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有一部電影,上映於二戰後,1946年的聖誕節前,雖然上映至今已將近70年,但它卻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懷念,並且

多次聲動國際影壇。就連當年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在看完這部電影后也忍不住感慨:

“如果貝絲和我有兒子的話,我們希望他就像吉米·史都華(該電影男主扮演者)一樣。”

這部電影就是《生活多美好》英文原名(It's a Wonderful Life) ,豆瓣評分高達9.2。該電影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百年百部勵志電影”第1名,並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2002年時,英國第四臺曾將其評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影片講述了男主喬治·貝利在聖誕夜前對生活失去希望,準備自殺,被天使拯救,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電影以奇幻喜劇形式呈現總體為輕鬆歡快的風格,並在溫暖、治癒、滿足的眼淚中,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關於這部電影,很多人對他的解讀僅僅停留在對男主勵志人生的關照上,而我今天將從電影主要人物塑造、次人物設定、以及影片主題呈現手法三個維度,來解讀這部影片中關於自我救贖的現實思考。在文章第三部分,我會結合以上內容,來和你一起分析這部被多個國家譽為“百年必看經典電影”的魅力所在。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01、從電影中男主形象的塑造,讀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與對立:生活本就是一場美好但艱辛的旅行

電影主要人物的設定,是電影創作的核心,是影視作品的重中之重。電影中主要人物的設定與塑造,則決定整部電影的價值走向

在我看來,《生活多美好》劇情設計雖然有些“俗套”,但這部電影即使放在近70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一部經典,它的魅力不只在於電影故事本身,也在於電影中男主形象的選擇和塑造上。

①倒敘線性敘事手法組合“鏡像理論”,交代了男主從理想主義被迫打回現實生活,終成生活的凡人

“鏡像理論”於1936年由雅克·拉康提出,後被廣泛運用在影視作品的解讀中,這一理論在電影中的呈現表現為讓觀眾通過影像式閱覽,反觀自己的行為,從而啟示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確認自我。

電影《生活多美好》採用了倒敘線性敘事手法,組合“鏡像理論”,展開了男主的一生。

溫馨的聖誕前夜,小鎮居民們為一個叫“喬治·貝利”的男子祈禱,這一行為感動了上帝,上帝派了一位見習天使準備搭救他。為了救人,天使不得先了解男主的一生。

  • 少年喬治·貝利為了救掉進冰洞裡的弟弟,左耳不幸失聰;
  • 青年喬治·貝利志存高遠,嚮往遠離家鄉去大世界看一看,立下鴻鵠之志:成為百萬富翁,周遊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父親病故,他不得不接管父親的公司,成為了普羅大眾中的一個平凡之輩。
  • 喬治·貝利一生善良、誠實有著一顆溫暖正直的心。

為了父親的心願,加上生活所迫,喬治·貝利只能在現實面前低頭,被迫犧牲自己的自由,默默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電影如一 面鏡子,也影射著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

在我看來,喬治·貝利的身上藏著我們每個人的影子。年少時,誰不曾想鮮衣怒馬、身配寶劍、恣意江湖。無奈現實的責任和重擔讓我們不得不放下年少的理想、抱負、自由去為生存奔波勞碌。不知不覺我們也成了年少時的自己都不齒的平凡人,過著平凡的日子,依然嚮往著詩和遠方的生活。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②自以為是小鎮的救世主,卻是連自己的人生都救不了,男主一邊與生活作戰,一邊深陷沼澤,笑以麵人,背後的生活卻是一地雞毛。

喬治·貝利接管父親的公司後,一直致力於給小鎮居民謀福利,並幫助小鎮居民擁有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家。而他和新婚妻子卻住在一間被人遺棄的破敗老屋裡,冬有雪,夏有雨。

喬治·貝利很努力,也很勤快地經營著父親的公司,他並沒有成為當地的大富翁。他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接濟窮困的朋友,還要不時的和鎮上的大財主波特鬥智鬥勇,自己卻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的公司幾近破產,他和妻子瑪麗一輩子再也沒走出過這個小鎮。即使這樣,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情。

男主喬治•貝利這樣的人設,放在現實生活中,也難以算得上成功,更不必說把其定位為人生奮鬥的目標了。

但是在電影中,這種看似矛盾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真實的生活,沒人願意成為喬治·貝利,我們最終還是成了他。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02、從電影中配角形象的塑造,感悟美國勵志電影中自我救贖:擁有積極態度是化解一切苦難的力量

如果說影視作品中主角的設定為作品的主旨服務,那麼配角的塑造則可以起到更好的陪襯、烘托主角,推進

劇情的作用。事實上,多數影視作品中的配角本身代表著一定人群的價值理念,能起到間接強化影視劇主題的作用。

在《生活多美好》這部電影中,設置配角不少。接下來,我將選取其中最重要的三大配角進行分析:

