,朱元璋恢復人殉制度是一個既定事實,那麼我們來說下為他殉葬的妃嬪們到底有多慘,這要從執行的方式說起,關於執行的方式,如今爭議很大,但,目前有以下兩種說法受到認可。


其一是注入水銀,這種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她們殉葬後屍身不腐,容顏千年不變。這種方法聽起來十分的美好,但其實是一種十分殘忍的方法。

首先,太監或者宮女們會在這些殉葬的妃嬪的食物中加入帶有安眠效果的藥物。在等到藥物發揮作用後,處於昏迷的狀態下,在她們的頭頂開一個小洞,接著便是向體內注入水銀,因為水銀有劇毒,與此同時這些年輕的妃嬪們便會長睡不起,可見其殘忍程度。

其二是縊刑,說白了便是要求這些妃嬪們上吊自殺,首先便是將這些殉葬的妃嬪、宮女們統一安排在一間密閉的房間裡,裡面懸掛著無數的白綾,接著便是趕鴨子上架般的一個個讓她們掛在白綾之上。這個過程是無比漫長的,她們不會立馬死去,而是一段痛苦的掙扎,最終窒息而亡。

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是非常的殘忍的,而這一切僅僅只是為了朱元璋的個人私慾,無數正處年華的女子,便不得不放棄自己年輕的生命到另一個世界繼續陪伴。


像素說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駕崩,在他臨死前,朱元璋就寫好了遺詔,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給他辦理葬事。

其中涉及到給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達46人。

我們都知道殉葬這個制度是很殘忍的,當然了一般殉葬的妃子,都是沒有給皇帝生兒育女的人。

皇帝深信他死後還是可以享受富貴榮華的。

所以,在他們駕崩之後,必須要帶走一些人,然後到地下繼續服侍自己。

其實殉葬比較盛行的時候,是春秋戰國和先秦時期。那時候的人比較野蠻和自私,一言不合就打打打。

漢朝的時候,就文明的多了,唐宋時期殉葬制度更是消失匿跡了。

按理說我們這個社會越發展越文明才對。

但是,到了老朱建立明朝之後,他又恢復了這一殘忍的制度,可能他真的是受窮受怕了。然後,還想向古人學習,死後繼續去享受。

那麼,為朱元璋陪葬的妃子,他們的死法到底有多麼慘呢?

大致分為幾種情況下。

第一種:上吊

這種方法是最直接的,就是到了定好的時間,讓妃子選擇上吊而亡全過程都有太監來監視,相對來說這種死法對於妃子來說也是最為體面的。

第二種:下毒

任何人都是懼怕死亡的,可是古人早就發明了一種藥。在妃子們不知不覺中,把藥物放在他們的飲食當中。

這樣他們神不知鬼不覺的吃掉後,就會失去意識。

這種死也是最為仁道的,畢竟死者並不知道自己要死了。也就避免了死之前的恐懼了。

第三種:活埋

也就是在皇帝下葬的時候,把那些妃子們趕到墓室當中,皇帝的遺體埋入到墓室之後,因為裡面有燈,這些妃子還可以支撐一時半會。

可是時日一長,氧氣被消耗光了,妃子也隨之斷氣而死了。這種死法,當然是最為殘忍的了。

第四種:灌水銀

這種死法,是最慘無人道的。灌水銀需要從死者的頭部挖一個洞,然後讓水銀流到死者的全身。

這樣水銀可以保證死者容顏永駐。你說這樣的死法是不是殘忍至極。

可以說所有的死亡,都是殘忍的。畢竟這個世上的人,沒有誰是想死的。

所以說給朱元璋陪葬的每一個女人,他們的死法都是最為殘忍的。

以上就是妃子給皇帝殉葬的時候幾種通常用的死法。


不才講史


有人說,朱元璋的妃嬪在殉葬時,她們的死法是頭皮被人割開,再往裡灌注水銀,最後痛苦而死。

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根據。朱元璋確實很殘忍,但殘忍的是殉葬制度本身,而不是死法。

