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官階制度是怎麼樣的?

夢裡都想瘦的小胖


中國官階是一個“一元化多序列的複式品位結構”。這是經過漫長髮展而逐漸形成的。周朝有兩套爵級:公、侯、伯、子、男和公、卿、大夫、土。前者用於國君,後者標誌著貴族官員的位階。這是一種“爵本位”的等級秩序。

戰國秦漢出現了二十等爵,以及由“若干石”構成的祿秩。其時的品位結構,可以稱為“爵一秩體制”。魏晉時九品官品問世,又提供了一個容納各種位階的一元性框架。由將軍號等構成的武階、由大夫等散官構成的文階,以及來自北周府兵官號的勳官,在南北朝逐漸形成。唐帝國以“職、階、勳、爵”組成位階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一元化多序列的複式品位結構”得以形成。

除此之外,古人還使用過繁多的品位性官號,如員外官、檢校官、祠祿官、加憲銜、加宮銜、功臣號等。魏晉南北朝的中正品,科舉時代的功名,也是重要的資格尺度。可見中國的制度規劃者,在等級管理上經驗豐厚、手段老道。當局經常顯示了這樣的傾向:只要可能,就儘量用位階形式來實施等級管理。

總之,中國位階是“複式”的,由繁多的序列和豐富的等級手段構成,各種位階各有其用,互相配合而相得益彰;同時又是一元化的,各種位階共同支撐著一個等級金字塔。這是一種“官本位”的等級秩序。

秦始皇嬴政滅亡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官吏俸祿級別也統一用"石"做標準,漢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司馬遷的 《史記》中西漢時期的"石"的最早記載是在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

新的官階單位"品"產生後,"石"的表示官階尊卑的職能便消失了,僅作為俸祿多寡的單位而存在著。"品"表示官階的尊卑,"石"表示俸祿的厚薄,在三百年的歷史中,這兩種單位同時使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經濟最為凋敝的時期。自東漢末年以來,封建莊園軍事塢堡 比林立,商品流通量減,布帛粟米代替現錢成了交換的媒介。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給俸祿制度帶來很大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後,沿用北周的官階制度,繼續"以命官人"。在統一中國之後,"削周用齊",正式制定“正從九品三十階”的官階制度。官吏的俸祿也視官品的尊卑支給,不再另設標準。隋煬帝楊廣一度廢除上下階,只保留正從十八品,但上下階制度不久又改了回來。

從此,正從九品三十階制度便成為正式的官階制度,此後的一千數百年裡,歷代王朝一直沿用這一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這一官階制度才被廢除。


鏡頭裡的童年


秦漢時期的標準單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級,數字大的,官階級別也高。

隋唐以後,官階單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級別,以數字少的為尊。由"石"到"品"的轉化,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

我國最早的俸祿,是按時支給實物(米或谷)。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給祿米若干。於是,一些度量單位,便借用為當時的俸祿級別單位。

秦始皇嬴政滅亡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官吏俸祿級別也統一用"石"做標準,漢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司馬遷的 《史記》中西漢時期的"石"的最早記載是在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

新的官階單位"品"產生後,"石"的表示官階尊卑的職能便消失了,僅作為俸祿多寡的單位而存在著。"品"表示官階的尊卑,"石"表示俸祿的厚薄,在三百年的歷史中,這兩種單位同時使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經濟最為凋敝的時期。自東漢末年以來,封建莊園軍事塢堡 比林立,商品流通量減,布帛粟米代替現錢成了交換的媒介。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給俸祿制度帶來很大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後,沿用北周的官階制度,繼續"以命官人"。在統一中國之後,"削周用齊",正式制定“正從九品三十階”的官階制度。官吏的俸祿也視官品的尊卑支給,不再另設標準。隋煬帝楊廣一度廢除上下階,只保留正從十八品,但上下階制度不久又改了回來⒆。

從此,正從九品三十階制度便成為正式的官階制度,此後的一千數百年裡,歷代王朝一直沿用這一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這一官階制度才被廢除