重點配角①:遇到愛情,男主宛若重生,繼續肩負新的責任,依然堅強做著於世無害的好人

婚姻讓喬治·貝利第二次重生。妻子瑪麗在喬治·貝利人生低谷、希望漸失時,選擇了嫁給他。婚後,她成了喬治·貝利最堅強的後盾。喬治·貝利的公司遇上經濟危機,瑪麗拿出自己蜜月的錢,幫他度過難關;婚後沒有房子,她就將兩人定情時的破舊老屋,打造成了溫馨的家。

瑪麗總能以積極樂觀的方式默默的為喬治·貝利化解危機,當喬治·貝利的叔叔因為弄丟了公司錢財,使喬治近乎身敗名裂時,瑪麗一句話沒說,她讓孩子們祈禱、自己在聖誕夜裡四處奔波尋求幫助,幫助丈夫度過難關。正因為有了瑪麗,喬治·貝利的人生才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瑪麗的出現就像現實生活中與你共患難的親人,他們或許沒有堅強的肩膀幫你扛起一切,但正因為他們的善良與溫暖,讓你時時刻刻擁有繼續向前奔跑的勇氣。愛情讓喬治·貝利和瑪麗彼此的救贖。

重點配角②:反派人物的波特,慾望的象徵,光明與黑暗、正義與罪惡、善意與惡念的對抗中,呈現人性的軟弱與掙扎

這部電影中的反面角色是一個吝嗇、邪惡的是一名大銀行家:波特。喬治·貝利與波特的對立貫穿整部電影,但在畫面中處於更高位置的永遠是喬治·貝利,而當波特想要收買他時,他被迫坐在了比波特矮的椅子上。

在你跌倒時,第一個向你伸手的,未必是真正的救贖,或許是更大的深坑。波特在喬治公司岌岌可危之時,再次提出誘惑性條件來收買喬治·貝利的公司,喬治·貝利聽到他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時,內心是動搖的,但當他幡然醒悟後,他看到這一切要以犧牲小鎮居民利益為代價時,喬治·貝利毫不猶豫的

拒絕了,並再一次挫敗了波特企圖全面掌控小鎮的野心。

我認為,波特的存在,代表了人性中的墮落與貪婪。正因這樣的反派角色,才襯托了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意義,理想、困難、名譽、金錢、誘惑,一個人總要多重考驗,才能算的上是一個真正的生活的英雄。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重點配角③:醜天使反套路,人生實苦,自我救贖之路,未必是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而是以積極的視角去化解現實的苦難

一想到天使,人們就會想到美好、光明、聖潔這三個詞,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卻反“套路”的將天使設定為了一名狼狽不堪、其貌不揚,甚至連個翅膀都沒有的邋遢老頭形象。

喬治·貝利的叔叔弄丟了銀行還款,走投無路之時,喬治·貝利只能向銀行家波特”求救“,波特反咬一口,將他告入警察局,喬治整個人陷入了無底的深淵。

禍不單行的聖誕節前夜,喬治的自我徹底崩塌了,他感覺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他企圖用死後的保險賠償來挽救現實的失敗。就在他準備自殺時,他的守護天使出現了。天使克萊倫斯滿足了喬治··貝利"在現實中抹去自己"的願望,並讓他真實經歷了沒有喬治·貝利的小鎮會是什麼樣子,喬治彷彿置身於一場噩夢。

喬治看到自己對每個人的價值後,無比悔恨,他再次懇求天使讓一切還原。這一次,喬治宛若新生,他奔跑在大街上,向每個人歡呼,問候聖誕快樂(也包括他的敵人波特),他無比感謝活著的一切,結局皆大歡喜。

電影中,天使的出現,並不沒有直接幫喬治化解生活中的難題,他不過幫助喬治·貝利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喬治·貝利的得救,也成就了天使的價值。一反常態的天使形象設定,也隱喻了現實生活的一體兩面,表面看似醜陋,甚至有些破敗,裡面或許充滿恩慈。

人對事物的視角決定了人的幸福度與價值感,視角積極的人與視角消極的人所經歷的人生,是完全不同的。選擇哪種視角生活,決定了每個人的生命質量。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03、基於以上解讀,結合自身對電影的理解,分享影片中三個主要的主題呈現手法

電影主要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把劇情背後所表達的生活哲思傳遞給我們,但我們不能僅僅從畫面去了解一部電影的價值,這樣會容易錯失太多電影中有價值的內容。

那麼,沒有系統學習過電影分析的我們,如何減少對電影中有價值內容的疏漏,不再錯失電影中的精華?