人殉制度,是一種古老而又愚昧、殘忍的喪葬習俗。

早在明朝建立以前,殉葬習俗其實就已經被廢除了。但誰也沒想到的是,朱元璋這個大老粗上臺後,居然有把這套給撿回來了。

他恢復了殉葬制度,規定皇帝去世後,後宮嬪妃以及其寵幸過的宮女,如無特殊理由,都要被殉葬。

殉葬的死法比較簡單,其實就是上吊,並沒有往腦殼裡灌水銀這麼殘忍。

根據朝鮮史料記載,明朝後宮在殉葬時,情況是這樣的: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綴,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頸而死。

好幾十個後宮妃嬪、宮女殉葬的時候,先被集中起來吃頓死刑飯。

等大家酒足飯飽了,準備集體昇天。在死的時候,就是每人給條繩子上吊而亡。

如果有妃嬪不願意死,那麼在場的宦官就會執行殉葬命令,把你活生生勒死,送你上西天。

平心而論,上吊自殺,在諸多死法中這並不是最殘忍的一個。

殉葬的殘忍,主要在於等到死亡前的崩潰感。年紀輕輕的妃嬪,誰願意給糟老頭子陪葬?

但是,大家沒辦法。皇帝讓你死,你就必須去死。在等待死亡來臨前,那種對生存的渴望會壓垮一個人的精神。


HuiNanHistory


朱元璋的兒子死的時候,朱元璋就讓他兒子的女人給其陪葬。到了朱元璋駕崩的時候,殉葬更是理所當然了,當時下令所有沒有子嗣的妃嬪都要給朱元璋殉葬。那這些殉葬的妃嬪又是怎麼死的呢?

1、毒酒

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她死亡,擔任辦事的會將受害者的遺言直接記載上去,他們會選擇請他們吃飯,讓其在享用著漸漸死去。

2、上吊

通常會有一位太監,手捧白綾走到你的面前,將所有妃子集合起來,他們下命令讓妃子直接上吊,太監會去勸導她們,這是和皇帝去享福,若不服從,他們會強迫性將其直接上吊,掛上去直接拉死。

3、活埋

遭到封建社會思想影響,活埋在古代經常可以看見,在下葬的時分,他們會選擇將其直接推入墓道里,我國古代的墓道封鎖性是非常好的,翻開石門之後,這些妃子唯有在裡面等死,不過皇帝基本是將這些用在修墓人身上,他們不想讓世人知道墓地的所在地,這樣將永遠沒有任何人可以找到這個陵墓。

4、水銀

這個相對比較殘酷,在歷史上真實出現過,這個乃是明朝朱元璋皇帝發明,他們會想辦法將死者直接麻醉,在其腦袋撬開一個洞,將其身體全部灌滿水銀,或許從受害者嘴巴直接灌出來,這樣可以讓死者身體永遠都不腐朽。

學者給出了相應的解釋,在確定了殉葬名單之後,這些人都會被關在一個放滿了椅子和白綾的房間裡,讓她們上吊自殺。但對於死亡很多人還是恐懼的,不少的人都不敢自己去上吊,這時候太監就會“助她們一臂之力”,幫助她們完成上吊,也就是強制性的把她們的頭纏在白綾上,然後將椅子撤走。

但有的人認為妃嬪還是比較尊貴的,上吊有點太過於粗暴了,而且作為皇帝的妃子容貌肯定是第一位,灌注水銀可以保證屍身不腐,所以另一個猜想就是灌注水銀而死。殉葬的妃子會被召集到一個屋子裡,然後給她們每人一杯可以讓她們深度睡眠的茶水,等她們睡過去以後再通過頭部鑿開的洞灌注水銀,如此一來基本就已經死亡了。

上面的兩種看法都有一定的根據,但從朱元璋陵墓中出土的殉葬白骨來看,還是上吊自殺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水銀可保屍身幾百年不腐,而出土的都變成了白骨,那個時代距今也不過才短短的幾百年,那水銀一說自然不攻自破。