賓賓說情感


中國的官階制度按照歷史的發展進程可以分為一下幾個階段。

1.原始社會的官階制度,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的低下,物質基礎很是脆弱,所以當時並沒有完善的官階制度,而是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選擇部落氏族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守衛者,選舉出來的往往是有經驗,有能力,有威望,深的部落信任的人來擔任,比如禪讓制。

2.奴隸社會的親貴合一,世卿世祿制度。進入到奴隸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組織生活有一定的保障,私有化產生,出現了奴隸主。奴隸主根據血統的親疏關係來任命官職,所任官職為世襲制,這就是奴隸社會的親貴合一,世卿世祿制度。

3.春秋戰國時期的招聘,門客,軍功制度,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期,這個時候的官階制度比較多,除了君主世襲之外,其他官職都不能世襲。

4.封建社會的官階制度。封建社會的官階制度從三公九卿制度到九品中正制度,官階制度一直在完善。官員選拔的方式也一直在進步,從察舉徵辟制度到後面的科舉制度。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官階制度。

以上,望採納!



清石茶館


根據曾繁康著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賀旭志著的《中國曆代職官辭典》

張晉潘,王超編寫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西漢的官職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徵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複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臺署長, 主典臺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曆,龜卜,請雨事。

治歷, 主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曆。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臺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臺。

靈臺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卜屬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卜問。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卜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 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

博士弟子,

歌吹諸生。

2,光祿勳

光祿勳,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於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這裡,同時這裡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

光祿勳官吏:

光祿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光祿丞, 秩俸千石,

車郎將, 秩俸比千石,

戶郎將, 秩俸比千石,

騎郎將,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護從。

做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護從。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護從。

光祿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諫議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

議郎, 秩俸六百石, 為皇帝謀事。

僕射, 秩俸比千石, 主賓贊受事。

謁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常侍謁者, 秩俸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給事謁者, 秩俸四百石, 主賓贊受事。

主事,

員吏,

掾。

3,衛尉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有元年復為衛尉。

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衛尉官吏:

衛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銀印青綬。

衛尉丞, 秩俸千石, 衛尉卿助手。

公車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

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宮衛士丞,

南宮衛士員吏,

南宮衛士,

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宮衛士丞,

北宮衛士員吏,

北宮衛士,

衛尉員吏,

衛尉衛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劍戟,繳巡宮。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4,太僕

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

太僕官吏:

太僕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

太僕丞,

太廄令,

太廄丞,

太廄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馬令,

家馬丞,

家馬尉;

邊郡六牧師苑令,

邊郡六牧師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製作兵器,弓弩刀鎧。

考工左丞, 協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協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廷尉丞,

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鴻臚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

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大鴻臚官吏:

大鴻臚,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鴻臚文學,

大行治禮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譯,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員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農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官吏:

大司農,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司農丞,秩俸千石, 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

大司農部丞, 共有是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

治粟都尉,

太倉令,

太倉丞;

均輸令,

均輸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內令,

都內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鹽市令,

鹽市丞;

郡國鹽鐵官,

常平倉官,

大司農史,

稻田使者,

郡國農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機構官吏:

官名 俸祿 職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山河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輔佐少府卿治事。

符節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節臺,主符節事。

蘭臺屬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領殿中蘭臺,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辦事。

御史員, 秩俸六百石, 留臺治百官。

尚書屬官:

尚書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納。

尚書僕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書,尚書令不在時,可代行時。

尚書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書僕射。

侍曹尚書,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書,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戶曹尚書, 主吏民上書事。

客曹尚書, 主外國四夷事。

三公尚書, 主斷獄事。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掌諸醫。

協律都尉, 掌校正樂律。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

織室令, 主織。

東園匠令, 做陵內器物,有十六丞。

鉤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書待治, 尚書令的屬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採珍寶金玉令, 主才珠寶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屬官有尚食,尚席,食監三丞。