下面將結合我多年的觀影經驗,以及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電影中角色互動、主題音樂的呈現,進一步瞭解電影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內容。

①主人公性格及經歷的轉變,往往蘊藏著導演借電影傳達的思想內核

男主喬治·貝利的一生可以用坎坷波折四個字來概括,但他始終一路樂觀奔波,他從最初的想要掙脫現實的束縛,到後來被現實徹底打敗,最後通過天使的幫助他看到了自己生命雖然殘破不堪,卻充滿價值,他開始徹底覺醒,其實這一過程正是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向大眾傳播的真實價值體現。

《生活多美麗》的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被稱為“好萊塢最偉大的意大利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樂觀、積極的態度,始終堅守著理想和道德準則。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經典好萊塢時期最成功的導演之一,弗蘭克·卡普拉來自意大利西西里,是戰前好萊塢的領軍人物,卡普拉的電影常以探討自我價值為導向。

弗蘭克·卡普拉企圖借《生活多美好》,重新激活當時大眾對於生命價值的新思考,來彌補社會現實與理想的裂隙。因為時代的特殊性,這部電影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廣泛認可,直到幾十年後,這部電影才得以重見天日,併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

影片《生活多美好》中,我看到了,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對真實善良、理想主義、他我價值與責任等傳統品格的歌頌,以及自我價值的確立並不需要靠外界的定義的可能性,弗蘭克·卡普拉曾說,在他所有的代表作中,他最愛的就是《生活多美好》這部,可見其承載心血之多。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②充分利用主角與反派的形象反差,強化自我救贖的價值與意義

影片中喬治·貝利積極、善良、正直,與反派人物大銀行家波特的貪婪、自私、囂張形成鮮明對比。喬治·貝利一生致力於為小鎮百姓謀福利,而波特傾盡畢生心力企圖壟斷小鎮經濟,讓小鎮居民成為他

壓榨的犧牲品。

外在形象上,喬治·貝利高大、帥氣、幽默風趣,波特卻終生只能坐在輪椅上,算計著如何從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

在我看來,正是這樣正反派人物品格的大反差,才更能夠引起人們對生活的反思,給人們帶來思想的啟迪。尤其是通過善惡的對決與矛盾衝突,我們也可以發現,就在這一反一正,一明一暗的對抗中,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本質。

生活的本質是一道無解的試題,無論你用怎樣的計算,都不可能得出所有問題的答案,活著的使命並不是為了解決無解的問題,而是為了解決自己,並且學著如何與無解相處。

身處絕境,真正的自我拯救,並不在於你能對現狀掌控並改變多少,而在於你能對多少不如意予以寬容接納,並和平共處。

從《生活多美好》看懂美國勵志電影對自我救贖的思考及洞悉

③歡快的聖誕音樂的呈現,用強烈的對比,烘托電影主題並表達情感

這部勵志的聖誕溫情劇,曾感動和啟發了無數人的心靈(也包括法國大導演特呂弗)。同時這也是一部極適合聖誕“美好”氣氛的電影,不僅溫情,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聖誕夜本該是團圓、歡樂的日子,喬治·貝利卻在一夜之間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自殺與悔恨、徹底的絕望與無比的感恩。走出低谷的的喬治·貝利,一路上伴隨歡快舒緩的聖誕音樂,上一分鐘他還寒冷的冬夜掙扎於生死的抉擇中,這一刻他因為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無比珍惜的活著,這一次的重生,讓觀影者無不動容,甚至落淚。

聖誕寓意全面的重生,矛盾、掙扎之後,喬治·貝利開始以積極的心態入世,對於生死,之前的種種算不上什麼?這讓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某些人。

  • 他們或許年少時也曾有過走遍世界的夢想,無奈現實卻將他們困囿於眼下的苟且。
  • 他們或許仍然窮困潦倒,被生活壓迫,平凡如他,但卻練就了一身笑對坎坷的本領。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那道鴻溝,或許深不見底,望一眼甚至會讓我們喪失鬥志與希望,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活著的樂趣的並不是你實現了多少理想,而是你看透了多少,容下了多少。

任何一部電影的上映都是導演、編劇等人用心的呈現,因為它承載著一種價值傳遞使命,《生活多美好》這部電影值得每個人珍藏。


總結一下:

《生活多美好》以喜劇的形式,讓人明白,人生實苦,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解決什麼,而是為了懂得解決自己,然後學會與生命中那60%的難題溫和相處。

當你在某一個瞬間,也被生活壓到透不過氣來,一蹶不振,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時,就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吧,它將以溫暖的形式治癒你,然後告訴你: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兩種選擇,承認我們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相信我們活著就能照亮某一個角落,這就是一個人生而為人的意義。《生活多美好》不只是一部勵志電影,也是一部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心靈療愈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