但不管上吊自殺的可能性再大,那也只是我們推測的罷了,可能到了以後科技更加發達了能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歸根結底殉葬一事都是十分不人道的且殘忍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應該廢除。





歷史便籤


這個問題首先我來說一下人殉制度,人殉是以活人陪葬的死者的制度。

人殉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到了殷商為高峰時期。秦始皇死後,兒子胡亥很是“孝敬”,命後宮未生育的女子,大約萬人,為秦始皇殉葬,屬實有點恐怖。漢到宋,是人殉的式微時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殉葬的人數減少和殉葬發生的概率降低;二是殉葬強制力的降低。僅以零星發生,人殉的制度性質變得不得復見。

在時隔千年後的明朝,人殉進入復燃時期,重新成為一種制度,沒錯,就是朱元璋重啟了人殉制度。但是朱元璋並不是明朝第一個享受人殉者,最早享用人殉者,是朱元璋的次子朱樉。朱樉因病死亡,兩個妃子為其殉葬,成為明朝重啟人殉的首例。

在明朝,不但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兒孫們,也同樣要用活人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去世前於心不忍才廢止,但是此時並沒有真正的做到禁止。

因為清初仍有人殉。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死後,以及入關的清朝皇帝順治死後,都有人殉。康熙帝繼位後,深惡痛絕人殉這一惡行,下令廢止才真正徹底廢除了人殉制度。

朱元璋死後為何選擇重啟人殉?

一、受元朝殉葬制度的歷史影響

明朝以元朝為正朔,明朝繼承了元朝的不少制度,其中就包括人殉。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蒙古人是少數民族,文明程度比較低,仍是實行殉葬制度的,比如成吉思汗死後,其後人就挑選了四十餘位的女子,佩戴珠玉、首飾,穿上貴重的衣物,為成吉思汗殉葬,好陪伴成吉思汗亡靈。

二、為明朝子孫後代的政權著想

由於朱元璋出身貧苦,對元末政治腐敗、法紀廢弛最後導致政權覆滅更能感同身受,再加上漢朝有外戚專政,威脅帝王政權;唐朝更有身為李世民妃子的武則天,自立稱帝,還改國號。

吸取以前的朝代歷史教訓,在生前,朱元璋就對后妃採取了鐫鐵牌、立祖訓等一系列防範措施。朱元璋對自己死後不放心,於是,臨死前就做出了讓妃子殉葬的決定。

三、朱元璋個人私心和封建思想

歷史上,皇帝死後有很多兒子接管父皇的後宮妃子情況,朱元璋也怕這種情況發生吧,或者為了後宮宮廷的秘密考慮,一殺得以封口,反正都是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同時朱元璋作為農民出身的皇帝,可能窮怕了加上封建迷信思想,希望死後另一世界,繼續有人服侍和陪伴他。

朱元璋的妃子死的有多慘?

早在朱元璋臨死前,就定下了給自己陪葬的人數和人選,都是沒有為他生育過子女的妃子,總計46人。

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為明太祖殉葬的這批嬪妃是怎麼死的。關於朱元璋的殉葬妃子的處死說法很多,一說是太監將她們吊死的,白綾自縊;二說是灌水銀毒死的;三說活埋的。

不過《明實錄》中,記載明朝郕王妃子自盡的方法時說“賜妃嬪紅帛以自盡”。所以,朱元璋的四十六嬪妃,大概率是自縊而死,在綾羅綢緞或繩子這類東西上被吊死的,如果有嬪妃不願意自縊,太監就會將嬪妃活生生勒死。

當然真正的殘忍不是死法,而是人殉制度本身,對於殉葬者個人而言,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卻無能為力,嬪妃更害怕的是死前的煎熬和對死亡的恐懼。


