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投降了敵方卻在日後貢獻超群的人物?該如何評價?

西安歷史圈圈主


原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將門之子原漢中太守張魯部下馬超後投降劉備,成為戰功卓著的蜀漢五虎將之一。原魏國名將姜維也是投降劉備後成為蜀漢後期作戰驍勇、屢立功勳的猛將。原隋末兩位群雄竇建德、劉黑闥部下蘇定方在兩位舊主先後敗亡後歸降唐太宗,成為消滅三大外族強國、威震西域的大唐猛將。源百濟國猛將黑齒常之歸降大唐後,屢破吐蕃、突厥威震河西戰功赫赫。


小龍女5505


導語:

明朝洪承疇,字亨九。現在福建泉州英都鎮良山村人。1616年中進士,先後任職陝西布政使。陝西三邊總督。薊遼總督,深受萬曆,天啟,崇禎三任皇帝寵信。

1638年,清軍發動松錦會戰,作為總指揮官的洪承疇被俘投降大清。此後對大清鞍前馬後效忠,積極出謀劃策做了漢奸帶路黨。為清朝佔領中原,滅亡大順,南明立下赫赫功勳。

一,輔佐多爾袞,獻策平定李自成,助清軍攻佔北京

山海關大戰,清軍與吳三桂夾擊李自成,大順軍被擊敗退回北京。當時多爾袞畏懼大順軍,在北京仍然有幾十萬兵馬,對於是否追擊心生遲疑。獨洪承疇深知農民軍底細,向多爾袞獻計: 我兵強大,大順軍是農民軍,根基不穩,又有流寇習性,宜將剩勇追窮寇。多爾袞以是揮兵南下,李自成果然又犯了流寇惡習,棄北京城逃亡,清兵攻佔北京。洪承疇為大清立第一功!

二,親自披掛上陣,帶領清軍征討南明,殘殺抗清忠臣。

洪承疇受多爾袞之命,作為統帥率領以前降清明兵漢奸部隊,南下進攻南明。攻佔了整個江南。使用招降收賣手段,攻陷江西十三府。斬殺抗清大臣金聲,黃道周,抗清郡王瑞安王朱誼防,高安王朱常淇,金華王朱誼貴等人。為滿清征服江南作出了重大貢獻!

最後總結:

洪承疇投降滿清後,反而做出了舉世憤慨的漢奸帶路黨行為。成為一個為滿清征服明朝的指路人,策劃者,他的賣國行徑,連他母親和弟弟都不恥。最後連他主子滿清也把他列入了貳臣傳!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29983033670683789"}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就是這樣的人,他年輕時,常跟好朋友鮑叔牙在一塊談論國家大事。

後來,鮑叔牙投效齊國公子小白,管仲則擔任齊國另外一個公子糾的手下。

齊王死後,小白和公子糾爭奪王位,管仲為老闆出頭,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倒地不起。管仲和公子糾都以為小白死了,便鬆了戒心,沒想到小白是裝死的。隨後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當了齊王,就是後來大各鼎鼎的齊桓公。

齊桓公非常痛很管仲,將他關了起來,但好朋友鮑叔牙盡力為他說情,並大力推薦他。

齊桓公不念舊惡,後來起用管仲為宰相。日後齊桓公能稱霸天下,為周朝王室維持中原各國的秩序,都是管仲的功勞。

不管齊國國祚長短,單單談治國,管仲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宰相。不只後人這樣讚美他,甚至在當時也博得了人們的好評。

古今對諸葛亮的評價,也著重在治國的能力。當年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由此可見管仲的治國功力了。


千形萬象


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北府軍擊敗前秦三十萬大軍,避免了亡國的危機。這場戰役東晉大勝有不少偶然,但其中有一位東晉降將朱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序,字次倫,義陽郡人(今河南省信陽市),東晉中期著名將領。

朱序原為東晉名臣桓溫的部將,曾剿平梁州刺史司馬勳叛亂,因功官至兗州刺史、南中郎將、梁州刺史,鎮守襄陽。

公元378年,前秦天王苻堅派長子苻丕為主帥,領兵七萬攻打襄陽,同時還有多路大軍配合苻丕行動。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畏敵,不敢援救。朱序發動襄陽軍民困守孤城,堅守將近一年時間,最後襄陽城內出了叛徒,打開襄陽城門,襄陽陷落,朱序被俘。