湯官令, 主餅餌。

導官令, 主擇米。

若盧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協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輸令, 有四丞。

均輸丞, 協助均輸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輯濯令,

鍾官令, 主鑄錢。

技巧令,

六廄令, 掌天子六廄。

辯銅令, 主分辨銅之種類。

黃門令丞屬官:

黃門令,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黃門,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駙馬,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謁者,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署長,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諸卿

1,執金吾

執金吾領京師北軍,掌京師徼循。

執金吾的官吏:

執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壘令,

中壘丞;

寺令,

寺丞;

武庫令,

武庫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輔都尉,

左京輔都尉丞;

右京輔都尉,

右京輔都尉丞。

2,將作大匠

將作大匠,原為將作少府,本是從少府中分離出來,主要是掌治宮室。

將作大匠的官員:

將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銀印青綬。

石庫,

東園主章,

六章長丞,

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

3,大長秋

大長秋是後宮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風

右扶風,原名為都尉,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為內史或是右內史。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6,左馮翊。

左馮翊,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四,郡國

漢朝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同級。

郡國的編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國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國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長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郵,

郡府屬官:

主記事掾史, 主錄記事。

錄事掾史, 主記。

奏事掾史, 主奏議事。

少府史, 總典守相私家財務出納。

門下督賊曹, 主兵衛,巡查侍從。

門下賊曹, 主侍衛。

府門亭長, 主守衛。

門下議曹史, 主謀議。

門下掾, 雜務人員。

門下史, 雜務人員。

門下書佐, 雜務人員。

門下小吏, 雜務人員。

民政官員:

戶曹掾史, 主民戶,祭祀,農桑。

田曹掾史, 主墾埴畜養。

水曹掾史, 郡國水利人員。

時曹掾史, 主時節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內財物,尾數之檢核。

財政官員:

倉曹掾史, 主倉谷事。

金曹掾史, 主貨幣鹽鐵事。

計曹掾史, 主上計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員: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轉運事。

政法官員:

賊曹掾史, 主盜賊事。

塞曹掾史, 掌邊塞之職。

賊捕掾, 主捕盜賊。

決曹掾史, 斷罪決獄。

辭曹掾史, 主闢訟事。

交通官員:

督郵掾, 主奉詔系捕,錄送囚徒,催租點兵。

法曹掾史, 主郵驛。

漕曹掾史, 主漕運糧草事。

教育衛生官員:

學官掾史, 主郡學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學經師, 主教育。

文學史, 主教育。

醫曹掾史, 主醫藥事。

五,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與郡國同級,掌管西域各國。

西域都護府官吏:

西域都護,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護副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護丞,

西域都護司馬,

西域都護候,

西域都護千人。

六,縣制

縣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

漢朝在郡以下設縣,大縣(萬戶以上)設縣令,小縣(萬戶以下)設縣長,都是一縣的最高長官。與縣同一個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還有道,國,邑。國是侯國;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內有少數民族居住的稱為道。

縣官員:

縣令, 秩俸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縣長,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功曹史, 總揆眾事。

縣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縣軍事。

縣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縣府門長,官眾事。

廷掾, 督鄉事。

主記室, 管文書。

少府, 主財用。

門下游繳,

門下賊曹, 主兵衛。

門下議曹, 參議諸事。

門下掾史,

閭師。

縣佐,

縣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縣以下的機構

縣以下的基層機構是鄉,裡,亭。

漢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鄉。

鄉官主要有三老。薔夫,遊繳。三老掌教化,薔夫掌一鄉之行政,兼收賦稅,遊繳捕盜賊,官治安。

鄉下有裡,什,伍。裡設里長,什設什長,伍設伍長,亭設亭長,秩俸百石以下。

漢朝郡:

名稱 治所

京兆尹, 長安

右扶風, 長安。

左馮翊, 長安。

河南郡, 雒陽。

東郡, 濮陽。

穎川郡, 陽翟。

汝南郡, 平輿。

沛郡, 相。

南陽郡, 宛。

琅琊郡, 東武。

東海郡, 郯。

會稽郡, 吳。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贏僂。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張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晉陽。