叨說歷史


“人殉”是指將活人作為死者的殉葬,與墓主人一塊埋入地底下,極其殘忍和不人道。

這種野蠻的制度在原始社會出現,殷商、春秋時期達到極盛,《詩經》就記載有秦國三位大臣為秦穆公殉葬的情形。戰國時已經有人反對,孔子指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表明那時的人們不僅呼籲廢止活人殉葬,就連用人傭代替活人的象徵性陪葬,也飽受詬病。

漢、唐、宋時,制度性的人殉活動基本已被官方廢止,但現實中卻並未絕跡。到了元朝,野蠻的殉葬制度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呈現出重新抬頭的趨勢。

到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儘管取消了元朝很多落後的政策,可人殉的陋習居然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提升至皇室親貴殯葬制度的層面。野蠻落後的人殉制度的復活,成為了朱元璋身上最大的汙點。

明朝第一起人殉事件發生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病死,朱元璋下令讓他的王妃和次妃殉葬。

擱在朱元璋自個兒身上,更是有多達40名以上的妃嬪和眾多宮女隨他一起葬入明孝陵。為他殉葬的宮女家族,稱為“太祖朝天女戶”,受到明朝政府的優待。

雄才偉略的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這項被人唾棄的惡習,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預防後宮和外戚干政。上一位君王的妃嬪要是活著,有可能在血緣親情和裙帶關係上對新帝進行壓制,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新帝的施政。外戚家族也可能聚合成勢力,威脅到新帝的統治。奉行“後宮、外戚不得干政”的朱元璋,意圖在源頭掐滅火苗;

其二是出於帝王冷酷的佔有慾望。當皇帝的,即便最後不得不順應自然法則生老病死,也幻想著將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統統帶入地底下的幽冥世界。萬一人死後真有靈魂,這些殉葬之人還能繼續侍候他,讓他在黃泉之下也能擺帝王的排場。

特別是朱元璋這樣越是出身貧寒的皇帝,就越想在發達後彰顯自家身份的高貴,甚至把人殉當作抬高朱家的方式。

朱元璋無疑是位偉大的帝王,但他始終未能超脫於自身的侷限性,恢復了殘酷的人殉,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他的妃嬪們對殉葬也並不全是出於自願,當中很多都是被逼著不得不死,而且死狀還極其悽慘。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的殉葬妃嬪主要有以下兩種處置方式:

生前吊死,隨後陪葬。殉葬前,太監們會給殉葬者準備一頓豐盛的飯食。位份高的妃嬪像平常一樣單獨食用,普通宮女則集中到一個房間,吃完在人間的最後一頓飯。但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情吃?無不淚流滿面。

時間一到,執行者(通常是太監)就來催促殉葬的嬪妃和宮女爬上凳子,將脖子套進事先預備好的白綾結成的套內,由下面的太監將凳子一踢了事。碰上殉葬者自己下不了手,或者出於本能想要逃跑,他們就強制執行。

灌食水銀,毒殺入棺。水銀有劇毒,服之即死。用水銀是因為死於水銀的人屍體保存得比較好,不會腐爛。但實際上並不是簡直的灌下水銀就能達成這種效果了,有一個比較複雜的工序,對殉葬者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朱元璋的妃嬪中,只有一位張姓美人因女兒寶慶公主年紀幼小得以倖免,其他的有無孩子全部殉葬。馬皇后不在此例,因為她比朱元璋早逝,不過她就算活著也不可能殉葬。

有朱元璋開的先例,其後幾代明朝皇帝下葬時,都安排有一定數量的女性陪葬,就連以仁義著稱的明仁宗朱高熾也不例外。除了皇后及高位或生育過的妃嬪,皇帝的女人極少能逃過殉葬的厄運。

明成祖朱棣去世時,殉葬者有30多人,大家吃完飯,站到事先安置好的小床上,把頭掛進頭頂垂下來的掛繩中,太監在下面搬開小床,沒一會兒就全死了。有個朝鮮送來的美人臨死前哭著說:“娘,我去了,我去了!”簡直令人聞之落淚。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時,入宮20多天的郭嬪不得不按制度殉葬,死前寫下悽婉的遺書,見者無不為之傷心。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殘忍的人殉制度才被廢除。這也為因土木堡之變差點斷送大明王朝的朱祁鎮,稍稍挽回了一點印象分。


