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二泉映月》聲聲淚 唱響天下第二泉

一曲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既讓人們記住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更讓無錫“天下第二泉”隨著樂曲蜚聲海內外。

阿炳原是無錫城區雷尊殿道士,自幼酷愛音樂。在父親的教習下,他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繁複、技法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年過而立之後,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鴉片等惡習導致生活窘迫,隨後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再到後來貧困潦倒,流落街頭賣藝為生。一生命運多舛,跌宕起伏的阿炳把他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化作一段段扣人心絃、催人淚下的音符,這就是廣為傳播的經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揚,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清澈甘冽的“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1985年美國評出10首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流行樂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後,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

其實,《二泉映月》曲名只是借用了“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作品內容本身也與“天下第二泉”沒有太多關係。那《二泉映月》曲名是如何來的呢?據資料,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到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祝老曾在媒體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裡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這個極富詩意和意境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天下第二泉”也因此讓更多世人熟知。

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

曲名《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原名惠山泉,為唐代開鑿,相傳唐代“茶聖”陸羽評定了天下水品二十餘處,惠山泉被列為“天下第二”,故又名“陸子泉”,後經乾隆御封為“天下第二泉”。

“二泉”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西郊惠山山麓錫惠公園內。進入公園不遠處便是一個觀泉牌坊,入內即是江蘇省文保單位“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水源於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據傳,此洞隙與石泉是唐代僧人若冰尋水時發現的,故又稱其為“冰泉”。二泉亭內,泉池最早圍砌成上、中兩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塊條石以為欄,池深三尺餘,池中泉水水質很好,清澈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緊挨上池,呈四方形,水體清淡,別有風味。兩池呈天圓地方,並鑿水口相通。至宋代,又在下方開一大池(下池),呈長方形,實為魚池,明代雕刻家楊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這螭首似龍非龍,俗稱石龍頭,中池泉水則通過石龍頭下注到大池之中,終年噴湧不息。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瀾堂。在二泉亭和漪瀾堂的影壁上,分嵌著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和清代書法家王澍題寫的“天下第二泉”各五個大字石刻。

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清代書法家王澍題寫的“天下第二泉”。

自從惠山泉被陸羽品為“天下第二泉”之後,雖已時光交錯跨越千載,但至今盛名不衰,並隨《二泉映月》更負盛名。古往今來,為了這一泓清泉,不少帝王將相、騷客文人慕名而來,無不以一品“二泉”之水為快。至於歷代的文人雅士,為“二泉”賦詩作歌者,則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自然少不了蘇東坡。

蘇東坡不僅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還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茶學家。他生性豪放,為人率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留下了數十首茶詩。好茶自然要有好水,蘇東坡對烹茶十分講究,有“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因此,他對“二泉”可謂情有獨鍾,在歷代文人墨客對“二泉”詠茶品泉的詩章中,留下了被公認為千古絕唱的詩句。

北宋治平年間,端明殿大學士蔡襄剛完成專著《茶錄》不久,蘇東坡知道後便生討教之心,約蔡襄鬥茶切磋,席間蔡襄以惠山“二泉”水取勝,佩服對方學識之餘,蘇東坡從此對“二泉”水念念不忘。之後,多次到惠山賞景賦詩。

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蘇東坡任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特意到惠山以“二泉”試茶,試過後,他興奮之餘,登臨惠山,遠眺太湖,作《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

這首七言律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奇,被稱古今佳作。詩中“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獨具品泉妙韻,詩人似乎比喻自己已羽化成仙,身攜皓月,從天外飛來,與惠山錢道人共品這連浩瀚蒼穹也已聞名的人間第二泉,被評價為迄今所有吟詠“二泉”詩詞中最為美妙的句子,甚至還把這首詩譽為“天下第一品泉詩”。因此,有人把陸羽評泉、蘇東坡題詩、王澍書法並稱為“二泉三絕”。

回杭後,又作《寄伯強知縣求惠山泉》,派人持詩向無錫知縣求取惠山泉。詩云:“茲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遇隙則發見,臭味實一族……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一斛。”蘇東坡以詩求泉,留下一段佳話。

元豐二年(1079年)春天,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湖州,上任時,和詩僧參寥、門生秦觀特意路過無錫同遊惠山,看到唐貞元四年(788年),王武陵、竇群、朱宿在惠山第一次詩會上的題詩,大為感觸,仰慕不已。他們用王武陵、竇群、朱宿在惠山的題詩的韻,各人賦詩《遊惠山》三首,留下了傳世名句。詩中,蘇東坡有“夢裡五年過,覺來雙鬢蒼。還時塵土足,一步漪瀾堂。”等句,二泉亭附近的漪瀾堂由此得名。他們這次同遊惠山作詩,也被稱為惠山第二次詩會。

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圖為恢復後的“人傑地靈”牌坊。

寫作這三首詩時,蘇東坡時值風華正茂的中年,正是一個人一展才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光。但與當權的立場不同,而備受排擠,難展夙願。但他並不因此就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人云亦云,也不就此消沉,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尋求精神的解脫和昇華,嚮往光明,借惠山美景揮灑情懷,表達自己豁達的思想和堅貞的情操,成為後世人敬仰的樂觀豁達、堅韌為民、務實創新、奮發圖強的東坡精神。

《二泉映月》的內容雖然與“天下第二泉”關係不大,但誰能否認是惠山的山水孕育和滋養了優秀的民間藝術家阿炳和膾炙人口的《二泉映月》等二胡名曲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閱讀延伸

遊惠山(並敘)

宋·蘇軾

餘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既去五年,復為湖州,與高郵秦太虛、杭僧參寥同至,覽唐處士王武陵、竇群、朱宿所賦詩,愛其語清簡,蕭然有出塵之姿,追用其韻,各賦三首。

其一(應王武陵)

夢裡五年過,覺來雙鬢蒼。還將塵土足,一步漪瀾堂。俯窺松桂影,仰見鴻鶴翔。炯然肝肺間,已作冰玉光。虛明中有色,清淨自生香。還従世俗去,永與世俗忘。

其二(應竇群)

薄雲不遮山,疏雨不溼人。蕭蕭松徑滑,策策芒鞋新。嘉我二三

子,皎然無緇磷。勝遊豈殊昔,清句仍絕塵。弔古泣舊史,疾讒歌小旻。哀哉扶風子,難與巢許鄰。

其三(應朱宿)

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飢弄三百月。豈如山中人,睡起山花發。一甌誰與共,門外無來轍。

開眼界丨天下第二泉 東坡傳佳篇

<strong>投稿郵箱:330433

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