涿郡, 涿。

西域都護府, 烏壘。

渤海郡, 浮陽。

遼東郡, 襄平。

樂浪郡, 朝鮮


桃子不太熟


中國古代官僚制度:中央政府作為皇帝的輔政機構,主要設置宰輔、宰相及負責各方面事務的政務機構。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由中央層層統攝的嚴密的地方統治機構。

同時,為保證各級官僚機構有充分的人選及各級官員對皇帝盡忠盡責,還配備了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官吏選拔及職官管理制度。官制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支柱。

封建國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只憑皇帝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實現對國家的統治的。因此,設官分職,既是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標誌,也是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需要。於是中國就形成了以皇帝為中心,以地主階級為基礎的封建官僚制度。


龍龍龍仔


官階是封建社會一種評定官員等級的制度,清朝的官階分為九品 十八級,每品有正從之別,最高為一品,最低為從九品,由此可見曾國藩真可謂位極人臣了。官階制度是官僚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同等級體現出一個人在 朝廷中地位的高低,貢獻的多少。

我國在秦漢時都是有職才有官,比 如漢初名將周勃去世之後,只是諡為武侯。 而到了後來,曾國藩去世 之後,則除了諡其為“文正”之後,還追贈為“太傅”。太傅為一 品官。據史學家研究,漢代的祿秩等級是從屬於職位的,官員如果沒有 職位,那就沒有等級,這樣的官制是一種“職位分等”制,而到了魏 晉南北朝時,由於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官階制開始向“品位分等” 制發展,這一制度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演進之後,終於在唐朝時形成了 文武散階制。

魏晉時期,由於士族政治、門閥特權導致官僚階層空前龐大,致 使封建政治發生扭曲。這時實施的“分官設置”不是考慮到官員的工 作效率,而是首先要滿足士族對職的需求。因為士族階層唯一的職業 便是做官,而國家所需要的官職卻是有定量的,所以便出現了 “官職 分裂”的情況。

也就是說,有的人是有官有職,為朝廷效力,而有的 人則是有官無職的,不處理政務。 由此便導致了職、官、名#的分離。 官階制開始向“品位分等”演化。南北朝前期散階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文散官中的諸大夫和東省散官。

這時的階官——表示官員地位的一種官稱,已經是脫 離職位了,可以隨意授予。而散官——雖是一種冗散無事之官,但是 仍然不能擺脫“職位”性質,不能隨意授予、升降,所以仍沒有階 官化。 南朝雖然承繼了魏晉時的官制,但是卻沒有發展出“散階”制, 相反的,南朝的散階化進程非常緩慢。

南朝士人都認為,並不是隨便 哪一個人都可以得到“清官’’——大夫之類代表身份的無職卻領俸的 官階。要想成為“清官”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是要“清貴”, 黃門郎、散騎郎等皇帝近侍很快便成“清選”,以表明門閥身份崇高、 位踞切要。

其次是要“清閒”,只有清閒才能適應紈絝貴遊們尸位素 餐、安享榮樂的需要。所以東宮的太子庶子、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等 等,便曾以“職閒廩重”而備受矚目。其三,因為門閥階層,本質上 都是文化士族,所以他們都比較懂得經史詩方知識,所以許多“清官” 都是文翰性的官職,例如秘書郎、著作郎之類。

此外,南朝重文輕武, 所以軍士出身的人,常常被蔑稱為“將種”、“兵家”,因此除了少數禁 衛軍校之職,一般說來武職官員一般也不在“清官”之列。當然一些 出身比較寒微的軍士也可能因戰功卓著而獲文職,甚至躋身“清官”。

但是南朝特重“起家官”,也就是士族出身的人,他們往往自幼便“平 流進取”、初仕便入“清途”。 而出身卑微者即令苦苦奮鬥、因緣時會 而獵得清位,但那與貴遊們起家即是“清選”,仍不得相提並論。