劇透歷史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先來說說朱元璋為何要選擇人殉吧。

人殉大概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繁榮於殷商和西周時期,當時貴族死後,都會實行殘忍的人殉,人殉也慢慢演變成一種制度。

從西漢到唐宋期間,雖說人殉的殘餘在一定歷史時期仍會出現,但在天子死後,採用人殉已經是非常少見了。而在明朝初期,人殉之風卻再次高調卷土重來,開這個頭的,正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至於朱元璋為何選擇人殉,其原因有三。

第一,受元朝殉葬制度的影響。

元朝統治者仍實行殉葬制度,比如成吉思汗死後,其後人就挑選了四十餘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子,佩戴珠玉、首飾,再穿上貴重的衣物,為成吉思汗殉葬。

朱元璋視元朝為正朔,明朝建立後,就繼承了元朝的不少制度,其中就包括人殉。



第二,為了後代子孫考慮。

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於元末政治腐敗、法紀廢馳而導致政權覆滅的教訓深有體會。

所以在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就非常喜歡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並將其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在總結的過程中,朱元璋看到了漢朝外戚威脅帝王政權,甚至看到了本是李世民妃子的武則天,居然嫁給了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最後還自立為帝。

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在生前,朱元璋就對后妃採取了鐫鐵牌、立祖訓、嚴教育等一系列防範措施。《明史》對此這樣記載:

“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


臨死前,朱元璋還是感到不放心,於是,朱元璋就做出了讓妃子殉葬的決定。

第三,朱元璋也有死後另一世界之思想,希望自己在地下也有人繼續服侍他。

朱元璋的妃子死的有多慘?

為朱元璋殉葬的嬪妃有三十八人,再算上一些宮女,算起來有幾十人。在殉葬前,會有專門的太監安排她們集中吃飯,吃完後,太監就將她們帶到一間小屋子,屋子裡擺放著許多太師椅,太師椅上懸掛著七尺白綾,供這些嬪妃和宮女自縊。在此過程中,如果有嬪妃不願意死,一旁的太監就會立即執行殉葬命令,將嬪妃活生生勒死。


總的來說,為朱元璋殉葬的嬪妃,其死法並不算殘忍,真正殘忍的是人殉,是嬪妃在等待死亡前的煎熬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金兔歷史


以活人殉葬,簡稱“人殉”,始於原始社會末期,鼎盛於殷商,漢至宋式微,明死灰復燃。

朱元璋首開先例,於1395年次子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1398年,朱元章死後,“宮人多從死者”,46名“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其中38人在治喪期間就被勒令從死。此後,其子孫上行下效,重成制定,直到1464年,明英宗駕崩前“口占遺命”才終結此慘無人道的制度。

朱元璋甘冒罵名恢復殉葬制的原因,一是擔心皇權外落導致外戚專權,二是惟恐她們勾結朝臣穢亂後宮,三是害怕朱氏江山不保,四是受前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就有殉葬風俗)遺風影響。


2許雲輝


趣談答案:朱元璋終究是從基層爬上來的,或多或少帶著那麼一點點土老冒的脾氣和性質。

死了也是我的人

電視劇朱元璋當中,劉伯溫曾經說過這句話,個人覺得非常有趣,而這句話幾乎可以概括朱元璋的脾氣秉性。


劉伯溫對他兒子說,我做錯了一件事情,我們應該讓朱元璋主動把我們開除出去,而不是我們主動離開他。

劉伯溫的兒子問他為什麼呢?