前秦天王苻堅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仁義明主,他沒有殺掉朱序,反而授予他尚書的官職。朱序趁機逃出長安,想逃回東晉。他逃到洛陽,躲在宜陽縣自己的一個朋友家裡。苻堅派人抓了朱序的那個朋友,朱序無奈,只能出來自首。苻堅讚許朱序講義氣不連累朋友,沒有追究,繼續讓他當尚書。

公元383年,苻堅傾全國之兵,兵力達百萬!南征東晉。先頭部隊由苻堅弟弟苻融率領,為前秦主力正規軍三十萬,率先攻佔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東晉則以謝安弟弟謝石為主帥,謝安兒子謝琰、侄子謝玄、大將桓伊統帥晉軍精銳八萬人迎戰。朱序也跟隨苻堅南下。

原本苻堅帥後軍才走到項城,聽報苻融輕鬆拿下壽春,認為東晉不堪一擊,扔下零時召集起來的六十五萬大部隊,只帶了八千禁衛軍,連夜秘密趕到壽春。剛到壽春,就聽說晉軍夜襲前秦軍前出洛澗的先鋒梁成,梁成等十將戰死,所部五萬人被擊潰。這又讓苻堅擔心起來,決定先派人到東晉軍中勸降。派誰去呢?苻堅偏偏選了朱序!

朱序一到東晉軍中,就把苻堅親臨壽春的事說了出來。謝石一聽害怕了,主張堅守不戰,耗走前秦大軍。

朱序說:“若堅百萬之眾悉到,莫可與敵。及其未會,擊之,可以得志!”隨後朱序與謝玄等人商量好對策,決戰當天晉軍正面進攻,朱序在前秦大軍的後方製造混亂。雖然史籍中沒這樣寫,但從決戰當天的事來看,應該是朱序事先就和謝玄商量好的。

隨後朱序回報苻堅,說東晉將領不願投降。於是雙方約定時間開幹!

決戰當天,秦、晉兩軍夾淝水列陣。謝玄派人對苻堅說,請秦軍稍稍後撤,在淝水西岸空出地方,晉軍好渡河決戰。苻堅打算趁晉軍渡河時用騎兵半渡而擊,同意了謝玄的要求,隨後下令秦軍後撤。

原本秦軍已經列好陣勢,突然得令後撤,結果造成陣容的混亂。謝玄則派出八千鐵騎,趁亂快速殺過淝水,衝進秦軍陣中。混戰之中前秦主帥苻融落馬,被衝殺而來的晉軍殺死。

就在這關鍵時刻,朱序在前秦大軍後方扯嗓子喊起來,“秦軍敗了!秦軍敗了!”這一喊,秦軍由“小卻”演變成“大奔”!秦軍失去完整的陣形,四散奔逃。晉軍隨後掩殺,秦軍大敗!潰軍一路退出三十里,被殺無數!晉軍繳獲的布匹物資堆得跟小山一樣,牛馬駱駝就繳獲了十萬匹!

淝水之戰是代表中華正朔的東晉擊敗少數民族政權前秦的決定形一戰,東晉獲勝避免了亡國的命運,國祚又延續了37年。前秦則迅速陷入混亂,兩年後苻堅被部下羌族首領姚萇所殺。

混戰之中朱序逃回東晉。可以說他的那一嗓子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勢!貢獻超群!