並且 有些“清官”寒人就很難染指,例如秘書郎、著作郎;另一些“清官” 如被寒人染指,則其“清華”光暈往往隨即減色。士族名流還曾發出 “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的呼籲。 江左的士 族偏好為“重清閒而輕吏職,重文翰而輕文法,重文官而輕武號”,但 是又極力控制散官官階的濫授。

以上辨析顯示,南朝人的這種觀念阻 礙了文散官向武人的普授、濫授,進而阻礙了文散官的階官化。其實,早在漢末時,將軍號便已有虛銜化的趨勢。進人魏晉以後, 將軍號迅速增設,不久便化成了一種獨立於軍職的軍銜制度。

行軍打 仗時離不開將士們拼死效命,只有論功行賞才能保持士氣和戰力的長 盛不衰;而瞬息萬變的戰爭,也經常需要遷黜將領的品秩而不致變動 事任,或變動事任而仍其品秩。這樣便能更靈活地處理功過和權責,而這對朝廷是有利無害的,只需遷其軍號便可以褒功;而在須加責罰,同時又要借重其才略之時,只要貶其軍號便可示罰,所以軍號便演化為軍階,而且應用範圍也迅速擴展開來,地方牧守、領兵都督甚至中央官k加軍號者的情況也日益普遍。

在北朝,到了北魏後期,各地兵燹不斷,朝廷為籠絡人心,便向將士們廣授散職,爾朱氏掌權時,“欲收軍人之意,加泛除授,皆以將軍而兼散職,督將兵吏無虛號者。自此五等大夫遂致猥濫,又無員限,天下賤之”。

這些散官不但被普授、濫授,而且還是與將軍號成雙成對地“雙授”的,也就是所謂的“皆以將軍而兼散職”。 自此開始,這些散官迅速虛銜化了,成了普遍擁有,且不斷升遷的“官階”了。

一些以前的重要實授官職如金紫以及銀青光祿大夫,在時人眼中也成了“官階”,而不僅僅是“官職”了。到北周之時,以將軍號與諸大夫的“雙授”則成了普遍做法。這對於文散官的階官化曾構成重大推動。自魏晉以來,將軍號的“散階化”便已經開始,其序列化程度也高得多,而文散官的“散階化”則相對遲緩。

但是由於魏末的“雙授”氾濫,諸文散官便與軍號建立了密切的對應關係,令軍階得以把其序列化形式和位階性質傳遞給了與之“雙授”的文散官,並將其“拉”入了散階序列如境界。這從北周軍號和散官兩個序列的對應關係之中完全體現出來。

正是由於魏末氾濫一時的“雙授”,使得武將的軍號得以“拉動”文散官的授予,北周才得以完成了一次文散階制度的飛躍,並終形成了官階制。 北周末年,外戚楊堅擅權,旋即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沿用了北周的官階制度。

到後來,唐朝繼續承繼舊制,並發展成了九品官階制:一共分為九品,等級共三十級。北宋初年,完全發展成為官名與職務分離制,官稱只是用來確定其品位、俸祿;非有皇帝特殊詔令,不管本部門事務,稱寄祿官,朝廷各部門及地方官署都由朝廷另行委派官員主管,稱為差遣,差遣官員才擁有實際職務。

神宗時,制定《寄祿格》,以原文散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迪功郎共二十五階為階官,用以確定官員品位、俸祿;徽宗時又陸續加以補充,文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迪功郎共三十七階,武官自太尉至下班共五十二階,醫官十四階。





桔生淮南


古代最好的官階制度莫過於吸收前朝之精華,以及歷代皇帝總結出的經驗,締造了大清的官員制度。這個制度是中國歷史各朝各代官員制度中,最為清楚的,也是分工較為合理的一個。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小趣逗聞hs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徵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複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臺署長, 主典臺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曆,龜卜,請雨事。

治歷, 主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曆。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臺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臺。

