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現代詩寫的更好,技巧在何處?

虹一法師


詩歌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題裁,現代詩以自由抒情的形式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縱然口語體,梨花體等形式受到褒貶。但汪國真,席慕容、舒婷等清新之風讓人感覺到韻律之美。

如何寫好現代詩?首先是選題,生活處處皆是詩。關鍵是看你怎麼去篩選、提煉和精加工。大膽的想象力,對一首詩歌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現手法根據自身擅長量身定做,或敘事抒情、或意境朦朧。

在這場抗擊疫情時候,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我們不妨用白衣天使做為題材,用現代詩對這個群體付出進行讚美。也希望你們對不足之出提出寶貴意見。我是現代詩愛好者,也是學習者。只不過利用悟空問答形式,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第一步:擬主題,一個好的主題是詩眼,也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第二步:提煉意象,用一個個片斷去烘托主題,讓讀者在這個氣氛中引起共鳴。第三步韻味:無韻不成詩,詩歌詩歌,讀起來是詩,唱起來是歌。音樂美是現代詩歌的一個元素,即使一些主流詩人不屑一顧,但我喜愛這一表現手法。第四步:著名詩人聞一多提出的建築美,就是整體佈局。韻律帶來的節奏感和佈局遙相呼應,才能更好展現詩歌魅力。

中國力量

肆虐的疫情,

顛覆著世人想象。

有一種力量,

讓人熱淚盈眶。

白衣天使挺身而出,

用血肉之軀樹起了榜樣。

沒有豪言壯語,

無聲的語言雄渾、悲壯。

一線的勇士協力支援,

衝鋒的號角聲聲嘹亮。

許多人幕後捐款,

熱情高漲傾其所囊。

感人的場景很多很多…

向蒙太奇一樣回放。

中國力量創造奇蹟,

民族復興充滿希望。

是什麼支撐共和國的脊樑?

海納百川匯聚成的中國力量。


用詩歌點亮生活


天才給詩歌立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代詩的本質或核心是意象,這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呈現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用形象說話的詩歌的最小單位。抓住了這一點,就可以天馬行空的發揮了。

我們會發現,意象的出現,會伴隨隱喻,通感,彷彿,象徵等各種複雜的深度手法的出現,這樣就開始步入複雜而廣闊的詩學森林了。

掌握了各種複雜的這些手法,那麼靈感,意象的捕捉,理念思想,感覺,語感,心理學,人生閱歷,甚至世界觀人生觀就慢慢顯示了它們的重要性。詩歌成為慢工細活和隨手拈來式的神來之筆兩種功夫。

通過想象力,思想理念等,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洞見,抓住,重構有光輝的那一幕,形成一種屬於詩的話語文本,就是詩了。一定要明白自己要表達什麼,表達的東西一定要與意象圍繞的語言系統完美吻合。詩的更好在於更精緻,自然而又奇特,質樸卻又新鮮。

另外,詩的跳躍性是構成奇特的一個重要方面。大跨度跳躍或閃回,快速切換和移動,才能避免平鋪直敘。

太陽底下無新事,新在思想和進入詩歌和文本的語言方式。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罷了。然而必須記住,一切文學的最高場面是生活。是的,艾青也說過,愈豐富地體味人生的,愈能產生不朽的詩歌。

沒錯,有一種詩是天才的。何謂天才?一切如此自然,一切又如此超限性的,天才也。

.


太陽詩學


如何把現代詩寫的更好,技巧在何處?

針對這個問題,答案是多讀、多想、多模仿,熟能生巧。如何寫的更好,這個要靠悟性和靈感,但是還是有技巧可學習、可借鑑的。

現代詩的特點是形式自由,重意不重形,只要能把意思表達到位,表達的飽滿,基本上就可以了。說是不注重形式,其實再寫作過程中也要講究下,至少把段落層次劃分清晰,便於讀者閱讀。這個可以參考徐志摩、海子等人的作品,他倆是現代詩的代表人物。多研究一下,你會發現,他們的詩在結構上都很有韻律,第一眼的感覺看著就舒服。

其次,詩的內容上要言之有物,可以借寫景抒發感情,也可以直接寫感情。這個內容上的事主要靠平時的積累,對生活的思考,多想,多推敲,沒有好的方法。有的人說要有靈感,對的,說的很有道理,這個靈感其實就是對生活的思考,然後總結提煉,最後構思整理成文。

林然平時也喜歡寫點詩詞,表達一下當時的心情,分享兩首給你參考!

【1】

《靜》一生一聲重疊,一點一滴親切,一閃一閃明滅,兩邊一處傾斜,喜歡與愛拼貼,愛如酒香更烈,子雖天真無邪,不及你眸一瞥,520的一切,嘿嘿嘿嗨嗨嗨!