劉伯溫說:他可以不要我們,但是一旦我們主動離開他,他就會疑心,他就會考慮我們離開他是不是要做一些壞事情。

這就能夠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或多或少有著那麼一點點的不明智,在朱元璋的心中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包括你劉伯溫也是我的。只有我不要你一腳把你踹開,你才可以走,在我沒有說不要你的時候,你敢走試試。

當這種思想安排在殉葬制度的時候,也能夠合情合理的解釋,後宮當中的這些女子都是我的,我想帶走幾個就帶走幾個。

死了也得給我服侍

殉葬制度最開始的時候,在原始社會以及夏商周等這些階段是有的,而之所以有是因為一種文化的傳承,這個文化叫做奴隸制度的社會文化。

這一點沒有必要去糾纏或者譴責人家那個部落或者貴族多麼多麼的可恥,畢竟不光咱們有這一套奴隸的社會文化,其他的地方像歐美、非洲也有對應的奴隸制文化。

但是當這種奴隸制文化慢慢沿襲,慢慢發展,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改觀了,而在唐宋時期,這種殉葬制度基本沒有了。

朱元璋突然之間把殉葬制度再給提溜出來,給人一種非常愕然的感覺,更多的時候是對於生命的不尊重。

後宮的宮女也是人,後宮的妃子也是人,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讓人家陪著你一起下葬,憑什麼呀?

當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讓她們陪著自己下葬,可以讓自己死了之後繼續有人來服侍呀。

但是這種小心思讓人感覺非常的無恥,非常的下作,而且非常的無可奈何。

宮女死法很慘

後宮女子的死法是非常慘的,一共有兩種死法,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第1種死法是上吊。

等宮女們都坐在都站在太師椅上,然後把脖子伸進那個白領子那的時候,太監已經直接把凳子給撤了,然後把宮女活活給勒死。

至於第2種死法,則是趁她們喝了迷藥之後,直接灌入水銀活活的給整死,據說這樣的死法能夠保證容顏不變。

簡而言之,這是一項非常殘酷的制度,而後宮的女子對於這個殘暴的皇帝似乎提不出任何一點點反對的言論。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王公貴族死後用活人殉葬的野蠻制度普遍盛行,尤其在商代曾達到頂峰。而到了春秋時期,思想逐漸開化,殉葬的做法越來越受到思想家的抨擊,現象逐漸減少,代之以泥木人形的製品殉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在朱元璋眾多的執政手段中,包括錦衣衛、廢除丞相制、兩次大屠殺、以及殉葬制度,尤其後者算是又一次把活人殉葬的制度與人倫相持而論。朱元璋本人死時,以四十六名妃嬪、宮女殉葬。這種現象直到英宗朱祁鎮死後才算終止。

那朱元璋為什麼堅持要把殉葬制度重新提出呢?本人認為:

首先,或許可以歸罪於政治制度的沿襲

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都存在人殉制度,選沒有子嗣的嬪妃,加上服侍宮女一干人等一起陪死去的王公貴族埋入地下,以便百年之後仍然可以在地底享受前世的榮華富貴,這當然都是封建思想作怪。當然在往前推,奴隸制社會,人都是可以拿來買賣的物品,命都是奴隸主的,殉葬也就稀鬆平常了。明朝本身作為封建王朝,也不例外。

其次,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沒有多少文化,出身乞丐,身上的小農意識過去強烈,從後期的執政一系列的手段來看,朱元璋從心底裡多少在總結前面王朝的失敗經驗,要想鞏固明朝延續,一些勢在必行的措施必須要有。從他前後兩次大屠殺,為太子、孫子鋪路就可以看出,為了皇權,人命如草芥。擔心死後,後宮勾結朝臣,禍亂宮闈,再加上之前有那麼多後宮干政導致皇權崩塌的教訓,武則天、呂雉都是教訓,遵章制度成為了必然。

至於嬪妃死的有多慘,這點恐怕光想象就覺得殘忍。賜白綾自盡還好,可怕的是直接活人入棺,據統計,46位嬪妃是殉葬的,其中有2人死在朱元璋之前,有44人為殉葬而死。

可以說,殉葬制度是一種對人權極度蔑視的有違人倫的野蠻行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