戰後,朱序官拜豫州、兗州、青州三州刺史,先後加龍驤將軍、徵虜將軍,晚年因年老辭官,死後追贈左將軍、散騎常侍。


caniforget999


宋代詩人趙萬年有一首詩《卻敵凱歌》,裡面有一句是這樣寫的:

“犬羊震讋心膽碎,卻攜金印來投降”

中國歷史上向敵方投降還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從數量上看佔少數,並且記載在冊的一般都是我國各個朝代與周邊民族國家,比如遼、金等國之間的事例,大部分是投降於匈奴等外朝的,史書的評價自然不會對其心慈手軟。
(朱溫畫像)


但今天要說的這位,他的情況有些特殊,說他是梟雄吧,也算,說他篡權吧,也確有其事,但他也的確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就是唐末起義軍將領朱溫。

唐末農民起義,朱溫舉反旗

被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在歷經了“貞觀”、“開元”等盛世之後,開始呈現疲軟的發展態勢,節度使叛亂、藩鎮割據、宦官亂政、外戚干政、朋黨鬥爭等等一系列能使國家滅亡的隱患都出現了,國運急轉直下。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民不聊生,百姓卯了勁兒上交賦稅,服徭役,宦官集團還不斷施壓,增加賦稅,奪佔土地,百姓已經喘不過氣來……
(唐僖宗畫像)


再加上唐懿宗、唐僖宗年間,天災頻發,比如:

  • 鹹通二年潁州大水,房屋莊稼多被淹沒;
  • 鹹通四年東都洛陽及周邊州郡大水;
  • 八年河中、晉地發生地震;
  • 九年十一月江淮大旱且有蝗災。

如此多的天災,造成百姓有地無種,無地無種,流離失所,朝廷的稅又要按時交,還要去服徭役,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了,棄地而逃,成為流民。而這部分流民,便是農民起義的主力軍。
(黃巢起義畫像)

在這次起義以前,還有兩次起義,分別是“裘甫起義”和“龐勳起義”,算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黃巢先後起義,這兩位是唐末農民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協同作戰。

乾符三年,唐朝招安,王仙芝動搖,想要投降,黃巢破口大罵:“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於是,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分別抗唐。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黃梅一戰中戰死,底下眾人投奔了黃巢,黃巢的起義隊伍越來越大,唐僖宗即位之年12月(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兵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

而這個時候,朱溫在黃巢麾下擔任隊長,奉命駐紮在陝西,併成功勸降了唐軍將領諸葛爽。一路下來立了不少功勞,受到黃巢的賞識,到882年,黃巢任命他為同州防禦使,有很大權力,可以自行決定攻打戰略。

朱溫領命,在與唐將王重榮對戰中,損失慘重,向黃巢求援數十次,黃巢當時也被唐軍圍困,身處險境,身邊的左軍使孟楷隱瞞了求援消息。朱溫得不到援軍前來相救,又聽聞黃巢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大廈將傾,有了投降唐軍的念頭。

882年九月,朱溫率軍向王重榮投降,唐僖宗得到消息,非常高興: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以硃溫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

還賜給朱溫“朱全忠”的名號,以示嘉獎。

投降唐朝,平定唐末農民戰爭

朱溫向唐軍投降之後,掉頭過來,反攻農民起義軍,與同樣投降的李克用以及其他唐將一起,耗時2年,包圍阻擊,將黃巢率領的軍隊消滅殆盡,884年六月,黃巢兵敗,在山東萊蕪境內自殺。至此,耗時10年之久的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徹底結束。

可朱溫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由於平叛有功,唐昭宗封他為“梁王”,又封他為節度使等,權力無邊。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誅殺丞相與京兆尹等大臣,左右唐朝政權。

這時候就要說他的第二個貢獻了,那就是用鐵血手段誅殺宦官,將內侍省幾百名宦官全部殺盡,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全部就地正法,結束了宦官專政的局面。他的初心也許是要獨掌大權,消除可疑因子,並沒有所想的那麼正義要穩定唐朝政權,但這種鐵血手段恰巧結束了宦官專權的亂象。


907年,朱溫廢了唐哀帝,自立為王,改國號梁,在開封定都,後梁時代開啟。

史書上對朱溫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說他是佞賊,荒淫亂倫,無惡不作:

王夫之評價:朱溫起於群盜,兇狡如蛇虺,無尺寸之功於唐,而奪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白壽彝評價:朱溫的濫殺是歷史上罕見的。朱溫的荒淫,行同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

不過也有稍為中肯的評價:

