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相關立法急需補短板

“生物安全”,一個在輿論中稍顯陌生的概念近日成為焦點話題。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將生物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推進生物安全立法填補法律空白,中國已然在佈局國家生物安全的“防火牆”。


“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相關立法急需補短板

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的感染病區。李晨韻 攝


地位提檔升級

“生物安全”離我們生活很遠嗎?


“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的這些重要表述備受矚目。

  

此次會議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特殊背景下,可謂將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不過,對普通公眾來說,“生物安全”更像是個學術概念,似乎跟生活離得很遠,更難理解“生物安全”跟“國家安全”的關係。

  

“生物安全概念很廣泛,他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國家資源安全的一個構成部分,其中首要關注的就是生態安全,含義就是敬畏自然、敬畏生物,使各種生物處於一種自然的安全狀態,保持生物物種的延續性和多樣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董家鴻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看似宏大抽象的概念,如果細化到具體的事例,大家或能更直觀感受到,它離我們一點不都不遠。

  

例如,出國不能隨便攜帶未經檢驗檢疫的動植物產品入境,再如一場非洲豬瘟疫情對於肉價以及整個市場供應的影響,又如從非典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切身威脅與影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眾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對經濟社會帶來重大負面影響,這些重大新發傳染性疾病疫情也在生物安全的範疇內。”董家鴻表示。

  

生物安全概念離我們有多近?有評論稱,譬如看似不起眼的一餐“野味”,就能打破平衡,造成病毒從特定動物到人的傳播,導致疫情暴發。


“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相關立法急需補短板

志願者對長沙火車站通道進行消毒。楊華峰 攝


戰略性課題

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


“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對於生物研究和生物安全的戰略意義,學術界早有預言。

  

然而,生物恐怖襲擊、生物技術誤用謬用、新發重大傳染病疫情……進入21世紀,一系列猝不及防的挑戰,讓全球生物安全形勢日益嚴峻。

  

這些年來,聯合國通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公約,努力架起生物安全的全球防線。

  

當一些只曾在科幻電影裡出現的“人類威脅”,正越發向現實瞄準,各國也紛紛把生物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

  

董家鴻舉例,美國圍繞他們的生物盾牌計劃、生物監測計劃和生物傳感計劃,部署了系列具有國防和軍事意圖的科技項目,在疫情處置和生物反恐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德國將傳染病定性為國家安全威脅,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還把安全國防的部門納入到公共衛生體系當中。

  

“許多國家都把生物安全納入到國家安全戰略中,比如建立軍隊相關機構為主的生物防禦體系,這就是從國防和軍事角度積極佔領戰略制高點。”董家鴻說,生物安全實際上還涉及軍事方面的生物武器,包括基因武器和微生物武器等,這就直接關係到了軍事和國防安全。

  

可見,生物安全威脅的影響,已從關係民眾健康,拓展為攸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相關立法急需補短板

科研人員在演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實驗過程。湯彥俊 攝


最現實的威脅

棘手挑戰:傳染病疫情、生物技術應用


中國將生物安全提檔升級,納入到國家安全體系,不僅是中國的重大戰略安排,也具有全球意義。

  

去年12月,學習時報曾刊載題為《面向2035年的國際生物安全形勢》的文章。文章提出,短期內,生物安全風險總體可控,但面臨生物襲擊威脅、新發突發傳染病、兩用技術風險等棘手問題。

  

其實,這些生物安全的棘手問題,我們一點都不陌生。

  

就中國而言,從非典到新冠肺炎,兩次疫情帶來的教訓深刻、代價沉重。

  

而這些年,非典、甲流、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埃博拉、新冠病毒……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成為人類共同的威脅,各國都難以獨善其身。

  

另外,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顛覆性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使生物安全形勢愈加嚴峻。

  

“現在生物技術在農業、醫療等很多方面都有應用,但科技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造福人類,用不好可能危害深遠,威脅國家安全甚至整個人類。此前關注度極高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是很危險的生物技術應用事件。”董家鴻說。

  

董家鴻表示,一個國家如果出現生物安全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到民眾健康、經濟運行、社會秩序等各個方面。


“生物安全”攸關國家安全,相關立法急需補短板

武漢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 張暢 攝


制度“防火牆”

戰“疫”之下,生物安全立法急需補短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專業群體還是社會輿論已在討論:如何從制度體系層面早日築起築牢生物安全的“防火牆”。

  

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也提到,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針對中國的生物安全立法,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二次會議期間,就有214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七件相關的議案。

  

2019年國家層面正式啟動生物安全法的立法進程,當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生物安全法草案進行了初審。

  

這部旨在填補領域空白的法律草案,立法思路即:維護國家生物安全是總體要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根本目的,保護生物資源、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防範生物威脅是主要任務。

  

有評論認為,經此一“疫”,在生物安全法草案的後續審議中,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短板、不足,必然會在法律框架中急補短板。

  

“我們國家經歷過SARS,在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巨大資源,應該說我們這個體系是有優勢的。這次疫情的發生,其根因在於我們傳染病應急防控系統上的漏洞和短板。” 董家鴻說。

  

董家鴻表示,應該以深入檢討此次疫情應對中的問題為基礎,充分認識生物安全對民眾健康、國家安全和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加快國家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升生物安全方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構建新型生物威脅防禦體系,健全重大傳染病應急防控體系,有效保護國家免受生物威脅的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