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和乾隆竟是同一時代,為何感覺一個是遠古一個是現代?

侖枘D6mu3414


1784年2月22日,為了示好中國以便通商貿易,美國人給一條即將駛向大清的船隻命名為“中國皇后號”。這是美國獨立後,首次向中國進行海貿。只是當時主要是民間交往,大清王朝的乾隆根本沒在意這茬。 就連以後的大英帝國派遣的馬嘎爾尼使團,乾隆帝都不待見,別說彼時的美國了。

清朝真正開始對美國的輿情收集,是發生在1817年約翰·亞當斯總統期間,也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40年之後。而這時,距乾隆帝駕鶴西去也已有18年。這一年,兩廣總督蔣攸銛,處理了一樁美國商船走私鴉片的案件。從“夷商”那裡,他了解了一些關於美國,這個化外之地的情況: “(咪唎堅)並無國主,止有頭人,系部落中公舉數人,拈閹輪充,四年一換。貿易事務,任聽各人自行出本經營,亦非頭人主持差派”。大意是,美國這地方沒有皇帝,依靠四年抓鬮選一個頭人來主事。但頭人權利有限,很多事情都是人民群眾自己處理。

天朝再次和此部落打交道的時候,已經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1844年。那一年,山姆大叔搭上英國人的便車,和中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正式文書,再用“頭人”這種稱呼部落首領的詞,美國人可不願意接受,因為We Americans also have dignity(美國人民不可辱)!不得已,天朝的官方文件中,也即條約的中文版裡,依著天朝的慣例,便出現了“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特派欽差全權大臣”的字樣。

很顯然,“伯理璽天德”是President的音譯。此譯法尚不知出自何位高人之手,妙在總令人有一種美好的符合國人理念的聯想:有天德之人,掌管玉璽。從此,晚清在與美國訂立備忘錄的時候,“伯理璽天德”總是如影隨形。

官方定調了,不等於底下人能馬上領會或貫徹中央的精神。最有趣的是那代人中的翹楚——魏源。天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如何描述美國總統的呢?他在《海國圖志》說“二十七部酋分東、西二路,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一句話,不管是“ 一變古今官家之局”,還是“可謂之公”,美國還是“部落聯合酋長國”,總領國事的會是“大酋長”。

清朝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官員是黃遵憲。 黃遵憲曾出任過駐日使館參贊,後又當過新加坡總領事。1882年(光緒八年)至1885年,他出任大清國駐美國舊金山的總領事。由於常年在海外工作,黃遵憲在同時期人中屬見多識廣、思想開明的一類人,後來還積極參與了維新運動。雖然如此,當親眼目睹188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作《紀事》揭露了美國政壇的黑暗,並由此得出“共和政體不可施於今日吾國”的結論。

總之,直至清朝滅亡,也沒能搞清楚美國倒是是怎麼一回事。

再回到題中,乾隆和華盛頓。前者繼承祖上的家業,尤其是他父親雍正帝歷經十餘年圖治打下的基礎,典型的躺贏人生。帝國天朝,泱泱大國,唯一人而治天下。如果這時候跟他談美國的事情,他肯定會疑惑不解,為什麼要選舉,什麼是民主,“吏民”有這個權利嗎?這不是違背祖制,犯上作亂嗎?統統罪該萬死,格殺勿論!

而華盛頓領導下的美國,脫胎於英帝國治理下的北美殖民地,自然也繼承了其衣缽。功高而不矜,掌權而不戀,首創三權分立之藍圖,播民主理念於萬民之心。這就是美國此後逐漸強盛的原因所在。這些,自然是在85歲高齡以親政時間不能超過他的爺爺康熙帝為由,選擇退位,但依舊退而不休政由己出的乾隆皇帝所不能理解的,更萬般不能接受。

國情不同,思維方式各異,自然同時異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