呂思勉評價道: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點的,所以從前的史家,對他的批評,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會的情形複雜了,論人的標準,自亦隨之而複雜,政治和道德、倫理,豈能併為一談?就篡弒,也是歷代英雄的公罪,豈能偏責一人?老實說:當大局阽危之際,只要能保護國家、抗禦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當一個政治家要盡他為國為民的責任,而前代的皇室成為其障礙物時,豈能守小信而忘大義?在唐、五代之際,梁太祖確是能定亂和恤民的,而歷來論者,多視為罪大惡極,甚有反偏袒後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義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後僅6年而遇弒。末帝定亂自立,柔懦無能,而李克用死後,其子存勖襲位,頗有英銳之氣。


所以,對待歷史人物一定要全面,尤其是在這種混亂的時期,時代裹挾了一個個個體,是非功過,不是那麼容易說清的。


史一下沒事兒


唐朝期間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很多人都認識,魏徵,其實他就是投降了敵方,但在日後卻為大唐天下的治理做出了超群的貢獻。

在玄武門之變以前,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居太子洗馬,禮遇甚厚,而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權力鬥爭中,魏徵也經常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建議太子找個機會把李世民排擠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去。

後來,玄武門之變發生了,李世民殺掉了太子李建成,成為新太子,這時候李世民找到了魏徵,假模假樣的質問魏徵為何總是離間他們兩兄弟?

魏徵說,如果當時太子聽從了自己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

李世民覺得他非常坦蕩靠譜,沒有治他的罪,反而重用於他。

隨後,在李世民當皇帝的前十幾年,魏徵屢屢犯顏直諫,對於國家治理、政策法令、如何治國為人等等方面都有精彩論述,很多都記載在了《貞觀政要》裡。

而李世民也對魏徵可謂是又愛又恨,視為股肱之臣,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可謂人臣之際了。

可以說貞觀之治的一部分功勞,要屬於魏徵。魏徵死後,李世民也逐漸失去了明君的風範,沉迷於丹藥,最終50歲就死了。


歷史有趣兒


沿著歷史脈絡,歷史上有這幾個人做到了這一點。春秋的管仲,三國的姜維,唐朝的尉遲恭和魏徵。

管仲原輔佐公子糾,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國君中被俘,後鮑叔牙舉賢,公子小白(齊恆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後管仲強齊圖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輔佐恆公成為春秋霸主。

尉遲恭原在劉武周軍閥麾下,後與李世民軍隊作戰中被圍困,接受勸降。自歸附李世民後,不僅為李世民四處征戰,而且多次憑藉高超的武藝救李世民於危機之中,史傳玄武門事變中其不僅殺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而且請高祖李淵下令,令諸軍歸李世民指揮,穩定了局面。

魏徵原任李建成的太子洗馬(輔助太子的官員)。玄武門事變後,魏徵也被捕。後李世民赦免了魏徵,魏徵後來也不負期望,終成史上最富盛名的諫臣。

姜維原是天水郡中郎將,在蜀漢北伐被諸葛亮設計擒下,姜維無奈歸降。後受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死後主持北伐,為蜀漢鞠躬盡瘁。

管仲,姜維,尉遲恭,魏徵是難得的人才,同時也是十分幸運的,能遇到開明,惜才愛才的上司。他們都投降了敵方,但是他們並不是用自己的才能去對付曾經自己所在的組織,而是舊的組織已崩壞,此時順勢而為做出明智選擇,不負新主的知遇之恩。






塗鴉小精靈


題主提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明末清初的吳三桂。

投降前的吳三桂功績平平

吳三桂最早是跟隨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一起來到的遼東,並在袁崇煥被殺、舅舅祖大壽投降滿清之後擔任總兵。後來上司洪承疇也被迫降清,整個遼東就剩吳三桂苦苦支撐。在投降前的吳三桂,雖也有戰功,但是面對勁敵滿清,打出的戰績只能算作一般。

投降後的吳三桂橫掃天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原本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可是後來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走,"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隨即投降滿清,並打開山海關迎接滿清入關。

投降滿清以後得吳三桂,帶著強悍的關寧鐵騎一直從北京打到雲南,又肅清西北,橫掃大半個中國,可以說滿清的江山大半都是吳三桂打下來的。因此,最後吳三桂因功受封平西王,此時的吳三桂武力值可是相當的牛。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那就說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吧,就是三國時期的姜維,不可思議吧?但姜維此人早期確實是從事於魏國但是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投降蜀國,最終名垂千古。

