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可以說,中醫源於大自然,而中醫治病療疾的主要利器--中草藥,也是取材大自然。

所以,傳承中醫藥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然教育。


☞ 作者:郭海巖(自然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 首席架構師)


01


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2020年的春節顯得格外漫長而沉重。疫情之下,中醫藥的價值也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1月28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也在考慮中醫的作用,中醫一開始就要介入,別到最後不行了才看。在廣東就是這麼做,在很多地方也這麼做。


2月15日上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湖北省委常委王賀勝介紹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了中醫藥在此次疫情中的巨大貢獻:中醫醫療隊堅持中西醫結合,突出中醫藥的特色,湖北省一半以上的確診病例都使用了中醫藥治療。中醫藥還積極參與了社區的防控,為有需求的群眾發放中藥。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如同17年前的非典期間,每當國民健康受到病毒威脅時,中醫藥總是能夠挺身而出,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扮演獨有角色。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這也使一則“舊聞”再度迴歸大眾視線:浙江省近60萬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


據瞭解,自2017年秋季開始,浙江省開始讓《中醫藥與健康》進入全省所有小學五年級課堂,當時就曾引起了全民熱議。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贊成的家長認為,中醫是百年國粹,能鼓勵孩子們養成“順應四時”的作息習慣、多做運動、提高免疫力,是件好事。


而反對的家長多持“中醫無用論”,認為中醫晦澀難懂,又沒什麼用,純屬浪費小學生寶貴的時間。


網上甚至因此出現了激烈的“中醫粉”和“西醫粉”論戰。


02


那麼,浙江省將中醫藥課程推進校園的背景是什麼?又有何深層次的原因呢?


中醫中藥作為中華文明殿堂中的瑰寶,不單包含豐富的醫學知識,還蘊含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哲學,普及中醫藥文化,就是一種中華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國家對此也非常重視。國務院頒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曾明確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因此,不僅僅是浙江省,北京和遼寧的一些幼兒園和中小學,也已嘗試性的開展了相關課程,並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歡迎。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而最近對於新冠病毒的擔憂,讓更多人開始認同中醫“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病後調理”的理念,看到學習中醫藥文化、從小建立正確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教授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


回顧世界各民族的發展史,歐洲很多民族因為疾病、瘟疫就此滅族,而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續至今,中醫藥起了不小的作用。

西醫到中國才100多年,過去都是中醫藥治病救人,這是中醫藥對民族的貢獻,我們應當對此自豪。


03


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正好可以與當前如火如荼的自然教育結合起來。


因為中醫藥文化與自然教育理念,是天然親近的。


自古以來,中醫藥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衡的健康觀及辨證論治為其特色。


許多中醫學知識,正是古人通過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長期觀察,而逐漸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作為中醫經典及理論基礎的《黃帝內經》,從頭至尾都貫穿著中醫必須以自然為師,效法自然以養生及診治疾病的思想。


而李時珍自述其《本草綱目》“雖命醫書,實賅物理”。醫理即物理,即由大自然中萬物之理啟發而來。


可以說,中醫源於大自然,而中醫治病療疾的主要利器--中草藥,也是取材大自然。


所以,傳承中醫藥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然教育。


帶著孩子們來到大自然中,辨識中草藥,認識節氣、物候,探索大自然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學會在與天地共和、與四時同序中健康成長。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這正是孩子們學習中醫藥文化的最佳方式,也的的確確已經被國內外許多自然學校,納入自己的課程體系,成為其重要的特色課程。


04


在美國南加州聖地亞哥的野柳農場,就開設了兩門關於草藥的課程,場場爆滿。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草藥和羊奶製造課,帶領學生們收穫羊奶、草藥和香料,由農場的工人帶領大家一起,探索製作各種調味奶酪的方法。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羊奶皂製作課,學生們將跟隨老師一起,使用新鮮草藥、精油、天然色素和山羊奶,製作一塊天然手工皂,然後把它帶回家。


美國加州的伯克利森林學校,每週一和週二,都會讓老師帶領孩子們到西伯克利的一個城郊農場,種植和收穫蔬菜、草藥。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國外尚且如此,作為自然教育從業者的U然自然教育,更是將中草藥作為非常重要的授課方向。


有很多公立小學也已經行動起來,探索以中草藥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我們前段時間報道過的中國版“巴學園”范家小學,就開設了一門兒著名的“鄉土課程”--請村子裡的老中醫,到野外教孩子們認識草藥,瞭解常見草藥的性狀和功效。


而浙江舟山沈家門第四小學走的更遠。老師經常帶領孩子們來到大自然,辨認各種草藥,進行採集和標本製作,並用中草藥做茶包、做香囊。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學校還專門為孩子們開闢了一塊中草藥種植基地,教孩子們中藥種植、日常護理、移植栽培,同學們儼然變身為小小的植物學家。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05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必將建立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課程體系,也需要更多的專業教育機構和社會力量加入進來。


自然教育新機遇:中醫藥進校園、進農園


而這一點,對於各個市郊農場、自然教育基地、研學基地和自然學校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未來,中草藥文化很可能成為他們與公立學校建立合作,共同推進自然教育的一個引擎,也成為其探索有中國特色自然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


統籌:海巖 | 編輯:于飛 | 視覺:冉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