靈臺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卜屬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卜問。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卜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 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

博士弟子,

歌吹諸生。

2,光祿勳

光祿勳,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於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這裡,同時這裡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

光祿勳官吏:

光祿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光祿丞, 秩俸千石,

車郎將, 秩俸比千石,

戶郎將, 秩俸比千石,

騎郎將,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護從。

做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護從。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護從。

光祿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諫議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

議郎, 秩俸六百石, 為皇帝謀事。

僕射, 秩俸比千石, 主賓贊受事。

謁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常侍謁者, 秩俸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給事謁者, 秩俸四百石, 主賓贊受事。

主事,

員吏,

掾。

3,衛尉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有元年復為衛尉。

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衛尉官吏:

衛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銀印青綬。

衛尉丞, 秩俸千石, 衛尉卿助手。

公車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

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宮衛士丞,

南宮衛士員吏,

南宮衛士,

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宮衛士丞,

北宮衛士員吏,

北宮衛士,

衛尉員吏,

衛尉衛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劍戟,繳巡宮。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4,太僕

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

太僕官吏:

太僕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

太僕丞,

太廄令,

太廄丞,

太廄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馬令,

家馬丞,

家馬尉;

邊郡六牧師苑令,

邊郡六牧師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製作兵器,弓弩刀鎧。

考工左丞, 協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協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廷尉丞,

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鴻臚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

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大鴻臚官吏:

大鴻臚,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鴻臚文學,

大行治禮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譯,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員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農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官吏:

大司農,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司農丞,秩俸千石, 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

大司農部丞, 共有是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

治粟都尉,

太倉令,

太倉丞;

均輸令,

均輸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內令,

都內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鹽市令,

鹽市丞;

郡國鹽鐵官,

常平倉官,

大司農史,

稻田使者,

郡國農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機構官吏:

官名 俸祿 職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山河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輔佐少府卿治事。

符節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節臺,主符節事。

蘭臺屬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領殿中蘭臺,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辦事。

御史員, 秩俸六百石, 留臺治百官。

尚書屬官:

尚書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納。

尚書僕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書,尚書令不在時,可代行時。

尚書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書僕射。

侍曹尚書,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書,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戶曹尚書, 主吏民上書事。

客曹尚書, 主外國四夷事。

三公尚書, 主斷獄事。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掌諸醫。

協律都尉, 掌校正樂律。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

織室令, 主織。

東園匠令, 做陵內器物,有十六丞。

鉤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書待治, 尚書令的屬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採珍寶金玉令, 主才珠寶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屬官有尚食,尚席,食監三丞。

湯官令, 主餅餌。

導官令, 主擇米。

若盧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協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輸令, 有四丞。

均輸丞, 協助均輸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輯濯令,

鍾官令, 主鑄錢。

技巧令,

六廄令, 掌天子六廄。

辯銅令, 主分辨銅之種類。

黃門令丞屬官:

黃門令,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黃門,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駙馬,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謁者,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署長,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諸卿

1,執金吾

執金吾領京師北軍,掌京師徼循。

執金吾的官吏:

執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壘令,

中壘丞;

寺令,

寺丞;

武庫令,

武庫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輔都尉,

左京輔都尉丞;

右京輔都尉,

右京輔都尉丞。

2,將作大匠

將作大匠,原為將作少府,本是從少府中分離出來,主要是掌治宮室。

將作大匠的官員:

將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銀印青綬。

石庫,

東園主章,

六章長丞,

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

3,大長秋

大長秋是後宮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風

右扶風,原名為都尉,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為內史或是右內史。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6,左馮翊。

左馮翊,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四,郡國

漢朝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同級。

郡國的編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國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國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長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郵,

郡府屬官:

主記事掾史, 主錄記事。

錄事掾史, 主記。

奏事掾史, 主奏議事。

少府史, 總典守相私家財務出納。

門下督賊曹, 主兵衛,巡查侍從。

門下賊曹, 主侍衛。

府門亭長, 主守衛。

門下議曹史, 主謀議。

門下掾, 雜務人員。

門下史, 雜務人員。

門下書佐, 雜務人員。

門下小吏, 雜務人員。

民政官員:

戶曹掾史, 主民戶,祭祀,農桑。

田曹掾史, 主墾埴畜養。

水曹掾史, 郡國水利人員。

時曹掾史, 主時節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內財物,尾數之檢核。

財政官員:

倉曹掾史, 主倉谷事。

金曹掾史, 主貨幣鹽鐵事。

計曹掾史, 主上計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員: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轉運事。

政法官員:

賊曹掾史, 主盜賊事。

塞曹掾史, 掌邊塞之職。

賊捕掾, 主捕盜賊。

決曹掾史, 斷罪決獄。

辭曹掾史, 主闢訟事。

交通官員:

督郵掾, 主奉詔系捕,錄送囚徒,催租點兵。

法曹掾史, 主郵驛。

漕曹掾史, 主漕運糧草事。

教育衛生官員:

學官掾史, 主郡學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學經師, 主教育。

文學史, 主教育。

醫曹掾史, 主醫藥事。

五,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與郡國同級,掌管西域各國。

西域都護府官吏:

西域都護,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護副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護丞,

西域都護司馬,

西域都護候,

西域都護千人。

六,縣制

縣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

漢朝在郡以下設縣,大縣(萬戶以上)設縣令,小縣(萬戶以下)設縣長,都是一縣的最高長官。與縣同一個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還有道,國,邑。國是侯國;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內有少數民族居住的稱為道。

縣官員:

縣令, 秩俸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縣長,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功曹史, 總揆眾事。

縣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縣軍事。

縣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縣府門長,官眾事。

廷掾, 督鄉事。

主記室, 管文書。

少府, 主財用。

門下游繳,

門下賊曹, 主兵衛。

門下議曹, 參議諸事。

門下掾史,

閭師。

縣佐,

縣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縣以下的機構

縣以下的基層機構是鄉,裡,亭。

漢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鄉。

鄉官主要有三老。薔夫,遊繳。三老掌教化,薔夫掌一鄉之行政,兼收賦稅,遊繳捕盜賊,官治安。

鄉下有裡,什,伍。裡設里長,什設什長,伍設伍長,亭設亭長,秩俸百石以下。

漢朝郡:

名稱 治所

京兆尹, 長安

右扶風, 長安。

左馮翊, 長安。

河南郡, 雒陽。

東郡, 濮陽。

穎川郡, 陽翟。

汝南郡, 平輿。

沛郡, 相。

南陽郡, 宛。

琅琊郡, 東武。

東海郡, 郯。

會稽郡, 吳。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贏僂。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張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晉陽。

涿郡, 涿。

西域都護府, 烏壘。

渤海郡, 浮陽。

遼東郡, 襄平。

樂浪郡, 朝鮮。

主要參考文獻為:

曾繁康著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賀旭志著的《中國曆代職官辭典》

張晉潘,王超編寫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漢書》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映像美


沒有科舉以前,朝廷選拔官員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舉孝廉,由地方官推薦道德,聲明比較好的年輕人集中到中央太學學習,畢業後根據特長授予官職,大家熟悉的曹操在太學畢業後就做了洛陽的北都尉,相當於洛陽北部區域的政法委官員。當官的互相推薦同事好友的子弟,這就造成了士族壟斷,庶民就很難有機會登龍門,而且沒有科舉這種硬性考核,就為推舉提供了可操作空間。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張清豐,一個賣燒餅的最終也走進了官場,因為他抓住了輿論,每天把頭爐燒餅先給父母吃,話說回來,頭爐燒餅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因為盡孝,輿論上站住了腳,最終被舉孝廉。


股海夜風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務、軍務及監察;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下又有鄉、亭、裡等基層組織。這樣,全國由上到下均置於皇帝及其家族的嚴密統治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