早年經歷

姜維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姜冏鎮守邊關,不幸遇到羌族叛亂,最終不幸戰死在戰場上,所以早年的姜維都是跟著母親生活,青年之後因為父親的功績,姜維也順勢當上了天水郡的參軍,相當於一個郡的參謀,生活也還算不錯,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投敵叛國

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需要經過天水郡,當地的百姓在得知蜀軍要進行北伐的時候紛紛響應,馬遵是天水郡的太守,在知道這個消息後因為害怕諸葛亮的威名連夜離開了天水郡,並且因為懷疑姜維有異心,就沒有告訴姜維,於是最終就留下姜維一人,並且因為當時他們是在外地縣城巡查,晚上回縣城的時候發現所有縣城都不給姜維開門,姜維因為念及家中老母,無奈投降諸葛亮,或許姜維自己都不會知道,正是因為這一次的選擇,從而讓自己可以名垂千古。

主持北伐

十年後,蜀國丞相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掌權北伐軍,開始北伐,同年夏天,姜維率領人馬進攻魏國的南安,魏國的雍州刺史及時趕來支援,誰知姜維早已因為糧草斷絕而退軍離開。

次年,姜維繼續率軍出征,隴西守將李簡率將投降,姜維勢如破竹,一舉攻下魏國的河間、河關等地。

包括這兩次,姜維總計北伐十一次,其中勝利三次,失敗三次,其他則是打平。

以身殉國

後期由於劉禪重用宦官黃皓,而姜維跟黃皓之間素有瓜葛,姜維最終因畏懼黃皓而不回成都,造成鄧艾偷渡陰平直攻成都,而此時的蜀國內部已經沒有多少將領,劉禪只好投降,並且給姜維寫信,讓姜維也投降,身在前線的軍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大怒但卻又無可奈何。

因時局所致,姜維只能投降,在投降之後姜維並沒有死心,在得知魏將鍾會有造反之心後就聯合鍾會,試圖造反,但是最終事情敗露,姜維和鍾會都被殺害。

結語:歷史上跟姜維一樣屬於降將的將領數不勝數,在投降之後做出功績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實在難有幾人能如姜維這般,能做出這般歷史成就的。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文青,文青每天都給您分享歷史新知識。


文青聊史


施琅,前明鄭集團將領,曾兩次降清,後成為康熙時期重要的將領之一,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太子少保、封靖海候。清政府統一臺灣的重要功臣。

施琅出生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晉江,早年曾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部下任職。順治年間,清平定福建,施琅隨鄭芝歸順清政府,並任總兵一職,出征兩廣。後因鄭成功拒降清朝,且屢破清軍,便於清順治十八年,將鄭芝龍及其一家十幾口人斬於菜市口。施琅受此牽連,遭上司迫害,只能倉皇出逃。

正在福建沿海和臺灣抗擊清軍的鄭成功得知此事後,通過其父舊部聯繫施琅,多次以禮相邀,施琅便加入了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二人前期相處十分融洽,都視對方為知己。施琅的軍事才華也在這時候體現了出來,屢立戰功,多次擊敗清軍,佔領了廈門,壯大了鄭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帶的勢力。

然而,施琅“持才自傲”不知進退,另一方面鄭成功也剛腹自用,濫用權威,兩人性格上的不合,導致日久嫌隙自生,最後演變成了衝破底線的流血衝突。先是施琅找藉口斬殺了鄭成功的親信,到鄭成功設計擒拿了施琅的弟弟,還有施琅的所有家屬,施琅則單獨逃出了臺灣。積怨已久的鄭成功在得知施琅逃走的消息後,便下令將其家屬全部誅殺。心存悲憤的施琅又再次轉投清政府。

由於施琅的軍事能力突出,又熟悉福建沿海情況和臺灣的情況,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讓其解決臺灣問題。最終,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取的澎湖之戰的勝利後,全面的收復了臺灣。

長期以來,人們對施琅的評價一直異議,有人認為他氣節有虧,多次叛鄭降清。但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否認了他在統一臺灣時做出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