【2】

《取經》一菩提,一硃砂;一禪杖,一袈裟;一朝陽,一晚霞;一路行,一路怕;一誦經,一點化;一割捨,一化塔;無肥沃之土,竟開蓮花;行盡難之時,風雲叱吒!

總結,想把現代詩寫的更好,技巧是平時生活中多思考、多總結,多推敲(借鑑學習)、多寫,持之以恆,你的寫作水平會慢慢提高,寫的詩會好、更好!

回答完畢,感謝!


林然愛小詩


好詩不過近人情,寫詩的最高技巧不在文字,而在對人類情感敏銳的辯識、即時的捕捉,以及緩慢的醇化和釋放。

曹雪芹是曠古奇才、通才,詩書畫印琴棋禪茶無所不精。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詩詞文賦於他不是什麼高深的玩藝兒,在《紅樓夢》第五回中,他借一副對聯揭了文學的老底兒:“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隻要把世間百態看明白了即是學問,把人之常情琢磨透了就是文章。

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及第的船山先生張問陶也有類似精妙論述,老船在其 《論詩十二絕句》中寫道:“名心退盡道心生,如夢如仙句偶成。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這與曹曾芹的話如出一轍。

人情表現出來的是情緒情感的變化,實質上反映著人與人利益關係的變化。不同的人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和識別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四處逢源、八面玲瓏,有的人卻到處碰壁、舉步維艱,有的人處處讓人感到舒服,有的人事事讓人覺著彆扭,其實都是通不通人情從中作梗。現代心理學用了一個"情緒智商參數"來量化這種差別,就是所謂的情商,並認為情商高於智商。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智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一是瞭解自我,能夠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二是自我管理,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三是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情;四是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慾望;五是處理人際關係,能夠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可見,沒有高的情商想人情練達也難。

情商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對普通人而言,提高情商,說白了就是情緒自控力,就是把不能控制情緒的部分變為可以控制情緒的部分,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但對文學家而言,更多的是對人的情緒波動和自然變化的高度敏感和準確識別,而所有這些都基於有沒有人性,沒有人性,也就無所謂人情了。

人情當然來源於生活,這與視角境界無太多關聯,正如同樣寫鄉村,無論如趙樹理從鄉村看世界,還是如魯迅從世界看鄉村,鄉村都是可以觸摸的真實存在,人物命運也都呼吸相聞。遺憾的是現在好多作家彷彿生活在外星球,不大願說人話,也不大願通人情,別說作品裡看不到人性,連人味也快聞不到了。



皇城根下聽蟲鳴


詩歌來源於生活,我們記錄下生活的片段即可。我寫一個拆遷故事。

《血在尖叫》

善良

換來鄙夷的一瞥

“誰都能給我打針。”

那隻失而復得的爛腳丫子

碾碎了兒子的性命

戕害,拓寬了母親這個詞

癲狂的對峙

使惡之花盛開

毒辣的汙血

豢養豺狼於靈魂

魚肉善良

不聞嵇康打鐵

只聞誹謗之嘴咀嚼骨肉

直到舌頭短了一截

才停止發音

同時停止發音的還有便秘的肛門

有了錢的預期,估計誰都能摳洗

人與人之間的打鬥離不開利益

不談良心

斷過的手腕子

行刺了救護過它的雙腳

“魚,我所欲也。”

以孔子的口吻

任由貪婪肆虐

一個個窒息的影子撞向南牆

同一祖先的一脈血

在封閉的血管裡

發出尖叫


qingkong麗日


《秋天無小事》

其它樹葉都黃著歸根去了

唯有這幾片葉子還綠著

這條樹枝著急了

其它樹上的葉子都黃了

唯有這一棵還綠著

這棵樹著急了

寫秋天的詩無秋天的想法

這首詩著急了

寫秋字忘了寫火字了

秋字著急了

秋天無小事

來不得半點差錯



根言木語



現代詩飽受詬病,就是被一幫不懂詩還瞎寫的閒人給搞臭了,普通人隨便寫一寫抒懷也是挺好的,但是起碼也要知道個章程規矩吧。

一、情感積聚

普通人寫詩,最好是去寫自己真實的心境和感觸,儘量避免寬泛的敘事。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為什麼題目要求有一句“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因為那時候對作文能力的培養重點就是敘述完整、表意清晰、邏輯合理,而詩歌體現出來的文字處理能力與其大相徑庭。詩歌可以是殘缺的、模糊的、跳脫的,更加對應心理抽象的部分,這是更高階的技巧表達。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選擇合適的詞語,以簡潔的形式表達出心情。

二、建立意象

這是寫詩的重中之重。“詩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詩矣。”這個“象”,不僅僅是眼前真實的景象,更強調是經過你的心理描繪後所成的“意象”。所謂詩人眼裡的世界和常人的正常認知是不一樣的,他們更敏感、更具想象力,就像朱光潛所言“內心的視覺”,用流行話講,腦洞要開的大一點。

先看一個造境:“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顯然這不是個寫實之境,但是我們得到了一個意象:荒謬、絕望而悲涼的世界。組成這個意象的字詞:鍍金、死者、彎曲、倒影,既具備詩歌語言模糊性、遊移性的特點,又符合人們的一般認知。比如“鍍金”,很容易就讓人理解為“看上去很美但是過於虛偽”,那麼這個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心領神會的暗喻就達成了。

三、選擇能指

我就不解釋能指是什麼鬼玩意了,通俗來講,我們要選擇一些合適的字詞,來把這個意象表達出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情,但是有嘗試寫詩或者經常讀詩的人會明白,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就我看來,首先是形容詞的運用要極其審慎,不能直接運用於意象。因為詩的本意就是喚起自發的感受,主動使用形容詞去限定看法,不僅手段上拙劣,形式上就是個錯誤。

比如里爾克《沉重的時刻》,全篇刻畫的情緒是悲傷,你就不能把這個總結性的形容詞給拎出來用在詩裡:“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死,無緣無故地在世上死,望著悲傷的我。”這就典型的畫蛇添足了。

然後是抽象化。“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變化”,這就不像個詩句,缺乏美感。把“變化”一詞形容為“如蓮花的開落”,給人的想象空間既具體了,又開闊起來。

再比如擬人化和異化。“它叫’厭倦’!眼中帶著無意的淚,它吸著水煙筒,夢想著斷頭臺”,所有作者想重點刻畫的,非人化或非生物化的東西,甚至一些情緒,你可以通過擬人化去豐滿強調,去誇張延異。同樣道理,人性化的東西,你也可以用機械、器物的特點去非人化:“軟弱的王,斜跳的象,殘暴的 後,直行的車和狡詐的卒子在黑白相間的道路上,尋求和展開它們全副武裝的戰鬥。”無論怎麼比喻,其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去強化你想表達的意象。

說難聽點,寫詩就是不好好說話,但是不好好說不等於亂說。你用的字詞引起的理解,如果符合大眾的理解,那麼這詩就比較通俗;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感受,這可能是你用的晦澀(不排除用的好),也可能是選錯詞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在用什麼,呵呵。

四、調整節奏

我一直認為,對古詩詞有研究的人,寫些像模像樣的現代詩輕而易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體會一下,寫出這種極富詩意和畫面感,同時在字詞和韻律上又嚴格工整的詩句有多難。寫現代詩,很多時候不是不講韻律,而是可以為表達放棄格式的嚴謹。

所以對節奏的控制,很大程度上通過斷句分行就可以解決了。但是,這絕對不是靠頻繁回車就完事了,誤認為現代詩就是回車鍵大法,正是因為現代詩控制節奏的方法過於貧乏,給了附庸風雅者可乘之機。

詞語本身就是有體量的,這種體量感會因為斷句分行引申出新的意義。比如:

“午夜她離去後兩小時打來電話說我有東西丟在你那兒了我問是什麼她說心”

這種分行就是有意義的,通過調整節奏來增加懸念,完成“包袱”,最後起到打動人的目的。然後下面這種: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你對比感覺一下,合起來和回車時完全沒有新意產生的,都是屎。

聽訟者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對於現代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但我認為要想寫好現代詩歌,技巧不是最重要的。主要還是詩意隨心境,所有的詩句都是為了抒發人的感情,不管是山水風霜雨露,螞蟻,丘陵,落葉,淒涼,之類的等等,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心意。當然文字從文字出發是必要的,但不能落入俗套,亦不可人云亦云。想要寫好現代詩歌,還得筆走偏鋒,要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說理,或沉思,或美麗,或者痛苦,只要驚奇且能引起共鳴,就一定能走心,讓讀到詩作的人的心靈得到震撼。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另外還應多讀書,多體會生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剛剛心語


現代詩歌,比起古詩,更自由,更隨意,多種元素互為應用。

寫詩簡單,寫好難,它不是華麗詞灌的堆積,也不是分段文字的呈現,最主要的是學會從生活中找到能刺痛你的神經的一剎變成文字。

詩歌,就是從一個圓潤的社會表面,找到一根可以刺穿皮肢的芒,直抵人心,可以引起共鳴。

想寫好,就是多看,多練,多寫,勤於補拙。善於從普通中見真性,善於把抓住生命中的光輝,感動自己,照亮他人。


奔跑的蝸牛147269072


個人愚見:我覺得無論是現代詩還是古詩,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是底蘊,文化的積累是寫作的前提,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二是眼睛,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和情的眼睛,帶著眼睛和心靈生活是寫作的重要要素所謂無垠的大草原在牛羊的眼裡只是吃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三是感情。情感,無論悲喜,作品沒有感情便沒有味道,不能和讀者產生共鳴。綜上所述,我認為技巧在現代詩裡佔的比例越小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